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OSS直聘 (ID:bosszhipin),作者:许唐扬,编辑:贾嘉&白话日报,原文标题:《我,90后,选择养老》,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羊老师是我的朋友,90后。
为了深入研究养老这件事,羊老师去了一家专门做认知症照护的养老机构工作。去了一段时间,她向我感慨说:80后90后养老,可能也没有以前想象得那么难……
为什么?因为这家机构展示的养老前景,很先进,很吸引人。
中国有着深厚的家庭养老传统,以及与之对应的对“孝道”的提倡。很多人觉得,把父母送到养老机构,是“不孝”的表现。但与此同时,独生子女一代又面临着一对夫妻既要养孩子又要养四个以上老人的困境,家庭养老,难。难。难。
而且,机构养老确实存在各种问题,比如两年前,我在一家还算不错的机构里,见过一个房间。上午十点钟,直挺挺地躺着6位老年人,院长跟我介绍说“都是重度失能”。
五月,阴面房间,裹着被子,只露出脑袋,插管鼻饲。
这种处境,想想就可怕。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越是强需求而服务差的领域,越有大干一场的空间。不仅是为了父母一辈,也为了80后90后自己的未来。
有关养老,我们之前思考得太少,但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思考的时候了——2035年,第一拨80后55岁。2050年,第一拨90后60岁。
养老,也需要好的产品和服务
养老,说的是所有人在退休之后都会经历的一些态度、一段时期,一种生活方式。但养老的生活,可能并不如年轻的时候想得那么轻松、愉快、舒适。
刚退休时可能不习惯,可能还在朋友圈发“震惊,一下子就不用上班了”;到六十七、八岁,可能还觉得“可以再干几年,有没有创业公司需要我”;到了七十五岁,说不定跟念经似的脑内循环“不体检就不得病”;但到了八十岁的时候,多数人都会选择和周围的人或事妥协,有一种“带不动”的自然。
逐渐地,身体机能会发生退行性变化——“退行性”说的是不能再像年轻时一样天不怕地不怕了,一口好牙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脱发也已经不是焦虑的重点,尤其是当你发现自己刚上几级台阶就喘、穿衣服有些吃力的时候,会逐渐地体会到难以言喻的失落。
于是,我们越来越需要外界的帮助,需要一些适老的产品和服务。
如何让阿尔兹海默症老人活得有尊严
羊老师所在的养老院,有50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年人。这在以前,是最难服务好的群体之一。老人得了这个病,很难奢望有什么有尊严的生活。
从全球范围来看,接近70%的认知症患者都属于阿尔兹海默症。认知症(Dementia),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被归类为“具有多种形式或亚类的神经认知障碍”,是一种脑部疾病。认知症会导致思考能力和记忆力长期、逐渐退化,会严重影响个人日常生活活动。易怒、暴躁、口齿不清也是较为常见的症状。
在几乎所有国家,阿尔兹海默症都需要有专人照护。不论是护工、护理员、还是家人,都承受着巨大的照护压力。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把年迈的父母送到养老院由他人照顾是一种不孝。但实际上,就是因为孝顺,才一定要把年迈、患病的父母送到专业的养老院或者照护机构去,让他们过得更舒适。
年迈之后的舒适,需要很多心思。这种心思,往往会超越子女的能力。
在很多养老机构,出于避免照护风险、节省人力的原因,都会让起床困难的老年人长期躺在床上。特别是对刚从医院结束治疗、出院的老年人,会习惯性地让老年人“静养”。
但羊老师所在的机构,除了睡觉,零卧床。因为羊老师机构的照护哲学是:老年人长期平躺卧床会加速运动技能的退化,除了必要的睡眠时间,要尽量让老年人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除了零卧床,羊老师的机构不给老年人用约束器具、不对老年人居室的门窗做大面积遮挡、尽量不给老年人穿纸尿裤。这些都和传统养老机构对阿尔兹海默症老年人的照护做法有很大差别。
关注养老行业,也是为养老做准备
从日本回来之后,羊老师就一直在养老行业工作。一开始进入行业,更多的是因为“社会刚需、行业刚起步、有发展空间”。但随着从业时间的增长,羊老师发现自己更加了解老年人,对于老年人的需求和“该去寻求哪些资源”也更加清楚。
确实,进入养老行业的附加价值之一,是让自己和家人在面对养老时更加有准备。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改善,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和早年间比还是有了很大提升:2020年中国大陆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7.93岁,和美国处于同一水平。而在我国东部的发达城市,人均预期寿命更高:2021年上海市民的人均预期寿命是84.11岁,北京是82.47岁,广州是83.18岁,天津是82.03岁。
民政部的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共有2.67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2.01亿,占总人口的14.2%。
全国老龄办在不久前的一份报告中预测:2035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4,2050年前后将超过1/3。
简言之,还是那句话,2035年,第一拨80后55岁。2050年,第一拨90后60岁。
进入养老行业,提前认识养老,也是一种选择。
养老行业有哪些工作机会?
如果有人问我,有哪些适合90后的朝阳行业可以推荐?我如果说是“养老”,你是不是会觉得有点想打人?
还别感到意外。养老无论从社会需求,还是商业逻辑上,都蕴藏着丰富的工作机会和创业机会。
202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界定了养老产业(行业)的12个大类、51个中类、79个小类。
机构养老照护服务,是我们最熟悉的“养老院”;养老理财服务,最为常见的是近几年流行的养老目标基金;公共设施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大家应该注意到自己住的小区楼道里多了一些扶手、进出门的地方多了一些斜坡。
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细分领域的产品还有很多很多。
2035年,1/4的中国人都会成为适老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对象;80、90后一共有四亿人,其中四分之一都是独生子女。另外,中国老年人的财富高峰,也会在2035年到来。
市场足够大了。
如何入行养老?
养老行业是一个需要积淀的行业:要对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深入了解,两三年只能算是入门。也正是因为需要积淀,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养老行业。
圈里人都知道,前两年养老行业中高端市场的跃进,主要靠的是高端酒店业的人才。但下一轮跃进,就得从本行业来了。毕竟跨行业的经验解决的只是“面子”问题,“里子”问题还是得靠自己。
“老年健康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是最适合入场的,而“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康复工程技术”等与医疗相关的专业可能会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上更胜一筹。
如果大学不是学这些专业的,也不要慌,管理类和研究类的职位也能够帮助你在行业内站稳脚跟。要是愿意到一线从事护理员的工作并且坚持几年认真学习,未来的大佬可能就是你了。
又有哪些行业内的工作更值得入场?
照护服务在现在、在未来都是养老行业的主流。截至2021年末,全国有4万家养老机构、31.8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至少是40万管理层、百万一线工作人员的岗位规模。同时,照护服务也是和老年人接触频率最高的场景。
现阶段的机构养老,最缺的是“筹开经验”和“运营经验”。“筹开”指的是一家养老机构从无到有的过程,规模设计、定价、既有建筑改造、运营团队搭建都是筹开中最重要的环节,并且没有任何培训材料可以参考,是养老行业所有技能和经验中最珍贵之一。
而当一家养老机构正式开业,只要前期工作基本扎实,获客通常不会有问题,都能很快转入运营阶段。“运营”会涉及到护理标准的制定执行、护理团队的培训提升、老年人情绪的处理、紧急情况的处置、与医疗团队的配合、成本控制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是和投开经验同样珍贵的、没有任何教材可以讲清楚(甚至于因为不会所以不讲)的殿堂级知识。
社区养老服务的涉及面会更广一些,指的是通过1~2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点为所在和周边社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转介。这一类服务通常更加注重对服务供应商选择标准的把控和服务质量的评估,同时也需要站点经理有更强的经营意识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消费项目。
与社区养老投开相比,社区养老运营经验相对更重要一些,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会很大。更重要的是,社区养老服务面对的通常是活力老人,也就是60岁以上、行动能力较强、照护需求相对较低的老年人,是适老产品最重要的的目标客群。社区养老的服务消费需求比较多元,很多看起来并不属于“养老”的消费项目也可以转为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适老产品领域,是比照护服务还要蓝的深蓝海。
比如老年教育课程、老年食品、拐杖、轮椅、纸尿裤、压疮垫,现阶段的产品其实都少了那么一丢丢的适老,也就是缺一些了解老年人的用研和产品经理(是不是突然觉得自己看懂了)。
在照护服务领域通过和老年人高频、日积月累的接触,以及对市面上适老产品的长期使用,相信聪明的你就离成功就不远了。
90后盲盒都开得飞起,到时候怎么可能舍不得花钱买服务?
如果还是犹豫“现在是不是入行的最佳时机”,可以看看《小杨和美女HR的爱情故事,我看完泪目了》,了解一下职业周期理论,再对照着老龄化的数据品一品。
年轻的时候从事养老行业,到老的时候应该就不会慌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OSS直聘 (ID:bosszhipin),作者:许唐扬,编辑:贾嘉&白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