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2023宏观形势年度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  凤凰网原创  1月1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在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的2023宏观形势年度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分享他对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观察,并对放开后的中国如何应对逆全球化、如何实现有序可控的对外开放提出建议。《凤凰大参考》整理发言全文,以飨读者。

核心提要:1. 卢中原指出,中国的宏观经济正处在下行通道之中,且将维持很长的时间。近 三年GDP增长的数字呈现过山车似的起伏,接下来怎么把3%托高是大难题,能到5%就很了不起了。中国经济内生动力仍然不足,但中国经济潜力和韧性很强,需寻找经济新增长点并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2. 卢中原强调“以新带旧”的旧和传统不是落后,而是我们国际分工当中取之不尽无法替代的优势。做世界工厂有什么不好?发展中高端就把中低端扔了?凭什么?都像印度一样当世界办公室不是那么简单的。

3. 卢中原表示,疫情封控期间,我们能体会到没地方买菜、买药,一放开,最先活跃起来的就是这些个体户们。我们要更加注重市场化的改革,让民营经济、小微经济、个体户等平常看着不起眼的活起来,这是我们市场的主体。

4. 卢中原认为,没有什么全球化,只有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个个区域经济一体化才是全球化。“地球是平的?门儿都没有!疫情一放开马上对中国开始限制,拿护照签证歧视我们。”“中国先把能够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玩好,才有资格不怕脱钩断链、逆全球化,这才叫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对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观察:

怎么把3%托高是大难题卢中原:感谢论坛邀请我参加,因为疫情,像这样公开讨论宏观经济形势的论坛不是很多了,能有机会参加也确实比较难得。

今天下午的主题,举办方希望我谈一谈对宏观经济的信心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我想了想,还是从个人最近的考虑和大家做一些分享。我的主要看法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处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一个时期,但我们的潜力和韧性很强。单纯说信心是不够的,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处在下行通道之中,而且要维持很长的时间。根据我们中心课题组的测算——这个测算是在2002年,不是2020年,是在党的十六大之前做的中长期预测,当时预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在2010年左右开始出现放慢。

关键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三个供给面的要素,人力(劳动力)的增长、资本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供给面研究经济面中的长期因素,我们将此称作供给面决定了中长期增长。我们讨论宏观经济是年度的经济形势,年度经济形势只有“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光看年度,看不到中期和中长期的,很难把握中国经济的走势。从供给面三大要素来看,这三大要素在2010年左右将会出现转折性的变化,就是劳动力、资本增长率会放慢,必须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把它抵消。测算表明,如果我们加紧经济转型,加大经济改革力度,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得到技术支撑、结构优化、管理创新、制度变革等方面的支撑,全要素生产率就会有比较稳定的上升。当然,这个幅度不会很大。因为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不确定性是很大的,而且时间也比较长。怎么可能宏观调控投放了很多货币,技术创新就能直接出来?没那么简单。所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比较稳定的、缓慢的上升过程。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我记得在那几年,我一直向企业、社会、研究界和地方政府呼吁,大家一定要做好准备接受这样的一个现实。但那一年我们还有高达9%的增速。我说需要寻找经济的新增长点。当年这个判断不是因为我有先见之明,而是完全根据中心课题组所进行的中长期预测,这个分析框架我认为是科学的。

我们十来年的实践证明,分析的出发点和逻辑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我们现在依然经过能够站得住脚的实践检验的逻辑,来出发看中国经济的未来。中央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比以前的规划提前了15年。我们能不能做到呢?根据测算,如果能保持5%-5.5%中长期增长速度,到2035年可以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那就是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按照现在测算的不变美元)。

我们当前遇到的一个重大挑战是什么?三年疫情使我们的经济下行压力更大。2021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1%,那是一个恢复性的反弹,不代表我们真正能达到这么高的速度,不代表我们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只要一放松,中国的经济就一定能够暴涨,没有那么强劲的内生力量。内生的力量是稳定的,在下行中波幅减少,比较平缓的一种态势,如果能保持5%左右,到2035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15年啊,同志们,这不容易啊!

三年疫情冲击,2021年(经济增长)是8.1%,2020年是2.2%,今年是3.0%。你们想想,2.2%、8.1%、3.0%,这是过山车似的起伏,其中8.1%不说明问题,2%和3%倒是下行通道当中一个可以看到的带有趋势性的数字,能否把2%-3%的速度托起来,这是现在面临的巨大挑战。现在疫情处于新的放开状态,估计经济会活跃起来,但千万不要忘了它还是处于下行通道当中,这个下行通道,我们已经预测到了2035年。



因此,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在2021年能够达到增长8.1%,虽然有报复性的反弹,但说明我们有这个潜力和韧性。我们看短期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和商业性、建筑业的非制造业PMI,还有综合的PMI在今年5-6月份出现了大反弹,达到了50以上,当时很多人说中国经济已经走出最困难的时刻,但7月份以后哗哗往下掉,掉到现在又掉到50以下。财新指数向来比官方指数还要低,但去年12月份财新PMI达到了49,官方PMI才47。财新PMI为什么低呢?因为中小企业占的比重大,一般比官方PMI偏低,如实反映了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但财新指数反而高于官方的PMI,这很能说明问题。

一方面说明官方PMI反映的压力是真大,另一方面从财新指数看,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在里面起到了不起的作用,它支撑着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所以,看中国经济基本形势,我建议把握住中长期走势是下行通道。在下行通道当中,有大量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疫情就是之一;再有就是美国断链脱钩。即使这种情况下,中国还能够支撑起来,到2021年的(经济增长)8.1%,非常了不起。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能达到8.1%的报复性反弹,说明我们中国的应对能力、回旋余地、经济韧性确实是不可小看的,这是我们的信心所在。当然,这个信心我们不需要历数了。



对中国经济未来的看法:

当好世界工厂,活跃民营经济,有序可控开放卢中原:下面我想谈谈未来我们应该怎么样?以下完全是我个人的看法,我提出“三个更加重视”:

第一,要更加重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指望再把经济托高很难的,能托到5%左右就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注意,这不是疫情情况下非正常报复式的反弹,它是稳定的5%。5.5%、4.8%甚至5.7%、5.2%,每年小幅度波动,在这个通道当中,中国经济大概就是这样,波幅越来越平坦,振幅越来越小,但能稳定地往前走。靠的是什么呢?我们的劳动力供给和资本供给增长仍然是在放慢的、没有加快,靠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比较让人感到振奋的是,2017-2021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1万上升到将近16万,涨了4万多,全员劳动生产率就是GDP当中的劳动力占的比重,这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指标。如果我们抓住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国经济的未来虽然增长速度比较缓慢(相对8%、7%的数字),但5%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全要素生产率涵盖的方面很多,我就讲其中一个特别需要强调的点——以新带旧,以旧促新,产业滚动升级,对我们的高质量增长提供融合动力。

千万不要像最近这些年,互联网一家独大,“互联网+”,我确实认为“互联网+”很必要,但要关注传统产业对你提出什么需求。你能不能“+”得上去?最主要的是互联网需求来源于谁。我们传统产业要“+互联网”,这才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以新带旧”,所有的高新制造业、新兴产业要能带动传统产业。我们说的旧和传统不是落后,就是原有的,它就在这儿摆着,是我们国际分工当中取之不尽,无法取代的优势。你想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进军,中低端就给扔了,凭什么给扔了?当世界工厂有什么不好?都像印度一样当世界办公室?它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把世界工厂做好了,在世界工厂占据中端、中高端再往高端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以新带旧,使旧的产业能够有新的活力,加入新的东西以后有新的动力。不要自己玩了半天,传统产业动能越来越衰减。我特别主张,我们要形成融合动能,以新带旧、以旧促新。很简单,要对现有产业的创新提出要求来,你满足不了我,你一边玩去,我们就自己干了。

▎2023年1月11日,山东枣庄,山亭区童车厂的工人在车间工作。图源:视觉中国第二,要更加重视市场化改革。

要竭尽全力地挖掘中国重大的战略纵深,就是“双循环”,以内为主。这里面除了市场规模、市场潜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市场机制和企业家这个主体,民营经济作为主体当中的主体。前面我引的数字,财新指数。我们多少年研究宏观经济,财新指数一直比官方PMI要低,结果现在比官方还要高。那我看到的就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在这里边起到顶梁柱作用。是不是说大了点?没关系啊,它就在这儿撑着呢。我们现在看疫情,这些退休的人,拿工资没退休的人在家里发烧七天、半个月可以休息,拿大喇叭喊,封控大家在家里待着别出来。那从脚到口的这些人怎么办?我们都能体会到没地方买馒头,没有地方买菜,没有地方买牛奶,没地方买药啊,那么这些人怎么办?

所以,疫情封控一放开,最先活跃起来的是这些人。我们周边的小家马上可以去买菜了,我们这些人被人家养活着呢!所以,我们更加注重市场化的改革,要让这些民营经济、小微经济、个体户、这些平常看着不起眼的活跃起来,这是我们市场的主体啊。财新指数高于官方的PMI就说明了这个事。

第三,要更加重视有序可控的对外开放。

为什么现在要讲“有序可控”?我们的技术创新,国家总规划都提出来要自立自强,自主可控,不这么提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回到封闭的老路上去,它要跟你脱钩断链,你怎么办?当然我们要“自主可控”了。我们不讲步骤,不讲原则,不讲承受力的,一下子放开没门儿。我90年代在牛津留学时专门研究的就是转轨国家的经验,我们怎么向市场化转轨,其中有一本书是西方学者写的,名字叫做《经济自由化的顺序》。西方给东中欧国家开的“休克式疗法”,他们自己实践证明不是成功的,所以来了个“经济自由化的顺序”。

我们现在要同样牢记这个,在我们走向进一步的开放和自由化、市场化的过程当中,当然有法治化,别忘了,市场化就躲不开国际化。国际化、市场化,最后要有中国的法治化,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治化来维系我们自己有序可控的对外开放。

▎2023年1月18日,深圳,春运中的宝安机场,返乡客流逐渐增多。图源:视觉中国在这里面,我们企业有没有机遇?

当然有机遇,有我们自己“以我为主”的区域开放,找到要素配置领地。比如RCEP,就是全球最大的区域自贸体,就是区域一体化,你不是排斥我吗?我们自立一摊,自立一摊更好了,以中国为主导的。当然,我们在对外说大家是平等的,但问题是你主导的你排斥我,那我们就自己干。你主导的我们还要参与的,从开始的TPP到CPTPP,你日本现在主导的我们也要参与;你不让我们参与,我们就先自己在这儿玩。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全球化,只有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个个区域经济一体化才是全球化。

“地球是平的”?门儿都没有。我们出去人家拿护照、签证歧视我们,我们疫情一放开马上对中国开始限制。所以,中国人先把自己能够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玩好,我们才有资格不怕你什么脱钩断链,不怕你什么逆全球化,这才叫“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中国的底气,所谓的信心实际就是在这“三个更加重视”当中。当然,我们的“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等等,都是我们新的对外开放的自主可控的一些构想和实践,赢得了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认可与参与,这也是我们扩大有序可控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希望我们的企业在这里面找到更多的机会。

今天的主题里讲的ESG,你到人家那儿玩去,他拿各种各样的东西,例如环境标准、劳工标准,血汗工厂什么跟我们玩的时候,我们也跟他玩。我讲最后一个例子,在哈佛大学学习时,很多企业家,包括工会到那儿去讲,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大企业在全世界是不设工会的,但在中国,中华全国总工会就要求必须设工会,这就是ESG投资,到我这儿来,要学习我的ESG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