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爆炸案震动国际社会。据悉,这是一场自杀式炸弹袭击。当地极端组织“俾路支解放军”已声明,发动者系其成员莎莉•俾路支。她身上有多个标签——硕士、教师、良好的家庭背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些标签让人们难以将她同自杀式炸弹袭击者联系起来。传统观点认为,恐怖袭击者多数受教育水平低、生活贫困。但莎莉•俾路支和许多“高知”、“富二代”恐怖分子的出现表明,这种看似必然的联系其实并不存在。恰恰相反,受过高等教育和富裕甚至似乎成为了恐怖分子的“标配”。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些拥有大好前程的年轻人走上恐怖主义道路,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莎莉•俾路支:硕士、教师、母亲与自杀式炸弹袭击者

当地时间4月26日下午,巴基斯坦南部的卡拉奇大学内,一辆校车遭遇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3名中国公民遇难,1名中国公民受伤。 经证实,伤亡中国公民均为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中方工作人员。

中国外交部对此进行强烈谴责,要求巴方严惩凶手,全力确保中方在巴公民、机构与项目安全,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巴基斯坦极端组织“俾路支解放军”已表示对这次爆炸案负责。据报道,本次自杀式袭击的发动者正是该组织成员莎莉•俾路支(Shari Baloch)。“俾路支解放军”表示,这是该组织第一次由女性发动的自杀式炸弹袭击。莎莉•俾路支也是巴基斯坦史上第二位发动自杀式炸弹袭击的女性。

除了女性身份,莎莉•俾路支身上的其他标签同样引发关注。据报道,莎莉•俾路支现年30岁,拥有动物学和教育学两个硕士学位,是一名中学科学教师,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莎莉•俾路支的父亲在政府机构任职,曾是当地议会的议员。她的姐夫是一名讲师,一个叔叔是一名作家,还曾是大学教授和人权活动家。

而在莎莉·俾路支本人的推特上,受过良好教育的影子也随处可见。她分享了家中摆满书籍的书架,写道,“房间里没有书籍,就像身体没有了灵魂。”

在莎莉•俾路支分享的书籍中,有《百年孤独》、《变形记》、《苏菲的世界》等名著,以及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散文集Azadi。Azadi在乌尔都语中意为“自由”,是克什米尔穆斯林反对印度政府的口号。英国《卫报》书评写道,阿兰达蒂·洛伊的作品叙述了巴基斯坦的核军备竞赛、因印度纳尔马达河大坝项目流离失所的数千名当地居民,以及克什米尔长期的残酷军事斗争。

“从莎莉•俾路支的推特中,可以窥见她学习到的思想。”《印度斯坦时报》写道。



▎莎莉•俾路支在推特上分享自己阅读过的书籍

但她也在推特上发布了许多关于起义和政变的内容。她发布过女性背着枪的图片、众人席地而坐抗议的照片,以及一张一名儿童满脸是血的照片,并配文:“地狱中最炙热的地方,留给那些在重大的道德危机中保持中立的人。”



▎图源:莎莉•俾路支个人推特

这些流露出“为民请愿”思想的推特,许多转发自她的丈夫哈比坦·巴希尔·俾路支(Habitan Bashir Baloch)。 在他的妻子去实施了自杀式袭击之后,这位丈夫在推特上写道: “我对你的无私行为无言以对,但我今天也满面带着自豪的笑。 Mahroch和Meer Hassan(莎莉•俾路支的两个孩子)将成长为非常自豪的人,因为他们会想到自己的母亲曾是多么伟大的一名女性。 你将继续成为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



▎莎莉•俾路支的丈夫在推特上向妻子“致敬”

然而有报道称,虽然作为“人弹”去实施袭击的是莎莉·俾路支,但是哈比坦可能是案件的主谋。 爆炸发生后,这位发推“纪念”妻子的哈比坦迅速成为了巴当局的调查重点。经过调查发现,爆炸发生前,哈比坦并没有与莎莉•俾路支和两个孩子住在一起,而是住在卡拉奇的一家私人旅馆中,莎莉•俾路支经常带两个孩子在哈比坦的哥哥家同丈夫会面。而巴基斯坦ARY新闻报道称,莎莉·俾路支正是通过她的亲属加入了俾路支解放军的学生组织的,而究竟有哪些极端观点像她丈夫的推特那样进入到她的思想中,官方还正在调查。

据报道,哈比坦是一名拥有博士学位的牙医,目前还在攻读公共卫生硕士学位。他也是俾路支省一所医学院的讲师,据他的学生回忆,爆炸案发生前,哈比坦定期来授课,并无异样。

但值得注意的是,哈比坦所教授的这批学生中,有30人受到美国政府部门的资助。据悉,“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中情局开始为“俾路支解放军”提供资助,希望通过该组织获得关于塔利班的情报。巴媒体称,美国中情局等部门目前仍与“俾路支解放军”存在密切联系。

爆炸案发生后第二天,哈比坦被巴安全人员逮捕,巴当局正在对他进行审讯。

26日下午,莎莉•俾路支用乌尔都语发出最后一条推特,意思是“再见了,朋友们。”部分巴媒报道称,该推文的IP来自国外。2个小时后,爆炸案发生。现场监控视频显示,下午2时许,莎莉•俾路支身穿黑色罩袍出现在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的大门前,在一辆白色面包车经过时引爆了身上的炸弹。



▎遇袭校车。图源:美联社



“俾路支解放军”瞄准中国公民?

一些报道称,莎莉•俾路支可能一直是“俾路支解放军”学生组织的成员。

两年前,莎莉•俾路支进入“俾路支解放军”的“马吉德旅”(Majeed Brigade)。这是一个成立于2011年的极端组织,也是巴基斯坦知名度最高的极端组织之一。据悉,马吉德是前巴基斯坦总理、巴基斯坦人民党创始人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的一名警卫,这名警卫在试图暗杀布托时被杀。



▎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 图源:维基百科

据报道,“马吉德旅”前领导人巴拉赫·马里(Balach Marri)2007年在阿富汗被杀,之后“马吉德旅”加大了袭击力度。

莎莉•俾路支还加入了“马吉德旅”中的“特别自我牺牲队”(special self-sacrifice squad),这是一个专门进行自杀式炸弹袭击的极端队伍。由于莎莉•俾路支是两个年幼孩子的母亲,当时队伍允许她退出,但莎莉•俾路支表示拒绝。 6个月前,莎莉•俾路支签署协议承诺,她坚持进行“自我牺牲式的攻击”。

“俾路支解放军”主要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俾路支省活动,是巴基斯坦最著名的极端组织之一。该组织一直领导着俾路支省的独立运动,频繁与本国政府发生冲突。



据报道,俾路支省地处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三国交界处。 当地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本国最大的天然气田和丰富的黄金,且仍有许多天然气储备未被开发。 但俾路支省经济落后,当地民众认为,巴基斯坦政府没有将天然气和矿产带来的国家收入公平地分配给他们。

“俾路支解放军”曾对媒体声称,该组织的成员多是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被经济发展边缘化”,“生活困苦,没有希望”。

《印度斯坦时报》报道称,多年来,“俾路支解放军”的目标一直是巴基斯坦安全部队,要求他们撤出俾路支省。但近年来,该组织瞄准了在巴中国公民和设施。

2021年4月21日,一辆汽车在俾路支省奎达市塞雷纳酒店的停车场爆炸。当时包括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农融在内的中方代表团在酒店住宿。爆炸发生时,中方代表团不在酒店内。“俾路支解放军”宣称对该爆炸案负责。



▎塞雷纳酒店爆炸现场

而在本次爆炸案发生后,“俾路支解放军”发言人吉洋德•俾路支(Jeeyand Baloch)对外宣称,此次打击旨在向中国发出明确信息,即“不会容忍中国在俾路支省直接或间接的存在”。

该发言人还声称,此次袭击的孔子学院院长和官员是中国经济、文化和政治“扩张”的象征,并要求中国“停止在俾路支的开发项目”。

据悉,此次爆炸案中遇难的是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曾任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的黄桂平,以及公派教师丁沐舫和志愿者陈赛,伤者为公派教师王钰清。

四川师范大学曾表示,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是该校“对外办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让每位师大人都为之振奋与自豪的一件大事”。



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于2013年11月29日正式揭牌,并组建了巴基斯坦第一个中文本科专业,是该国规模最大的孔子学院之一。黄桂平是该校第一任院长,后调动至吉布提孔子学院任院长,今年重新回到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

黄桂平遇难后,许多师生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悼念,称他是一名“很温柔的好老师”。“这是他第二次赴巴基斯坦工作,原本他很快就要退休了。”



▎黄桂平(左)与巴方教育人士

除了中方人员,也有巴基斯坦人在本次爆炸中伤亡,巴基斯坦司机哈立德不幸身亡。学院警卫乔杜里·哈迪(Chaudhry Hadi)也在袭击中受伤。回忆起这次袭击,他心有余悸。

“下午的课2点30分开始,当时学生没有到达,否则会有更多的伤亡。”乔杜里·哈迪(Chaudhry Hadi)说。



“高知”、“富二代”为何频频参与恐袭?

传统观点认为,恐怖主义行为与经济状况和受教育程度有关。 “9•11”事件发生后,许多美国政要呼吁增加经济和教育援助,以此作为结束恐怖主义的手段。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在联合国大会上说:“我们与贫困作斗争,因为希望是对恐怖的回应。”

然而现实表明,这种看似必然的联系可能并不存在。奥巴马时期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艾伦•克鲁格分析恐怖主义案件数据库后发现,多数恐怖袭击者都接受过良好教育,而且并不贫穷。



一些研究甚至发现,“高知”和“富二代”已经成为恐怖袭击者的“标配”标签。

据美媒Quartz报道,对1987年至2002年期间巴勒斯坦恐怖袭击的一项分析发现,自杀式炸弹袭击者的贫困率是普通人的一半,受教育程度也远高于平均水平。

据《纽约时报》报道,一项社会学研究显示,阿拉伯国家的恐怖分子中有69%读过大学,而这些国家的整体大学入学率仅为11%。



而在非阿拉伯的西方国家,同样有许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加入极端组织,甚至有许多美国年轻人加入“伊斯兰国”,与本国树敌。美国2016年的一份权威报告显示,当时已有约4500名西方人加入极端圣战组织。

在这些加入“伊斯兰国”的西方年轻人中,最著名的要数有“圣战约翰”之称的穆罕默德·埃姆瓦齐,出身于英国伦敦小康家庭的他毕业于威斯敏斯特大学,攻读商业管理。后来从事程序员的工作。然而学历和事业并没有阻止他在2012年前往叙利亚加入“伊斯兰国”,而后成为该组织最著名的刽子手。



在流传出的“伊斯兰国”斩首视频中,埃姆瓦齐一边对无辜的西方人质施暴,一边操着一口流利而略带伦敦腔的英语。这一幕深深震撼了西方媒体,他们开始探究埃姆瓦齐的故事,在《卫报》的文章标题中,他们问道,为什么一个害羞、热爱足球的男孩,最终成为了一名伊斯兰国杀手?

答案既不是受教育水平低导致认知受限,也不是贫困让他们寄希望于“富贵险中求”,促使高学历和富裕者走上恐怖主义道路的,是他们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高度认同。

“大多数恐怖分子并非极度贫穷,因此他们不会把任何事情当做生活的目的。相反,他们非常热衷于一项事业,并愿意为之付出生命。”艾伦•克鲁格在研究报告中写道。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一篇文章指出,“寻找新身份”是“伊斯兰国”能从西方国家招募数千名年轻人的原因之一。 美国人类学和心理学家斯科特·阿特兰(Scott Atran)指出,加入“伊斯兰国”的主要是“处于生活过渡阶段”的西方年轻人,例如移民、学生、搬迁者,以及无法平衡工作与感情生活的人。 当“伊斯兰国”的极端观点, “世界非善既恶”、“不可能妥协”等,被灌输给他们时,这些目标人群很快就会接受,并相信只有加入“伊斯兰国”才能“惩恶扬善”。 多数人会认为这些观点十分荒谬,但对已经深陷迷茫、急于找到出路的部分西方年轻人来说,这套说辞犹如精神毒品,给他们带来获得个人价值与自我认同的“快感”。



▎加入“伊斯兰国”的三名加拿大女性 图源:加拿大广播公司

而此次发动对孔子学院袭击的俾路支解放军,同样会把一些荒谬的极端观点施加在目标人群中。在去年7月接受《俾路支邮报》采访时,“马吉德旅”指挥官雷南(Hammal Rehan)表示,“恐怖主义”的定义是由“既得利益方”来决定的,在“弱小的一方”赢得斗争之前,他们总是被称为“恐怖主义”,这套丛林法则式的逻辑卸下了一大批俾路支年轻人的心理负担,使得这个自杀式的组织迅速壮大。在采访中,雷南拒绝透露“马吉德旅”的人数,但表示他们有充足的“牺牲者(fidayeen)”。他还表示,他们在攻击目标时,首先考虑的是目标的政治意义,象征意义和国际影响力。

9个月后,这个组织选择了位于卡拉奇的孔子学院作为目标,而同样被选择的,还有作为“人弹”的莎莉·俾路支和3名中国教师,只不过,这些因素并不在该组织的考虑之中。



“我在这里,她不见了”

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现已停课封闭。据悉,学院的楼体也在爆炸中轻微受损。目前官方正在严查进出人员。

许多巴基斯坦当地学生也对遇难教师表示哀悼:“我最喜欢的老师陈赛在袭击中丧生,我也失去了我的书法老师丁沐舫和我们的院长黄桂平。”在接受巴基斯坦《黎明报》采访时,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学生穆斯塔贾布·侯赛因(Mustajab Hussain)哽咽着说。

在穆斯塔贾布·侯赛因的手机里,保存着几张他与遇难教师的合照。他回忆说,爆炸发生前的晚上他告诉陈赛,他还没完成作业,陈老师回复他说,你还是要来准时上课。但如今,“我在这里,她不见了”。



▎穆斯塔贾布·侯赛因(左)与陈赛的合照

“这些老师来这里是为了教我们语言和文化,他们为此而死。”穆斯塔贾布·侯赛因说,孔子学院是所有人了解中国的好地方: “他们是我们的客人,我希望我们能更多地照顾他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