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thoughtco)
提起袋鼠,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发达的胸肌,健壮的双腿,优秀的跳跃能力,以及站起来接近两米的可怕身高……在我们的印象中,袋鼠绝对不是什么好惹的动物。
站起来比人高的肌肉袋鼠(图片来源:NPR)
本月11日,澳大利亚一名老人被袋鼠袭击致死,登上了各国新闻头条。
77岁的 Peter Eades 是西澳的一名农场主,养殖有 60只羊驼。袋鼠是他从小养起的,今年已经三岁,不知为何,袋鼠突然攻击了他。亲人发现时,Peter 已经重伤倒地。
警察赶到后,袋鼠还站在 Peter 身旁不让人靠近,警察只好射杀了袋鼠,才把 Peter 救出,可是已无力回天。
Peter 非常喜欢动物,给养殖的每只羊驼都起了名字。(图片来源:ABC news)
其实,袋鼠袭人致死的案例非常罕见,上一次还是1936年。在新南威尔士州,一名38岁的男性为了从袋鼠手中救出自己的宠物狗,而被袭击致死。
而袋鼠伤人,在澳大利亚则常见得多。
今年3月,新南威尔士州一个3岁小女孩被袋鼠锋利的蹄子割伤了脸部和背部;今年7月,昆士兰州一名67岁的女性被袋鼠袭击,导致股骨骨折和多处割伤。
在一些袋鼠数量庞大的郊外,居民更是生活得心惊胆战。
布里斯班北部一个叫 Maaroom 的小镇,居民只有220人,袋鼠却多到数不清,还经常聚集在居民门前的草坪上。居民出门经常会带根棍子,以防遇到袋鼠袭击。
一名居民走出家门,正好遇到两只袋鼠在打架。(图片来源:Rod Langham)
袋鼠为什么会袭击人类呢?
研究者发现,袋鼠打架前,一般会先把身子站直,而人是直立姿势,在袋鼠看来这是打架前的准备动作,因此感到威胁的它们会先下手为强。
澳洲当局提醒,遇到袋鼠袭击,应快速逃走,袋鼠一般不会追赶,如果无法逃走,应立即蹲下,用双手保护头部。
遇到袋鼠攻击,千万不要跟它对打。(图片来源:Farm Harvest HD)
据统计,2019年澳洲的袋鼠约有4300万只,而澳洲人口才2500万,袋鼠数量几乎是人口的两倍。
袋鼠是一种有袋动物,它们出现在大约1500万年前,祖先是生活在树上的类似负鼠的动物,如今很多有袋动物都已灭绝。
澳大利亚现存约250种有袋动物,而我们所说的袋鼠,一般包括四个种:红大袋鼠、西部灰袋鼠、东部灰大袋鼠、羚大袋鼠。
不同种类的袋鼠与人的体型对比。(图片来源:RB Dahri World)
尽管袋鼠在澳洲生活的历史悠久,可它们从未被驯化。
这意味着,即便你领养了一只袋鼠宝宝,一把屎一把尿地喂大,给它吃陪它玩,它长到两三岁,一样会把你当敌人攻击 —— 这是袋鼠的天性。
这也是澳洲当局经常警告居民和游客的,袋鼠不是宠物,它们是野生动物。
袋鼠的寿命约为20岁,最大的可以长到两米高、90公斤重。大部分的哺乳类动物,包括人,成年之后基本不会再长大,而袋鼠一辈子都在缓慢生长。
袋鼠只吃植物和真菌,但它们长得非常健壮,体脂率低于2%。它们一跃能跳9米远,连续跳跃最快能到50公里每小时。
快速奔跑的袋鼠。(图片来源:National Geographic)
袋鼠的攻击性本能,是刻在 DNA 里的。
特别是雄性袋鼠。小袋鼠叫“joey”,这是澳洲土著语言里“小动物”的意思,joey 们长到9~11个月就会离开育儿袋。
一离开育儿袋,小袋鼠就开始练习打架,为以后争夺领导地位做准备。
在一个袋鼠种群里,年纪最大的那只雄性袋鼠,往往也是最高大、最强壮的。学者一般称它们为“old man”或“boomer”,相当于是种群里的领头老大。
年轻的雄性袋鼠会前来挑衅,甚至跟 old man 打上一架,这有助于年轻雄性了解自己在种群里的地位,也是为了争夺优先择偶权。
(图片来源:纪录片《生命的故事》)
有趣的是,袋鼠之间的干架,像极了一场拳击赛。
它们打架是你一脚、我一脚交替着来,是非常克制的、有策略性的对抗。而且很少会打到头破血流,往往点到即止,但研究者也发现有袋鼠会在打架中受到内伤。
历史上,还真有人给袋鼠戴上拳击手套,跟它们来一场拳击赛。
这是一种常出现于马戏团和杂耍表演中的娱乐形式。1933年在美国的亚特兰大州,当时的重量级拳王 Primo Carnera 被邀请来跟一只叫 Jo-Jo 的袋鼠对打,惹得数千名观众捧腹大笑。
如今,这种娱乐早已因动物福利而被禁止。
与袋鼠的拳击赛。
袋鼠毫无疑问是澳大利亚的象征。
它们出现在一澳元的硬币上;澳大利亚航空的标志就是一只袋鼠;澳大利亚国家橄榄球队的队名和吉祥物都是袋鼠……
澳航的袋鼠Logo。(图片来源:business insider)
然而,袋鼠在澳洲本地的名声却不太好,甚至有人将它们称为“害虫”。
这是因为袋鼠过度繁殖,数量爆炸,有时会糟蹋农作物、破坏围栏,跟牛羊争夺资源,导致生产力下降。某一地区数量过多的话,也会破坏土壤和植被。
但有研究者站出来驳斥,部分指责并不准确。
袋鼠其实很少离开森林,最多在森林边缘的小麦田觅食,受到袋鼠侵扰的农作物面积不超过5%。
(图片来源:Pixabay)
但袋鼠数量太多,确实是一个问题。
为了控制袋鼠的数量,部分州会颁发猎人执照,允许合法商业捕杀袋鼠。据统计,2010年到2017年间,约有1260万只袋鼠被商业捕杀。
昆士兰州2019年启动了一项“袋鼠收获计划”,划定了可猎杀的区域,并规定捕杀数量不超过袋鼠总数的10%。
出于动物福利的考虑,猎杀方式必须是一枪爆头。
(图片来源:Farm Harvest HD)
袋鼠的肉会被制成袋鼠肉排、汉堡包等,送上澳大利亚人的餐桌。皮革则被做成皮包、鞋子和帽子,也会出口国外。
袋鼠肉特别精瘦,蛋白质和铁含量比牛肉高一点,还含有omega-3脂肪酸,这种营养物质一般只有鱼类才有。
据吃过袋鼠肉的人说,袋鼠肉的风味比牛和羊要浓一点,但不能煎太久,要不然吃起来会很硬。
超市售卖的袋鼠肉。(图片来源:Wikipedia)
而袋鼠数量过多给澳洲人带来的麻烦,还不只如此。
在澳洲的许多高速公路上,你会看到路旁竖着一块牌子,提醒附近有袋鼠出没,小心行驶。据统计,十起野生动物碰撞事故中,有九起都是撞到袋鼠。
在野外,袋鼠很容易被汽车的灯光和噪音吓到,然后跳到公路上,由于袋鼠速度快,体型也大,常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小车可能直接被毁,大车则容易撞坏发动机和挡风玻璃。
因此,经常跑高速公路的汽车,会在车前装一个防撞杆,叫“roo bar”。
高速公路边的路牌。(图片来源:Wikipedia)
澳大利亚人对袋鼠的感情是复杂的。
在 Quora 上,有人问澳洲人对袋鼠的真正看法是什么。有人说袋鼠是麻烦,有人说它们是眼中钉、害虫和瘟疫,也有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只在动物园见过袋鼠,觉得它们是可爱的动物。
土著人迁移到澳洲大陆生活,大约是5万~6.5万年前,而袋鼠已在这片土地生活了数百万年。
比起人类,袋鼠更称得上是“土著”。
一个澳大利亚导演曾拍了部纪录片,叫《袋鼠:一个爱恨故事》,里面有句话说:“这是属于它们的土地。”
封面来源:Animal Encounter
参考资料:
[1]Fatal Kangaroo Attack Is Said to Be First in Australia in 86 Years - The New York Times
[2]Kangaroo attack leaves 77-year-old alpaca breeder dead near Albany in WA's Great Southern - ABC News
[3]10 Facts About Kangaroos - Australia's Most Famous Animal
[4]Australian Wildlife Part 2 - Kangaroos | Young People's Trust For the Environment
[5]Aussies and the kangaroo: A love-hate relationship | The Star
[6]Unique Among Animals, Kangaroos Use Tail as Fifth Leg, Scientists Find -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7]Kangaroo tail a 'third leg' that gives speed, not just balance, says study | Wildlife | The Guardian
[8]Kangaroo meat: What you need to know - The Meat & Wine Co Australia
[9]Mob of Kangaroos Overrun Town, Attacking People and Breaking Woman's Leg - Newsweek
[10]Reminder: kangaroos are ‘vegetarian gladiators’ with kicks that can kill. An expert explains why they attack - the conversation
[11]kangaroo - Behavior and selected species | Britannica
[12]Kangaroos pictured wearing boxing gloves and throwing punches | Daily Mail Online
[13]Marsupial Evolution | Ask A Biologist
[14]"Kangaroo Harvesting". 2022. Jobs, Precincts And Regions.
[15]Kangaroo: A Love-Hate Story(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