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流浪地球2》海报。图源:猫眼电影
据外媒报道,2月2日,曾被《纽约时报》“大批特批”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已在北美市场斩获300万美元的票房,荣登影院周末票房榜前十。
不过在欢呼国产科幻电影冲出国门的同时,也有网友在亮眼数据中发现了一个盲点——《流浪地球2》在北美142家影院“非常有限发行”,而仅美国就有16271家影院,如果扩大上映体量能赚得多少票房?
更有网友进一步猜测,是不是美国忌惮《流浪地球2》宣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故意不给这部中国电影排片?美国在全世界推介美国的“队长”,难道还容不下中国的小小“地球”在美国“流浪”?
图/知乎网友评论
这类抱怨和指责无疑与当前中美竞争激烈的大环境有关,但经过我们调查,所谓审核并没有确切的依据。即使是美国电影协会(MPA)这样的机构,也主要关注行业自律,并无限制排片的权力。《流浪地球2》在美国排片少,主要还是市场因素。
首先是因为这部电影没有在美国赶上一个好的“档期”。
1月和2月是中国电影市场最火爆的“春节档”,但这个对中国人来说最适合走进影院的月份,在美国电影业界却被称为“垃圾月”(dump month),即观众最少、最没有商业价值的月份。
因为1月和2月已经过了本年度奥斯卡奖提名时间,能“冲”奥斯卡奖的精品电影早已公映。此外1月和2月北美常发的恶劣天气经常导致电影院连日关闭,客流稀少。所以如今《流浪地球2》在北美上映,也是撞到了这个本就是电影淡季的“垃圾月”。
也许会有人进一步提问,要惨淡大家一起惨淡,为什么只有《流浪地球2》排片这么难看?这就牵涉到美国电影排片的独特机制。
美国尼尔森娱乐旗下的NRG公司会在每周六向各大电影公司发布名为“竞争定位”的报告,让各家比较自己和对手的作品孰强孰弱。这样做的好处是各大电影公司可以精准选择电影档期,避免“撞车”,但弊端也显而易见——这种只向好莱坞巨头提供“便利”的做法无形中造成了一种垄断,使得小电影厂以及外国电影商生存更加不易。
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汇总的关于《流浪地球2》的权威影评及打分,这些内容也会影响排片选择。
读到这里大家一定能感觉到,美国电影市场非常“重利”,商业逻辑要远远高于文化以及政治逻辑,能赚钱的“商业大片”才是王道。因此来自异国他乡、无名无姓无(美国)资本的《流浪地球2》不被美国影院看重,也是非常自然的,毕竟没有影院敢轻易为不熟悉的外国电影的票房背书。
而且,不仅美国制片方和发行方优先选择本国电影,美国观众似乎也天然对本国电影拥有迷之好感,而对外国,尤其是外语片有排斥心理。Quora(美版知乎)网站甚至有一个专门提问:“为什么外国电影很少在美国电影院放映”?,下面评论众多。很多人抱怨稀烂的配音和让人分神的字幕,有人说美国就有很多好电影,还有很多人直接回答理解不了外国电影的逻辑。
但很明显,这些原因并不能成为阻挡观众选择优秀外国电影的理由,反而彰显了部分美国人对外国电影简单粗暴的拒绝,美国影评人指出“他们抱怨其他国家对本国电影过于严苛的审查机制,却没注意到自己在内心建起了一堵墙。”与美国在文化上亲如兄弟的欧洲人也感叹,非英语电影(这意味世界上绝大多数非美国电影)不可能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
而回到以《流浪地球2》为代表的中国电影,有美国网站一针见血地写到“几十年来,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印象一直没变,只有武侠片才能打入庞大的北美电影市场”。而正是因为“自知”无法受到大部分美国观众的认同,也无法与好莱坞巨擘相抗衡,很多中国电影的发行商倾向于只在华人区内的少数影院上映影片,以控制宣传规模,降低成本、保证利润。这也是许多华人留学生说“影院里大部分都是中国人”的原因了。
图/知乎网友找到《流浪地球2》的北美发行商
不过,《流浪地球2》并没有因为在美国排片少、观众大部分都是华人而没有得到海外其他观众的重视,实际上,已经有不少独立影评人写出了自己的影评,而且这些影评相对媒体来说更为客观。他们认可电影精美的特效、流畅的叙事风格,严谨的科学逻辑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令人动容的“世界人民大团结”精神却少有外国影评人提到,或许体现中西不同的价值观与思维逻辑。
或许会有人遗憾,《流浪地球2》如此震撼的影片没有获得更多美国人的关注,中国电影在美国市场攻城略地终究还是幻梦一场。但也要考虑到,美国电影产业发展百余年的“好莱坞模式”不是那么容易就会被一部外国电影改变,美国电影产业的成熟和高度自我倾向,以及美国观众对外国影片的潜在排斥心理以及文化上的隔膜,都是需要慢慢改变的。
因此,与其忧虑美国使用政治手腕“打压”中国电影,我们不如继续探索成熟的中国电影产业模式,尤其要重视影片对海外发行方的商业价值以及对海外观众的观赏价值。如果大部分美国影院愿意放映中国电影,大部分美国观众自愿观看中国电影,它的价值将远远超越地缘政治的短期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