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家在60岁的时候,写下了这部小说,写完没多久,他就自杀了。八十年后,它被搬上了大银幕:《象棋的故事》



这是一艘远洋客轮,目的地:美国纽约。

船舱内简陋狭小,航行时间又长,乘客们只能抽烟喝酒打牌聊天,消磨时光。

但这一天,并不宽敞的吸烟室里,居然围满了人。

一个头发散乱、胡子拉碴,一脸暴躁的胖子,正在跟人下国际象棋。





这是车轮战。

他一个人,对十几个挑战者,同时下十几盘棋。

挑战者们坐着,每人面前一个棋盘,他站着,下一手,挪一个位。

他不用看对手走了哪步棋,每换一个棋盘,只要扫一眼,他就能立刻反应,马上出招…





没过多久,挑战者就一个个败下阵来。

这并不出乎意料。

要知道,这个男人可是象棋世界冠军,几十年不遇的天赋型选手,最近各大报纸热烈吹捧、红遍欧美的明星。



本来他打算低调旅行,没想到上船后被人认了出来,大家设了赌局约他下棋。

冠军也嫌旅途无聊,心想,这钱不赚白不赚,就陪这些业余的玩一玩。

毫无悬念地,他赢麻了。

他志得意满,取走一沓沓钞票,现在,只有最后一个对手还在场上…

冠军瞄了一眼,这盘也没有悬念…





对手是个白西装男,思前想后,准备做垂死挣扎…

这时,旁边有个人急躁而又小声地说:别动,千万别动。

大家纷纷看向他,那是一个约莫45岁的男人,看上去有点神经质。但他随后的话,让所有人都安静了。

他说:如果你现在走这一手,他会立刻用象来把卒吃掉,而你再用马吃他的象…反正你总是要输的…这跟1922年某个著名棋局,几乎一模一样。





这是高手啊!

白西装男立刻意识到,这人也许是扫地僧一样的存在。他忙问:您建议怎么走?

“您必须以守为攻。”

男人三下五除二地指点了一番,白西装男一句没不懂,但照着做了…

居然,和棋了。

这个平平无奇的男人,几步之内扭转败局,跟天才世界冠军打了平手,这合理吗?





白西装男问他:请问您在什么地方下棋?

男人说:没地方。

又问:您赢过多少场比赛?

男人答:从没赢过,我刚刚才生平第一次摸到棋子…



1941年,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发表了生前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

2021年,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登上大银幕。目前豆瓣评分7.3。

原著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1,被广大读者封为神作。



乌鸦私心觉得,这是茨威格最好的小说,甚至胜过他最为人所知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因为书中有大量心理描写,极难影视化,电影改编确实存在不少缺点,比如双线结构略显凌乱,为了加强戏剧效果,加入了没必要的暴力元素…

但大体上还原出原著的精髓,加上演员演技在线,值得一看。

乌鸦强烈建议先读小说,再来看电影,会有更深的理解。





这绝不是一个,仅仅跟下棋有关的故事。

创作小说的这一年,茨威格已经60岁。

他一生坎坷,1881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富裕家庭,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赶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和平年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长为一个文艺青年。



图片源于网络

但随后,一战、二战相继爆发。

战争带来了数千万人伤亡,无数平民流离失所,还有一系列后的遗症:饥荒、货币贬值、国家经济崩溃、社会动荡…



二战时期,德国吞并奥地利,茨威格的书被禁,他被迫放弃财产,开始流亡…

从此,他一辈子再也没有回到他热爱的故土。

在发表《象棋的故事》后没多久,他和妻子在巴西双双服用镇静剂自杀。



茨威格与他妻子相拥长眠

茨威格一生写了不少反战作品,比如《耶利米》《无形的压力》《看不见的收藏》,还有这部著名的《象棋的故事》…

下棋,怎么就跟反战扯上关系了?

跟很多反映法西斯暴行的作品不同,《象棋的故事》没有描绘集中营里的暴行,没有鲜血淋漓,被迫害对象不需要做苦役,不受冻不挨饿,不上手铐脚镣…却让不寒而栗。

因为最残酷的刑罚,是对人的精神摧残。

这种无声无息的折磨,比严刑拷打有过之无不及。





(以下有剧透)

故事的主人公,B博士,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个棋艺高超,却自称没摸过棋子的神秘男人。

他出身维也纳名门望族,家族几代受托管理皇室部分成员的资产。

纳粹占领维也纳之后,逮捕了B博士,试图从他身上榨取所谓的“罪证材料”,用来对抗政敌。







但让B博士意外的是,他没有经受威胁或拷打,而是被带去了一家酒店。

在前台办理入住手续,他被迫交出个人物品,甚至连一块手表都不让带。





随后,他被扔进一个房间。

房间乍看没什么不妥,有门,有窗,有床,有沙发,有洗手间。

不过,房门日夜都是锁着的,桌上不能有书报,不能有纸笔,窗外没有风景,而是一堵墙。







一日三餐有人来送饭,但不会有任何交谈。

在这里,不知道时间,没人说话,没法阅读、写字,眼睛、耳朵以及其他感官都得不到丝毫滋养,仿佛身处一片虚无之境。

每天,B博士在房间里走过来、走过去,仿佛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形成了刻板行为…



为了让自己有事可做,他在脑子里重现过去背熟的东西,并把它们背诵出来,再后来,他开始演算算术题…

但渐渐地,记忆力在一片空虚中,什么也抓不住…

原来剥夺人的精神生活,比剥夺人身自由,更加残酷。







这样的日子,大约持续了4个月,B博士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感觉下一次提审,他就要全说了,只为能逃离这种可怕的虚无。



就在这危急关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在一次提审时,他意外偷到了一本书。



他小心地把书藏在怀里,带回房间…

他从未料到,得到一本书能如此快乐,他没有马上抓起来翻阅,而是故意把它放在一边,延长这种如获至宝的喜悦。

心中幻想着:希望里面的字印得密密麻麻,书页能薄一点,页数多一些,以便能多读一些时间;又希望是一部深刻的作品,可以让人思考、背诵…



然而,当他哆哆嗦嗦拿出来,看了一眼,立刻大失所望:居然是一本棋谱。

上面全是各种奇怪的符号,记录了一百五十盘名家棋局。

B博士恨不得当场撕掉,因为下棋在他看来,不过是无聊时的消遣,这本讲象棋的书有什么用?





但,聊胜于无。

几秒钟之后,他还是拿起来研究了…



卫生间的格子地板,可以弄出六十四个方格来;

再用面包瓤捏出王、后等棋子,然后用灰土把一半棋子弄得颜色深一点,勉强分出黑白来。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把棋子一个个摆到棋盘上,再对照棋谱下一遍。

这并不容易,开头几天,他下着下着就乱了,不得不一再把同一盘棋从头下起,一次两次十次二十次…

但还有谁比现在的他更有时间和耐心呢?







到了第六天,他已经可以把一盘棋一步不差地下完了,再过八天,他不用摆棋子,就能把棋谱上标的棋子的位置想象出来了…

再到后来,书上那些抽象的符号,可以在他脑子里自动转化成形象的具体位置。

也就是说,棋盘连同棋子,都在脑子里,自动下起来…

这也就是:杀盲棋。

他开始懂得,这本棋谱给他带来多么难以估量的幸福!



从得到棋谱之后,原本混沌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B博士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的:上午下两盘,下午下两盘,晚上再复习一遍…

因为生活规律而忙碌,并不感到疲劳,更因为钻研其中,还收获了快乐,他甚至开始对棋艺产生了一种艺术的理解。



这种幸福的感觉延续了几个月,直到,所有的棋局都被他研究透了…

当这一切都不再新鲜有趣,他开始更危险的尝试:自己跟自己对弈。

但象棋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背着对方暗暗谋略,同时又要猜测对方的作战意图。

自己跟自己下棋,是一种以人的意识完全分裂为前提的游戏,要求人的脑子能随心所欲地打开或者关上…





但B博士还是开始了,一旦开始就无法停下来。

他说:下棋的乐趣变成了下棋的热情,变成一种癖好,变成一种激烈的狂怒。

仿佛着了魔,中了毒,他逐渐走到精神失常的边缘…





关于《象棋的故事》的隐喻,历来有不少解读。

有人说,跟自己对弈,最后陷入疯狂的B博士,就是在纳粹步步紧逼下,逐渐崩溃的作者本人。

一方面,茨威格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坚定的反战人士,但另一方面,他认为自己肩负不了重任,觉得自己太怯懦。

他有深深的负罪感和无力感。



他在遗书中写道:

在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世界,对我而言,业已沦亡,和我精神故乡——欧洲,业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重建我的生活了。

他本可以在巴西安稳地度过余生,却偏要做一个人类文明的殉道者…



《纽约时报》关于茨威格自杀的报道

有人说,茨威格太着急了,要是再等上个三年,战争就结束了。

但更多的人理解他,懂得他的孤独和绝望。

他的精神世界坍塌了,他惊异于人类对战争的记忆如此善忘,人类似乎从来不会吸取历史教训,他对人类的未来命运充满忧虑。



图片源于网络

整部电影色调阴暗、压抑,但也有一部分轻快明亮,那是在B博士被捕之前。

风光秀丽的城市,美味的早餐,甜蜜的爱情,热闹的舞会…

人们天真地以为,只要维也纳还在跳舞,世界就不会毁灭。







他们不知道,原来要将一个人摧毁,可以这般轻而易举,兵不血刃。

而人类用了多少年,耗费多少智慧和精力,才建立起来的文明高塔,也同样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长按保存今日份推荐

-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