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ID:SHerLife),作者:韩小妮,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网红抢占上海滩》《网红为何都涌向上海?背后原因找到了》《我为什么决定和上海分手:网红多,房租贵,过够了》……
去年,上海肉眼可见地迎来了一大拨网红。
他们不仅在上海的街头巷尾拍拍拍,许多人索性把家搬到了上海。
一年过去了,这些网红博主现在怎么样了呢?
1
符合社交媒体上对上海精致生活想象的“梧桐区”,最早感受到了网红纷涌而至的这股热潮。
在房屋中介“上海梧桐区房姐”的印象里,其实从2020年4月开始,移居上海的博主就渐渐多了起来。
“因为出国不方便了。”她说,“在上海拍照、拍视频都比较洋气好看,容易出片。这里网红店多,活动、演出频繁,都是创作素材。”
为了“好出片”,网红博主们搬来上海居住。
其中相当一部分在租房时,把目光瞄向了老洋房、老公寓、新式里弄这些上海特色的老房子,这样在家就能生产出关于“美好生活”的内容。
“我有一部分客户租房的要求就是要上照,光线好,装修有特色,方便平时在家拍视频和照片。”“房姐”说。
这股“网红移居上海热”在去年达到了顶峰。
由于“梧桐区”的房源“僧多粥少”,尽管月租金通常要万元起步,竟然抢手到了要拼手速的地步。
“有些博主甚至都没来看房,光看图片和视频就‘秒定了’。” “房姐”说。
“因为他们一直出差,只需要房子拍出来视觉上好看,对居住的硬性要求不算高。”
网红一出手,比向来颇受中介青睐的老外要更加阔绰和爽气。
作为梧桐区精致生活的推手,他们的入驻直接拉高了房租价格。
“总体来说,去年梧桐区的房租涨幅是十分明显的。”“房姐”说。
就拿武康路周围的楼梯一室户来说,去年业主直租的月租金上涨500-1000元,涨幅差不多有10%-15%。二房东的房租也对应增长。
当然,舍得花大价钱在“梧桐区”租老洋房的,大都是已经收入不菲的网红博主。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刚刚起步的小博主,也选择了来上海发展。
年初我们在永康路观察“老法师”(《“老法师”怼脸街拍,有人讨厌就有人喜欢》)时遇到的“小十六”,就是去年9月搬来上海的。
作为刚出道的时尚博主,“小十六”还舍不得在“梧桐区”租房子。
他在老南市的小南门租了一间10平方的自如公寓,月租金3000多元。
“上海的建筑更时髦些,东方明珠、外滩、永康路、安福路都跟我比较搭。”“小十六”说,“而且,各种探店、线下活动,上海是最多的。”
有次他听一个小红书粉丝10万的网红博主说,接一条探店推广可以赚到4000元,更加坚定了他在上海“做自媒体”的信心。
除了B站、小红书、拼多多等总部设在上海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字节跳动、快手等“大厂”也把重要的业务部门放在上海,吸引了越来越多网红博主和互联网内容创作者集聚这里。
姜宇(化名)是某视频头部账号的主理人。
早在前年,他和他的团队就开始筹划从北京搬来上海,看中的就是这一集聚效应。
“对我们来说,创作者们扎堆是最好的。”他说。
“大家在一起交流想法、合作都很方便。我有个想法,上午想到了,下午就可以打车到你家直接拍了。大家可以一起创作,搞视频联动等等。”
当去年春天,团队正式搬到虹桥机场附近时,发现“原来你也在这里”——大量创作者不约而同都来上海了。
“去年这股热潮很明显。”姜宇说,“我认识的创作者中,从贵州、广东、湖南等地搬来上海的都有。”
2
时隔一年,这些涌来上海的网红博主、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现在怎么样了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搬入“梧桐区”老房子的网红们。
据“房姐”观察,在实际居住一段时间后,网红对于上海老房子的态度可以说分成两个极端:
有些人爱到不行,即使有缺点也全盘接受;另一些人则滤镜碎了一地,果断退租换去住新公寓了。
老房子自带故事,海派文化底蕴深厚,出门就是法国梧桐,餐厅、咖啡馆、潮流小店……这是它光鲜亮丽的一面。
而它的另一面,“让滤镜破碎的事情有两类,一类是邻里关系问题,一类是房子本身的问题”。
对于邻里关系,她说:“周围上下住的都是上一辈原住民,我不止一次听朋友吐槽过这样的邻里关系……”
“很多房子隔音是真的很差,走动、上楼梯这样的声音让上了年纪的人无法容忍,遇到心眼坏的会做出一系列奇葩(行为)膈应你的事情。”
由于老房子排水不畅,一到台风天下大雨,她的阳台就会堵塞,以至于客厅水漫金山。
“有一次我外出了,阳台照例又积水了,估计是渗到楼下,邻居一声不响翻到我阳台上来处理一番,我发现后吓得半死……”
“此外隔壁阿姨告诫我窗帘要拉好,对面有人喜欢偷窥,我就天天很提防。”
不但要处理邻里关系,还要有足够的勇气与各种“小动物”共存。
“(5月)25号,家里惊现无数白蚁,有集体惨死在浴缸里的,有在墙上攀爬的,也有地上蠕动的。”
她还记得,去年白蚁爆发是5月27日,“不得不感叹自然神奇的生物钟都刻在物种的DNA里” 。
除了白蚁,这一年里她还在房子里遇到过蜈蚣、蟑螂和老鼠。而触发她写下这篇笔记的原因之一是遭遇了天花板漏水。
“因为疫情物业不能及时来修理,我用脸盆、花瓶接了三天三夜。”
“让我头晕目眩的是,师傅掀开天花板说坏的不是水管,是楼上的大粪管。所以在3w月租房里接了三天屎尿是什么感觉你们懂吗?”
这位博主感叹:“这个房子已经是很好地翻修过了,也不可避免这些通病。”“
所以要选老洋房的朋友们要有心理准备接受这一切,爱它的历史情调也要接受它的历史问题。”
在这位小姐姐提到的一系列住老洋房可能碰到的遭遇中,白蚁问题是几乎所有住“梧桐区”老房子的人都不可避免的。
每年五六月份,总有那么几天,这种白色透明的昆虫会集中爆发,而且尤其青睐砖木结构的老房子。
它们向着光,无孔不入,漫天飞舞的样子足以让密集恐惧症患者头皮发麻,让女生连连发出惊声尖叫。
要是家里不幸滋生了蚁巢,更是大型恐怖现场。
——这里歪个楼,“梧桐区”中介为解决客户的白蚁问题真是操碎了心。
今年有中介公司专门举办了“白蚁和鸡枞菌识别讲座”(白蚁和鸡枞菌是共生关系),教全体中介如何“现场精确无误识别价格昂贵、营养丰富的鸡枞菌,避免误采有毒蘑菇”。
每到白蚁季,“房姐”都会在微博上提醒大家关好门窗,拉上窗帘。
“只要你住老房子,就要跟白蚁共存。白蚁季过了也就没事了。”她说。
然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也没有提前做好防范,白蚁爆发的那两天还是会带来不小的惊吓。
“房姐”认识的一个网红博主在度过两个月的居家隔离后,“白蚁”成了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经历了换房、损失押金、搬家等一系列折腾后,最终决定离开上海。
3
那些收入宽裕、把老房子当作拍照背景板的网红博主在滤镜破碎后,可以果断换房、搬家。
而对于刚起步的博主来说,在红起来之前,能否负担得起上海的生活成本才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
根据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21全球生活成本指数,上海排名第19,是内地排名最高的城市。
“在上海生活压力太大了。”“小十六”说,搬来上海以后,他一直在“投资自己”,或者换句话说,就是零收入。
为了节省开支,除了房租这样的固定支出,他每天出门外拍会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吃饭在便利店解决,要比点外卖便宜一些。
一方面在上海生活的成本摆在那里,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博主都能红起来。
以小红书为例,零克Club今年上半年做过一个博主收入情况调研。
在参与问卷的200名博主中,0收入和1千元以内月收入的占了50%左右,收入在1万元到5万元的合并起来仅占15%左右。
“我感觉自媒体没有那么好做起来。”“小十六”说,“中途也想过要放弃,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出头之日。”
他身边就有一些朋友在尝试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找别的工作,或者回到家乡生活,节约开支。
客观来说,今年春天的疫情也给这些博主们的创作和营收带来了影响。
“小十六”一直很期待2022上海秋冬时装周。“可以在线下认识很多品牌,对我们来说还是很重要的活动。”
然而今年的秋冬时装周宣布延期后,最后在线上举办了首季数字上海时装周。
因为居家隔离,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无法外出街拍,“小十六”只好把自己原先发在抖音上的视频搬运到新开设的小红书账号上,维持内容更新频率。
对于姜宇这样的视频创作者来说,正在蓬勃生长起来的创作氛围被疫情干扰了。
“本来我们这里就要成气候了。”今年春天,有创作者搬来了姜宇他们同一个小区,双方都很期待今后的交流,没想到小区很快遇到了封控。
当时,姜宇和他的团队正在外地出差。
“我们还来不及见面一起庆祝一下”,等三四个月以后回来,那位创作者已经黯然离开了上海。
4
“小十六”是幸运的。
也许是因为疫情之后各种品牌活动复苏,也许是因为他在疫情期间的倒腾抓住了流量密码,或者是两者兼有之,这两个月他终于“人生开挂”接到广告了。
但也有不少网络内容创作者没那么幸运。
“这次倒闭了很多公司,说实在的,不是个人能力问题,居家隔离什么都干不了,三四个月资金链就断掉了。”姜宇说。
他能感受到:“去年很明显地有一拨人来上海,今年也很明显地有一拨人离开。”
“梧桐区”的租房供求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网红移居上海热”在消退。
“房姐”介绍说,今年6月,“梧桐区”的房租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反弹。
“那是因为4月、5月的租房需求一下子被集中释放,外加隔离期间一些租客因为房子小、邻里问题等想要换个环境。”
不过从7月开始,房租和需求又呈现出了回落的态势。
“老外少了,网红也少了,解封之后,网红马上就去外地开展事业或者玩一玩了。”她说。
“去年秒租的房子,今年出来了1个多月都没有租掉的也不少。”
“房姐”说,有好几个和她接洽、本来计划搬来上海的网红,现在已经打消了移居的念头。
哪座城市是网红们下一个目的地?
“有很多人开始考虑杭州和成都了。”姜宇说。
“杭州是因为有阿里;成都本身就有许多网红,是一座‘网红城市’。”
姜宇和他的团队还不打算离开。“但是我们会保持观望。”他说。
“我们来这里才一年,很多事情还没有落地。万一再遇到风险,我们是承担不起的。”
他还记得去年刚搬来上海时,这座城市的专业和高效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们在这里成立公司,有政府部门直接来跟我们对接、沟通,流程很顺畅。”
去银行办卡那天,工作人员快下班了。
“他相当于给我们加钟来办这个事,还跟周围的同事开玩笑说‘我可是××(银行)第一快’,以办理高效为荣。这在很多城市可能是遇不到的。”
然而疫情以后,他感觉这座城市“让生活变得更好”的那股劲儿,有些懈下来了。
好在他所看重的创作氛围还在。“即使是现在,还是要比其他城市浓一些。”
他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这座城市。“周末我都会尽量出去溜溜,已经在渐渐熟悉上海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ID:SHerLife),作者:韩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