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想不到的马马哥(ID:mcbscj),作者:马昌博,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大家好,我是说人话解释复杂问题的马马哥。


今天就专门和大家聊聊过去70年里,中国高校江湖地位的几次大洗牌。文章里我会提到非常多的学校,以及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你们猜,会不会说到你的母校?


“江湖”的开始:建国初期院系大调整


先问个问题,大家知道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有多少所大学吗?


当时中国只有200多所高校。


第一类,是国民党政府遗留的、参照美国模式的124所公立大学,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以及很多以省份命名的大学那时候就有了。


第二类是21所教会大学,比方说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震旦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等。


第三类是分布在各地的60多所私立大学,例如私立江南大学,大夏大学等,这些学校规模都不大。


第四类是延安时期解放区的大学,比如,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等。



新中国建立后,从1951年开始,用了一二年时间,这些学校就迎来了翻天覆地的院系调整。


第一个变化,原来的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都被改造,变成了公立大学。比方说燕京大学分别并入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的西门从此挂上了北京大学的牌匾。


第二个变化,参照苏联强调高校的专业性的模式,对原有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专业重组。


比如清华大学的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有的被拆到了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有的合并组建了新的高校,比如,北京地质学院、中央财经学院、北京政法学院。调整后,清华大学基本只剩工学院。


北大也被拆分,它的农学院和清华、华北大学的农学院一起并入了北京农业大学,即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



医学院独立为北京医学院,即现在的北大医学部;


北大法学院并入北京政法学院,即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北大地质学系合并组建了北京地质学院,即现在的中国地质大学。



第三个变化,伴随着很多大学拆解,新组建了一批工科院校,最典型的就是当时北京学院路的“八大学院”。在上海,上海交大、震旦大学等把化工系拿出来组成了华东化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华东理工大学。


经过这一轮轰轰烈烈的调整,中国大学从两百多所减少到184所,初步形成了新中国高校的“江湖”格局,历史大幕拉开了。


分化:重点大学的形成和兴衰


接下来就是我们要重点谈的,重点大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啊,中国的大学还只分成重点和非重点,其实这个概念也是建国初期就有的。


院系调整之后的1954年,教育部就公布了第一批共六所全国重点大学,他们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医学院,后两所就是今天的中国农大和北大医学部。



看到这份名单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没有复旦大学、上海交大这些顶级大学?


咱们看看第一批入围的学校都有什么特殊之处,清华北大不用说了,哈工大和人大是最先学习苏联的试点院校,另外一个农业大学,一个医学院,专业院校肯定要有嘛。


后来重点大学名单不断扩充,1959年增加了十所,分别是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前7个校名今天依然没变,后三个分别是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复旦大学医学部。



可以看出,第二批名单非常重视理工类院校,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入选毫无争议,北理工、北航都是工业优先思路下的选择,所以压过了南开等知名的综合性大学。


此后,全国重点大学队列中,又补充了一大批军事院校,比如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解放军通信兵学院、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其中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为在哈尔滨办学,又名“哈军工”。



这个学校虽然不存在了,但很多大学身上都有它的基因,哈尔滨工程大学继承了校园,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和装甲兵工程学院都继承了它的部分专业。解放军通信兵学院则变成了现在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到1964年,国家共分四批,确定了69所大学为全国重点高校。有意思的是,后来在第一批进入“985”的C9联盟成员,现在赫赫有名的浙江大学,在当时反而是最后几个成为全国重点的大学之一。


这69所全国重点中,有36所在后来成为了“985”建设高校,有63所后来成为“211”建设高校,还有3所在并入其他院校之前就已是“211”高校。这一批全国重点大学中,只有北京协和医科大、外交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后来没有进入211名单。


这期间除了重点大学名单的陆续公布,教育界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大学的“教育大跃进”。前面说了建国初期院系调整结束时,全国高校数量是184所,在之后“教育大跃进”的三四年时间里,高校数量翻了好几倍,1960年达到了1289所,但这些高校很多都是地方办的半工半读性质的技术培训学校,后来很快就进行了合并和停办,很多都转型成了中专学校。


后来随着恢复高考,各类院校也纷纷恢复。同时,各地又陆续新建了一些院校,比如1981年创立的汕头大学,和1983年建立的如今的新贵深圳大学。说起深圳大学还有个特殊的故事,它当初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三所著名高校各自的优势学科帮着建立的,出身其实很好。



此时呢,中断了很长时间的重点大学建设,也再次得到了重视。1978年,在前60多所重点大学基础上,又增加了20多所,确定了88所全国重点大学,约占当时大学总数的五分之一。这88所大学基本就是后来“211工程”大学建设的基础。


新增加的重点大学包括第二轮新入选“双一流”建设的湘潭大学。还有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就是后来南迁到河北省的燕山大学;其他的还有后来成为“985”建设高校的湖南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


从1979年到1981年,又有11所大学成为重点,名单扩充到99所。这次的名单里有西南农学院,即后来的西南大学(211),西北农学院,即后来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85)。还有华南农学院,就是这次新入选第二轮“双一流”的华南农业大学。


到这个时候,中国高等教育的江湖基本成型,学校的排名地位虽然起起伏伏,但是核心玩家基本都在这份名单里了。


不过通过这次扩充成为重点大学的,有些一直到现在还是非985,非211,非双一流的四非大学,比如北京语言学院,即现在的北京语言大学,还有石家庄铁道大学,也就是原来的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


有了江湖,有人就想把自己的位次再往前提一提。


在80年代初,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所大学校长写联名信,建议中央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大力支持部分重点大学。国务院采纳了这个建议,在八九十年代重点投资建设了十五所高校,分别是北大、清华、复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中国科大、北京医科大、人民大学、北师大、中国农大、北理工、哈工大、西北工大、北航和国防科技大。



这15所高校也成了“重点中的重点”。另外,大家发现什么有趣的点没有?对了,前面联名写信的四所大学,很奇怪,都没有入选。


改名和合并:重塑中国大学江湖地位格局


这个阶段,中国的大学还有两大潮流,那就是改名和合并。


此时中国的大学已经从学习苏联的专业模式转向了学习欧美国家的综合模式,改名和合并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当时大学改名有三个倾向:一是把学院改成大学,二是把地名改大,从市名改省名,省名改中国,三是把陈旧的行业特征去掉。


比如,北京钢铁学院本来想改成北京理工大学,但这个名字被北京工学院抢先一步拿下了,当时中国科技大学也有了,就只能降一格改为北京科技大学。



那时外界普遍对大学缺乏了解,很多时候都是看校名猜水平,改名也成了拉升地位的方法。比如,原来的北京政法学院改为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农业学院成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广播学院最典型,北京成了中国,广播扩大为传媒,学院改成了大学,成为中国传媒大学。


除了改名之外,还有一个提升地位的手段,就是合并。


高校合并的第一个范本诞生在1992年,扬州工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7个单位合并组建了扬州大学。


从1992年到2006年,中国先后有1000多所大学合并组建成430多所新大学,提升了综合实力。


马马哥举几个有名的例子,也欢迎同学们补充。


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现在的川大“211”“985”“双一流”名单中,都有它;


1998年,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四校合并为新的浙江大学。


1999年,浙大入选“985工程”,如今更是“双一流”名校,甚至很多浙大校友觉得自己可以是清北之外的第三名。


2000年,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等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次年,重庆大学入选“985工程”,也是如今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合并确实有效地提升了这些学校的江湖地位。


总之,改名、合并,优化了中国高校布局结构,也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将迎来新一轮洗牌了。


世纪大调整:211、985和部属高校下放


这一波洗牌,就是著名的211工程。


1996年,“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集中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这就是后来实施的“211”工程。


在“211”启动两年多以后,985工程也开始了。


211工程前后有112所学校入选,后来又从中选出了39所“985工程”高校,名单不难找,马马哥就不详细念了。


与211、985工程同期开始的还有另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就是1998年,中央决定精简国务院机构,中央部委所属院校也迎来管理归属的调整。


经过几次调整,有些原来由部委直属的院校划归到了教育部,有些划归到了地方。


比如,北京科技大学从冶金部划到了教育部;中国矿业大学短暂由国家煤炭工业局管理,但后来还是划归了教育部;曾经的电子工业部直属的在成都的电子科大和西安电子科大划到了教育部,而杭州电子科大、桂林电子科大下放到了地方,原邮电部直属的长春邮电学院并入了吉林大学。



当然过程肯定没那么简单,当时很多大学认为,有中央部委管,总要好过被下放;而新划归教育部管理的,外界也觉得是不是就没有原来就在教育部的更有优势,西南政法大学曾是司法部直属的,后来要被“下放”到重庆。据说,西政校领导曾到北京四处请求“收留”,这后来也成了西政师生一段痛心的历史。


接下来马马哥就综合211、985榜单以及高校挂靠归属的改革,来看看这一时期大学江湖地位的得与失。


咱们先说当年重点大学们的命运。


后来的39所985大学中,教育部直属的有32所,另外七所分别是工信部下属的哈工大、北航、北理工和西北工大,中科院管理的中国科技大、国家民委管理的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央军委下属的国防科技大。



教育部直属的70多所大学中,其实有十多所不是当年的全国重点大学,比方说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因为之前财经类全国重点大学只有一所,就是对外经贸大学。


华中师大、东北师大、陕西师大、西南师大,四所师范大学,以及东北林大,长安大学,江南大学等都不是之前的全国重点大学,但是他们都进了211。


算下来教育部直属大学中,只有北京语言大学和国际关系学院到今天是非985、非211、非双一流的四非大学。



与之对比,其他部委划归地方的重点大学里,有9个一直没有入选211。马马哥挨个说说。



第一,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当年叫阜新煤炭学院,据说当年煤炭部只有一个名额进211,给了中国矿业大学,所以阜新煤炭学院下放地方。


第二,江苏大学,也就是原来隶属机械部的镇江农机学院,最早属于农机部。


第三,燕山大学,当年机械部下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太多,2个名额给了吉林工业大学和湖南大学,对,你没听错,湖南大学是属于机械工业部的。


第四,西南政法大学,原来是司法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第五,华南农业大学,原来农业部下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里唯一一个没入选211的。


第六,陕西科技大学,作为轻工业部唯一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名额却输给了不是重点大学的江南大学。


第七,当年国内唯一的气象类重点大学南京气象学院,现在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第八,东北石油大学


第九,南方医科大学,原名第一军医大学,是当年军队院校重点大学中唯一一所没进入211工程的。


这些大学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其实都还不错,在经济落后省份的,日子可能就差一些,甚至都没人记得他们曾经是全国重点大学了。


还有一些省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没有进入211,包括山西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湘潭大学,不过湘潭大学入选了新一轮的双一流。


除了教育部直属的70多所高校外,其他部委直属高校还剩40多所,比如外交部的外交学院,公安部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劳动关系学院,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华侨大学等。其中,没有入选211的有30多所,占了三分之二。


截至2011年底,先后有112所大学有了“211”的光环,基本上,每一个省级区域,至少有1所“211”大学,其中不是原来的全国重点大学的有38所。很多地方院校因此地位大增,比如河北工大、上海大学、太原理工、辽宁大学、东北师大、苏州大学、南京师大、安徽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中南财经政法、暨南大学、以及传统上比较落后省份的广西大学、贵州大学、海南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包括石河子大学等等。


其实马马哥上学的时代,985、211还没那么大影响力。至少在新世纪初的几年里,招聘单位还是更认此前的“全国重点大学”名号,一直到211工程开始十多年之后,考生和用人单位才渐渐地把211和985名单当成了好学校的代表性指标。


过去十年:地方新贵的崛起和竞争新局


985和211确实深刻影响了中国高校的格局,但是在过去十多年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就是地方新贵的崛起。这里就要谈到中国大学经费的来源,大学的经费纵来自教育部,其他的就是来自地方。比方说同样是部属大学,教育部给武汉理工大学的拨款比华南理工大学多2亿,但是华南理工大学总的办学经费却比武汉理工大学多了20多亿,多的,就是地方上给的。



也就是说,整体经济实力更强的地区教育经费更多,可以支持本地大学用钞能力加快发展。


比方说深圳大学,一年办学经费高达60亿,比很多部属院校都高。因为有钱,这些学校也投入更多的资源做科研,在双一流的竞争中,比一些不发达地区的老牌综合性大学更有优势。


比如,同在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这次凭借数学学科入选“双一流”,该校数学系2015年6月才成立,到现在已经有3位院士。


此外,还有一股新兴力量不容忽视,那就是一批新兴的研究型民办大学,与之前以“三本”为名的独立学院为代表的民办大学完全不同。


比方说2018年正式设立的西湖大学,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再招收博士生,据说今年才准备招收本科生。此外,还有宁波筹建东方理工大学,筹建资金达到460亿;福州的福耀科技大学,首期投入100亿。这些新型研究型民办大学的目标都是突破“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所以一开始就都以招收研究生为主。


未来这些学校能否进入双一流名单?说实话,只要延续现在的双一流标准,马马哥觉得这些学校优势专业进入榜单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


好了,以上就是建国70多年来中国高校江湖的沉浮变迁,因为时间有限,大学数量又太多,肯定有很多学校漏掉了,也欢迎同学们补充。另外,因为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很多次的拆分合并,中间有些统计数据可能不完全准确,但是绝对可以说是“基本准确”,也欢迎大家挑挑刺,这样也能挖掘出更多的细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想不到的马马哥(ID:mcbscj),作者:马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