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想不到的马马哥 (ID:mcbscj),作者:马昌博,原文标题:《城市排名激烈变迁,哪个拥有未来? | 马马哥十年系列》,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过去十年,城市排名几大变化
马马哥尽量不带个人喜好,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我们先比经济也就是GDP,我选了36个城市:包含4个直辖市、22个省会城市、5个自治区首府和5个计划单列市。
从2012年开始,每年挑选出GDP排在前20的城市,我发现,所有城市的GDP都至少翻了一番。
这里面上海、北京一直稳坐前两把交椅,2021年,他们的GDP都超过4万亿人民币,单独拿出来比瑞典、比利时这样的欧洲富国全国的GDP还高。
然后是在2017年,北上广深中的深圳第一次超过广州,变成北上深广,这背后是深圳纯度更高的高科技产业,对广州高科技+传统制造业的逆袭,然后是重庆一直稳定在第5。而第六名之后的排名就风起云涌,变化巨大了。
中部城市代表武汉与西部城市代表成都从2015年起先后超过天津,之后杭州也追赶上来,目前成都、杭州分别占据了第六、第七的位置。而天津则大幅下滑,2021年已跌到第10。
之后的区间,西安、合肥高歌猛进:西安十年前甚至没进前20,到现在已经稳压原来的东北经济第一城大连,合肥也是在2015年才出现在榜单里,2019年就追到了第16名,福州和昆明也进入了前二十,被挤出去的是北方四省的省会,哈尔滨、长春、沈阳和石家庄。按照现在趋势,不出几年大连也将被挤出榜单。
第二维度看看工资,GDP是衡量城市整体的大指标,平均收入对我们个人来说则更有指导价值,我用这些城市在岗职工的税前平均工资做比较。
首先,过去十年主要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平均工资都涨了一倍以上。深圳的工资涨幅是最快的,十年前人均工资不如天津和广州,现在稳居第三。另一个工资增长快的城市是青岛。而总体GDP增速很快的成都、武汉、西安、合肥等,人均工资排名基本没变化,也就是总体变大了,但是人均收入没能超速。中西部的一些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比方说昆明、贵阳、重庆、郑州等城市,平均工资依然略低。
十年前的2012年,人均工资可以分成四挡,北上是第一档,广州、天津、南京是第二档,深圳、杭州、宁波、大连是第三档,包括厦门、成都、西安等城市是第四档。
经过十年发展,第一档还是只有北京上海,平均月工资从十年前的7000左右涨到了一万五,遥遥领先其他城市;第二档多了深圳、杭州,少了天津,平均月工资一万以上;第三档有天津、青岛、宁波、厦门、济南,之后是第四档,长沙、合肥、成都、武汉、西安、贵阳、大连、昆明、重庆。而三四档的整体差距不算大。
说完工资,接下来我们比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房价。很显然,房价高对年轻人来说不是好事,按照前面的人均工资算,一年的总收入不吃不喝,在深圳可以买两平米,在北京够买4平米,在成都能买将近8平米。这样看,是不是收入低的成都反倒生活性价比最高了?
马马哥分析房价的时候还挺惊讶的,因为有不少数据很反直觉。我是没想到十年前深圳的房价就已经超过北京了,厦门的房价有几年居然是比上海还高的。
这十年,房价原本就最高的深圳涨幅也是最大的,现在房价几乎是十年前的三倍,涨幅的第二档是合肥、上海、厦门、南京,第三档有北京、昆明、西宁,这几座城市的房价也是至少翻倍的。而房价涨幅比较小的城市是大连。
综合收入和房价,成都、济南是对年轻人来说性价比比较高的城市。
最后一个比较的维度是人口。我们根据2010年六普和2020年七普的数据,看看年轻人都选择了哪些城市。
有6个省份人口负增长,甘肃、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无一幸免。
同时,人口增长最多的省份是,广东、浙江以及一些边疆省份。十年来广东省增加的总人口相当于一个北京市,浙江省总人口也增加了一千多万。
2010至2020年,人口增长最多的10个城市依次是深圳、广州、成都、西安、郑州、杭州、重庆、长沙、武汉、佛山,其中大多为比较偏南方一点的城市。10年里,深圳人口增加了700多万,几乎相当于大连市总人口,广州增加约600万,与黑龙江省10年减少的人口总量大致相当。
这些城市的人口增长当然不是靠生二胎三胎,而是每年成千上万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选择来这里工作和生活。
二、过去十年,城市地位变迁的几个特点
上面每一个数据,只能从客观上反映出一座城市的一个侧面,但是当我们把这些数据放到一起,再加上十年这个进度条,就可以看到很多变化趋势。马马哥总结出下面几条:
第一,过去十年里,中西部城市在崛起,北方城市在衰落,南北差距已经超过了东西差距。马马哥把36个主要城市的GDP,分别按照南、北方城市和东部沿海、中西部内陆城市的标准进行划分,比较GDP占比的变化。
东部沿海城市有16个,中西部内陆城市有20个。北方城市有17个,南方城市有19个。
我做的这张图表一目了然,2012年的时候,南北方GDP几乎是六四开,而东西部之间是65比35;十年后,东西部之间差距缩小到六比四,南北差距差不多扩大到了65比35。临界点是2016年。经济南移,人口南迁,体现在城市上,就是东北四城、天津、石家庄、太原的持续衰落。
第二,是内陆城市逆袭了。以前,我们提到中国发达地区和城市,总是会强调东部、沿海。但最近十年,中部的武汉、合肥、长沙、郑州,还有西部的西安、成都、重庆,无论经济发展,还是人口数量,都在紧追猛赶。
此外,还有一个角度可以说明。我们可能经常用一线城市的标签来衡量城市的地位,而在官方话语体系里,拥有顶级地位的叫国家中心城市。2010年,第一批入选国家中心城市是4个直辖市加广州,2018年第二批,也是目前最新一批,入选的4个城市是: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其中成都、西安来自西部,武汉、郑州是中部城市。可见,在国家建设层面中西部城市的地位也在上升。
目前,合肥、长沙、南昌等内陆城市也在努力争当国家中心城市。
第三,江浙、山东、广东等经济强省可以做到多点齐发,其他省份都是省会城市越来越强。我记得十年前我所在的媒体做过一篇稿子,讲一些尴尬的、缺乏存在感的省会城市。比如,提到福建,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是厦门是省会,而不是福州。提到广西,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柳州螺蛳粉,省会南宁很受伤。
但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开始进入“强省会”时代,郑州、西安、成都、合肥等地房价的飙升,都与强省会现象有关。南京、济南、福州、武汉等城市都在想方设法提升在省内的经济占比、人口占比。
合并周边地市、撤县设区等做法也是过去十年的潮流。比如,2011年,合肥合并了原巢湖市的居巢区、庐江县,2016年成都吃了简阳市,2017年西安代管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2018年济南吞了莱芜,2020年,长春代管公主岭市。一系列操作后,省会城市面积扩大了,人口增多了,经济占比也提高了。
第四,从之前的特区、新区这种得政策者得天下,到后来招商引资得资金者得天下,再到现在的得人口者得天下。
这是一条中国城市大洗牌的变迁之路。可以说,谁有更多的人口流入,谁就更有优势。
所以我们看到,近些年,许多城市开启了“抢人大战”。比如,西安、杭州、天津、武汉、成都、济南等等,送户口、送旅费、送补贴、大量提供共有产权房。反过来,抢人大战,也说明城市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第五,大城市开始“抱团取暖”。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布局下,区域格局也出现变化。城市单打独斗的时代正成为过去,他们开始“抱团取暖”,大城市辐射周边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开始出现,国家也布局了“两横三纵”,19个国家级城市群。
基于这些数据和发展趋势,马马哥觉得过去十年来,对个人发展来说,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差距在变小,每个区域都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年轻人想要出去闯一闯,没必要再盯着遥远的北上广深。但是经济发展平平、缺乏优势产业的地级市,与二线城市的差距会越拉越大。未来的中国,有可能从四个一线、十来个二线城市的格局,发展成两三个世界一流大都市,十来个一线城市和背后的城市群的群星闪耀新布局。
三、过去十年,城市地位变化原因
实际上中国城市地位的变化,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顶层设计,来自国家政策的支持,二是市场的力量,是城市的自我奋斗以及人和资源的自由选择。
说到国家政策的作用,大家第一个想到谁?肯定是天赋秉异的深圳。类似的情况会不会在北方的雄安、南方的海南身上复制?雄安是“千年大计”,海南是全国第一个自贸港,特殊的国家政策,也是赋予城市的重任。
其他很多逆袭的城市身上,也能看出政策的巨大作用。
比如,不沿海、不沿江、不靠边的省会城市贵阳,近几年搭上了国家扶贫攻坚的快车。后来,又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乘上了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东风。
再比如合肥的崛起,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意义不是政策上划了一条线,而是经济上融入产业布局。看看合肥现在的标签就知道了:全球家电之都、全球PC制造之都、世界显示之都、中国IC之都、新能源汽车之都等等。
此外,这些中西部内陆城市的崛起,还有一个大背景,那就是从依赖向欧美出口创汇的沿海模式,到推动内外双循环的陆权海权并重的新布局。
“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让合肥、长沙晋级为国家交通枢纽,不再是出口导向时代的普通内陆城市。西安曾经沦为“没落贵族”,近几年,狠抓招商引资,积极抢人,加上“一带一路”建设,西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地理位置,给了它发展的动力。同样的,成都、重庆一直到十多年前还是为沿海地区输送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城市,而近十年它们正逐渐成长为中国加东南亚这片广阔大陆上的中心城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想不到的马马哥 (ID:mcbscj),作者:马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