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题图来自:《半泽直树》


一、区分“事实与观点”要从娃娃抓起


有博主介绍了国外幼儿园进行的一种叫“Facts and Opinions(事实与观点)” 的教育,让儿童判断一句话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观点?


比如:


糖是甜的(事实)


糖很好吃(观点)


波比是一个男孩子(事实)


波比很胆小(观点)


教育学家认为,这是在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当大人们夸奖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时,你要知道,这不过是大人在表达一个观点,并不是在讲述一个事实。


简单说,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观点就是人的主观看法,常常以“我认为”、“我觉得”、“在我看来”的形式出现。


评价一个事实,你可以认为它是“真”或“假”;评价一个观点,你只能说“我同意”或“我反对”。


要声明一点,举国外的例子不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中国的学生到了初中也有类似的作业:给你一段材料,要求在“观点”句划直线,在“材料”句划波浪线。


举这个国外的例子只是想说明,区分“事实与观点”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很多成年人确实搞不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美国的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对5035位美国人进行测试,看看他们能不能分清报纸上的“事实”和“观点”。结果令人沮丧:五道题全部正确的仅占四分之一,而全部错误竟也占了四分之一,只比瞎蒙的概率高了一点点。


这些容易被当成事实的观点,有没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开头的美国两党差异为例,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皮尤研究中心把测试者分为“不同党派支持者”,对他们的测试结果进入了分析,发现共和、民主两党的支持者都更容易把“我党”的“观点”看作“事实”:


民主党人更可能把“种族平权”“禁枪”“性别自由”“环境问题”等观点当成“事实陈述”;


共和党人更可能把“宗教”“持枪自由”“反堕胎”等观点当成“事实陈述”。


结论就是:因为我们知道“事实比观点更可信”,所以,对于那些自己更认同的观点,我们更容易当成事实,以支持我们的信念。


就像现在的社会撕裂:我们既想要正常的生活,又不希望感染病毒,当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的倾向与选择,决定了我们会把什么当成观点,把什么当成事实。


把观点包装成事实,看上去很有说服力,但这种习惯放到日常沟通中,往往成为人际冲突的根源。


五、如何正确地批评他人


同事对你说:“你昨天和今天早上,还有上周五都迟到了”,这是一个事实。


同事对你说:“你最近工作状态很不好啊”,这是一个观点,它让你有点不开心。


同事对你说:“你最近总是迟到”,它让你很不开心,因为这看上去是一个事实,却是一个伪装成事实的观点,问题就在“总是”这两个字上——你很清楚,同事并不是在告诉你一个“迟到”的事实,而是在批评你“工作不负责”。


第三种表达方式在职场中很常见,有时候我们想批评别人,又不愿直接评价,就把评价附加在事实上,但实际效果却跟我们的设想完全相反。


“最近工作状态很不好”这句话,在别人听来就是一个个人观点,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嘛,但“你最近总是迟到”这句话,就很容易让人怼回去:“我不过迟到了三次,你上周不也迟到了?还有人迟到得比我更多,你这是什么意思,你看不惯我就直说,别拐弯抹角的……”


前面说过,我们容易把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当成事实,欣然接受;反之,当那些比较负面的观点被包装成事实时,比直接批评我们还容易让我们恼羞成怒。


观点与事实是一个重要的逻辑概念,我最后划一下重点:


1. 区分“观点与事实”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


2. 事实可以被证明是“真的或假的”,观点却无法被证明,别人只能同意或反对;


3. 我们更有可能把我们支持的观点当成事实,把我们不喜欢的事实,当成观点;


4. 很多文章喜欢把大众认同的观点包装成事实,把这些“事实”辨识出来,是反洗脑的第一步;


5. 对别人提出批评建议,事实就是事实,观点就是观点,不要把观点包装成事实,这样会更让人反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