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色彩机构潘通此前对2022年流行色的预测是——长春花蓝(Very Peri),现在回看确实有几分道理。“这一色彩代表着当下全球时代精神和我们正在经历的转变的象征。当人们从一段强烈的孤立期中走出来时,观念和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的物理生活和数字生活以新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作者 | 中国翻译协会会员 国际政治专栏作家 胡毓堃
核心提要:
1. 2022年,我们向一批旧时代的“见证者”挥手告别。戈尔巴乔夫、伊丽莎白二世……这些告别我们的传奇人物,大多经历过20世纪最惨烈的世界大战,切身体会到核战争的威胁、军事集团对峙的可怕,深知贫困、饥饿、生命权惨遭践踏会带来何等不堪想象的后果,他们塑造了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这似乎与长春花蓝的年度代表色颇有契合之处。
2. 2022年,我们向习以为常的“岁月静好”挥手告别。稳定与繁荣的三十年后冷战时代曾让人类误以为这种美好亘古不变,但俄乌冲突让世界重新忆起战争的可怖。2022年以一种残酷的方式提醒了我们:集体安全时代已成过去。“躺平”就可以享受和平、享受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正如2023年代表色洋红色所预示,勇敢进行创造性实验,人类将拥有新的活力。
3. 2022年,我们向疫情防控“旧思维”挥手告别。人类曾经用“管”的方式平稳度过了“前奥密克戎时代”,但随着传播能力更强的毒株出现,一些国家开始探索防疫新思路,思考如何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奥密克戎不会标志着疫情的终结,公共卫生也不再是理所当然的权益。但其实告别上述幻想,人类才真正拥有希望。
古巴,一位教师正在晾晒被暴雨打湿的书本。图源:AP
每逢岁末盘点,脑海里总会闪现一年来世界各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以及那些引发关注的风云人物。罗列12个月所有国际大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透过纷繁芜杂的海量新闻,对这一年的世界走向提炼出简明扼要、恰如其分的总结,尤其是一个能描述这一年的关键词。
这一次回溯即将过去的2022年,几乎不假思索,一个关键词便迅速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告别。告别2022年,实际上是告别“告别之年”:
随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变成讣闻,我们永远告别了那些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人;一场后冷战时代震荡与规模最大的军事冲突,是否预示着我们将告别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旧时光;一方面不同群体的冲突与对立,以罔顾“底线共识”的激烈形式呈现,但另一方面人类又先后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应对短期内难以根除的奥密克戎,那个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准则,是否也在与我们告别?
2022年成为告别之年,或许传递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清晰信号:后冷战时代30多年的生活正在加速逝去,变局真的将要到来。
我们是否把“例外”习以为常,以致于偶然的幸运结束之时,反而显得无所适从?而即将告别“告别之年”之际,作为年末大戏的卡塔尔世界杯,也许仍在给我们带来启示和希望: 处在激变的关口,我们终究仍要以不同的方式自处、共处。
告别熟悉的名字:
带走旧时代的,是当事人
把2022年称为“告别之年”,最直观的原因莫过于众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这一年突然与这个世界告别。这些人物或许早已载入史册,但由于早已习惯了他们始终与我们同在,当一个又一个讣闻先后集中于这一年出现时,我们总是会有短暂的震惊,然后不胜唏嘘。
仅美国《纽约时报》的“2022年去世名人”统计显示,这一年世界各国不同领域至少有425名知名人士作古,其中不乏在曾在各国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俄乌战火终究激烈升级一个月后,在后冷战初期成为美国第一位女国务卿的奥尔布赖特去世;从二战难民到师从冷战鹰派学者布热津斯基,从胸针外交到北约东扩,她的自信与强硬可谓90年代美国实力与国际事务影响力的缩影;
就在俄乌冲突陷入焦灼、恢复和平遥遥无期的春季与夏季,四位苏联解体的见证人先后离世——时任阿塞拜疆领导人穆塔利博夫,一周之内先后去世的时任白俄罗斯领导人舒什克维奇、时任乌克兰领导人克拉夫丘克,以及苏联末代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他们参与了苏联以不流血的方式解体,却没有料到战火的隐患在30年后爆发;
内忧外患贯穿全年,英国人告别了在位70载、才庆贺“白金禧年”不久的传奇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随着女王国葬落幕,诸多迹象表明君主制、英联邦的未来又成为热议的话题;
公众环绕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威斯敏斯特大厅的棺材,女王的孩子们守夜。图源:美联社
7月的第二周震撼弹频出,就在约翰逊辞去英国首相职务的第二天,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街头发表选举演说时,突遭枪击身亡;出身于“一家三相”的政治世家,他是日本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任内充满争议,身去之后的日本动态,更令大家清晰地感知“安倍时代”与“后安倍时代”的区别;
11月的最后一天,党和国家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逝世,不仅令亿万中国人民悲痛、哀悼,也让不少人回想起那个中国开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快速发展的时代;
就连体育领域,NBA传奇“指环王”比尔·拉塞尔在今年夏天的离去,也令人感慨江湖不再有“最伟大的赢家、最好的队友、最纯粹的团队球员、改变职业篮球的传奇”;
2022的收官时刻,球王贝利见证了梅西在世界杯封王,却无法看到新年的曙光,现代足球史上最伟大的传奇,将自己的精彩人生永远定格在这个“告别之年”;
几乎同时在年末告别的,还有时尚朋克教母、“西太后”维维安·韦斯特伍德,以及美国电视传奇、第一位知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芭芭拉·沃尔特斯……
风云人物的离去之所以令人感慨,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名气为公众熟知,使得众人习惯了他们的存在,更重要的在于他们作为当事人,参与塑造了一个时代,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影响了不同国家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奥尔布赖特政治与外交生涯的高光时刻,正是后冷战初期美国一超独大、自信又强势的时代,推行价值观与现实主义外交自然得心应手。她与彼时的美国、一超多强的后冷战时局可谓互相成就。
苏联解体的是非功过自有不同的评说,而戈尔巴乔夫、舒什克维奇、克拉夫丘克们用各自不同的作为,给很多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苏联能用避免内战的方式和平“过渡”为不同的独立国家,而这些国家今后也能以正常的外交关系和平共处,还能与曾经不同阵营的国家发展相似的正常关系,因此一个安全不可分割、经济全球化、容纳不同类型国家、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可以期盼的。
这个愿景,总体上维系了30年。
伊丽莎白二世96载人生,完整地经历了二战、冷战、后冷战30年,与15位英国首相共事,和13位美国总统打过交道。她承诺要服务英国与英联邦世界,经历过诸多历史事件和重大危机,虽然自知“大英帝国”已一去不复返,但始终致力于团结她曾经治下的民众乃至整个国际社会。
正是由于2022全年发生的众多事件,与他们代表的时代、塑造的世界形成了格外鲜明的对比,这些当事人彻底离开,自然被赋予了格外厚重的含义。
告别和平与发展?
我们是否对岁月静好的例外“习以为常”
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过去经常听到一句话:“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这个最早由邓小平在1980年代提出的经典论断,在后冷战时代的前二三十年得到了印证:
1990年欧洲各国与美国、加拿大、苏联共同签署了《新欧洲巴黎宪章》,承袭了1975年《赫尔辛基协议》的精神,重申了“安全不可分割”这一原则;苏东阵营解体后,尽管局部冲突和结构性矛盾贯穿1990年代,但曾分属于不同阵营、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总体上实现了从战略隔离、对峙转向和平共处,在共同的机制框架内管控分歧;
经历转型的阵痛后,不少国家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世界不同角落的居民,正享受着物质持续丰富、互联网时代娱乐与精神生活日新月异的红利,以致于“娱乐至死”、“奶头乐”之说正在消磨大家的“斗志”;
中国和俄罗斯先后于2001年和2012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欧盟发展为标志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使得经济全球化成为众人眼中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将文化、制度、价值观、经济发展水平截然不同的国家连接起来,达到前所未有的互联互通程度。
后冷战初期呈现出的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也难怪福山借助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推导出“历史的终结”。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后,他的老师亨廷顿则判定,文明的冲突将成为新时期国际事务的首要冲突。
然而,贯穿2022年的国际事件重要关键词——俄乌冲突——似乎成为走向回头路的风向标,加上新冠疫情、“新冷战思维”、民粹主义抬头带来的脱钩与保护主义趋势,人们不禁怀疑:“和平、发展、全球化”的愿景还会是时代的主题吗?
一名乌克兰士兵抱着一个婴儿穿过基辅郊区一座被毁的桥梁。 图源: CNN
14年前去世的亨廷顿恐怕难以想象,后冷战时代大国直接进场、规模最大的军事冲突,竟然发生在同一个文明圈内:按照他的建构,俄罗斯、乌克兰同属于东正教文明圈,完全不构成“文明冲突”的条件。
至于福山所设想的西式自由民主制全面主导、政治矛盾与纷争消弭、历史进程完成的场景,更是与俄乌之间血淋淋的事实截然相反:原有的地缘政治矛盾与冷战思维没有消失,新的矛盾反而接踵而至、愈演愈烈。
事实上,1999年开始的北约东扩和科索沃危机,2008年的俄格冲突,始于2014年的克里米亚和乌东危机,已经不止一次地给出提醒。曾经身处不同阵营的国家和集团,都没有改变原有的意识形态与地缘博弈思维,甚至也没有接受后冷战初期的地缘格局,“安全不可分割”的和平共处之道,从一开始便基础不牢。
此外,看着11月底大幅增加军费、突破GDP占比1%红线的日本,日趋紧张的台海形势,朝鲜半岛持续发酵的核危机与南北交锋,饱受极端势力、战火之苦、政权不稳的西非各国,联合国维和行动也无济于事的刚果(金)东部乱局,以及时不时酿成交火流血的巴以冲突……告别和平似乎成了世界性的迹象。
2022年已持续10个月的俄乌交火,自然是脆弱基础崩塌、传统思维演绎的激烈形式。 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发酵,不仅越发冲击着区域与世界和平,还进一步令全球化及其发展红利的黄金时代蒙上一层阴影。
这一年世界经济的关键词无疑是“通货膨胀”,背后的直接推手自然是多国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与能源脱钩。与1970年代类似,停滞性通货膨胀再度在部分国家生效。
以一年两换首相、告别女王的英国为例,创造41年记录的11%通胀率,以及衍生的能源问题、劳资纠纷、罢工浪潮,几乎笃定导致英国经济停止增长:据英国商会预测,2023年英国GDP将缩水1.3%。对于脱欧后志在打造“全球化英国”的保守党政府而言,这不啻为又一个沉重打击。
和平从未如此脆弱,发展从未如此艰难,至于看似浩浩荡荡的全球化大势,就连其最大的受益者似乎也在往回缩:
拜登签署《2022年芯片和科技法案》,明显以安全和国家博弈为考量,限制美国在华投资半导体产业;北爱尔兰地区的主权保障问题,成为后脱欧时代阻碍英国与欧盟达成贸易协定的“死结”;英国决定将申请避难的“非法移民”转运至卢旺达,更是引发国际舆论轩然大波……
“岁月静好”不复存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是否是可悲的倒退?清华大学的刘瑜老师曾一语道破:在人类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期,战争是常态,和平才是例外。19世纪之前,全世界半数以上的大国处于战争状态;学者斯蒂芬·平克的研究更是表明,在前国家时代大约15%的人会死于战争。
1500年至2015年大国参与战争的比例。来源:Max Roser/towardsdatascience
或许是过于习惯了冷战学者加迪斯笔下“漫长的和平”,人们往往容易忽略战争一触即发、和平来之不易的事实。
就经济发展而言,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也曾指出,人类历史长达250万年,但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只有近250年历史。在工业革命之前,经济不增长才是人类的常态。只不过,我们的感性认识中,往往只有身处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红利,更容易将持续发展视为应有之义。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历史的教训已经足够惨痛,我们笃信的时代主题为何还是有可能被历史的常态所吞噬?
一个原因可能值得警惕:那些告别我们的传奇人物,经历过20世纪最惨烈的世界大战,切身体会到核战争的威胁、军事集团对峙的可怕,深知贫困、饥饿、生命权惨遭践踏会带来何等不堪想象的后果。
相比之下,如今那些轻言战争、不惜发出核威胁、任性减税负债的领导人们,本就适应了黄金时代的温室,只在史册中见过战火与贫穷。他们真的理解、真能承担打开潘多拉魔盒的责任吗?
10月16日,在乌克兰基辅举行的被毁军车露天展览期间,孩子们爬上一辆被毁坏的俄罗斯坦克。图源: 盖蒂图片社
既然和平与发展都是“历史的例外”,那么在“历史的常态”下,基于自由贸易的全球化看起来也失去了其生存基础。2022年似乎正在以一种激烈地方式提醒着我们:旧日的岁月静好,不过是幸存者的偏差。
告别疫情防治旧篇章,
我们如何期待2023“变局之年”?
和平共处、发展共赢、互联互通只是摇摇欲坠的例外,而参与塑造这个时代的那些人也几乎同时与我们告别。与此同时,面对贯穿全年的又一个关键词——奥密克戎,人类尽管还无法直接与之告别,但仍在2022年告别了对付它的旧篇章。
开年的北京冬奥会,以及年末收官的卡塔尔世界杯,便以截然不同的场景直观地展现出这新旧篇章的鲜明对比:
前者不向境外观众售票,定向组织观众佩戴五环色系口罩观赛,运动员和随队官员需要按照防疫手册接受闭环管理,以严格谨慎实现“零感染”;而到了12月的卡塔尔,观众席上各国球迷无人戴口罩,球员、教练员、工作人员身上更看不出疫情要防控的迹象,给屏幕前的海外看官呈现出“正常生活已然回归”的景象。
作为2021年底在南非率先发现的变异株,奥密克戎以其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震撼了世界:美国疾控中心在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的抽样调查发现,超过三分之二(67.8%)的家庭出现了奥密克戎传播,半数以上(52.7%)家庭直接遭到感染冲击,尽管此时四分之三的美国成年居民已经接种过疫苗,约一半人完成了加强接种。
疫苗无力阻断其传播,奥密克戎的免疫逃逸与变异速度更是令人类难以招架。与此同时,在全世界七成人口接种过疫苗、九成人口具有抗体的前提下,奥密克戎的致病情况不如德尔塔那么严重,都在上呼吸道复制。加上疫情防控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 不少国家开始重新考虑疫情应对措施,“放”与“管”之争也成为国际舆论交锋的年度热词。
1月29日农历新年前夕,人们在新加坡牛车水区散步。图源:盖蒂图 片社
于是在全球感染人数持续攀升的情况下,自2月初的丹麦开始,欧洲国家率先解除疫情防控措施;东盟各国在春夏之交跟进,尤其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3月底的电视讲话引发热议;拜登在9月中旬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采访时,更是直接宣布“疫情结束”,令“躺平”、“共存”还是“防控”的争论更加热烈……
公共卫生专家们当然没有那么乐观。奥密克戎不会标志着疫情的终结,这几乎是他们的共识。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先后以“二十条”、“新十条”、“乙类乙管”等措施持续优化防控后,奥密克戎或者新的变异株将在2023年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依然充满变数。巨大的不确定性,将陪伴我们告别2022、告别疫情防治旧篇章。
和平、发展、全球化、公共卫生都被视为我们与生俱来的红利和权益,如今似乎渐行渐远。在这个时候,似乎只有年初和年末的国际体育盛宴能带给我们一丝快乐和宽慰。
看着冬奥会、世界杯赛场上那些分属“敌对阵营”国家的球员可以同场对决,甚至赛后交换球衣、互相拥抱,我们看到了“战争是常态”之外的可能性;看着全世界各国观众为了同一个赛事同频共振、同框互动,我们看到了人类终能共处的共性基础;看着卡塔尔从世界杯收获的170亿美元直接收入,及其对该国未来三年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我们看到全球化对于发展的意义仍未过时。
梅西与队友一起庆祝赢得世界杯。图源: 盖蒂图片社
的确,短期之内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一个不那么美好的现实:
梅德韦杰夫表示“在西方没有什么人和事可以对话”;粉红浪潮和右翼民粹主义在拉美激烈对冲,未来或许还有更多如卡斯蒂略这般的“短命总统”;冷战思维的支配下,大国对抗已经超越了当年美苏所着力的安全领域,升级为政治、经济、军事、价值观、民间全方位争夺,敏感地区的擦枪走火一触即发;新冠病毒是否会在新的一年更加致病、传播更快……
2023年的变局,或许不如冷战那般直接粗暴,但恐怕更令人不寒而栗。
战争是常态,因此人类无法用“躺平”的方式维系和平;不发展是常态,因此人类需要告别习惯于温室的生活状态,坚持创新,探索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之钥;保守封闭的直觉或许也是常态,因此人类更需要清醒的认识,毕竟关起门来无法解决全人类的难题,而互联互通、群策群力往往才能发现契机、共克时艰、做大蛋糕、惠及众生。
潘通2023年度代表色——洋红色(Viva Magenta),被该品牌描述为“非常规时代的非常规红色”,他们描述其颜色选择反映了时代的“叛逆”精神,以及新冠疫情后人们对创造性实验的新兴趣。“大胆、机智和包容一切”。
新冠疫情的挑战越发严峻,但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人类终究要做好自己的健康管理,良好的抵抗力和免疫基础才是对抗任何病毒的关键。
是的,我们告别了2022这个“告别之年”。但我们告别的其实是“唾手可得”的幻想,绝非“催人奋进”的希望。和平、发展、全球化并非理所应当的天上馅饼,人类社会的进程永远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可以因告别而感伤,但无需为告别而绝望,何况我们已然没有绝望的资本。
告别“告别之年”,我依旧期待“变局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