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ID:PKUPsyXin),作者:白鹿、张昕,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曾经建议过同学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比如你搭地铁的时间,蹲坑的时间,洗碗的时间,晾衣服的时间,就可以在脑子里过一过:“马什么梅?马冬梅。”“什么冬梅?马冬梅。”“马东什么?马冬梅。”


然后就有不少同学会问:“不是有很多专家都反对碎片化的知识获得吗?”这话也没错,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大多数说的是:“带有思考性质的知识需要用大量整块的时间去运行整体性思维,而不是反对用碎片时间去对知识进行加强巩固性质的学习。”


有点拗口是不是?换句简单的话:学习可以碎片化,但思考需要整体化。


因为思考,是需要去建立脉络、触类旁通的。我记得我们以前写的一些文章,会有读者在下面问:“你说的这不是哲学/社会经济学/语言学的范畴吗?”其实不是因为我涉猎广泛,而是因为很多看起来不同领域的知识其实就是相通的。


如果从神经元连接的角度来解释,可以理解为:如果你只是一个点一个点地去理解某个概念,那这些点就是一个个的孤岛,是孤立的概念。你没有办法将它们整合起来,那每次触及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只能激活那个点所对应的神经元。但是,如果你进行了整体性的思考和加工,那就意味着你会将这些孤立的知识点,连成了知识面,激活其中一个概念,与之相连接的其他概念也会被激活,一个个的孤岛就形成了一片清晰无比的地图。


这样你的脑中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这种知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你在思考某一个概念的时候,融会贯通地就把别的点也给顺道打通了,这样的学习效果肯定是要远远好于孤立的碎片化的机械记忆。


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说巩固知识类的学习可以碎片化呢?


因为根据艾宾浩斯的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及时的、重复的复习,是与遗忘斗争的最有力武器。


我们在学习长时记忆储存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叫做“分散复习要优于集中复习”。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必专门腾出整块的时间(比如三小时)用来复习,而是可以用高频次的碎片化时间来进行复习的。


因为遗忘曲线理论告诉过我们:你一次性学习完之后,知识很快会都忘掉,但是如果你不断去复习,它的遗忘速度就会变慢,然后它的保持率会高。复习也不是说今天复习过了明天就可以丢开了,一定要不断重复才能达到保证记住更多,遗忘更少。


所以,如果你每天抽出30分钟,哪怕20分钟,哪怕15分钟,用来时不时地复习所学到的知识,也是可以的。而这种分散分配的复习,正是符合遗忘曲线原理的,所谓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这个道理。


相反,如果你两个月都不复习,然后某个星期天突然上头狂学15小时,然后又两个月不复习,也许复习总量和你每天15分钟是一样的,但我可以保证前者你过不了两天就忘得啥也不剩了,但后者却能牢记在脑海中过几年都不会忘。


因为前者你只是一次性的大量快速识记,根据遗忘曲线,就算你头一天学了很长时间、吸取了很多知识,但这种一次性的识记也是会忘掉大部分的;而后者由于反复复述,已经将知识转化为长时记忆存储在你的大脑中,存储时间可达几年甚至终生。


有人可能会说了,所以其实关键点在于“反复的复述”,而非一定只能是碎片化时间对吧?那我每天都学3小时,是不是比每天学30分钟效果更好?


答案是:可以,但没必要。


第一是大多数人很难做到每天都抽出3小时的空闲时间来复习,你要是能做到你就是学霸了,也不会在这里看这篇文章了对吧。


第二就是学习效率的排序是:轻微过度学习>勉强达标学习>低度学习。但如果过度学习超过一定程度,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对你来说,如果学习1小时是轻微过度学习,那效果可能是比半小时好,但你再猛学3小时,效果和1小时却有可能是差不多的甚至更差,那不就是事倍功半么,还不如把多出来的时间用来合理娱乐和休息呢。


更关键的是,每天学半小时,比每天学3小时更容易坚持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建议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而时习之”。


很多人学习的误区往往就在于:思考是碎片化的,而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时候却一味追求整块化——如果今天抽不出3小时的时间复习,那我就不学了!然后掏出手机刷一刷短视频里的各种碎片观点输出,就觉得自己学了很多东西了,但其实很多时候种种观点也是“三过脑门而不入”。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提升了认知能力,获得了知识,但其实得到的只是信息的碎片。如果别人问道看完那么多碎片化的信息之后有什么收获,我们可能什么也说不出来,或者只是一知半解。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能刷短视频。


1. 放松和娱乐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2. 我看到很多知识类科普类的视频做得都是很不错的。但是,寓教于乐的知识类视频也只能作为辅助,以此来作为打开兴趣的开关、加深理解的工具是完全没问题的。但如果仅仅想依靠这类碎片化的知识来达到学富五车、内涵丰富的目标就不现实了。而且,越是需要思考的时候,越是需要避免被很多碎片化的观点杂音乱耳。


3. 信息碎片不是不能去看,而是看完了需要去做梳理,做整体化的思考。通过思考的整理,将各种途径获得的知识碎片拼到整体的图片中去,将各个知识点打通和连接起来(就像前文提到的,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就是把神经元通路给打通了),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和方法论,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认知能力。


那怎样才能建立整体的思考呢?我的建议还是读书,沉浸地、系统地、不被打扰地去看书。而且需要边看边思考边领悟。


总结一下就是:学习(知识的巩固)可以是分散的,但思考(知识的梳理)需要是集中的,“分散的学习”结合“集中的思考”,才能将知识内化并升华。


其实这一点我们老祖宗也早就总结过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好了!我要继续滚回去写那些拖延了很久的Papers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ID:PKUPsyXin),作者:白鹿、张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