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作者:桑榆,编辑:阿基拉鱼,校对:向阳,原文标题:《凯旋门下啃面包,怎么就全网最real了》,题图来自:@羽克西Roxie


这个夏天,22岁的女孩羽克西独自去巴黎旅行,在知名地标凯旋门下,她用前置镜头拍了几张自拍,上传社交网络,配了两句话:人生成就,在凯旋门下吃面包。


照片上的她有点不修边幅,没开美颜,没有凹造型,头发还有点被风吹乱了;镜头有点“死亡角度”,也没有修图,帖子是如假包换的原片直出。


产生鲜明对比的,是背景里气势恢宏的凯旋门,一个似乎应该激发精致(if not 英雄气概)的地方。



第二天睡醒,她发现这个帖子吸引了上万的点赞。


多年不见的初中同学从评论区冒了出来,还有人评论“感觉第一次在某书上看到真实人类”。


但这个兴奋劲只持续了十分钟,因为她“以前也红过”。接下来的几天,羽克西继续在这个梦幻般的城市游走。



你的互联网好友羽克西带你游巴黎。/@Roxie羽克西<br>
你的互联网好友羽克西带你游巴黎。/@Roxie羽克西


在19世纪的法国,有个词来指代这种独自闲逛的人,叫做Flâneur。Flâneur通常是精英男青年, 他们承认人生的无常、崇尚漫无目的的享乐,被认为是“现代的忧郁”之化身。


时间来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这个00后中国女孩不再通过写诗歌来感叹及时行乐之必要,她多拍了些自己和景点的合影,配上诸如“博物馆才逛40分钟就累了”、“蒙娜丽莎来咯”这样简短的句子,发送、收获点赞、关注、评论,然后活跃地等待着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午夜巴黎》中的作家吉尔,也是一位期待奇遇的现代Flâneur。<br>
《午夜巴黎》中的作家吉尔,也是一位期待奇遇的现代Flâneur。


到今天为止,这组与“精致”背道而驰的《凯旋门下吃面包》照片已经有接近15万点赞、超过8000条评论,在以“秀精致”为基调的平台上算得上超级爆款。


作为在互联网生态中土生土长的年轻人,网络形象如此朴实无华、潇洒随性的羽克西得到了堪称顶端的流量,但她得到真正想要的东西了吗?


我们就“网红”的养成、真实与人设、年轻人的努力还有没有意义等话题和她聊了聊,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的“真实”人设


我每天都上网(至少6小时)、每天都发帖,有一天我觉得要吸引一下大家的注意,就开始做博主了。


我发的第一个视频是吃播,有两百多个赞,我就觉得哇塞,互联网初试水就有那么多观众,这是红了啊,我简直是天选之子!


我走的第一个路线是美妆博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想拿到一些免费的化妆品,自己用。


作为艺术生,我化妆其实不在乎要让自己变得多美丽,就觉得这是件有意思的事,好玩儿。


由做美妆博主的经验出发,我发现一个互联网技巧:不要让自己看起来太漂亮。


就像我发的那几张凯旋门下的照片。那天天空很蓝,巴黎很美,我很有钱,能去法国玩,这是一件很美丽的事。但是我不可以化着美美的妆,我必须蓬头垢面地出现在法国,这就是叫“在美丽的生活中寻找一些肮脏。”


天很美,其实人也挺美的,实在。<br>
天很美,其实人也挺美的,实在。


这个技巧和喜剧演员讲脱口秀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一些standup comedian在编写喜剧桥段时会降低自己的身份、矮化自己,这样观众看到你才会觉得ok,我可以来judge你,他们才会笑。你不能高高在上地去说教,你想要逗观众开心,就要放低自己的姿态。


刚开始向网红进发时,我会刻意做一些奇怪的、有所谓的网感的事,比如乱穿衣服,就为了逗大家开心,吸引别人关注。


大家猛然滑到,会觉得怎么这么奇怪啊,但后来渐渐看到我的一些真诚,反而觉得还挺有趣。


“这一身都能有7000多人喜欢,很令我吃惊。”其实去掉头巾,也是能出街的穿搭。<br>
“这一身都能有7000多人喜欢,很令我吃惊。”其实去掉头巾,也是能出街的穿搭。


你问我是不是在卖一个“真实”的人设?其实我发的东西也是真实的。


比如我发过一个穷游穿搭,那几件衣服是我在二手店买的,确实挺旧、挺扎眼,但我是真的喜欢。我穿着那一身走在大街上,还有个老奶奶特意过来关心我,问我是不是需要帮助,她可能以为我是哪家的童养媳,精神不太正常。我虽然不是很理解,但也不在乎,那样穿确实很方便啊。


在凯旋门的那天我也没多想。那天天气实在太热了,我就随便拍了几张照,屏幕还有点看不清,然后就随便发出来了。我心里根本不觉得那个角度拍照不好看,但搬上公共平台,就会有人觉得我不畏惧他人眼光勇敢做自己,很自信,是在反精致。


互联网就是这样,它本质是一个representation、一个提炼过的展示,我把普通生活中比较好玩的事变成一个梗抛出来,在互联网的语境中就能被赋予意义、反复解读,不知道又会戳中谁的情绪。


互联网的真实,也许就是一个梗接一个梗。<br>
互联网的真实,也许就是一个梗接一个梗。


具体到某书,它的流量密码就是要把生活中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最好还要有点反差。就像我在英国留学,可以去欧洲旅游,它就是我生活中好的一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我其实是在秀我的生活,只是在用另一种(不那么“精致”的)方式展现它。我觉得去法国是一件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


如果说我有什么互联网人设的话,那大概就是:“虽然生活很烂,但我仍然保持微笑。”还有前面说的,“在美丽的生活中寻找一点肮脏。”


教科书摘抄:这是一则以自嘲为主要情绪的与互联网直接互动的优质文案。<br>
教科书摘抄:这是一则以自嘲为主要情绪的与互联网直接互动的优质文案。


至于我的生活信条,那就是“在悲伤的生活中寻找让自己感到开心的方式”。


这两者并不冲突。在法国那样去拍照,有人觉得不好看,但我很开心;现在在伦敦和室友一起合租,我住客厅她住卧室,中秋节和室友做了月饼,和朋友一起吃,还凌晨三点跑去花市买最新鲜的花,I have a beautiful life。


让别人喜欢我,挺重要的


我不觉得自己是搞笑女,我是为了逗别人开心才特意去搞笑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和你一样,是个普通人。


在互联网上反复横跳,其实就是想整点钱花。


我也有其他的账号,开过微博,说了一件自己的事,不太开心,但粉丝给我留言“哈哈哈哈哈哈”,让我更不开心了, 从此注销微博。


现在我的个人微博粉丝也就一百来人,但在那里大家讲话都是平等的,我们会认真讨论一些八卦或者电影。但在某书上,因为我经常矮化自己,以此吸引来的粉丝可能会对我有一些幻想,觉得我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会想和我做朋友,但其实我是特意这样做来让你喜欢我的——我让你感到舒适,我就能从中得到回报。


所以我在某书上从不给人评论,也不期待在现实中和这些观众成为朋友,并非因为我的“真实”是演的,而是觉得我们的关系并不对等。


实际上在评论区,大家也是各取所需。<br>
实际上在评论区,大家也是各取所需。


我觉得这是某书的一个平台属性,它虚拟了一种私人生活圈。如果我在某站上发视频,大家都知道我是拍视频剪视频的,它是一个工作量。你看视频,我接广告,这种“交易”是相互的。但在某书,你以为你看到的是别人的私人生活,殊不知一切都暗中标好了价格。


当然,我没有公司,我的东西都是自发的。为什么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是因为我有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而表达的前提,是得先让人关注你。


说实话,我主页上那些高赞帖子,对我都没有太多真正的意义,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升值了。我发个去补牙的照片,都能有人评论说我是“某书上让人感到这个世界还真实存在的博主” ,只能说大家都在悲伤的生活中试图寻找让自己开心的方式,完全消化了我的人设。


我的电影榜单是帐号上唯一“有灵魂”的部分,但看的人挺少,即使我置顶了,点赞也不及那篇爆款的30分之1。


羽克西的电影榜单。<br>
羽克西的电影榜单。


我真正想做的事,其实是拍电影和写小说。很早就有这个目标,一直在直线和曲线救国。


从小学起我就保持写小说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我会把它发在一个网站上,网站关连了我的邮箱,每当有人收藏或是留下了一个评论,我收到邮件通知,都会非常幸福。那一端的读者可能不知道我是网红,只是因为看到我写的东西、读到我真正的思想,觉得不错,就给了我一个回馈。


这样的互动非常少,一个月可能就五六个,但它很真实,那个感觉是某书上的10万加没法比的。


其实有很多事情看似没有结果,但你去争取了,一定会有好事发生。比如我在高中的时候喜欢做手工、画画、做拼贴,在当时看来是没有什么结果的,但没想到有一天当我要申请伦敦艺术学院时,它们全都派上用场了。又比如我拍视频,其实从高中开始我就自己写自己拍,最初肯定是不够好的。但我拍了很多、拍了很久,让视频到了一种程度,别人才会来看,我才能离“电影人”这个梦想更近一步。


羽克西也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毕业典礼。
羽克西也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毕业典礼。


现在跟年轻人说“努力就有结果”好像是一种诅咒,但我真觉得没必要那么着急。你想做什么就自己争取,尽力去做,有些事不一定马上有结果,但付出的努力总会有一天能排上用场,也许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


就像我的网红事业,虽然和我的“灵魂”不是百分百契合,但有人关注了,我才能拿到钱,支持我去“升值灵魂”。我早就看好了一个电影大师课,学费要两千镑。弯路就不要走了,要学就学最好的,所以让我再火一把吧!


你问我想拍什么内容?就是有趣的内容吧。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在世界上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次表达观点时,其实都是在寻找和我有共同想法的人。并不是单纯地说,我要一个人与世界为敌,而是说我要向世界说出我的看法,就会有人来支持我。


这也是一种我一直在追求的充实,与志同道合的人有心灵上的沟通,会让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不再孤单了。


写在后面


通过羽克西的“网红之路”,我们可以瞥见在这个互联网技术与现实生活变得不可分割的时代,一个有意识地以自己为主体,以网络为方法的年轻人如何摸索真实的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我们总说,网络太多地入侵了“真实生活”,很多互联网所界定的标准在规训我们、刺激我们的情绪、给我们制造焦虑。但其实最重要的,也许是个很old school的原则:自己在内心坚信,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生活的权利。


你不一定能够去凯旋门下大大咧咧地吃面包,你可以说那是一种特权、一种优越,事件主角也大方承认;但跨过这些标签和手段,羽克西所代表的这一代把互联网玩得滴溜转的年轻人,其实是在用被时代鉴定为有效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生活选择。核心,仍然是自主独立、坚定的生活选择。


不躺平,也不一味地往单一标准的“成功”猛冲,而是用多元的方式坦率地去达到多元的目的,我们也许可以将这种开放式的努力称作“后现代的自主”。


浪潮滚滚,愿我们都能大大咧咧地吃到想要的面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作者:桑榆,编辑:阿基拉鱼,校对: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