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1. 持续数日的飞艇事件突然升温,朱锋认为原因有三:一是一份美国媒体爆料,二是美国政坛人物的操作,三是美国国内的“中国威胁论”舆情的大肆炒作。至于此事是否会升级为危机,将取决于美方在搜集和鉴定后的判断和结论。如果进一步放大“中国威胁”,将是酿成中美新对抗的危险前兆。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坚决斗争,另一方面中美关系不能被美国政客的私利和情绪化行动牵着鼻子走。
2. 飞艇事件凸显出中美建好“护栏”的重要性。尤其是近期美军将领宣称中美2025年战争,一方面反映了美国军方急于备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一种认知心态的扭曲。但中美“护栏”的规划不能单方面地由美国说了算。拜登政府多次要求中国承诺绝不用武力改变“台海现状”,但事实是,美中关系的“护栏”更应该包括美国继续坚持中美三项联合公报中的基本承诺、停止同情和支持台独势力、停止干涉两岸关系。
3. 中美关系国内政治化是当前中美关系最大的脆弱点之一。美国政客试图将中国夸大和歪曲为重大“战略威胁”,由此试图塑造国内凝聚力,加强美国的战略竞争力。如果美国再度声称飞艇事件是中国的“军事间谍行动”,无疑进一步在美国朝野放大“中国威胁”,引发对华进一步的打压和遏制,其在台湾问题上的挑衅将更“有恃无恐”。
4. 中国如何应对美国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的限制和打压?第一,坚持不脱钩、不分裂、不冷战,用行动和事实正告美方,霸权主义做法是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第二,继续全面参与世界、融入世界,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参与和引领进程中,打破美国的“科技战”;第三,我们自身走稳、走实和走好我们自己的治理与发展道路。
朱锋:飞艇事件带来重大警示,对美国这一问题不能放任不顾
《凤凰大参考》:复盘此次飞艇事件,其实美方在一周前就知道飞艇存在,周三中美也进行过积极沟通。为什么此事会在周五突然升温,并干扰到中美关系?有观点称是布林肯借题发挥想在谈判中获得筹码,也有观点称是美国反华狂热舆论导致,您怎么看?
朱锋:此次中国民用飞艇因为不可抗拒风力影响而飘入美国,1月下旬美方已经发现。之所以在2月3日突然升温,一是一份美国媒体的爆料,二是美国政坛人物的操作,三是美国国内的“中国威胁论”舆情的大肆炒作。
布林肯国务卿借题发挥,推迟原定的访华行程,更是拜登政府自上任以来,始终将对华强硬作为执政亮点的执政形象塑造与对华战略打压的政策需要。
当地时间2023年2月4日,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美方武力袭击中国民用无人飞艇
当前中美关系的对抗态势不仅是拜登政府“中国竞争战略”的结果,更是美国反华舆论狂热的现实需要。这次中国民用飞艇被大肆炒作,美国军方不顾中方再次通报是民用飞艇的事实予以击落,这种不顾两国关系稳定的基本事实、刻意采取蛮横行动的做法,更是美国当前情绪化的反华舆论所烘托的偏执舆情的延伸。
这一事件对当前的中美关系具有重大的警示作用。那就是不管两国政府如何想要务实地加强接触、对话和沟通,但国内好战、好斗的舆情如果放任不顾,中美关系的务实努力不仅难以奏效,两国之间的冲突更可能因为敌对的舆情、政情而进一步走向对抗。
当地时间2022年7月9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印尼巴厘岛努沙杜瓦会见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王毅。“飞艇事件”后布林肯宣布推迟原定于2月5日访华日程
飞艇事件或成危机前兆?朱锋:需对美后续动作保持警惕
《纽约时报》当地时间2月4日发文,标题称击落中国飞艇“结束了这一外交危机”。
《凤凰大参考》 : 周六美军宣称击落了中国飞艇,外交部抗议其过度反应。 (其实他国飞艇误入美国并不少见,中国此前报道有4次——编者注) 《纽约时报》评论称:“击落气球结束了这一外交危机”。 您怎么评估这次飞艇事件,是危机还是意外?有报道称美方搜索飞艇零部件将开启新一轮制裁,您认为事件后续会如何发展?
朱锋:这次飞艇事件既是意外的对抗,又是危机的前兆。
他国飞艇进入美国和中国领空的事件都多次发生过。美国政府和军方不顾中国多次公开和私下坦诚沟通的诚意,从一开始就大肆炒作这是中国的军事间谍气球,随后发射三枚导弹予以摧毁,这不仅是拜登政府的过度反应,更是企图再度夸大和渲染“中国威胁论”的生动案例。
美总统拜登周六抵达马里兰州黑格斯敦后对记者发表讲话。 图源: 盖蒂图片社
如果美国军方和情报部门在搜集和鉴定飞艇设施之后再度声称这是中国的“军事间谍行动”,无疑会进一步在美国朝野放大“中国威胁”。拜登政府和美国国会也将势必进一步采取对华打压和遏制行动,在台湾问题上危险的“拱火”行为势必也将继续乘势而上。这些都将是这次“飞艇事件”可能酿成中美新的对抗危机的危险前兆。
《纽约时报》的评论指出击落中国飞艇“结束了这一危机”,反映了相对理性的声音。面对美中关系的脆弱和严峻的态势,像《纽约时报》这样的非美国极端保守势力的媒体,当然会担心飞艇事件继续恶化和升级,忧虑无法管控的美中对抗将对美国人民和社会的利益带来重大伤害。
但事实是,美方在搜集和鉴定中国民用飞艇设施后究竟将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和结论,将决定这次飞艇事件是会真正告一段落,抑或是将继续发酵和升级为美中关系中的重大安全危机。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美军将领宣称中美2025开战?如何建立护栏?朱锋回应
《凤凰大参考》:此次飞艇事件也凸显出中美管控分歧、建好“护栏”的重要性,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商谈是否会有实质性的进展?有美军将领宣称中美2025年将开战,您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朱锋: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大经济体的关系,是当代军费开支和常规军事装备与作战能力最为领先的两大国之间的关系,更是双边经贸往来占全球贸易总量14%、对世界经济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两大市场的关系。中美关系当然需要“护栏”,需要可管控、总体稳定的双边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两国发展,更是国际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乐见的。
令人不安的是,近期美国国内有关美中即将陷入直接军事对抗的声音十分刺耳。美国一位空中军事力量司令近期甚至恫言:2025年,而不是原来美军曾预测的2027年,中国将对台动武,美军将会直接介入干预,中美2年后将陷入直接军事冲突。
这种危言耸听的言论,一方面反映了美国军方在了解拜登政府转变以往涉台“战略模糊”政策之后急于备战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像不断呼喊“狼来了、狼来了”的寓言故事所揭示的那样,是一种自身认知心态的扭曲。
为了维持两岸关系的稳定和台海和平的延续,美国需要首先从自身查找原因。正如美国智库CSIS发表的2位中国问题专家的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美国越是想要按照自身的利益和目标为两岸关系设定方案,越是容易引发中美之间的对抗。美国最好的台海两岸和平方案是“不预设美国版的方案”。
2022年9月23日,王毅在出席第77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此次会谈,布林肯再次提出给中美关系加装“护栏”,对此,王毅指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就是两国最可靠的“防护”。图源:新华社
但如何定义和规划中美关系中的“护栏”?首先,“护栏”不能单方面地由美国说了算。例如,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没有变,但面对美台勾连、试图改变台海关系现状的各种伎俩,中国必须建设和保持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阻止岛内、岛外台独势力的任何图谋。
拜登政府多次要求中国承诺绝不用武力改变“台海现状”,并把这一点也算作美中关系之间的“护栏”。但事实是,美中关系的“护栏”更应该包括美国继续坚持中美三项联合公报中的基本承诺,停止同情和支持台独势力,停止干涉两岸关系。
朱锋:将美中关系国内政治化,是当前中美关系最大的脆弱点之一
《凤凰大参考》 :这似乎是美国中期选举后首次重大中美事件,共和党渲染夸大中国的“间谍威胁”,也给执政当局施加压力。有观点称这更像是一次美国内政危机的外溢,而非中美外交的问题。您怎么看?结合麦卡锡计划窜访台湾的消息,您如何评估美国内政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朱锋:飞艇事件发生后,美国共和党近10位众议员在公开讲话、推特中渲染飞艇对美国构成的“安全威胁”,将这一事件渲染为是“中国威胁”的新领域,并随即调转枪口,指责拜登政府在应对“中国威胁”上“毫无作为”。将美中关系国内政治化,这是当前中美关系最大的脆弱点之一。
由于美国国内政治的持续分裂,民主和共和两党在内政相关的立法议案通过与否的问题上长期恶斗。 而明年将是美国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年,两党的主要政治人物都在欲欲跃试,美国国内权力竞争又即将到关键时刻。
美国研究机构列出的2024年总统大选的可能候选人
美国目前的现实是:国内政治、社会分裂和对抗越是严峻,美国的政治精英越是要做大、做实“中国威胁”;要把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夸大和歪曲为美国正在遭遇的重大“战略威胁”。通过这种手段,美国试图塑造美国国内的凝聚力,更试图用这种夸大和扭曲的“中国威胁”来激发美国人的危机意识,全力加强美国的战略竞争力,让美国这个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利益可以坐稳、坐长。
今天,美国国内政治和社会的分裂、内斗和内乱所激发的这种急需外敌的疯狂、扭曲的政治心理和战略效应,是过去几年到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美关系进展、严峻的最大推手。
飞艇事件是否会继续升级、恶化为“飞艇危机”? 这个问题尚无定论。 总体而言,飞艇事件引发的美国对内进一步上升的“反华、仇华、嫌华、疑华”效应将进一步发酵。 麦卡锡窜访台湾的挑衅举动只会继续“有恃无恐”。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坚决斗争,但另一方面,中国和中美关系都不能被美国政客的私利和情绪化的行动牵着鼻子走。
中国如何应对美国全面打压?朱锋:有三条策略
《凤凰大参考》: 布林肯访华之际,美军正在菲律宾加强军事存在意图干涉台海,同时建立美日荷半导体同盟进一步遏制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新一轮动作?
2月2日,菲律宾马尼拉,菲律宾武装部队总部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左)与菲律宾国防部长加尔维兹交谈
朱锋:美国的对华关系已经发生“质变”,拜登政府已经锁定中国作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全面打压、弱化和遏制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中国政策的“新常态”。对此,我们已经不应再抱有任何幻想。这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正在遭遇的最为严峻、复杂和尖锐的战略挑战和战略压力。
拜登政府今天的中国政策,就是既要竞争,又要冲突,还要合作。其目标就是要按照美国的目标和战略步骤,既要“限制中国、削弱中国、打痛中国”,又不想完全与中国分手和分裂。
今天美国的中国政策是在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上限制、削弱和打击中国。不仅是在南海、台海问题上,更是在其印太战略实施今天正在全力推进的“一体化威慑”部署、“小多边”集团建设和对华高科技封控等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等诸多方面。
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应对?这是一个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战略难题。
1月13日,美国华盛顿特区,拜登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华盛顿白宫举行会谈。此前美国、荷兰和日本三国的国家安全事务官员就限制向中国出口一些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达成协议
我的看法是:首先,中国需要继续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中有关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新型大国关系等基本原则,坚持不脱钩、不分裂、不冷战,用行动和事实正告美方,华盛顿这种自私、狭隘、偏执的霸凌主义和霸权主义做法,是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中国应该坚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其次,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不动摇,继续全面参与世界、融入世界,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参与和引领进程中,打破美国的“科技战”。
第三,中国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不能出现塌方式的沦陷。面对美西方的打压,我们的发展进程缓一缓、调一调是正常的;但中国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需要在我们自身走稳、走实和走好我们自己的治理与发展道路的进程中,继续保持延续和上升。
大航海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谁能真正引领世界科技创新和工业化进程,谁才能在大国竞争的战略博弈中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