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作者:云川,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段时间,微博@人民日报的一则航拍视频受到网友关注。视频中,一列“神秘”的火车行驶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沿途景色壮美,风光无限。有网友评论:“好美!我想从这里经过。”
视频中的铁路有个响亮且富有历史感的名称——敦煌铁路。
据悉,敦煌铁路于2019年建成通车,绵延671公里,贯通甘肃、青海两省。令人惊叹的是,敦煌铁路穿梭于多种地貌类型,洪积倾斜平原、祁连山山地、柴达木盆地……从文化古迹到湖泊绿地,从雪山冰川到戈壁大漠,敦煌铁路沿线景色美不胜收。
沿着这条铁路线,我们不仅能看到敦煌、瓜州等知名站台,还能发现无人区中设置的苏干湖等站台。这条以“敦煌”命名的铁路穿越了多少历史古迹?我们为何要选择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滩铺设铁路?
大饱眼福的背后
敦煌铁路是国铁Ⅰ级电气化铁路,主要由两段铁路组成。如果将敦煌视为节点,向东,经瓜州、甜水井,可抵柳沟站,这段铁路也被称为柳敦铁路;向南,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青海省大柴旦地区,抵青海省饮马峡站,这段铁路被称为敦格铁路。铁路分两段并行建设,2019年时全线贯通。通车后,敦煌铁路串联起兰新铁路与青藏铁路。从此,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地的联系更为紧密。
当我们感叹于列车沿途的壮美景观时,殊不知,戈壁、大漠、高山这些奇特地貌对铁路工人而言,都是难点。
在荒凉的戈壁滩修建铁路是什么样的体验?有人说,大概经常会有发自心底的孤独吧;也有人说,一定要有与风沙作斗争的决心;还有人说,可能会常要面临高温炙烤,低温阻工的考验。这些固然不假,而困扰他们的还有一些常人想不到的难题,比如动物的威胁。
修建敦煌铁路的威胁之一是鼠疫,换个说法——“黑死病”。历史上,黑死病有三次大规模暴发,每一次都造成了大规模的瘟疫,甚至改写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敦煌铁路其中一段位于青藏高原与蒙新高原过渡带,这一带正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面对鼠患,铁路工人不得不时刻紧绷心弦。长此以往,修建铁路的工人还得出“獭如隧道、鼠似桥梁,一獭一困难、一鼠一风险”的感慨。
动物们的威胁不止如此。由于铁路位于自然保护区旁,在修建过程中,铁路工人们时常需要提防凶猛野生动物的出没。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偶遇几匹狼并不稀奇。面对沿线的动物们,铁路工人们尽可能“温柔以待”,保证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例如,苏干湖是自然保护区,铁路在通过苏干湖盆地时特意与保护区保持了一段距离。不仅如此,铁路架桥下,工人们也为动物们留出了迁徙的通道。
除了要思考与动物们共处的问题,铁路工人还需直面来自大自然的挑战——荒漠与高山。敦格段修建时需要穿越库姆塔格沙漠。这是一片气候干旱、沙丘流动性很大的沙漠。“玉兔”号月球车在登上月球前,曾在这片沙漠上做过测试。面对自然条件严酷的沙漠,工人们设计出沙山沟特大桥。沙山沟特大桥由一百多个桥墩、五百根混凝土桩构成,长度超过十公里,巨大工程的背后体现的是铁路工人的智慧。
越过库姆塔格沙漠,来到广袤的无人区,眼前呈现的是当金山。当金山位于祁连山与阿尔金山间,属于高寒半干旱气候区,最冷时,这里的气温为零下34摄氏度。当金山在历史上地位独特,它位于丝绸之路南段线路之上,是连接西域、敦煌、吐谷浑的重要隘口。经过无数次方案修改后,铁路工人在当金山成功凿出了隧道。
敦煌铁路还有许多独特的设计,最有意思的要数“几字形”铁路。如黄河一般,敦煌铁路中有一段拐了个大大的弯。这个“几字形”的弯位于阿克塞附近。为什么在用料如此困难的地方,还要加长铁路长度拐个大弯?
“几字形”铁路。来源/中国铁路
其实,这是隐藏在敦格段铁路的一个特殊设计。列车行驶到阿克塞时,海拔陡然升高,直接从1710米达到2830米,坡度达48.7‰。对火车来说,这一坡度难以通过。因此,铁路向东走了个“几字形”。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廊西段的南北两侧。这一拐,也造福了肃北一带的万千百姓。
沿路历史景点
经历无数个漫长日夜,敦煌铁路终于开通。火车缓缓启动,自南向北探寻沿途的历史古迹与自然风光。有了“敦煌”这一名字,铁路自然也带上了浓厚的历史气息。敦煌铁路穿越了哪些历史遗迹?
敦煌-柳沟段
→敦煌站
敦煌站是铁路中当之无愧的最著名一站。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曾在此设置敦煌郡,抵御匈奴。敦煌是中西文明沟通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畅通时,城内商人络绎不绝,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此交流碰撞。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后,敦煌逐渐失去中西交通中转站的地位。明代封闭嘉峪关,敦煌继而成为游牧边塞之地。清代,此地设沙州卫,乾隆年间设敦煌县。随着清末藏经洞的发现,敦煌再次受到世人关注。
或许是因为此地处于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地位,又或许是因为这里曾出土过神秘的敦煌文书,人们对敦煌这座古城有种独特的偏爱与向往。
敦煌站附近有公元4-10世纪的洞窟735个,其中也包含广为人知的莫高窟。敦煌石窟是中华璀璨文明的艺术宝库,以莫高窟为例,洞窟中有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壁画中的飞天已成为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铁路途经石窟时,以路基形式从洞窟控制地带边缘经过,符合文物保护要求。
此外,还有一些小众景点,如祁家湾墓群。祁家湾墓群位于敦煌市七里镇新区,为汉至唐代墓群。专家考证,“祁家湾”很大可能得名于附近居民姓氏,为平民墓群。墓群中有一百多座西晋十六国时期墓葬,主要呈汉魏文化风格。
为何敦煌附近有这么多汉魏文化风格的墓葬?这与战乱的背景有关。晋末以后,尤其是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平民除了选择向南奔走,还有不少向西进入敦煌。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位于西北的敦煌是一片难得的乐土。《晋书》记载:“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百姓在敦煌附近安居乐业,因此周边也出现了较多平民墓。中原汉魏文化风格的平民墓群反映了时代的沧桑变化。
→甜水井站
甜水井站附近有一处著名戈壁驿站——悬泉置。“置”,即驿站。《西汉会要》记:“驿马三十里一置。”悬泉置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汉代驿置机构,历史上受敦煌郡效谷县节制。从地理位置看,悬泉置位于两大绿洲敦煌与瓜州之间,东距瓜州县城50余公里,西去敦煌60余公里。
至于为什么要叫“悬泉”,还有个小故事。悬泉置的得名与李广利有关。据说,李广利将军西伐大宛后,途经此地。士兵们饥渴难耐,李广利将军用随身携带的宝剑刺穿山体,泉水喷涌而至,从此,驿站得名“悬泉”。现在来到悬泉置,还能依稀体会到汉代戍边军人的心境。
→瓜州站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留下的名句。说到“瓜zhou”,也许有不少人会与位于南方的“瓜洲”(今属江苏扬州)搞混,其实两地相差甚远。在西北的瓜州站附近,有锁阳城。锁阳城原名为苦峪城。相传,唐代李世民派皇子李治率兵征讨西域,薛仁贵随行。在攻打哈密国时,薛仁贵大军被围困城中,士兵饥寒交迫时,找到“锁阳”这一食物,挽救了大军。锁阳城因此得名。这里曾是西晋晋昌县、隋常乐县、唐瓜州郡的治所。在锁阳城附近不远处,还有一个塔儿寺,传说这里也是玄奘为石磐陀(孙悟空原型)授戒的地方。
除了这些景点,柳敦段还分布着许多烽燧遗址,如五墩烽燧遗址。这些烽燧在军事上地位重要,起到沟通与警报等多重作用。
敦煌-格尔木段
自敦煌站向南,不远处是阳关。提起阳关,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唐代诗人王维那首《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为抵御匈奴,汉武帝在敦煌以西建造汉长城。与此同时还修建了玉门关与阳关。“山南水北为阳”,阳关位于玉门关以南,得名“阳关”。汉代二关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内,设有都尉管理军务,一南一北,互为策应。丝绸之路行至敦煌后,分北、南两道通向西域,玉门关与阳关就是这北、南道路的关口。
铁路继续向南为甘肃省酒泉市的阿克塞县。电视剧《东宫》中,女主独自在大漠行走的场景,便取自阿克塞多坝沟胡杨峡。这里集绿洲、沙漠、峡谷为一体,极具西域风情。曾经,阿克塞附近还有一座石油小城,现在游客前往阿克塞还能看到当年石油工人留下的历史痕迹。
在阿克塞拐个弯,便到了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北自然景观复杂,包罗了冰川冻土、高山草原、高原寒漠、河流湿地等景观。这里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堡——寒江关。寒江关位于祁连山的群峰之中,又称石包城,曾是唐宋时期的雍归镇。著名历史学家、敦煌学家向达在论及雍归镇时,谈到了此处地理的重要性:“紫亭、雍归当南山之冲要,为瓜沙之屏藩,故曹氏于此置重兵以资防守也。”
自此向南,敦煌铁路进入了广阔的无人区。
为何在戈壁滩上修铁路?
看了这么多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遗迹,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想要坐上铁路开启西北环线游。那么,我们有可能坐上行驶在敦煌铁路上的列车吗?
敦煌铁路是一条客货共线铁路,敦格段中的阿克塞、肃北为客运站,柳敦段中的敦煌、瓜州都办理客运服务。2018年时,敦煌曾开出一列经阿克塞到达肃北的客运列车,从而结束了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不通客运列车的历史。如今,我们在官方火车购票APP上仍能看到从嘉峪关到敦煌的公益慢火车7537次列车,363km仅需22.5元。
从全国路网建设上看,敦煌铁路也有重要地位。敦煌铁路不仅联通甘肃、青海两省,还联通了兰新铁路、兰青铁路、青藏铁路,串联成我国西北地区的首条环形闭合铁路网络。对此,甘肃人民政府评价道:“敦煌铁路开通运行后,西部路网布局将进一步完善。对释放青藏铁路运输能力,促进甘、青、新、藏四省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杨伟东、包存文:《越当今·敦格铁路甘肃段建设纪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6年。
戴春阳、张珑:《敦煌祁家湾:西晋十六国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4年。
李并成:《大漠中的历史丰碑敦煌境内的长城和古城遗址》,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胡杨:《中国河西走廊》,2015年。
兰州铁路公众号:《敦煌铁路丨火车为什么要在这里绕个弯》《敦煌铁路丨保护高原精灵》《铁路这样设计丨地形地貌篇:来这里,体验一把真正的“过山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作者: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