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历膨胀的大背景下,这波大潮已成定局。
未来,为大专领导端茶倒水,在养猪场看母猪产子,站在卷烟厂流水线盯机器,将会是一部分95后、00后的生活图景。
不要再说“宇宙最强中学”、“宇宙最强街道”有多卷了!
你知道吗?新一轮内卷中心,是县城!
距离上一波知青下乡结束40多年,新一轮人才下乡(县)潮来了!
无论是省会城市的县城,还是十八线贫穷县,门槛正被一批批名校生踩烂。
最大的不同是,上一波叫“送”大学生下乡,这一波是名校生主动下乡(县)!
安徽F县,最近面向部分高校引进教育人才50名,结果初审通过人员名单有257名!竞争比5:1。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批人中的学历含量之高,硕士研究生高达180人,本科生仅有77个,硕士研究生浓度高达70%。
因为是教育人才的缘故,几所中国顶尖师范院校贡献得最多,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
惊呆,北京师范大学可是中国最牛师范大学、教育部直属,只要考上了,各地可是抢着要的。
北师大毕业生,本该在“宇宙最牛中学”深圳中学这样的一线城市最牛学校,拿着年薪三四十万,培养清华北大后备役,没想到居然去抢安徽一个县的教师编制。
中科大、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985/211高校,也贡献了不少子弟。
这些高材生,说是人才引进,其实就是到县里做初中老师。
F县是何方神县,能有如此吸引力?
它GDP只有811.4亿元,只是中国最“牛”县级市的昆山(4748.06亿元)的零头,它辖区内也没有上市公司,与“华夏A股第一县”江阴县(58家上市公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它虽位列中国百强县85名,但在该市3个县中排名最末。
那一定薪酬待遇要很好吧?
不好意思,还真没有。
我看了下,这次引进的人员,能享受的是一次性安家费,本科生3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5万元。
工资嘛,豆瓣有人爆料,每月到手工资2000不到!!!加上去年一次性奖励6.6万元,平均每个月收入7500元。
如果算上公积金双边3300元。每月平均1.08万元。
一整年也就13万不到。
这……珠三角流水线上的拧螺丝工人露出了微笑。
F县不是个例。
比如前阵子广东山区的某十八县,引进82位人才(国内外双一流硕博学士),没想到却收到了足足800多份申请。
为了一个十八线县城的编制,这些来自哈佛大学、利兹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海内外最顶尖院校的博士生们已经争破了头。
还有网友爆料,山东一个贫困县的人才引进,各个都是985。
县城在城镇化过程中,继人口外离、“空心化”后,终于熬出了头,吃到了这一波学历膨胀的红利,收割了一批年轻高知人才。
人才下县,正成为21世纪以来的就业大奇观!
不要觉得十八县的编制不香,以后它只会更香。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一股神秘力量正在改变中国的就业格局。
没错,就是生育。
今年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总提出:66岁至79是仍是中年,鼓励60岁以上初老群体再就业,让老年人收获更多认同感、荣誉感。
说白了,就是进一步开发老年人的剩余价值。
我理解丁总的心情很急,毕竟中国进入低生育阶段,人口红利式微,14亿人口大国去年只增加了48万人。我们正未富先老,部分地区养老金支付很吃力。
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最富裕的江苏率先探路,本月开始正式实施延迟退休了,只要你想,再干5年又何妨。
饶有意味的是,最近江苏公布2021年统计公报,人口自然增长率-1.12‰,是长三角首个人口负增长的省份。
发现没?年轻人生不动、不愿意生怎么办?小老头、老太无孙可带、无所事事怎么办?
那就再干5年。既解决养老问题,又补充劳动力。
可以预计,接下来各城市、县城的事业单位、国企和公务员系统,会有一波55岁-60岁的人,要奋战到最后一刻。
大家都知道,体制内编制是有限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懂吧。
时代在变。
真不排除未来还会继续下沉,一些名校生的尽头变成了更低一级的乡镇。
你能想象吗?
过去,清华北大学子,可以说是人中龙凤,毕业后大单位抢着要。
如今,他们争相抢要做选调生,提前一步锁定“下乡”名额。
摇身一变是县乡的“驻村”干部、街道的工作人员,骑着摩托车穿梭乡间,处理邻里纠纷。
2021年,清华北大公布选调生签约人数,双双创历史新高,两校的选调生加起来1300多人,比过去几年总和还多。
真是历史的巨变啊!
我来自江西东北部某县的同事说,他老家的县有10几个乡镇,几乎每一个乡镇都有985硕士做乡长或副乡长,而且都是90后。
最牛的是他高中一女同学,是同济大学的硕士,30岁已经做到了某乡党委书记。
比清华北大的选调生们更积极要“下乡”的,是定向师范生!
国家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的师范生。
每年都有一批十七八岁的高中毕业生,公费读大学,摩拳擦掌奔赴西部县乡播撒知识的种子。
至少要服务5年。
乡镇的体制之外,还有一些农业大厂的项目在乡村,向985学子释放高薪诱惑:
嘿,年轻人,想赚钱吗?
来猪场啊!
“一月光分红就拿30万”。
据媒体报道,某国内数一数二的养猪公司,为985院校毕业生定制了“120天培养方案”,其中一条路线就是储备未来(养猪)场长的生产线。
简单来说,就是下放到乡镇养猪一线去锻炼学习:有人精准地掌握了骑猪技能,有人被猪撞飞过2米远,有人作为猪场财务却要负责与周围村民搞好关系……
高薪是第一生产力,大批年轻人踏上了养猪的旅程,与猪为伴。
中国乡镇广阔天地,承接了这一波21世纪的“人才下乡”潮。
是什么造就了新一轮的“人才下乡”潮?
大学扩招的供给端膨胀,这只是表层的原因。
更深层的原因隐藏在背后。
这几天,“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一度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引起广泛讨论。
原来是有人提出,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2200万,近5年平均每年150万人离开制造业。直指原因是外卖、电商、网络直播等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就业,导致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愈加突出。
我觉得这个“锅”,真不能由快递外卖行业背。
为什么要从年轻人身上找原因,年轻人不喜欢吃苦有错吗?想要月薪过万有错吗?想要自由有错吗?
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制造业平均工资月薪5800元左右,远远不及快递外卖群体。更不要说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了,远未达到德国的水平。
要是每一家企业都像华为、宁德时代或小鹏汽车,自动化程度高,在车间盯着机器人,年薪就有二三十万,我想年轻人还是愿意投身制造业的。
虽然,中国制造业已经开始向高端转型了,但要在技术水平、薪资水平和社会地位上达到德国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很早前就分析过,为什么北大复旦高材生的就业会下沉:
每一次重大技术创新都会涌现出一批新兴产业,带动经济进入一段长周期的大繁荣。
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不仅收入比传统行业高,岗位需求也特别多,容纳了大量就业人口。
眼下,新一轮技术革命尚未爆发,上一轮的互联网红利已经过了高峰,在这段时间差里,留给年轻人的选择并不多。
有的,进入了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服务业岗位上,去干保姆、房地产中介、快递小哥……
也有的,为了寻求安稳和社会地位,会选择到小县城、乡镇做教师和公务员,这是一个竞争相对没有那么激烈的渠道。
当代年轻人不容易。
拿广州为例。
60后、70后的大学生,工作包分配,拿“铁饭碗”轻而易举,甚至还能福利分房。就算是凭借自己的工资买房,也能住上越秀天河核心地段的房子。
80后的大学生,赶上了房地产黄金时代,房价开始上涨了,但也贵不到哪里去,有机会住在市中心十几公里范围内。
90后大学生呢?
如果没有六个钱包帮忙,全凭个人努力,估计会直接被甩到四五十公里的增城、花都,每天挤一个多小时的地铁上下班,每月房贷过万不敢辞职。
00后的大学生,如果想要住上大平房,还要体面的社会地位,可能下沉到县城降维打击,就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了。
前面提到的广东某山区的县城,博士年薪26万,硕士年薪13万,对两者还分别给予50万和10万的购房补贴。
一位博士生初来乍到,就可以用购房补贴全款买下一套100㎡的小三居。
对于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还是很香的。
有人说,清华北大学子下沉十八县甚至乡镇,是人才浪费。
毕竟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要好几十万,中国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的平均成本48.5万。
也有人说,“人才下乡”是好事,人才的流动,有利于弥补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想想,欠发达地区,如果迎来高学历教师,必然会带来教育水平的提升,托起广大村娃的希望。人才下乡,教育公平就有希望。
想想,广大的中国农村,乡镇治理错综复杂,经济发展掣肘多多,相对城市来讲思想较为僵化保守,如果能注入一批批年轻的血液,必然会有一些新的发展思路,我们的乡村振兴就更有底气。
凡事都有两面,不能一概而论。人才下乡也是。
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有人进大厂,有人下县乡,大家都有充足的干劲,对生活充满了乐趣,不怨天尤人只管向前,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行稳致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