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 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之一,本该靠学识享誉的格雷格・塞门扎,近几年却频频被「论文造假」的质疑缠身。今年 9 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便因图像问题在一天内撤回了塞门扎合著的 4 篇论文。

早在他获得诺奖之前,一位匿名为克莱尔的学术打假人就发现,在塞门扎的合著一些文章中存在明显的图像操纵等行为,他就此向相应期刊的编辑发送举报邮件。但在当时,这些举报邮件并未受到重视。消息被漫天的获奖喜讯掩盖,没人会关注一个「无伤大雅」的小瑕疵。

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塞门扎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场指控后引发的连锁反应,会持续三年之久,甚至于愈演愈烈。



2019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塞门扎为右一)

图源:诺贝尔官网

2 年被疑 54 篇论文造假

PNAS 一天撤回 4 篇文章


2019 年 10 月 7 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包括塞门扎在内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突出贡献」 [1]。20 世纪 90 年代初,塞门扎发现介导细胞缺氧反应的缺氧诱导因子(HIF)及其生理功能,为氧感知通路的研究提供了分子基础。基于这个理论的治疗方法在贫血、肿瘤、心血管疾病、眼底病变等多种疾病中均有应用。



低氧环境与正常氧环境下 HlF一1α 的调节机制模式图

图源:诺贝尔官网


2020 年 10 月 7 日,德国独立科学记者施耐德在其博客上发文揭露塞门扎的学术不端行为。在这篇名为《真实的诺贝尔奖和不真实的研究数据》文中,总结整理了超过 20 篇的 HIF 相关论文的图像操纵证据,并提出对于相关工作者的质疑 [2]。有趣的是,这一天恰好是一年前塞门扎荣获诺奖的日子。

此事一出,立刻引发学界热议,而后短短两年时间,被质疑造假的论文数量不降反增。目前,在 Pubpeer 上搜索「Gregg L. Semenza」,会发现多达 54 篇文章遭受质疑,发表时间从 2001 年到 2021 年不等,时间跨度长达 20 年[3]。



图源:Pubpeer 检索页面

今年 9 月 2 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在一天内撤回了塞门扎合著的 4 篇论文,其内容均与 HIF 有关 :

缺氧诱导因子介导乳腺癌细胞中协调的 RhoA-ROCK1 表达和信号传导

缺氧诱导因子 1α 和 2α 之间的相互拮抗调节氧感应和心肺稳态

蒽环类化疗抑制 HIF-1 转录活性和肿瘤诱导的循环血管生成细胞动员

乳腺癌干细胞化疗耐药需要缺氧诱导因子

就在今年 7 月,阿尔兹海默症领域的论文造假事件还历历在目。Science 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数篇有关 Aβ*56 的论文存在图像操纵,引发学界一片哗然。这些领域内堪称开山级别的论文一旦坐实造假,对后继者而言,不仅意味着付出的科研经费打了水漂,更将多年的研究结果化为泡影。

此次 PNAS 撤回的 4 篇文章中,主要涉及 HIF 在癌症领域的研究,相关质疑也与高度相似的图像有关。研究团队在撤回声明中承认了 Pubpeer 上所有提出质疑的可疑图像,并给出统一回应:「我们相信这篇论文的总体结论仍然有效,但由于对数字的潜在担忧,我们正在撤回这项工作。」

以其中这篇《缺氧诱导因子介导乳腺癌细胞中协调的 RhoA-ROCK1 表达和信号传导》为例,图 1D 和 3B 中,HIF-2α 面板中的元素非常相似,但 HIF-1α、MLC 和肌动蛋白面板却不同。



图源:Pubpeer


还有图 6A 的总 FAK 面板的第 1 道和第 4 道之间的数据可能重复。



图源:Pubpeer


另一篇《乳腺癌干细胞化疗耐药需要缺氧诱导因子》中,图 3E 的 Pac + IL8 nAb 面板和图 5F 的 Vehicle 面板之间也存在重复数据。



图源:Pubpeer


目前,在 PNAS 撤回的稿件中,已有 3 篇文章完成了验证性实验,并在 bioRxiv 上的预印本中发布了后续修改结果。据 Web of Science 的数据显示,这些文章总计被引用 750 多次 [4]。尽管都刊载在 PNAS 上,但此次撤回的文章中并不涉及使塞门扎荣获诺奖的关于 HIF 奠基机制的论文:





与塞门扎荣获诺奖有关的两篇论文

图源:PNAS

两篇文章分别发表于 1991 年和 1995 年,系统阐述了细胞如何感受氧气浓度并改变生理代谢功能及其机制。而在 Pubpeer 被质疑的 54 篇文章中,最早发布时间为 2001 年。

「尽管在 Pubpeer 上的讨论范围很大,但这些文章并不具有同样广泛的意义,图像问题是否会影响论文的结论还有待观察。」相关领域科学家在接受 Nature News 采访时表示,塞门扎对氧感应研究最有影响力的贡献,在这 30 年间已经通过了他人复制和建立的科学测试。

当事人未受影响,合作团队面临质疑

据 Nature News 的报道统计,自 2011 年以来,塞门扎已有 5 篇论文被撤回,12 篇论文进行更正,还有 15 篇论文正在各自期刊上接受调查 [5]。

随着数字工具的发展,论文中的图像重复事件屡见不鲜。尽管无人得知这些行为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故意为之,但知名学术打假人伊丽莎白・比克却认为:「对一个正常运营的实验室而言,(塞门扎团队)20 年间进行这么多次论文更正似乎是合理的。但在图像处理问题上发生 5 次论文撤稿,则远超人们预期。」[5]

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但除了撤稿时发出的作者联合声明,塞门扎本人并未出面对造假事件做出回应。甚至,他在 11 月 6 日还出席了 2022 AHA 科学会议发表演讲。造假风波似乎并未对本人造成影响,可相关的质疑却难免影射到参与合作的其他团队。

事出有因,来自日本琉球大学的病毒学家森直树曾是塞门扎的合作者之一。2010 到 2011 年间,森直树由于图像重复使用导致 31 篇论文被撤稿。其与塞门扎的合著文章也在 2011 年被撤回 [6],撤稿声明中称:「末位作者森直树对文章数据的不当展示负有全部责任。」美国微生物学会甚至禁止森直树在未来 10 年向学会旗下期刊投稿。琉球大学也将他解雇,但在半年后又重新聘用。

施耐德在揭露文章中,也对其他国家的合作团队和同行评审机制提出了质疑:「有三篇涉嫌图像操纵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来自芝加哥的同一人,但如果塞门扎不是合著者,它们会在这些期刊上发表吗?我想肯定不是在 PNAS 中。」



施耐德提出的质疑

图源:参考资料 2

在施耐德的文章下,有 85 条科学研究者的评论,其中也不乏有人为这位诺奖得主喊冤,认为塞门扎仅作为通讯作者,可能并不了解具体的实验细节。也有人认为,评审机制暴露的漏洞才是出现这类事件的根本原因。

谁才是真正该为造假行为负责的人?在塞门扎做出回应前,人们不得而知,唯一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猜测。

策划:ame | 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参考资料:

[1]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9/press-release/

[2]https://forbetterscience.com/2020/10/07/gregg-semenza-real-nobel-prize-and-unreal-research-data/#comments

[3]https://pubpeer.com/search?q=gregg+l+semenza

[4]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2/09/03/nobel-prize-winner-gregg-semenza-retracts-four-papers/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3032-9

[6]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12/04/06/back-in-the-saddle-after-30-retractions-naoki-mori-publishing-again/

[7]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EE7B777FAF86590321B3A3143D0AB9?utm_source=Chrome&utm_medium=BrowserExtension&utm_campaign=Chrome

[8]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541C7A03DCFD27D8F0C363FDF11F16?utm_source=Chrome&utm_medium=BrowserExtension&utm_campaign=Ch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