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连锁反应开始了。 


万万没想到,“一床难求”的产科,忽然就过剩了!!!
 
按道理讲,一二线城市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涌入,产科应该是忙爆了才对。
 
像深圳,是过去十年人口流入第一大市,常住人口1756万人,也是中国最敢生的城市,出生率全国第一。
 
可吊诡的是,产科产能过剩的问题,却是从中国最大的城市开始。
 
据中婴商情:超级人口城市深圳都生不动了,某医院产科出现了大量空床位。
 
而在几年前,医院连走廊都挤满了床位,排队等着生产。
 

1800多万人口的广州,2020年分娩量只有19.55万,比2017年下降了近10万,是10年最低水平。
 
一个坐标佛山的网友爆料,前段时间他太太生孩子,看到产科有很多空床。医生护士的态度都热情多了呢。
 

成都,除了华西号源比较紧张,其他医院都可以随时挂号随时建卡了。
 
某医院的产科,甚至一天挂号不足10个。
 

不仅如此,这个产科空床现象还蔓延到了三四五六线城市。



一位妇产科主任医生爆料:一个五六线小城的区级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住院人数暴跌。从1万跌到6千难保。


床位空缺率达到30%以上。
 
连从来都是排队等床位的VIP病区(共32张床位)也空了14张床。
 
“从来没有过的寒冬啊!!!”
 
 (截图自抖音)
 
一位陕西商洛网友分享,其所在的县城拥有25万人口,四年前生第一胎时,当地某医院的产房门口门口挤满了人,一床难求,每天几十个新生儿。
 
如今来生第二胎,产科病房空荡荡,当天只有两三个新生儿降临。
 

两年前,我们的媒体还报道说,韩国近百家儿科、产科医院倒闭,部分小城镇甚至无儿科医院。
 

如今,这一幕似乎就要在国内重演了。 
八点健闻报道,一家东北某四线城市的妇儿专科起家的医院,前几年光景好的时候年收入超千万,如今只剩一百多万,直接缩水9成。
 
这家有近二十年历史的医院,正在被其管理者计划出售,成为时代浪潮中的一颗弃子。
 
与此同时,中部地区一家妇产医院掌门人也感慨,剖宫产、顺产总费用不过几千块,每月生不了几个,但产科团队投入就有近二十万。“产科一关,医院立马盈利了”
 
产科正成为医院营收的掣肘,发展的绊脚石。
 
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了产科瘦身计划了。
 
率先动手的是“最能生”的山东省,在2019年后,多家三级医院缩减了产科病房,有缩减了三分之一的,也有直接砍掉一半的。
 
本来最吃香的产科医生护士,只能被迫分流,八点健闻报道,“产科护理人员分流到其他护理岗位,产科大夫因为执业范围的限制,只能分流到妇科、不孕不育、内窥镜甚至一些行政科室。”
 
一个成熟的产科大夫,少说也要寒窗苦读6年、临床实践多年,居然做起与专业无关的行政工作,求内心伤害值多少?
 
为了活下去,一些公立医院的产科,升级硬件设备,新设月子中心,提升服务水平……从民营产科医院手里抢饭吃了。
 
低生育潮,让公立医院开始低下骄傲的头颅。
 

惠州中医院产科的VIP房,宽敞又明亮,还搭配有阳台能晾晒衣物。
 
最重要的是,一天才680元。助产师全程一对一陪生,羡煞多少孕妈。
 

放在几年前,今天的冷清完全不可想象。
 
那个时候,产科的巅峰让很多人对未来充满了幻觉。
 
2016年,在山东临沂产科严重告急,走廊和电梯间都安排上了孕妇。甚至,生孩子还需要自带被子和床。
 

在广东佛山,大医院产科号10分钟就被抢光了,生孩子床位都排到半年后。

 


2017年在广州某医院,“我们科室忙到连值班都排不过来。连我们科室,十几个医生,都有6个医生要么怀孕要么休产假。”


为什么这么疯狂?
 
2016年,中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加上“猴年”生肖偏好,中国迎来了生育“大年”,是21世纪以来人口出生最多的一年。



那时候,专家们乐观预测了未来几年出生人口增长趋势,再加上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产科“建档难”和“一床难求”,于是,各地都来了一场“产科大跃进”。
 
2016年下半年,有关部门要求各地在摸清现有产科服务资源的基础上调整存量,三级医院可通过将特需病房调整为普通病房等方式增加产科床位,县级医院新增产科床位8.9万张;争取“十三五”时期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
 
比如江苏,“十三五”期间,省、市两级妇幼保健院就增加了床位1900多张,新建县级妇幼保健院21家,增加床位5500张。
 
只是,冰与火之间的轮换仿佛只在朝夕之间。
 
床位搭好了,医护人员到位了,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没想到“生育潮”放了鸽子,生育的小巅峰直接滑坡了。
 
2020年,全国住院分娩的活产数约为1203万人,较2016年巅峰时刻的1846万减少了近35%。




正当产科在历史的进程中迷失了方向时,一股冷峭寒风也刮到了幼儿园。
 
无论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还是三四线城市都开始出现了“一孩难求”的局面。
 
自媒体电器大院提到,2021年8月11日,北京朝阳区入园登记报名服务平台信息显示,朝阳区目前仍有136家幼儿园尚有富余学位,一些幼儿园学位还剩上百个。
 

这可是堂堂北京,朝阳区又是核心,出现了往年不常有景象。
 
从名单中看到,这些有空缺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费从每月600月到每月28000元不等,办园性质有公立也有私立,空缺多的达到百人以上。
 
朝阳区的某家长在社交平台上说:“有钱人真多,一两万、两万多一个月的幼儿园比比皆是;可便宜的也招不满,孩子是真的少了。”
 
如果说北京是因为减量发展,人口负增长,还有一定的特殊性。那么其他城市又怎么说呢?
 
深圳,2020年的时候还在拼命建幼儿园,到2025年深圳将新增幼儿园学位14.5万个。
 
没想到2021年,深圳秋招第一阶段结束后,发现南山区、宝安区等都出现了幼儿园招生招不满了。
 
南山区,一百多个民办幼儿园仍有空余学位,就连人人挤破头要抢的部分公办幼儿园都有剩余学位。
 

小班的学位空余是最明显的。
 
比如民办普惠性质的南山区湾畔幼儿园,小班空余学位达到了70个。
 
该幼儿园一个班30人,意味着至少多出了2个班。
 
对了,这个幼儿园保育费也就1500元/月,伙食费350元/月,在深圳并不算贵。
 
在广州,幼儿园学位富余程度多达近10万个!
 
去年广州教育局在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提到,幼儿园提供学位约69万个,实际在园幼儿59.9万人,学位已经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
 

在湖州,超300个幼儿园都在求孩子。

 

在海口,春节前官媒就在喊:海口32所公办幼儿园还有空余学位。
 

仿佛一夜之间,排队抢幼儿园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还记得2017年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吗?当时引出的一个议题就是“幼师荒”。
 
有专家测算,到2021年,我国幼儿园共需要补充335.59万名教师。还有人认为这个缺口在400万以上。
 
没想到,五年后的今天,幼儿园数量新增了30%,幼师队伍不断壮大,孩子却不够用了。



2021年,有媒体梳理了近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现,前几年民办幼儿园均保持每年5000所以上的增量,但去年同比锐减5280所。


以前,家长通宵排队抢幼儿园学位。
 
(2018年新闻报道)
 
以后,是幼儿园花样百出抢孩子了。



连锁反应,从产科开始,传导到幼儿园,但不会止于幼儿园。
 
别忘了,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当时各地都未雨绸缪,把新增学位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位锦标赛”。
 
2017年初印发的《青岛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新建、改扩建学前教育设施50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400所,以适应人口增长和城市布局调整需求。
 
财大气粗的深圳,大手一挥就是3500亿元,打响了百万学位攻坚战。
 
“十三五”以来,深圳新改扩建198所中小学,新增近400所幼儿园,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近40万座,被市民称为深圳教育史上的“超级工程”。
 
只是,幼儿园都开始缺孩子了,小学缺生源的局面还会远吗?
 
正如最近财新网报道追问的:人口增长远低于预期,各地提前规划扩建的教育学位该何去何从?
 
未来,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局面:
 
如果生育率无法挽回颓势,是不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小学凭空消失?
 
不说别的,这几年狂飙的“教师热”可能会戛然而止。
 
去年夏天,师范类高校成为最大赢家:在天津,华中师范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只比北大、清华低13分,碾压一众“985”、“211”高校;在安徽,想要读华东师范的公费师范生,全省文科排位最低538名!
 
学校成为顶级人才的扎堆“福地”。“宇宙最强中学”深圳中学,招聘入职名单里博士学历超四成,其中不乏牛津、剑桥、清华、北大等世界名校的毕业生。
 

但是以后生源少了,这种“繁荣的生态”还会继续下去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
 
今天很香的专业和岗位,明天也有可能就是你苦恼的来源。



生与不生,从来就不是简单的选择题,是现实的百般考量。
 
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中国的生育成本(抚养成本/人均GDP),世界第二高,仅次于韩国。
 

这个表格出自人口专家梁建章团队最近发表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
 
其中详细计算了中国人的生育成本:
 

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
 
算上教育成本,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是62.7万元。
 
在上海,0-17岁孩子平均养育成本是102.64万;
 
在广东,是65.26万;
 
在山东,是45.98万;
 
在西藏最低,是29.32万
 
……
 


降低生育成本,迫在眉睫。
 
前有任泽平“20万重金求子”,引起轩然大波;
 
今有梁建章建议,生孩子买房打折:在高房价的地区,可实施一孩房价九折,二孩房价七折,三孩房价五折的政策。
 
据他评估,这部分措施能够提升生育率20%左右,每年多生200万个孩子。
 
他还提出了现金和税收补贴、提供男女平等的育产假等一系列措施建议。
 
算下来,如果这些建议都被采纳实施,预计每年能多生的孩子规模在700万-1000万之间,绝对是21世纪以来最汹涌的“生育潮”。
 

尽管短期内这些大动作很难落地,但多地已经在为减少婚育成本而努力了。


最直接的是给钱催生:
 
四川省攀枝花市对生二孩、三孩的,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
 
甘肃省临泽县则按年发放,二孩每年发放5000元育儿补贴,三孩每年10000元,直至孩子3岁;
 
委婉的,则推出了婚育信贷、彩礼贷。
 
比如吉林提供最高20万元婚育消费贷款,按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分别给予不同程度降息优惠。
 
还有的城市,抓住了“想生却不能生”那批关键人群,解决他们的痛点。
 
比如北京,将试管婴儿等16项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范围。
 

最后,留个作业:


生吗,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