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编自《财富管理360度:家庭财富管理综合筹划指南》,泰康人寿总公司投顾团队编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0月出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中产家庭越来越多。


4月14日,胡润百富发布的《2021意才·胡润财富报告》指出,我国拥有600万人民币总财富的“富裕家庭”数量已经达到508万户,其中拥有600万人民币可投资资产的“富裕家庭”数量达到183万户。富裕家庭总财富达160万亿元,是中国全年GDP总量的1.6倍。这160万亿元中,可投资资产达49万亿元。且今年的数据较去年都有明显增长。


当家庭财富增长到一定阶段,投资理财就是绕不开的话题。不过数据显示,我国70%的家庭可能在做“自杀式”资产配置。因为数据显示,中国平均居民家庭资产对比中,有近60%资产是被锁定在房产中,有20%左右资产是储存在银行。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中国金融》<br>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中国金融》


房价近十几年上涨迅猛,如果家庭资产主要在房产上,那家庭财富增长迅速也是理所当然。但是,随着房贷利率越来越高,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房地产税,房价一旦下跌,那很多家庭的财富将出现大缩水。而存在银行的资产,也面临货币贬值的极大风险。


因此,未来我国家庭在投资理财上,无论是认知、方法,还是产品选择都需要有较大的转变。尤其是对中产家庭来说,其投资理财需求较一般大众更旺盛,但有其独特性。


本文围绕个人和家庭切实遇到的实际棘手问题,以“案例+问答”的形式通俗易懂地给出了10条专业级财富配置攻略,从术、法、道三个层次揭示了财富管理的底层逻辑,告诉我们在当下的变局关键期,处处矛盾中同样隐藏着种种机遇。

 

以下整理自《财富管理360度:家庭财富管理综合筹划指南》,以飨读者:


如果用一句话去总结你的现况,你会用到什么词呢?


可能会想到一个字——卷。国内著名的商业咨询顾问刘润,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用到一个组合词,叫“卷?卷!卷。”从问号,到感叹号,再到句号。“内卷”这个词会火,可能是因为它恰恰表达了大众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内卷”之下,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或是国家都感受到了一点,由于原有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所以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设定为5.5%。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背后是人均GDP的跃升,2019年中国人均GDP就突破了1万美元。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在“2021上海全球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说,“在中国现在的个人资产当中,只有20%左右的资产是金融资产。随着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我们将迎来个人资产从‘实物资产’向‘金融资产’转变的高峰”。


然而,实际情况是,当前国内居民的大部分资产依然被牢牢锁死在房地产上,随着“房住不炒”政策的不断深入,不动产这项资产的配置缺点——变现周期长、换手成本高——也开始显现,这会逐步改变人们的资产配置认知。


这轮疫情加速的不仅是财富配置风格的分化,更是家庭现金流甚至企业现金流的分化。近些年,我们在全国陪访大量客户时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这场旷日持久的疫情深刻地改变了客户的现金流状况,一类是化危为机,比如从事医用防疫设备相关行业的企业,由于全社会的抗疫需求,业绩井喷。


另一类则是因疫情阻隔而深陷困境的企业,如旅游业、航空业及餐饮业,频发的疫情使线下需求锐减。对于很多民营企业主而言,三个月便是现金流的生死线。


因此,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为了更好地应对疫情发生后不断加速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当下国内的财富管理市场中亟须呼唤的是重建一个全新的财富管理知识模型(见图0-1)


普通人改变结果,顶级高手改变财富配置模型。改变模型,才是一切问题的杠杆解。就好比顶级的医生,相比怎么解决问题,更会教人如何增强体质、如何更好地预防疾病,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一,何为择势?即认清政策和市场风险。当前家庭财富管理的大势包含若干种,比如如何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时代下的法律风险,长寿时代下如何更好地解决养老的配置规划问题。


第二,何为择市?即如何有效识别金融资产的质地,比如怎么定义好资产和坏资产,跨境家庭如何应对全球涉税透明化后的税务风险,资管新规结束过渡期后净值化产品屡次破净该如何是好,以及如何更好地做税收筹划,等等。


第三,何为择时?即在对应的经济周期匹配合适的金融工具,比如学会运用美林时钟模型,而不是过分关注资产价格的涨跌,以及了解保险金信托作为阳光化的法律工具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配置需求。


换句话说,一笔卓越的财富配置是离不开合适的金融工具或资产去择时的,这样的时机又必须建立在对的市场上,而对的市场又离不开对宏观经济趋势的准确研判。


未来在中国的投资,必须先考虑社会价值再考虑商业价值,这样才可能活得更久。共同富裕,绝不是只提出口号而已。诚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查尔斯·司温道所言:“生活中10%是你将经历的事,而剩下的90%是你应对它的过程。”


新冠肺炎疫情终将结束,但它对人类社会的改变不会停止。也许,这场疫情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我们要逐步习惯与过去一直潜伏在人类身边的风险共存。


解决危机带来的困境,则需要我们建立起360度的灾备意识,特别是对于个人而言,最起码的灾备准备是科学的财富规划,即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自身价值进行合理配置。


一、揭开资产配置的真实面容


常见问题1:了解大类资产真的对投资有用吗?


专家解答:分类研究更易剖析事物本质及其特点,从而进行归纳总结,在实际应用中游刃有余。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口渴,那一定会去超市销售饮品的货架上挑选商品,而不会去售卖蔬菜的区域。因为只有选对货架才能购买正确的商品解决“口渴”的需要。当然,你也会在货架上发现不同公司、不同品牌、不同口味的饮料,因此在解决主要需求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其他偏好。


同理,分门别类地研究金融资产是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化过程。


将具有同样特点和功效的资产划归为一类,在投资决策时清晰地认识投资标的的类别,从而使资产更好地服务于资金,资金又能更好地立足于投资目标。否则,就像进入了没有分类摆放的超市,商品越多,越难找到自身所需要的,最终可能会错误地购买面包来解决口渴的问题。


如果只关注投资回报,而不了解大类资产,可能会带来以下问题:


  • 大类资产的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具有相互制约的特点,过度关注收益性,而忽视流动性或安全性,则极有可能无力面对两类风险的暴露。


  • 容易被过度夸大的营销吸引,投资具有明显逻辑硬伤的金融产品,从而造成财富的巨大损失。现如今,在监管的要求下,刚性兑付的理财工具少之又少。


常见问题2:大类资产的分类、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专家解答:大类资产一般会分为货币现金类、固定收益类、权益类以及另类。其中每一大类项下又会细分多种子类资产,如图1-1所示。



第一类是货币现金类。特点:流动性和安全性高,收益性与当期市场利率关系紧密。作用:解决短期闲置资金的配置需要,或用于避险和观望。


第二类是固定收益类。特点:收益相对固定,风险性也相对较低,但长期抗通胀能力较弱。作用:满足一定期限内资产稳健增值的需要。


第三类是权益类。特点:拥有资产对应权益,流动性相对较好,收益不确定性较高,长期抗通胀能力较强。作用:承受相应风险的同时,提高投资收益。


第四类是另类。特点:区别于传统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根据投资标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作用:与传统资产关联度较低,可有效规避传统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在关注大类资产的同时,也要适度研究子类资产之间存在的差异。例如,在权益类资产中,防御和周期、大盘和小盘、成长和价值等细分领域在不同市场环境中的表现也可能出现偏差。


之所以我们会对投资产生迷茫,核心点是没有去关注投资产品的底层资产是什么,因此就不会形成对于此类资产特点和作用的清晰认知,最终导致在预期和实际收益上有落差。


常见问题3:财富管理中的产品有哪些?


专家解答: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从业规范财富管理》对财富管理产品有着明确的定义,具体分为以下两类。


  • 第一类是投资产品,包括股票、基金、债券、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者在充分了解投资产品的基础上,风险自担。


  • 第二类是保险产品,分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理财保险三类。保险产品可以补偿其他风险带来的财富损失。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财富管理产品更加包罗万象,不仅一些大类资产涵盖其中,还包括基于投资大类资产的金融机构所发行的产品,如基金、资产管理产品等。在这里首先要了解资产和产品的区别。产品的底层往往是投资一类或几类资产,也可以投资其他产品。一些产品通过特殊的策略,甚至会让产品本身的表现和底层资产的表现出现差异性。


之所以通过产品进行投资,一是让专业的机构、专业的人士代为理财,适当消除专业不足、时间不够等问题;二是能够将有限的资金做出分散化管理。保险作为金融产品中的一环,被单独提炼出来,是因为其在功能上和产品特性上有独立的优势,在财富管理中同样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金融产品上的划分还能够更加精细,例如:货币现金类(主要投资货币现金类资产)、固定收益类(主要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主要投资权益类资产)、混合类(分散投资多类资产)、另类(主要投资另类资产)、海外类(主要投资海外资产)、保障类(包括各类保险、家族信托等)


依据《金融从业规范财富管理》中的内容,资产配置是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一环,是做好财富管理的方式之一。财富管理业务模式中还包括保险规划、退休规划、法律风险规划、税务筹划、家族财富传承等。


因此在做资产配置时,不仅要关注大类资产,还应该扩充到对不同产品的理解和应用上。


常见问题4:资产配置的目的是什么?


专家解答:资产配置的目的是通过投资组合实现风险分散,从而达到投资的最优解。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里·马科维茨,就架构了资产配置中的重要理论及模型——均值-方差和投资组合有效边界,其核心是用资产收益的均值和收益偏离均值的离散度来代表组合收益和风险。


假设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型的,其特性是在追求同等风险下收益最高,或同等收益下风险最低。马科维茨将资产配置问题完美地转化成了一个数学的优化问题,从中推导出了投资组合要优于投资单一资产,且组合中资产间的相关性越低,配置出的组合风险就越低。因此,投资本身就应承受风险,从而追求收益的最大化。


但其误区在于,资产配置讲究的是如何在控制风险最小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收益回报,而不仅仅是自身主观认为的只要能够承受风险就好。


二、如何让资产配置真正为自己所用


常见问题5:如何围绕资产配置的本质目标进行战略规划?


专家解答:不同的财富目标为组合提供指导方向。就像我们去往现实中的一个地点时,导航会根据目的地的不同而给出相异的行程方式和路线。


如果距离较近,可能会推荐步行或骑行路线,选择灵活,甚至某个羊肠小道也是选项之一;如果距离稍远,则可能会推荐公共交通或自行驾车路线,这时导航会根据堵车、限速、限行等情况给出相应方案;如果是距离更远的地方,则可以选择长途汽车乃至火车,方案中则要说明发车时间和上车地点;如果是去往海外,则飞机是最佳的交通工具,考虑天气和机场位置等因素就尤为关键。


资产配置在战略设计上要关注短期、中期、长期的财富目标。


资产配置的战略是为了规划组合的风险敞口,中短期且用于刚性支出的资金,应选择风险低、收益稳健的资产。长期的资金为了能够有效抵御通胀,选择风险类资产相对较优,因为该类资产虽然短期具有高波动的特质,但若选择得当,则效果斐然。


如图2-1所示,从长期收益表现来看,股票型基金的表现要明显优于债券型基金。同时进行两者的组合,有益于降低组合波动。



投资者也可以通过需求维度,辅助思考资产配置战略设计。需求是能够进行层次划分的,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类需求分为五级,笔者以其为锚,再结合资产配置的实际情况将需求分为三个层级。


对于“必需的目标”,由于一旦出现损失可能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投资者应更偏重于稳健的资产进行配置。“改善的目标”则可以适度增加风险敞口。而“追求的目标”更多是锦上添花的作用,投资者可承受一定的风险,以期较高的收益。


当然,投资者要谨记,正确认清自己也会左右资产配置战略的效果,不同的性格、年龄、财富量级等,在面对突发市场波动时会有不同的反应,最终带来的结果亦会不同。资产配置是定制化的专属方案。


问题6:资产配置的比例,是否具有通用准则?


专家解答: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有投资者或从业者迷茫于各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市场当中,一些金融机构会基于自身历史沉淀的大数据,通过模型计算出一个指导比例,为投资者提供配置参考,简单、直观、标准化,能够给业务双方带来巨大帮助。然而,资产配置回归本质目的,则会发现不同类别的配置比例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例如,收入相同的两个人,因所处城市不同,所以在住房支出、日常消费支出、教育支出等领域均存在不同。又如,年龄及收入相同,且处在同一个城市的两个人,在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数量上有不同,将必然导致开销存在高低。因此,财富目标迥异,资产配置的战略设计亦会有所不同,各类资产的比例也将相左。


财富目标中,财务规划很重要。财务计算的方式也有很多,例如先假定通货膨胀率、设定贴现率、计算净现金流、设定期限,再对以上各要素综合考虑,计算终值或现值。以下为在一个长远计划的背景下讨论收益时的期望收益率计算公式:


期望收益率=年支出÷投资组合价值+通货膨胀率;年支出=年必要支出+年选择性支出。


公式中的年必要支出指的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支出;年选择性支出指的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所进行的额外支出;投资组合价值指的是当期投资组合的整体市场价值,在投资起始阶段,可以看作本金(忽略投资成本);通货膨胀本身是复利概念,为了简化,这里进行了年化单利的转换,即对全期限的最终整体通货膨胀率取算术平均值。


通过公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第一,年支出越高,则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越高。投资者要知道,财务支出是换取现有生活水平的核心。当然,支出的高低与收入呈正相关,但也与一个人对于物质的追求态度有关。一些人可能会降低年选择性支出让期望收益率回归到可以达到的水平,而一些人显然无法做到。


  • 第二,投资组合价值越大,则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越低。所投入的本金越高,则期望收益率越会下降。因此,储蓄很关键。在财富管理中创造财富仅仅是一部分,如何保有和传承也是要考虑的重点。


  • 第三,通货膨胀率越高,则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越高。应对通货膨胀是投资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通货膨胀率高,对于期望收益率的诉求也必然会水涨船高。


三、长寿时代下,如何满足未来的养老需求?


问题7:以房产为主要家庭资产的家庭,是否需要重新调整家庭资产结构?


专家解答:家庭资产中的房产占比过高的话,应将非自住属性的房产转化为金融类资产,增加现金流储备和养老金储备。


为发展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政府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开始规划、出台系列政策性产品,以扩充养老金融产品,例如养老目标基金、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养老信托产品,而最广为人知的、最常见的、历史最悠久的,当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


政府在近几年推出过“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并在三个试点地区进行推广,但由于受惠人群较少、税收扣除额度较低、税负偏高等一系列情况,在试点期到期之后,目前暂未推出新的相关产品和政策。


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也是我国居民最重要的养老金储备工具之一。这一般是指人寿保险公司发行的年金型保险产品,其特点就是对投保人储蓄的资金进行长期的、统一的投资管理规划,在达到预设的养老年龄后,保险金受益人可定时、定量地领取养老金,为国家基本养老金进行补充,提高个人养老金替代率。


问题8:在新时代下,中国的养老金体系由什么构成?


专家解答:中国的养老金制度与结构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较为完善的体系,而现有的养老金体系并非由中国发明,而是起源于西方。1889年,德国政府第一个建立起养老保险体系,之后被很多国家模仿,这就包含了第一支柱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


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又分为两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体系中的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而第三支柱为个人养老金。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就是由这三根柱子支撑起来的。


在中央政府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中国养老金体系也越发趋于成熟,但目前仍然面临第一支柱占比过高、第二支柱发展较为缓慢、第三支柱储备严重不足的情况。在中国养老金体系“晚熟”的条件下,仍需针对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进行“从上至下”的制度化改革。


从政策细节进行完善,到地方政府狠抓落实,让老百姓了解不同支柱的区别和作用。如此,才能有效改善中国养老金体系不平衡的问题。


问题9:中国目前有哪些养老模式?


专家解答:在中国,由于快速老龄化的现实情况,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层面都不得不考虑未来如何养老的问题。早在200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便发布了《上海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便提到要在“十一五”期间达成家庭自我照顾老年人数量占老年人口比例的90%,社区居家养老(照顾)服务对象占老年人口比例的7%,享受机构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比例的3%。


在这之后,养老产业相关的公开报道中,便开始涌现“9073”的提法,并逐渐成为很多地方民政部门养老政策制定的基础性依据和发展目标。但是这一提法并未在国家层面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并且在2017年2月28日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已经将居家与社区进行合并表述,新的提法是“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


除了国家层面制定的养老规划之外,在社会层面其实还有很多新兴养老模式不断被智慧的人民群众所创造,例如抱团养老、旅居养老、候鸟养老等,根据养老形式的不同,取的名称也不尽相同,但这几种新兴模式都是在老年人身体较为健康、有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活力养老时期才能实现的。


一旦老年人身体状况出现问题,需要协助生活或者护理的时候,这几种养老模式便不再适用,老年人终究还是要回归以家庭为主的居家养老模式,或者是选择具备专业养老护理能力的养老机构模式。


问题10:能否提前锁定未来养老资源?


专家解答:为了应对快速人口老龄化,国家一直在通过政策激励的方式,鼓励民营资本加大建设养老床位的力度。然而,我国养老床位数量仍不尽如人意,仅达到每千名老年人 31.1 张床位,远低于国际标准。那么在十几年后,当老年人数量超过 4 亿时,中国老年人大概率将面临护理型养老床位刚性挤兑的情况。因此,提前通过制度化的保障,锁定一份未来确定的养老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长寿时代》的序言中提到,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不可回避地要面对生育率下降与预期寿命延长这两大变局,这也构成了“长寿时代”的主要特征。但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用“站在未来看未来”的思想,坚信人类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