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OSS直聘 (ID:bosszhipin),作者:许唐杨,编辑:贾嘉,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小杨当初报志愿的时候,一家三口确实费了一番功夫研究(欲知前情,请回看土木小杨的故事


老杨夫妇的首选,是让儿子去自己的母校,薪火相传。但是,厚厚的两大本招生目录,老杨夫妇翻来覆去看了几遍,也没找到自己的母校。给老同学打电话才知道,二十年前,母校改了名字,后来又跟几个学校合并了,现在的校名虽然听起来高级多了,但感觉跟自己的过去关系不大。


确实,老杨夫妇上大学的八十年代,没有“双一流”,也没有“985”“211”,只有八九十所大学叫“重点大学”。把“大专”和“大本”都算上,当时全国的大学都没超过1000所。一直到2000年,全国还只有1041所“普通高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学”。其中本科院校599所、专科院校442所。


自2001年起,全国大学数量连年攀升。截至2022年5月,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全国的大学数量在20年的时间里翻了快三番。


在老杨夫妇替小杨操心报志愿的2014年,全国一共有2491所大学。


老杨夫妇都看花眼了。这么多大学,是怎么在短时间内“变”出来的?


新设:没有大学,先搞学院


进入21世纪,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渴望愈加迫切,但建大学不是盖大楼,凭空拔地而起不行,必须要能培养出人才。为了让大学的数量尽早赶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在一所或多所本、专科(大专、中专)院校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新大学”,成了20年来我国高校建设最主要的方式。


“四化”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的中专和大专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以他们为基础组建“新大学”有关中专和大专的光辉历史,请戳这里。新的大专(职业)院校一般来源于一所或多所中专的合并,而建立一所新的本科院校,则至少需要有一个大专院校做“地基”。


地级市,是新大学“出生”最集中的地区。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唐山在2000年仅有3所本科院校和1所专科院校,一年以后,唐山的本科院校数量达到4所,专科院校数量达到5所。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高校数量在2005年接近1800所,其中有超过100多个以地级市的名字命名的新建“学院”和600多个新建的职业院校。人往高处走,学校也不例外。“升级”成为了地方教育部门和校长们共同的“向往”。



升级:规模达标,校名升格


2006年,教育部印发并实施了《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按照《规定》,“大学”可以看做是“学院”的升级版。比如“学院”的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大学”的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学院”只需要有1个以上的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大学”则需要至少3个以上的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学院”可以没有硕士点,但是“大学”至少要有10个硕士点、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


有人开玩笑说,按照这个要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在校生超过了一万人,可以升级成“大学”了,但是加州理工学院只有三千在校生,想升级成“大学”还得做出一些努力。


从2006年到现在,全国一共只有69所“学院”成功升级为“大学”,“升级”的收益不仅仅是名字更好听了,生源质量也会得到提升。以2018年“升级”成功的几所院校为例:郑州轻工业大学和成都大学在本省的录取最低分逐年上升;南宁师范大学在2019年开始有专业进入广西自治区本科一批招生;西安财经大学在“升级”前只能在本科二批招生,“升级”后所有专业均为本科一批专业。


但对于很多本就是“大学”的高校来说,再“升级”已经没有空间了,想要短期内更进一步,就只能“横向发展”。 


合并:地盘更大,校龄更长


建国初期,为了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国家对全国各类高校进行过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当时的调整更加突出某个专业或领域的学科建设,一时间涌现出了许多矿冶、机电、化工、农林类的专门学校。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专门学校的弊端开始显现,单一知识背景的人才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大学合并潮开始了。


浙江大学和吉林大学就是在合并潮中建立的两所超级大学。1998年,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并入老浙江大学组成了“完全版”浙江大学。两年后,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并入吉林大学,让一句“美丽的长春市坐落在吉林大学校园里”广为流传。


对于很多大学来说,合并不光能提升科研实力、扩大校区规模,还能提升校史的“厚重感”。


南昌大学由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在1993年合并组建而成。建校伊始认定的校史源头是1940年成立的“国立中正大学”。但在2005年江西医学院并入南昌大学后,学校的“出生”年份改为“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建校的1921年。于是,南昌大学在2000年迎来了60周年校庆,在2021年迎来了100周年校庆。


合并潮确实增强了一些大学的综合实力。但对广大考生和家长而言,一个响亮的名字才是大学最直观的硬通货。 


改名:你的母校,现在叫啥


我国大学的命名是有时代特色的。


八十年代以前,除了以地区或省份或城市命名的、保留一部分文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以外,其余的理工科大学命名突出的是学校在某一专业领域的特长,如原煤炭部下属的阜新矿业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原石油部下属的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原第六机械工业部下属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这样的命名方式简单、直接,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个学校的王牌专业。


从九十年代开始,大学迎来了一波“改名潮”。尽管当时的教育部门并未对高校命名做出像现在这样细致的规定,但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的地位高于“学院”、“大学”比“学院”好招生,“学院”们在升级的同时,一般也会顺便改个名字,一举摆脱之前的土气。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商品经济和高新技术,很多高校在更名的过程中也希望紧跟潮流、摆脱自己曾经的“年代感”。


以“科技大学”为例,截至2022年5月,全国一共有21所以“地区或省份或城市”命名的“科技大学”。除了21世纪建校的“上海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之外,其余的19所“科技大学”基本上都是以建国后成立的轻工业或重工业高校为基础建设的,煤炭、钢铁、纺织是这19所高校最突出的共同“出身”。 



选择:专业城市学校,都要想到


虽然老杨为小杨做的职业规划受制于行业周期无法顺利实施,但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让小杨的画画爱好有了用武之地,也让毕业后的小杨靠着自己的手艺,在某大厂新媒体部门找到了一份插画师的工作。


小杨进了大厂,老杨夫妇也跟着沾光——这两年总有朋友或同事因为孩子报志愿向老杨夫妇请教,老杨夫妇也总是谦虚地说“没什么心得,看孩子兴趣”。但在心底里,老杨两口子觉得当初“非常明智”,最重要的是“选对了学校”。


小杨当初的分数并不高,“985”“211”“双一流”进不去,“一本”其实都有点儿困难。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老杨夫妇觉得还是得认真挑挑学校。经过一番激情辩论,一家三口共同确定了几个选校原则:


一是优先看综合类大学。综合类大学通常是以“地区或省或城市”命名的“大学”。这样的学校一般集中了本地区最优势的资源,学生数量多、强势学科多、硕士点和毕业的硕士生也多。如果小杨学着学着发现自己实在不喜欢土木,也能在综合类大学的内部活水转系;


二是看专业在学校的历史够不够长。综合类大学的土木系分数一般比较高,小杨害怕滑档,就找了几个带有“理工”“工程”“科技”“交通”的“大学”作为候选。进入候选名单的原则是看土木专业在学校的历史是不是够长,最好是在学校的合并过程中有过“建筑”“工程”“水利”“交通”等相关院校加入,这样就能够证明这个学校土木专业有一定的传承和知名度;


三是找几个“学院”作为“大学”的“后备”。从土木专业的录取分数来看,综合性“大学”的分数线最高,其次是那些专业特色鲜明的“理工”“工程”“科技”“交通”类大学,再往下就是“学院”了。但即使是选择“学院”作为保底,也还是要看“学院”的建校过程是不是有过“建筑”“工程”“水利”“交通”等相关院校的汇入。不少地级市的“学院”是以当地的师范院校作为建校基础,对想要学土木工程的小杨来说肯定不合适;


四是在保证学校质量的情况下,选择经济更发达城市的高校。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小杨未来的实习和工作机会考虑,从老杨夫妇的经验来看,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闯荡一番是一种特别且必要的人生体验。如果小杨以后不回家乡发展,老杨夫妇还能时不时到小杨定居的城市住一阵,享受一下旅居生活。


半个月后,小杨收到了来自东北某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这个学校是八十年代第一批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高校,土木专业的历史也有三十多年。虽说冲一本录取失败了,但最终的结果也没有浪费小杨的分数。


看到这儿,可能有读者就要问了:老杨两口子给小杨定了专业才选学校,要是不知道学什么专业,怎么选?


一篇伍佰萬老师的选专业看钱,献给大家。


收好。不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OSS直聘 (ID:bosszhipin),作者:许唐杨,编辑:贾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