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已经遍布微塑料。

虽然几年来的研究证据已确认这一事实,但许多人依然认为,存在不一定有害,这些宣传只是贩卖焦虑、制造消费需求。

然而近期,中国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不仅首次证实了人体多种动脉组织存在微塑料,还提供了微塑料真正可能有害的证据。

为此,本文请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圣博士(第一作者),和张铭教授(通讯作者),介绍论文研究成果,并讨论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真实影响。[1]

中国最新研究:各大血管,100% 出现微塑料!

微塑料,是肉眼可见的塑料碎片。全世界每年产 4 亿余吨塑料,22% 成为污染物散入环境。这些塑料被太阳、热、风、酸、盐、氯等因素降解为微塑料 (MP)颗粒(1μm~5mm),在环境中渐渐积累。

据估算,平均每周摄入大约 5g 微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这一数据是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曾委托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其中,水是最大的来源,普通人每周仅喝水就能摄入多达 1769 个微塑料颗粒 [2]。



人体如何摄入微塑料颗粒 图源:文献 2

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降解+体积较小容易迁移,让微塑料已遍布大气、水体和土壤。同样,人体也不能幸免。

皮肤、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微塑料无孔不入,人体血液、胎盘、肺、肝、睾丸、精液、心脏等等,都已有微塑料沉积证据。

安贞医院团队的这项研究,则关注目前还缺乏证据的人体主要动脉。

本研究对人体冠状动脉、颈动脉和主动脉的组织样本中含有的微塑料,进行了识别和准确定量。 结果显示,所有 17 个(4 个冠状动脉,7 个颈动脉和 6 个主动脉)动脉组织样本中,无一例外均检测到了微塑料,浓度范围 52.62~225.23ug/g 动脉组织,平均 118.66±53.87ug/g。

种类上共有四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胺(PA)、聚氯乙烯(PVC)和聚乙烯(PE)。



每个样本中微塑料的种类与浓度 图源:文献 1

与以往研究中使用相同检测方法在人体血液(1.6μg/mL)和精液(15.34μg/mL)中的数据相比,动脉组织中微塑料的浓度明显高得多。人体的循环系统是封闭的,动脉不会直接接触到环境中的微塑料,因此很可能是由血液中的微塑料沉积而成。

此前血液研究中最常见的微塑料是 PET(高达 50%),本次动脉样本与之一致,PET 可能就是人体血液和组织中含量最高的微塑料。

而 PET 类塑料,无毒、无味,卫生安全性好,可直接用于食品包装,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许多家庭甚至会将这些喝完吃完的瓶瓶罐罐,用来装其他食品、调料。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很可能带来危害。国家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循环使用的容器必须用聚碳酸酯(PC),禁用 PET。



被不当重复使用的 PET 塑料瓶 图源:自己拍的

研究团队进一步对微塑料浓度和斑块发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含有斑块的冠状动脉样本(156.50ug/g 动脉组织)和颈动脉样本(133.37ug/g 动脉组织)中的微塑料浓度,均高于不含有斑块的主动脉样本(76.26 ug/g 动脉组织)。



三种动脉中微塑料浓度的差异 图源:文献 1

因此研究团队认为,微塑料可能与人体动脉粥样硬化有潜在关联。

近几年,微塑料在人体的存在陆续被证实(详情参见:100% 发现率!人胎盘出现微塑料,肉眼可见;最新研究证实多器官受到影响)。塑料降解需要时间,环境中的微塑料可能已有 40 或 50 年历史。每 10~15 年全球塑料产量就会翻一番,即使现在就截停,到 2050 年环境中塑料也将是现在的三倍。[3]

2021 年 12 月,全球首份微塑料的人体细胞毒性研究终于问世 [4],但揭示细胞毒性只是第一步,进入人体的微塑料究竟如何为害还不得而知。美国波士顿学院流行病学家 Philip Landrigan 在 Nature 报道中指出,尽管科学家们都非常关心微塑料的危害,但因为混杂因素等原因,这些影响很难严格评估 [5]。

对话作者:这 3 个问题,迫切需要答案



丁香园

现阶段,学界主流观点如何看待微塑料沉积与危害人体之间的关系?

刘圣博士:众多研究已经证实,微塑料确实广泛存在于人体。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沉积在人体中的微塑料,会潜在危害人体健康,可能对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等产生负面影响,但具体作用机制、沉积量对健康的影响程度,以及长期暴露的后果等问题,尚未形成结论。

张铭教授:目前关于微塑料沉积的体内危害,大多还是动物实验结果,临床研究证据也有,但还远远不够。这很可能是由于微塑料这一议题起源于环境科学,近几年才有生物医学的科研人员参与其中。

丁香园

如何看待本研究的价值?

刘圣博士:本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证实了「人体多种动脉血管中存在微塑料」,且发现动脉血管中微塑料的浓度,明显高于此前研究里血液中的浓度。

由于人体的血管系统相对封闭、不会直接接触外界的微塑料,所以很可能来源于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血液的微塑料的长年累积。

更重要的,我们的这项研究中,含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动脉中的微塑料浓度,显著高于不含有斑块的动脉,这提示了微塑料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着潜在的联系,有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新的危险因素。

张铭教授:只有证实了动脉中确实存在微塑料,我们才会去研究来源和是否会影响病发生发展。同时,本研究明确的种类、浓度,能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可以说,这一发现为动脉血管微塑料的相关研究开了一个头,但这些信息还很不够,更加有意义的,是明确这些微塑料对人体具体的危害。我们团队目前已经着手研究,也希望有更多同道加入——毕竟微塑料污染,早已经是全人类都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丁香园

本研究之后,中国另有一项研究本月刚刚发表,发现颅内动脉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样存在微塑料,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现阶段的微塑料研究,能说明微塑料对人体的影响吗?

刘圣博士:我们也关注到了这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非常高兴越来越多临床科研工作者开始关注微塑料问题。几年前,我们还仅仅是报道人体某个部位发现了微塑料,近一两年则开始关注起微塑料与疾病的相关性,这是极大的进步。

张铭教授:我认为现有的研究还无法完全说明微塑料对人体的影响。

除了动物实验结果,近两年陆续有了临床研究,不过这些研究大多都是单中心、小样本且针对特定人群,证据等级相对较低。

此外,目前的研究,往往将微塑料作为一个整体,并未考虑微塑料内部的差异性。实际上微塑料有不同的种类、尺寸、形状和理化性质,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它们在体内的作用效应。更为合理的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或许能提供能具说服力的证据。

丁香园

未来人体微塑料研究会向何方发展,怎样的研究是现阶段更加需要的?

张铭教授:我认为未来人体微塑料的研究,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1、人体中微塑料从哪儿来?

2、微塑料进入人体后到哪儿去?

3、微塑料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前两个问题,目前已有较多高质量研究,已能够部分回答。环境中的微塑料(小于 130μm)主要通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而我们团队近期即将发表的一项研究还发现,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为代表的一系列医疗行为,能让任意大小的微塑料直接进入人体。

血液能载着微塑料输送全身,因此一系列组织器官也都发现了微塑料。但它们的分布和积累规律,还需继续探索。

第三个问题是目前人体微塑料研究需要突破的瓶颈。要不要去防控人体微塑料、投入多大成本去防控,这都取决于微塑料对人体健康到底有多大的危害。

丁香园

在环境微塑料无法解决的当下,该如何看待和应对微塑料对人体的影响?

张铭教授:塑料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极大的环境污染,现在更可能威胁人类健康。

作为普通人,我们还不必太过担忧,毕竟还没有可靠证据,表明微塑料能直接导致疾病。

而与普通人不同,学界则应当着急。我们应当通过研究结果,告诉公众微塑料究竟是否有害、如何有害。因为只有明确危害、形成广泛社会共识后,人类才可能投入更大成本去严格控制微塑料的产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刘圣博士:或许微塑料带来的健康危害,是人类的自食其果,但我也相信人类的智慧不止于此。

策划:云也|监制:carollero、gyouza题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