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桃鱼子酱



图源:鲁鸣提供

 

这是一家三甲医院发热门诊门口的排队队伍。

 

作为支援急诊的一员,鲁鸣已经在医院和宾馆之间两点一线多日:「昨天半夜离开医院,看到发热门诊依旧大排长队,从门口排到了另一个街区,恍惚间觉得很像之前做核酸的队伍。只不过,与核酸检测不同,这些患者都是因为有症状来发热门诊就诊的。」

 

就在几天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调整隔离方式。

 

同期出现变化的,是医疗机构的人员就诊情况。因为就诊人数变多,多家医院、规培基地对临床医学研究生、住培生进行了「召回」的动作,并发放了发热门诊支援表格。

 

另一家三甲医院去支援急诊的医生王阳表示,因为阳性患者太多,急诊消杀来不及,很多患者滞留在急诊预诊区域,或是在外面排着长队。他所在医院的发热门诊暂时闭环处理,因为医护陆续检测出核酸阳性,因此人力有限,目前发热门诊半数以上都是医学生,「护工跑了,学生得端屎端尿以及喂饭。但没办法,人手实在是太紧张了。」

 

 

医院阵痛:大三甲排队 7 小时,社区多为短期合同工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公众号华山感染近日发布《新冠居家康复手册》,提出应对新冠的方案多条,核心回答了一个问题:生病了,要去医院吗?

 

《手册》认为,99.5% 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通过电话、网络或者是当面问诊就能解决大多数新冠感染者的新冠问题。

 

尽管呼吁如此,根据一些医护人员和患者反应,目前发热门诊依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大排长龙的患者,很多都检测出新冠阳性,普通门诊和病房也陆续出现阳性患者。

 

姚琳回忆,自己是几天前开始咳嗽、咽痛的(当时核酸结果是阴性),当晚咳嗽突然加重且出现了一些其他症状,出于担忧去发热门诊看病。但当戴着 N95 和普通口罩的她到达以后,却被乌压压的人群吓得两眼一黑:「之前做核酸都没有这么多的人。」

 



图源:姚琳提供

 

在发热门诊,姚琳被告知如果想去呼吸科需要持 48 小时核酸检测记录,如果没有需要先排队做抗原。但晚上呼吸科并不开诊,医院又规定抗原不能自己买试剂盒做,所以她只好加入排队的队列。

 

只是抗原检测这一项,就花了她 3 个小时,整个就诊过程更是从下午 9 点持续到凌晨 4 点,「北方的室外很冷,自己这么走一遭,就算没感冒发烧也冻发烧了,也可能真的阳性了。」

 

和姚琳一墙之隔的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孙祥,也因为最近几天的调整手忙脚乱。这段时间,孙祥觉得似乎比前几个月疫情严重的时候更加疲惫,「我所在的医院是黄码医院,以前黄码的急诊患者也有很多,但因为有社区医院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甄别与转送,哪怕人多一些,我们也能将将安排过来。」

 

孙祥表示,平时就算没有新冠患者急诊就已经很忙,流转压力很大,留观也经常压着床,但现在面临的情况是阳性患者太多,急诊消杀来不及,很多患者滞留在急诊预诊区域,「留观的患者现在下脚的地方都快没有了,可怜我们急诊科主任,本来没几根的头发现在更稀疏了。」

 

2022 年 3 月,国家卫健委为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群众正常看病就医需求,明确要求各个医院要在抢救室、手术室、病房设立缓冲区,在核酸检测结果不明的情况下收治急需接受治疗的患者。

 

北京朝阳区某三甲医院工作的医生陆洋表示,缓冲区的设立在很长时间内都很有效,但这往往是建立在黄码人员重症医疗需求较少、减少或关闭门诊之后达到的效果。他们面临的问题在于,目前核酸检测不再作为全员选项而作为重点区域选项后,缓冲区的定位和作用开始变得暧昧不清:「首先缓冲区肯定收治不了那么多新冠阳性的病人,但是收治患者这个环节不能进行更改,所以现在医院的很多病房、手术室、抢救室都在按照缓冲区进行处理。」

 

陆洋无奈表示,昨天科室通知以后面对新冠患者要按照三级防护的标准进行手术等治疗,对核酸阴性的患者则采用普通防护标准。但他们实际操作上则有些捉襟见肘,「按照目前的分诊能力,我们很难按标准处理好每一个患者。目前的处境就是,很多新冠阳性患者的手术被迫取消或者延后。」



图源:丁香园策划提供(1 年前拍摄)

除了大三甲,负责首诊和分诊的基层医疗机构们目前也处于转型的阵痛期。

 

在东北某市负责社区医院建设的卫健委工作人员冯子振表示,疫情三年期间,很多社区医院的医疗服务已经暂停大半,首要任务都是安排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和流行病调查等辅助工作。

「一些社区医院面临的问题是,很多签约医生流动性很大、年轻医生占比过高、上班期间全负责的是疫情防控工作,几乎都没有上手过医疗诊断服务,骤然让这些医生负担一线的首诊和分诊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同样在黑龙江省某社区医院工作的全科医生刘咏核实了这一点,目前她所在社区医院很多有经验的老医生在去年或今年早些时候都转行去核酸检测机构从事相关高薪工作:「现在社区医院的主力军,往往是借调过来的事业编人员或是短期合同员工。按照目前的新形势看,我们医院后续很可能面临人力短缺和首诊分诊能力不足的问题。」

 

 

连轴转的医护:居家隔离按缺勤处理,学生脱岗不允许参加住培考试

 

12 月 6 日下午,应清华大学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在线上作了一场题为《如何理性面对奥密克戎》的专题报告。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冯子健主任表示:「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 60% 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 80~90% 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数据背后,首先受到波及的是一线医护。据全国各地不同医院的医生反应,目前很多医院医务人员或是自己或是身边的同行先后新冠阳性,工作量几乎达到峰值。这一点在急诊上尤为凸显。

 

北方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张欣说,该医院急诊现在都是内科同行在支援,同一批人已经连轴转了很多天,「急诊留观好几个确诊阳性的患者之后,暂时停诊了,但也不是完全停摆。发热门诊则是接诊阳性患者后,停诊消杀,再开放。」据张欣所知,病房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最少的时候只剩下 4 个患者,因为混阳减员(一线被隔离了),只能三线当一线,有医生四天值了两个二线班和一个一线班。

 

「最近的新通知是,职工不再每日检测核酸,患者在院期间也不测核酸,医院全面放开,对职工不再发放抗原自测盒,医护可能迎来更大挑战。」

 



图源:张欣提供

 

浙江某急诊科轮转医生王源源表示,现在该医院对医护人员的防护套餐为「N95+面屏+蓝色隔离衣(非大白)+手套」,在实际工作中的体验感受见仁见智:「那样子其实很累的,因为你要一直说话、沟通,本身不说话带 N95 就已经很难受了。」而因为高强度工作和压力,王源源经常被判定为密接,所以一直都是一天一检,「我现在就是很迷茫,不知道什么意思。」

 

其他地区的规培生收到了更直接的要求。林一宁是北部某三甲医院心内科的一位规培生,核酸结果刚转阴不久,前两天自愿报名了后续支援发热门诊,但就在报名的次日,他同校在另一家附属医院规培的同学收到了一份通知:「近一段时间如果研究生和住培生在此期间脱离临床岗位,不允许参考住培医师结业考试。」

 

当主动变成强制,学生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林一宁自己所在规培基地则提出另外的要求:无特殊情况规培生如召而不回,则延迟毕业半年。「已经有人提出建议,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回复。」

 

当目光转向地方小医院,医生资源捉襟见肘的情况同样并不罕见。来自河北一个小城市的邓楠表示,她们县里只有该单位一家水平较高的综合医院。虽然目前政策变动巨大,但是该县人民去往外地就医仍有一些难度,「你们可能无法理解,但基层医院的真实环境真的很差。」

 

邓楠医生说包括她在内的很多医护已经抗原阳性,并出现了发烧、咳嗽、乏力等情况,但依然还得继续上班。直到发热 3 天后核酸阳性,医院才允许邓楠居家隔离,居家 4 天核酸阴性结果出来后,邓楠在两个小时后就接到了科里通知的信息要求继续上班。

 

「虽然仍然感觉力气不同以往,但是作为一名县城里不多医生,在困难时期冲在一线我没任何怨言。」无法让邓楠接受的,是前天科里通知其居家隔离期间将按照无故缺勤进行处理,取消全勤奖金和当期绩效,理由是邓楠没有社区提供的管控书面证明。

 

「我曾打电话给社区问能不能补办,但社区的回答是:同志,现在已经没有疫情管控这种说法了,我们也开不出证明。」

作为更「前端」的人员,东北某市卫健委工作人员冯子振提出自己的担忧:「现在还无法预估后续的工作量,目前新冠病毒尚未降级管理,这要求社区医院的医务们既要精准封控,还要排查管控风险人员,随着感染基数的增大,工作量的增幅可能也是指数倍增长。」

 

 

避免医疗挤兑,首先要保护医疗资源

  

香港大学医学院的金冬雁教授在三月发表的论文中提到,虽然香港医疗体系在上半年疫情当中承载了巨大的压力,但并没有出现医疗崩溃的现象,可能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医疗资源的保护。

 

文章中讲到,在中国香港第五波疫情期间曾有过关于保护医疗资源的争论。一些人呼吁我们应该保护医疗体系以免崩溃,但也有人认为对医疗体系的保护应该建立在保护人民的基础上。但研究者认为医疗体系只有在没有崩溃的情况下才能保护人民。

 

香港在短时间收录大量轻症新冠患者入院后,曾出现短暂的医疗挤兑。此后为了保护医疗资源,香港决定对于 Ct 值的判定进行一定程度的下调。此后更是表示 Ct 值将仅用作参考,如果认为释放对患者、与患者接触的人和社区有益,主治医师可自行决定是否完全释放患者。

 

除收治病人这一点,某知名院校公共卫生研究员穆欣认为,保持医疗资源,不仅要靠医院,还要靠更加基层的诊所以及高水平的公共卫生在线网络。 「中国目前拥有强大的公共卫生监测经验(比如健康码和场所码的使用),这些经验完全可以转换为分级诊疗中线上问诊、治疗分群的基石,极大缓解医疗压力。」

 

12 月 8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对不同人员分类提出自我管理要求,设定了「转诊治疗」的观测指标,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辖区居家康复人员的巡查指导和健康监测,二、三级医院要通过远程医疗的方式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会诊指导。

图源:医疗应急司截图

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强化优化就医流程,要加强发热门诊设置,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线上咨询诊疗;开展好健康监测,对重点人群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三甲医院医生周波则对大家呼吁:「发热门诊门口大排长队,如果只是轻微不适就不要给自己增大感染风险。衷心希望大家非必要不来医院,减少发热门诊的压力,既是保护医务人员,也是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