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沉思录(ID:xinchaochensi),作者:刘梦龙,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的新闻报道,不少地方的社区食堂难以为继,经营者叫苦连天,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热点。社区食堂这事,我见了不少,听了不少,自己也经手过。从前几年的试点,到这一两年的全面铺开,本是一件利民的好事,如今出了不少问题。其兴也勃然,其亡也忽焉,个中问题,称得上是当代基层痼疾的一个缩影,是值得说一说的。
社区食堂是这两年的民政热点,推广的力度很大。像在福建去年一年就建设了一千五百多个示范点,31个市(区、县)的长者食堂乡镇实现全覆盖。社区食堂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就是大家熟悉的长者食堂。老人每餐只要几块钱,就能享受三菜一汤之类的营养餐,便宜又方便,是一项很不错的便民养老措施。随着社区食堂的不断铺开,也逐渐向一般群众开放,成了带有公益性的便民食堂。
如今,一些报道反应,许多社区食堂虽然减免了店租和税收,但店主还是不赚钱,客人也日渐减少,最后关门了事。
餐饮业本身是一个流动性很大的产业,有赚有赔,在布局,运作上都有很深的学问。作为一项便民福利,社区食堂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一定的盈利,这也有助于其更好的发展。其定位的根本,应该还是带社会福利性质的,本就不应该指望完全依靠市场运作,但也不是一开门就万事大吉,一样要讲究布局合理,经营有道。
其实,社区食堂从原来单纯向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到面向大众,本身也反应了群众的一种需求。不仅是相对优惠的价格,这种半公家的性质,在食品安全上,也更让人放心。而实际上,由于短时间内大规模铺开,社会食堂在管理上并不太严格,经营者鱼龙混杂,各类隐患并不少。
如今只是体现在经济上的难以为继,而不是出现食品安全或者生产安全问题,已经是不错了。但我们反过来说,正因为多少和公字沾一点边,社区食堂之类的项目,应该有更严格的管理体系,而这一点则是比当前经营上的困难更难以解决的。
至于说,一些人见社区食堂就想到国营饭店,就想到恢复公有制,就想到消灭私有制,就害怕的要跳起来,这种极度过敏,其实大可不必。无论如何,我国的社会福利机制本来就亟待建立和完善。尤其是我国是一个日益老龄化的社会。社区食堂的建立,也仅仅是近年来民政部门大规模推进社区建设的一个新方向。迷信市场万能,仇视公有制,把社会福利当施舍,这种透着穷根的思想既偏颇又落后。
目前,社区食堂出不少问题,这是多方面造成的。比如为降低成本,菜品少,监督不到位,卫生不佳,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往往没多久,就从刚开张的新鲜热闹发展到门可罗雀,成了单纯的样子工程。这种情形,是社区食堂普遍存在的,倒有点像机关食堂的老样子。
盈利和福利的矛盾,一窝蜂的建设和松散的管理,这是当下社区食堂的主要问题。当然,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地方后续的财政支持出了问题。或者说干脆一点,在不少地方,社区食堂虽然建好了,但后续财政运作一直没有厘清。在基层治理中,这种建好了就当甩手掌柜的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其实,从社区食堂铺开起,就起码分了三等。
第一等是城市的示范点,不但有专门的长者食堂,还有余力接待其他社会人员,类似于享受财政补贴的便民快餐店,也就是报道中出问题的那部分。这种食堂,一般来说是使用公家的店面,水电税收都有减免。其中长者食堂一般由民政委托第三方管理,基本是吃财政的,而对外开放的社区食堂则管理更松散,不少是个人当做快餐店经营。
第二等则是一些人口集中,经济较好的大乡镇,在集镇建设一个规范化的长者食堂示范点,并在较大的村建设若干便民服务点。条件特别好的,能和民政的老人养老服务中心联动,甚至就当自己的食堂用起来,雇人每天定时做饭。一般来说就是委托本地的快餐店,通过补贴的形式,为老人和一些弱势群体提供便民餐饮服务。
第三等,就是偏远乡镇,这是最难解决的。这些地方人口分散,空心化严重,当地没有什么餐饮店可以依托。老人食堂设个点容易,但要维持,就要专门雇人运作,是一笔长期的开销。而就餐人数少,菜品、服务的质量自然也差。
这是食堂这个行当的常态,食堂这玩意宜大不宜小,量越大一般来说办的越好。除非是搞特供的小厨房,否则就是吃的人越少,吃的菜越差,而且菜越来越差,人就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个爱吃不吃的样子货。
现在报道主要集中在带有经营性质的城市社区食堂。而主要由财政负担的长者食堂,还处于一个相对红火的阶段。其实长者食堂并非都和报道中那样光鲜,随着地方财政困难的不断蔓延,它类似的问题也不少,只是没有被集中暴露出来而已。
我们要肯定长者食堂是一个德政,而社区食堂如果能合理布局,有效管理,也是一个很好的便民举措。实际上,社区食堂这套东西在全面推开前,在一些城市已经存在了不少年,不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东西。但从一个集中资源,因地制宜的精品项目,推广到一个遍地开花的强制性任务的过程中,又遇上当前这种严峻的地方财政困难,就不免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目前来看,社区食堂办的不好,大体上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人的问题,一个是钱的问题。最后,最核心的还是思想的问题。
我们先说人的问题。社区食堂运作不同于之前推广的养老服务中心,那是完全依托第三方服务的。实际上,类似社区食堂,越是在偏远,老人有需求的地方,民政的参与度越大。但实际上的情况是,民政没有足够的力量来运作这套东西。所以,社区食堂办的不好,和有关部门管理不到位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不是一个社区食堂的问题,是近年来民政越发突出的一个问题。
近些年来,民政在社区建设上做了很大努力,开拓了很多新项目,盘子很大。虽然通过招募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办法,各地也都拿出不少奖金鼓励年轻人考社工证,在有限的编制外,尽量扩充了人手。但人手确实还远远不够。根子上说,当前民政体系的设计结构并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更多还是停留来原来救济、救助的层面上。
民政工作不但是一项直接面对群众的日常性工作,更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复杂性。现阶段的民政工作,尤其是基层民政工作大量依靠编外人员的做法,流动性大,专业性差,数量上还不能满足需求,只能在维持的层面上,很难做好,更难以适应近些年剧烈的转型变化。
现在民政队伍的问题不小。编内的老一辈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只能勉强应付,编外的新一辈更多把这个岗位当做过渡,没有多少心思放在上面。而民政在基层是一个既重要,又不重要的岗位。一方面它有很强的服务性,专业性,需要有能力的人来做。另一方面,它又不产生业绩,出错是篓子,做好是本分。因此,受重视的年轻干部也很少会放在这个位置上。
这里,更不用说近些年来,民政系统一口气扩充了大量社会服务业务。而民政体系就没有多少成熟的管理经验,也没有足够的管理人才,偏偏这些任务涉及的利益层面都不小,时间紧,任务重,这就很容易出问题。长期以来,地方民政体系作为资源掌握者,本就是各种关系户比较多,内部繁殖比较严重的部门。如今这样急剧的扩展,赶鸭子上架,不仅是难当大任的问题,也容易滋生腐败问题。
第二个问题,很直白,就是钱的问题。我们以长者食堂为例,确实各级统一拨付了营建的经费。这笔钱你不拿也得拿,因为同时,它也是一个限期任务。但民政给的钱,就是个启动经费,后续运营上他们没有充足的后续资金。怎么办,那就要各地因地制宜,自己想方法,自掏腰包。而这个问题,撞到当前地方财政困难的局面,这就难以为继了。
上级给的不够,下级囊中羞涩,项目自然就无法稳定运作。实际上,一些偏远地区的社区食堂很快就变成了隔三差五才开门一趟,应付检查的样子货。
这就陷入了钱不够,拿钱去做样子货,钱就更不够的死循环。一方面是资金紧张,一方面是大量浪费资金。本应该是一视同仁的项目,现在分解到地方,那就是好的地方好,差的地方差。但我们要看到,恰恰是那些经济比较薄弱的地区,弱势群众才更需要之类带有公益性质的服务。
于是,一边是不少地方一窝蜂,任务式的上马,资源过度集中,反而导致经营上的困难。一边是不少地方,没有足够的资源去维持起码的运作,群众看到的就是个应付检查的样子货。两者的结果,都是群众大失所望,钱也浪费了,大部分社区食堂最后也关门了账。
近几年,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比如各类养老服务项目中,我们特别强调第三方。这在专业性好处,弥补了民政部门人力的不足。但我们也要看到,本身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利益分配的隐忧。而如今,像社区食堂这类情形,上面给的不够,靠基层和民政自己上阵这就难免露怯,管不好,管不动,也不想管。
说到底,这还是思想上的问题。社区食堂本身是社区建设的一部分,而社区建设又是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它不是临时性的救助,而是一项长期性的社会福利建设。但在地方的行政治理中,这类工作不但不是排在前列的,甚至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越是执行层越是如此。
所谓做得好理所当然,做不好罪大恶极。这种权责倒挂,付出和回报不等的状态是亟需改变的,不是靠单纯施压就能解决的。一味的压力下达,只会导致以形式主义应付官僚主义,唯上不唯实的风气泛滥。
许多社区食堂为什么开不下去,不就是开之前没有做好调查,不知道该不该开,该开在哪里,开之后又不做好管理,品质没有保障,开也开不好,最后熬到政策热度过去,一关了之。表面上是交了差,其实既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又加重了基层的负担,还寒了老百姓的心。
长久以来,我们的社会治理,都有一种轻福利,重生产的倾向,恨不得只进不出,每一分钱都想着能产生多少利益。与之对应的,就是相关的职能部门弱化,异化,最终,与其说是服务者,不如说是利益分配者。
这种社会治理的思想不进行转变,像社会食堂这样的项目,就只会停留在财政状况较好地区的一两个样板工程上。而一旦铺开,就会出现应付了事,昙花一现的状况。
从这个角度说,社区食堂办的好不好,是特别体现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从长远来看,社区食堂纵然暂时出现了一些困难,可能会有比较明显的收缩,但还有条件的地区还是应该办下去的。而社区食堂为代表的社区建设探索,不该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偃旗息鼓,而应该深刻吸收其教训,稳扎稳打,逐步完善,最终才能使全社会共享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沉思录(ID:xinchaochensi),作者:刘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