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团队,每周要在写精美周报上,浪费30%以上的时间,那么可想而知,世道变成了什么样子。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口老炮(ID:yikoulaopao),作者:炮哥,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炮哥是万万不敢相信,某西二旗大厂的PR,已经把周报写到了30页,字数高达8000字,PPT制作,图文并茂。
如果,这只是一个个案,也就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了,就在我眼见为实之后,又听到了某黄色大厂PR的吐槽,同组的小伙伴,每周周报少则三千字,多则五千字,搞得自己已经不知所措了。
后来,一打听,这样的情况,几乎在所有的大厂的各个部门都存在,尤其是类似PR、GR这种无法数据考核的部门,互联网行业虽然受到了严重的打压,但是也不至于内卷成这个样子吧?
这种风气从何而来?到底是对还是错?背后的隐喻又是什么?
当炮哥自己问完了这三个问题之后,默默地通知了自己公司的小伙伴,以后的周报,不允许超过500字,除非有单独特殊的情况需要用信件或者策划案的形式反映。
另外,有个骚操作的新气象,令我很不能理解,为何现在大厂开始流行花钱约稿写自己不行了呢?这么干,真的好吗?
一、这种风气从何而来
自从互联网这一轮打压开始之后,很多大厂对于PR部门是又爱又恨,这个部门曾经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给公司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如今“天下一统”,部门似乎一下子找不到北了,劳动力过剩的情况明显。
据炮哥所知,那几家现在还在审查的公司,部分PR甚至都闲到了给外面自媒体兼职写稿养家糊口的地步。
闲人是非多,这是目前大厂PR内卷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毕竟,以前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每天各种各样对外的事务多到不需要自我思考,可以这么说,三年前的PR生活是充实的,今天的PR生活是空虚的。
空虚的结果,就是没完没了的无聊会议,以及精心制作的一周报告,深圳某大厂现在的主要PR工作已经不是对外,而是对内,美其名曰,要跟业务多沟通,搞清需求,但是需求搞清楚了,你倒是输出啊?结果,媒体老师一年也见不到该公司PR一面。
以我看到的三十页PPT周报为例,内容是什么呢?大概是这一周,自己每一次与媒体线上与线下接触的过程记录,属于一个“假话大冒险”汇总,另外就是把领导这周跟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进行一次复盘,基本就是一个“拍马屁全集”,还有一部分建议和感受,这一部分感觉还是有用的,但是写得太过于臃肿,有严重的凑字嫌疑。
但是,值得夸奖的是,这位大师,PPT的配色做得很好,整体主色三种,图片都是高清,而且做了阴影效果,简洁大方,可以作为内卷周报典范存在。
不得不说,字数要多以及制作精良,已经成了现在PR周报的一个评分标准。
这种周报为何得不到制止?
因为,现在很多大厂的公关中层,也是直接从媒体空降下来的,没有在其他的大厂磨练过,媒体的管理模式和民营企业自然有着巨大的差异,当他们向一号位汇报时,分寸很难把握。
炮哥也是从机构媒体出来的,那真是内卷的发源地,比的就是舔的技术。
于是,这种垃圾企业文化,就被带到了民营企业,中层就是喜欢让基层输出,你有什么办法?字数写少了,你就是不够认真。
不仅仅是周报,每年的年终述职,每次节点性战役的总结,都变成了一场内卷的演示,甚至很多上市公司的自家公众号,都要被PR花钱去做假数据,然后用其他方式去公司报销,炮哥在这里,再说一句良心真话:不要再追求公众号的阅读量了,尤其是不懂行的CEO和CMO们,你自己用脚想想,大家连书都不看,会有那么多人给你点击十万加么?
流量早就去了短视频,文字的流量小而精就行了,别再自欺欺人,这样只会逼迫下面的人联合媒体一起作假,可以这么说,市面上99%的数据都是假的。我敢拍胸脯这么说:公众号的打开率3%左右,真实粉丝300万,大概能有个篇篇10万阅读。
PR是为内容买单,为内容买单,为内容买单,重要的话说三遍,不是为数据买单,内容不作假,但是数据可以。
苦逼的基层员工在把周报写得天花乱坠之后,中层干部倒是占了大便宜,粘贴复制,随便改改,就立刻把全部门的内卷成果整合成了自己的功绩,然后可能上万字的周报已经随即新鲜出炉,但是可惜,我没机会看到大厂中层干部的周报,但是我听说大部分人就是“综合报道”,于是他们经常打喷嚏,毕竟这种风气,大多时候都是这些中层掀起来的。
而这真的是所谓互联网精神吗?一号位们,可以好好检查检查作业了。
二、到底是对还是错?
出现了这种局面,有无对错可言?
当一个团队,大部分的员工,每周要在PPT和周报上消耗30%以上精力时,可以说,这个团队的管理者就应该被开除,立刻开除。
我们漫长且又短暂的一生,终将会消亡,我们人类,我们的星球,甚至整个宇宙,也终将消亡,我们应该享受的是工作的过程,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强调结果导向,但是结果是建立在一个良性的过程之上的,否则等待你的一定是恶果。
永远都要降低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无论是经营公司,还是管理团队,甚至是制定我们自己的人生计划,Less is more永远有效,真正强调结果导向的管理者,只需要同事在每周的周报里,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清楚这周的成果,以及下周的目标。
之前,有一位杭州的公关大师,是这么管理下属周报的,不需要文字的东西,每周都会跟几个下属吃个饭喝点酒,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用一次头脑风暴的形式把周报以及下周规划做完,中间会有录音,让助理第二天整理出来。
当然,这需要很好的记性和逻辑,一般人不会采用。
说这个故事,意思是,周报这种事情,最应该体现目标管理,很多管理者口口声声说目标管理,但是日常工作中根本做不到,事无巨细,搞得大家都很累,自己也很累。
上周任务完成进度情况,下周计划进度以及新增目标管理,建议与备注,三大板块完事。
春节前,五个炮哥聚会的时候,聊到了OKRs管理,我们统一认为,今年这套管理系统将会真正大范围落在公关部门头上,因为日子不好过了,简单粗暴的管理行不通了,项目制管理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
字数已经用在未来身上。
那么,字数繁多的周报,真的一点价值都没有吗?有一种情况,是值得鼓励的,那就是在周报里夹着对未来的思考,过去的事情,已成定局,总结复盘固然重要,但是基本都是结论性的事务,言简意赅地说明就行,但是对于未来的思考以及策划,这是需要文字来铺垫的。
当然,从敏捷开发的角度来说,其实策划和思考在第一版的时候,也不需要用太多字说明,用基础语言概括一下,然后用脑图画清楚逻辑,先提交给领导就行了,领导觉得有价值,然后再讨论,用最小可执行程序来提案。
当然,很多年轻人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都急于表现自己,恨不得写一个几万字的策划方案,因为年轻的代价就是天真,但是这种勇于思考的精神是值得鼓励的,一个称职的领导,应该在此之后,教会这个年轻人,如何用更小代价来思考创新。
不过,这里面也有八卦,现在很多大厂的一些无耻之徒,会剽窃基层员工的创意和想法,然后去更高级别领导那里表现自我;这种情况多了之后,就会出现一些年轻人直接跨过直属领导去提案的情况,然后一个天真的方案无法得到实施,又引发了直属领导的不满,矛盾升级,走人。
先僵化,再固化,再优化。
这是华为比较崇尚的管理模式,用在汇报模式上也一样,在周报、述职、战报汇总等等需要展示的环节,傻一点的管理方式就是僵化、固化,把要求和模板都给框死,在一个简单明了的高效环境里把事情说清楚。
优化在哪里?优化就是应该更高效,而不是让系统变得更臃肿。
我无法理解,一个基层员工,每周都能写出四五千字周报的原因,这个人是有多闲?每周的一对一谈话,难道无法解决一些琐碎的事情吗?
内卷的中层可怕,但是内卷的基层如果得不到制止,也会同样传染。
三、背后的隐喻是什么?
还是那句老话,危机感,大厂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谁都不想丢掉饭碗,没有业务结果能够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么就自己创造文字来体现自己的思想。
现在,很多大厂都在裁剪业务部门,虽然公关部受影响不大,但是日子也同样不会好过。
首先,因为公关部门一直都是小部门,而且老板一般好面子,毕竟这个部门要跟媒体打交道,如果大面积砍掉,很快就会引起媒体注意,但是老板会对公关部提出更多苛刻的要求,既不能秀肌肉,又不能被贬低,要保持在静默状态,静默似乎是三种状态最难的。
其次,也要预防竞争对手搞动作,有一定防御作用,人都开了,对手打过来,就没有防御之力。最近一段时间,拼多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此前的公关部被拆得七零八落,现在没有几个能干的人了,对手一打过来,丝毫没有还手之力。
再者,不裁员不代表不降低预算,今年大厂基本都把预算砍掉了三分之一以上,预算被砍掉,就意味着基层媒介工作难度加大,可以用钱解决的事情,现在大概率要用脑子和酒量了,所以会更累,今年圈子里目测酒局会更多,钱不够美女和酒来顶,亘古不变的道理,替企业组织酒局,今年可能是个好生意,自媒体转型的好方向。
最后,优化将会是人事调整的主旋律,今年大部分PR,尤其是人到中年还在基层奋斗的PR,要注意失业的风险,这不仅仅是公关部,整个大厂会在今年大规模调整人员配置,年初阿里的一顿操作猛如虎,已经开了一个头,目测可预见的还有腾讯、美团、贝壳、滴滴这些公司。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走向幸福的药方,总是惊人的相似,搞事之前先搞人。
综上所述,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个话题,是一个小切口,周报内卷的背后是什么呢?
第一,今天大厂在管理上的退步,本质上是阶层的臃肿,很多公司由小变大之后,优秀的管理模式,因为层级的变多,而变得动作变形,奋斗者想用阶层替代自己的工作。
第二,更多的二流三流人才涌进了大厂,这些人只会吸引更多的二流三流不入流的人进公司,导致企业从兴盛走向衰败。
第三,不破不立,今年摆在人到中年的互联网行业面前的难题,就是CEO有没有魄力大幅度砍掉业务,换掉庸才,甚至整建制的砍,这种淘汰的过程中,就会激发上述的内卷情况,但恰恰,也是一种筛选,内卷的人就应该被立刻淘汰。
之前,西二旗熊厂被称为养老圣地,但是现在换了一个VP之后,一顿整治,进入了淘汰赛,“吃大锅饭”的日子结束了,叫苦叫累的声音,从西二旗传遍了大江南北,圈里都知道了,养老圣地倒闭了。
2000年到2013年,这13年算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奋斗期;2013年到2020年,算是丰收红利期,病根都是这段时间埋下的,二流人才也是这个时候滋生的;2020年到2025年,我判断,这是一个阵痛期,人才需要更迭,技术需要创新,未来永远充满希望。
不允许劣币驱动良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口老炮(ID:yikoulaopao),作者:炮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