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ID:SHerLife),作者、拍摄:顾筝、李欣欣,编辑:韩小妮,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知乎上,有一条关于“上海男人”的高赞回答,里面提到“上海男人做饭、操持家务的比例远高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男性”。这可能说出了大家印象中上海男人的一贯形象。


今天,上海人的居住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的生活不再摊开在邻里面前,家庭分工、柴米油盐的细节更难看到。


但还有一个地方,是如今少有的还能窥探到上海男人传统“买汏烧”形象的公众场合,那就是上海早晨的菜场。


我们选择了永昌合阳市场作为样本。这里属于宜川板块,虽说身在普陀,但往东步行3分钟,就到了静安。用买菜爷叔的话说:“这只角,是静安和普陀交界,是上海菜价最便宜的地方(之一)。” 


永昌合阳市场位于两区交界处,菜价比较实惠
永昌合阳市场位于两区交界处,菜价比较实惠


每天早上,打工人还在跟闹钟搏命时,这里已经被喧闹声和各种香气立体环绕了。今天的上海市区,如此热气腾腾的集市氛围并不多见。


这片两区交界地带,气氛是由综合市场+支马路菜店群共同烘托起来的。一家又一家摊头热热闹闹地在市场内外铺开,除了蔬果肉禽外,市场内还有数十家美食小店,光店名就令人眼花缭乱了。


菜场里的熟食一条街,各种美食让人眼花缭乱
菜场里的熟食一条街,各种美食让人眼花缭乱


“正宗扬州狮子头”“洪泽湖青鱼丸”“正宗南京卤味烧鹅鸭鸡”“福建特色馒头店”……各色点心应有尽有。


在市场外,骊山路沿街菜店一字排开,上街沿铺满了蔬果和行人,热闹得像是进入了新年采购季,就连夹在当中的烟纸店也摆摊在卖萝卜青菜。


骊山路上沿街菜店一字排开,人气也很旺
骊山路上沿街菜店一字排开,人气也很旺


浩浩荡荡的采购大军中,爷叔是绝对的主力选手。


10月末的一个工作日早上9点,我们在市场巨大的门头下面站了两个小时。根据着装、口音粗略判断统计了一下,从菜场出来的上海爷叔约有七八十个,而上海阿姨大约只有爷叔的2/3。





菜场内外目之所及,好多买菜爷叔


在大批量出没的爷叔中,我们“网”到了其中8位上海买菜爷叔,多多少少总结出了这个群体和他们背后家庭的特点。而这或许也是千千万万个上海老年家庭的画像。


特点一,这些上海买菜爷叔的年龄集中在60~80岁


60岁是男性退休的普遍年龄,退休之后不用朝九晚五,早上自然有空出来兜市场。


至于接近80岁的爷叔,和我们想象中完全不同。他们一个个身板硬朗,既能骑上小电驴驰骋如风,也能拎五六个马夹袋健步如飞,还特别喜欢跟我们玩“猜猜我几岁”的游戏。


在买菜爷叔家庭内部,家务分工明确。当我们问“此时,阿姨在家干什么”时,爷叔们统一回复:汏衣裳、晾被头、汏汏弄弄……还有爷叔总结为:“你们女同胞的活。”


当然,爷叔的“求生欲”很强。这里他们并没有对“女同胞的活”不敬的意思,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女同胞的活也是很多的,那些活我做不来,她们很‘强’”。 


在家务这件事上,男女有明确的喜好和能力区分,根据各自特点分配好活,才能和和美美地过到银婚、金婚。上海爷叔悟到了这个道理。


在家务分工上,许多爷叔领到了跑腿买菜的任务
在家务分工上,许多爷叔领到了跑腿买菜的任务


特点二,上海爷叔们在买菜中获得了成就感、被需要感。


我们采访的一位爷叔说:“现在,还有什么爱好呀?就是烧烧饭买买菜,买点新鲜的,便宜的。”


爷叔们退休了。如果没有打牌、吹萨克斯、下象棋、跳舞、钓鱼等兴趣爱好,那么对于早起生物钟是清晨五六点的爷叔来说,每天的上午,的确漫长得有点用不完。去菜场兜兜淘淘,不失为一个“杀”时间的好办法。


我们采访的一位爷叔,甚至一早上就出来了两趟。第一次出来买早餐;等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后,他再第二次出来买小菜。两趟一跑,一个上午没了,既消耗时间,又有莫大的成就感。


毕竟自己还是“有任务的”,被家庭所需要。有爷叔骄傲地表示:“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我都帮他们摆平。”


甚至有爷叔对买菜这一角色十分入戏:“我自己安排,他们(家人)都不懂的。”


菜场门口的骊山路上,有不少提着袋子的买菜爷叔
菜场门口的骊山路上,有不少提着袋子的买菜爷叔


特点三,更重要的,爷叔在买买买中获得了“快落”。


对爷叔们来说,嘴上把买菜这件事,上升到了“为全家人服务”的高度。


然而,我们跟爷叔聊过后得出一个结论,他们其实很享受买菜购物这件事,对“淘实惠”、“调花头”的追求无止境。


在淳欣、在环球超市,都遍布着爷叔们的身影,菜场更是每日“战场”。


有爷叔自豪地介绍,自己如何辗转于不同菜场之间,寻寻觅觅,只为找到那尾最新鲜、最便宜的鲳鱼。


甚至有爷叔专门大老远跑到农展会去,只为买点“上海吃不大到的东西”。


他们可能离开职场很多年,但在菜场中累积的这些经验,又化为社交中的有力话题。


以下就是我们在永昌合阳市场周边随机抓取的8位上海买菜爷叔的经验分享。


全能经验组


这是买菜爷叔的最高级别,买汏烧一条龙。


或许是得到家人和旁人的正面反馈比较多,这组爷叔内心的骄傲感是最足的。


老钱  77岁

菜篮:肉圆、鱼圆、大头虾、羊肉、青菜、来伊份


老钱推着辆小推车在菜场里一番大采购
老钱推着辆小推车在菜场里一番大采购


我们碰到老钱的时候,他正偶遇一位老同事,在聊天。老同事临走前不停地赞扬:“倷采访伊就对了,伊老会买的。”


老钱告诉我们,家里足足三个冰箱,每天伙食都相当考究,就连亲戚们都认可他的采购能力:“哪里米好、油好,都来问我。”


老钱手边的小推车被塞得满满的,里面装着远期、中期、近期三类菜肉物资。远期的有肉圆、鱼圆、羊肉。


肉圆和鱼圆是老钱在“老摊头”买的。他非常得意地把“实惠账”算给我们听:买20元送5元,再加送一张券,等券集满10张,又可以送一盒。


羊肉则会放进冰箱。他说:“天冷的辰光不出来,羊肉炖汤,放点萝卜,一天就过掉了。”


一个个马夹袋是家里远、中、近期的菜肉物资
一个个马夹袋是家里远、中、近期的菜肉物资


中期物资则是青菜,放在周末派用场,给读大学的外孙准备返校便当。这次他想为外孙准备的是咸肉香肠菜饭,咖喱牛肉粉丝汤,外加炸猪排。


近期物资就是当日菜品:一小袋大头虾。“老太婆欢喜吃虾。有种大头虾头上很红,是一大块膏,老太婆最欢喜吃。”


“前两天我买过的,48块一斤。今天只有一般性的,28块一斤,买了20块,只只活的,她一个人吃吃够了。”


老沈  75岁

菜篮:虾仁、蘑菇、菠菜、卷心菜、宁夏菜、百合


75岁的老沈和太太分别骑一辆助动车来这家菜场买菜
75岁的老沈和太太分别骑一辆助动车来这家菜场买菜


老沈买菜有人陪。他老婆吴阿姨和他一人一辆助动车,从中远两湾城附近来买菜。


但吴阿姨的角色只是陪伴,不做决策。自结婚起,家里买菜做饭的事就由老沈承包。“我烧不来。”吴阿姨说,“家里洗衣服、收拾房间的事是我的。”


晚上一家五口开伙,老沈买了不少菜
晚上一家五口开伙,老沈买了不少菜


晚上家里5个人吃饭,是大工程。老沈是严谨派,每天用纸笔把采购单写下来。“每天要动脑筋,昨天买过的,今天就不要买了。”他说。


老沈对蔬菜颇有研究:“蘑菇好东西,抗癌的,营养绝对好。卷心菜也是好东西。蘑菇烧宁夏菜,味精都不用放。”


市场买的这些,并不够晚上吃。他计划下午再买只“顺风烤鸡”,孩子爱吃,营养也够。


老王  60岁

菜篮:鸽子、虾、鸡蛋、豆腐干、香菜、西兰花、芋艿



遇到老王的时候,他手里大大小小提了好几个马夹袋


老王买的菜两只手都快拎不下了。每天晚上,儿子一家会来吃饭,他也要准备5个人的晚餐。买菜这项工程不简单,要考虑每个人的喜好,还要天天调花头。好在他曾做过厨师,这件事他乐在其中。


老王做过厨师,对于买菜烧饭乐在其中
老王做过厨师,对于买菜烧饭乐在其中


两只鸽子,准备蒸一蒸,熬出汤来,孙子喜欢;

基围虾,准备油爆,家里都爱吃;

香菜,儿媳妇的最爱;

西兰花、藕,全家都喜欢;

他也照顾了自己:“葱油芋艿,我欢喜吃。”


家常豆腐应该是他的拿手菜,他一定要跟我们传授菜谱:“买的是中豆腐,切成一片片,油里煎煎,再加三只鸡蛋,摆点小米椒,老好吃的。”


周先生  75岁

菜篮:毛豆、萝卜干、茭白、鳊鱼


老周骑着助动车,篮筐里塞满了今天的斩获
老周骑着助动车,篮筐里塞满了今天的斩获


老周家住在静安区,是专门穿过沪太路,到普陀区来买菜的。老周买鱼、买肉都会认准摊位:“经常买,就晓得哪只摊头比较好,比较正宗。(新不新鲜)一般性看得出。”


老周买的蔬菜看上去也挺新鲜
老周买的蔬菜看上去也挺新鲜


除了对品质有要求,老周为了丰富家里的餐桌,还会专门跑到3公里开外的芷江菜市场去,以达到“天天调花头”的目标。


工具人组


这组买菜爷叔有一个突出特点:唯老婆是从。


表面上看,他们是出场的主角,但只要多聊两句,你就会发现在家的那位,才是真正控场queen。比起前面全能组爷叔的主导特色,这组爷叔的人设更接近跟班、跑腿、工具人


老张  68岁

菜篮:切面


老张和太太手牵着手,太太就像依偎在身边的小姑娘
老张和太太手牵着手,太太就像依偎在身边的小姑娘


我们在市场里遇到张爷叔和施阿姨时,张爷叔身穿一件NB的浅灰色连帽衫,脚上一双耐克运动鞋,手里拎着一只翠绿色“奈雪的茶”袋子。两人在菜场里兜了一圈后,买了包切面。


当我们问,两个人日常怎么分工时,施阿姨立马抢答:“我要安排,烧,是我烧。”张爷叔紧跟着应和:“我负责采购。买、汏、烧,买是我的(任务)。”


平日,张爷叔会根据老婆的“吩咐”,独自到菜场来执行采购任务。如果老婆想出门走走,他就陪老婆一起逛。


骊山路上的小菜店,蔬菜品种也很丰富
骊山路上的小菜店,蔬菜品种也很丰富


关于采购门道,家里“掌勺”的人更懂经。施阿姨传授我们买面的技巧:“这个切面好,(烧了)不糊的。”浇头也有讲究,施阿姨这天安排的浇头是包菜炒五花肉。


对于“老婆主导、自己跟随”这样的搭档分工,张爷叔显然相当满意。他坦言,自己是老婆带出来的徒弟:“刚开始她带我出来(买菜)(时间长了)我兜下来,(变成)长摊头了,不用讨价还价,人家会关照你。”


施阿姨显然对自己一手带出的“弟子”很满意。她说,自己年轻时在纺织厂上夜班,咖啡喝了几十年。现在每天早上,张爷叔出去买菜,她在家里要冲杯速溶咖啡,配着面包或馒头。“早上要喝,头要通畅。” 施阿姨说。


跟我们道别后,张爷叔立马牵起着老婆的手,俩人手拉手离开了。


老张  78岁

菜篮:黄豆芽、咸菜、丝瓜、葡萄、鲜酒酿


老张手里的大包小包大多是根据太太的“指示”采购的
老张手里的大包小包大多是根据太太的“指示”采购的


如果说刚才上一位张爷叔,是比较标准的买菜工具人,那这一位老张,简直就是工具人的高端进阶版。我们跟他聊了十分钟,人家三句话不离老婆,而且用词、表情全方位暴露出自己的“老婆粉籍”。


先拎几句给大家感受一下豪华“狗粮”:


“今朝老太婆讲,叫我买点黄豆芽、咸菜,另外再叫我买点丝瓜,丝瓜炒蛋。”

“酒酿烧蛋,老太婆欢喜吃,今朝看到(酒酿)了嘛,就买了。”

“我老太婆,同事都老佩服,她是个女强人。”

“说明我识货呀,她是绩优股。”

“我老尊重她的。”

……



菜场和周边支马路的菜店,烘托出热热闹闹的集市氛围


我们遇到这位老张时,他手里拎着6只袋子,右边1只、左边5只。左手袋袋里的菜,全都是他老婆安排好要买的“清单”物品,唯独右手塑料袋里的酒酿,是他自己决定买的。但购买理由只有一个:“老太婆欢喜吃的,哈哈。”


老张觉得对老婆好是天经地义:“因为阿拉老太婆年纪轻辰光,全部是包下来的。(现在)伊脚不大方便,(所以)我买菜。


他又强调,买汏烧里最关键的烧,也是老婆负责的。


不等我们说话,他接着向我们描述老婆的过人之处:“比方讲,(老早)人家结婚了,南京路做的中式棉袄,纽头不灵,人家就叫(帮忙)伊改一改。上海人讲,牛伐?从这点来讲,我就服伊。”


临走时,老张还觉得不够,再加塞一盆狗粮:“伊根据今朝买回来的(菜)看,一般来讲,假使伊觉得,今朝的菜不满意,我(马上)第二趟再来。”


自创经验组


这组爷叔,有一些自己独到的买菜思路,内心的小得意在言语中彰显无疑。


老刘  78岁

菜篮:内酯豆腐、小番茄、青菜



老刘的助动车上挂着一盒内酯豆腐,准备回去烧汤


我们遇到老刘时,他已经完成了今日份采购工程,跨上电瓶车准备回家了。


他开门见山:“我岁数不大,78。”


当我们问他豆腐怎么烧时,老刘有点不大情愿透露私房菜谱,但还是回答说:“豆腐烧对虾豆腐汤,大的‘明虾’(对虾和明虾其实是两种虾),你们这个年龄,不懂的!小辰光的味道。”


老刘认为,到菜场买菜,仅仅是一种日常的基本操作法,真正要买“上海吃不大到的东西”,是有窍门的。


他的“秘密武器”,就是到农展会去。 (老早)光大有农展会,是各个地方的土产,买点蔬菜类、腌腊类、干货类。”


临走时,老刘提高声调说:“买小菜一直是我的生活(工作),烧也是我烧。”


老陈  74岁

菜篮:芹菜,牛肉,石斑鱼(存疑)


老陈的收获颇丰,篮筐里放不下,龙头上还挂着一袋
老陈的收获颇丰,篮筐里放不下,龙头上还挂着一袋


我们遇到老陈时,准备回家的他指着自己的战利品,介绍今天的斩获:“芹菜、牛肉,石斑鱼。”


自行车筐内,压在芹菜下方的两条鱼,在我们看来长得跟鲫鱼一模一样,但老陈斩钉截铁:“两条石斑鱼!两条30块钱。”


随即他又告诉我们,自己买了40元牛腱子,回去做卤牛肉。说完他又大方地指导我们做法:“水里先浸一浸,再用牙签插两只洞……做成卤牛肉。”


尾声


永昌合阳市场周边一直很热闹,上午11点了,还有不少爷叔久久地停留在各个摊头前,专心地低头看。即使他们的助动车上已经挂了好几袋子菜。


我们大胆猜测,守住了“擅长买菜做饭”这一形象的上海爷叔,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们是真的比上海阿姨更爱买买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ID:SHerLife),作者、拍摄:顾筝、李欣欣,编辑:韩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