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府最生活(ID:cdqqcom),作者:匡匡,题图来自:作者


2005年,刘丽光72岁,成都卖唱第9年。


总府路某书店门口,手拿二胡,一坐一天,风雨无阻,像一只看门的石狮子。


对刘丽光的琴艺,听众评价普遍不高。


有人说,他的二胡,拉出了大锯的感觉,年轻时可能是个伐木工。


出于同情或好奇,成都某报采访过这位高龄的街头艺人,写了一篇新闻。


网上仅存的,二胡大爷的照片,摄于十多年前,作者待考。
网上仅存的,二胡大爷的照片,摄于十多年前,作者待考。


写稿记者肯定没料到,17年后,这份报纸已经不在了,刘丽光居然还在。


今年春节前,万象城外,我再次遇见了刘丽光。


89岁的他,且拉且唱,一如当年。


万象城外,苹果店附近,二环高架桥下。<br>
万象城外,苹果店附近,二环高架桥下。

刘丽光在这个位置卖唱有几年时间了。


经过多年勤学苦练,刘大爷的琴艺,似乎有了一些进步。


但掉光牙齿的嘴,把不住风,唱起歌来,更加吐字不清。


不变的是,大爷笑起来,还是那么乐观,带着一点和年龄不符的天真。



我扫了琴盒上的收款码,收款方头像,是一位老年女性。


刘丽光说,这是他的“老伴”徐姐,两人相识于一年前。目前,由徐姐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替他管账。


在万象城外、刘丽光的住处,我们聊了两天。


从他零碎的讲述中,我拼凑出了这个老人的生平。


“其实,我是一个老师”


刘丽光,生于1933年,中江县仓山镇华实村人。


1952年,19岁的刘丽光,考入成都第二师范学校(后并入成都大学),成了一名大学师范生。


刘丽光保留的毕业证书。<br>
刘丽光保留的毕业证书。


1955年,刘丽光毕业,后被分配至东城区第六中心小学(现聚星小学),任地理老师、教导主任等职。


因为业务精湛,他甚至得到了一个绰号,“刘地理”。


刘丽光保存的大学期间的成绩单。<br>
刘丽光保存的大学期间的成绩单。


1957年,刘丽光结婚了。


妻子云素清,是刘丽光的同乡,与他同岁。两人算是青梅竹马,早在1947年,刘丽光14岁时,两人就在家长主持下订婚。


刘丽光评价,这是一段“家长包办和自由恋爱相结合的婚姻”。



但地理老师刘丽光和平、安宁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1962年,受政治运动和家庭成分影响,刘丽光丢了工作,被迫离开成都,回到老家中江,当了一名农民,户口也被迁回当地。


从大学生、教师,再到农民,刘丽光一度无法接受这种巨变。


“那时我情绪崩溃,神志不清,幸好有云素清鼓励我,要我坚持务农,热爱生活,我才忍辱负重,活了下来”。


年轻时的刘丽光,是个帅气的小伙。
年轻时的刘丽光,是个帅气的小伙。


相比情绪低落的丈夫,长期在农村生活的云素清,面对命运的波折,显得更淡定从容。


她陪着刘丽光,度过了接下来30多年艰难、贫困的日子,并生育了三儿一女。


作为村里学历最高的人,除了务农,刘丽光还在村小当代课老师。


这种半农半教的生活,一直持续1994年,他60岁“退休”为止。



也许对刘丽光来说,太长寿,不一定是件好事。


他看着亲人们一个接一个离去,却无能为力。


刘小琴,刘丽光的女儿。小琴活泼可爱,爱唱歌跳舞。刘丽光现在还记得,大人在地里劳动,她给大家送饭的样子。


她是刘家第一个离开的孩子。7岁时,吃过打虫药后,死于蛔虫引起的肠梗阻。


刘丽光说,那时农村条件差,没法救,“如果我还在成都教书,她就不会死”。



刘丽光认为,老三刘启国,是最像他的一个儿子。


刘启国和父亲年轻时一样,头脑聪明、爱看书、学习优异,“是个读大学的料子”。


“我一直想把他培养成个人才,他有出息了,我们家就有转机了”。



但因家庭经济太差,刘启国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四处打工,后来随老乡去了广西鹿寨,在修桥工地当钢筋工。


那是刘启国生命的最后一站。



刘启国曾告诉父亲,工地太苦了,想要回家。


他说,“爸爸,我在工地抬钢筋,钢筋比我还重,我扛不住”。


诉苦归诉苦,刘启国还是坚持着,没有回家。“他从小懂事,替人着想,是这个性格害了他”。


1997年,云素清接到一封电报,上面说,刘启国死了。


云素清一下就昏倒了。


刘启国还是回家了,一个28岁的小伙,成了一小坛骨灰。


“刘启国很遗憾,没能见到香港回归”,刘丽光说,“他还在的话,今年也53岁了”。



一位过路的摄影师,给刘丽光拍了组照片,塑封后送给了他。


刘丽光说,他至今不知道儿子的真实死因。


他也不能理解,“为什么烧成骨灰才告诉我,为什么不死掉就通知我呢?”


“我的儿子,到底是冷死、被车撞死、还是被野兽咬死的?我都不知道”,这是他心里的一个疙瘩,时不时冒出来,让他难过一下。



1996年,刘启国去世前一年,刘丽光63岁了。


那时,他已离开代课教师岗位,在外当了两年农民工。


1996年,他来到成都,开始拉二胡卖唱。


选择这行,一是年龄大了,不好找工作;二是妻子患有心肺病,需要钱治病。


“刘启国死后,云素清身体越来越差了。她说,一想起刘启国,她就心脏疼”。



我和刘丽光聊天的那个上午,他挣了25元现金。


1999年,被丧子之痛和疾病折磨的云素清,离开了人世。


女儿、儿子、妻子相继去世;大儿子去了广东打工,生活也很艰难;二儿子做了别人的上门女婿。


刘丽光身边再无牵挂,老家也没有让他眷顾的东西。


于是,他留在了成都,独来独往,继续卖唱的生活。


“70岁,我又有了一个家”


2003年5月,一个女人走进了刘丽光的生活。


她叫刘光清,63岁,一个走街串巷卖小吃的小贩。


观察刘丽光一段时间后,她找到他,开门见山地说,想和他一起生活,一起卖唱。


没有年轻人爱情故事的波荡起伏,名字仅一字之差的两位老人,几天后在一家照相馆拍了结婚照,没有扯证,没有仪式,就算结为了夫妻。



婚后,刘丽光和刘光清在五桂桥租了房,白天在家练歌,下午去市中心卖唱,晚上一起收摊回家。


刘丽光说,刘光清是个好女人,她顾家、会心疼男人,“自己穿得破破烂烂,也要把钱省下来给我买新衣服”。


刘光清双目失明的母亲袁俊茹,也被接了过来,三人一起生活。


70岁这年,刘丽光又有了一个家。



收摊前,刘丽光把他的设备仔细包裹起来。


袁俊茹待刘丽光也很好,“她把我这个女婿,当成了亲儿子,把亲女,当成儿媳妇”。


刘丽光再次感受到了,阔别多年的家庭温暖。


他对未来多了信心,有了长远的计划——卖唱挣了钱,要带袁俊茹去治眼睛。


万象城的工作人员,对刘丽光很熟了,平时对他很关照。
万象城的工作人员,对刘丽光很熟了,平时对他很关照。

见到刘丽光,保洁大叔笑眯眯地和他打招呼。


但刘丽光这个新家,来得匆匆,去也匆匆。


2004年,80多岁的袁俊茹,因病去世。


同年12月,和刘丽光一起卖唱的刘光清,突发脑溢血,“她忽然说头晕,接着开始吐,脖子也动不了,说不出话,倒下去了”。


被送进医院后,当天晚上,在刘丽光的陪伴下,刘光清也去世了。



刘光清曾告诉刘丽光,她有过一段婚姻,还有一个儿子,“但直到她去世,也没告诉我她的儿子在哪里”。


一年里,刘丽光办理了两次后事,一次给袁俊茹,一次给刘光清。


他把母女的骨灰,撒在了五桂桥桥下。


他给大儿子说,“以后我死了,也撒在这里”。


刘丽光爱干净,出门带着一个小瓶,供吐痰用。
刘丽光爱干净,出门带着一个小瓶,供吐痰用。

回家前,他在路边冲洗小瓶,揣回兜里。


送走刘光清母女,刘丽光又恢复了孑然一身的状态。


至于之后十多年时间里,在遇见徐姐之前,他是否还有过其它感情经历,怕再勾起他的伤心往事,我没有再问。


就让往事随风吧。


当天卖唱结束后,我随刘丽光一起,前往水碾河附近,他和徐姐的住处。



去公交站的路上,刘丽光的举动,让我为他的安全深感担忧。


在城市生活多年后,他对它的运行原理、规则,似乎并不完全了解。


他的力气和注意力,都花到了手上沉重的物件上,时而走上机动车道,时而分不清红绿灯。



等待公交入站时,刘丽光做出了一个让我瞠目结舌的举动:


他径直走过马路,走到隔离带,撒了一泡尿,又走了回来。


我才想起,在外面坐了一天的他,似乎还没上过厕所。



“我想再唱10年”


走进一个老小区,穿过没有路灯的巷子,我来到了刘丽光的住处。


开门的是徐姐,今年59岁,遂宁人。我认出了她,是刘丽光琴盒上,那个收款码头像的主人。


房子不大,住着刘丽光、徐姐和一只猫,每月房租约1000元。



对一个快90岁的老人来说,有一个家、一个伴,不单是感情需求。


在生活上,刘丽光也迫切地需要一个搭档,“即便是哪天突然去世了,也需要一个收尸的人”。


刘丽光吃饭、起居,都需要有人搭把手,在认识徐姐前,他曾和孙子一起居住。


刘丽光说,孙子在成都开出租车(也可能是网约车),“85年生的,30多岁还没找到老婆,对象要4万彩礼,后来改成2万,他给不起”。


认识徐姐后,刘丽光和她住到了一起。



刘丽光很感谢徐姐在生活上对他的照顾,“有了徐姐,我每天一回家,就能吃到热饭”。


徐姐患有银屑病,刘丽光需要每天为她抹药,两人相互帮助。



刘丽光积攒的曲谱,是他宝贵的收藏。


徐姐没有工作,刘丽光把家里的经济,交给徐姐管理。


他认为,“女人照顾好家里就行,挣钱养家,是男人做的事”。


刘丽光说,徐姐偶尔会出门打打小麻将,这让他很担心,不是怕她输钱,而是怕“回来晚了,路上遇到流氓”。


我沉默了,那得是多老的流氓,才会对徐姐下手。


徐姐养的猫。<br>
徐姐养的猫。


2009年,刘丽光拿出卖唱的积蓄2.3万元,以民办教师的名义,在中江为自己买了社保。


“起初每月能领350元,后来逐年增加,现在能领2200元”。


他说,这是国家对老年人的关怀,“只要我活得久,以后还能拿得更多”。


吃过饭后,刘丽光在擦拭自己的假牙。<br>
吃过饭后,刘丽光在擦拭自己的假牙。


这笔钱,刘丽光也交给徐姐保管,一半支付房租,一半存着给她买养老保险。


卖唱的收入,则由徐姐安排两人的生活开支。


在刘丽光家里,我见到了那份保险合同。刘丽光解释,“每年付1万2,交满10年后,每月可领1000元”。


刘丽光希望,自己还能再拉10年琴,替徐姐把保费交完。


“以后我走了,她每个月也能有一笔固定收入”。



我问,徐姐平时对你好不好?


刘丽光说,还是很好的。“只不过徐姐脾气急,偶尔也会吵一下架”。


“我是男的,姿态要高一些,不和她争”,刘丽光认为,“妇女翻身是对的,但不能翻过来压男的”。



有时,刘丽光也会怕,徐姐会离开自己。


“等给她买完保险,我也想存点钱”,他说,“我们可以设定个比例嘛,比如,她管7成,我管3成”。


“这样我也有条退路,即使婚姻失败了,还能救燃眉之急”。



第二天中午,我再次来到万象城,在老地方找到了刘丽光。


他正在吃午饭,保温杯里盛着热粥,塑料袋里放着两个鸡蛋糕和一个白水蛋。



这都是徐姐给他准备的。


鸡蛋糕在粥里泡热了,软和,不伤胃,抿一抿就能下肚,“出门可以不用带假牙”。



保温杯,是刘丽光的“歌迷”送给他的。


不光保温杯,“我这一身穿的,衣服、裤子到袜子,都是别人送的,没一样是我买的”。


刘丽光说,前段时间,还有两位年轻人拿出3000元,帮他交了3个月房租。


临走时,他们在一本书上,抄下自己的电话号码,送给刘丽光,让他有困难时,打给他们。



虽然嫌刘丽光的二胡像“拉大锯”,调侃他歌唱得“左”,但这座城市里的人,并不吝惜他们对这个无名老人的关心。



这些让人暖和的故事,在刘丽光那里,我听到了许多。


陪他卖唱的过程里,也见了不少。


一位可能在附近工作的女孩,端一杯热水,从远处走来,递到了刘丽光手上。


从她和刘丽光的熟悉程度来看,应该不是第一次这样做。



一位男子,给刘丽光带来了温热的饭菜。


大概是为了照顾老人自尊,他解释,“是给员工订的餐,订多了”,像是在请刘丽光帮个忙。


他一再要求我,不要给他拍照。



有人把钱装进红包,放进了刘丽光的琴盒,真诚地祝愿他,“新年快乐”。


见到众人对刘丽光的关心,我对老人的未来,多了一点宽慰。


我甚至也相信,他还会再拉满下一个十年——前提是不要闯红灯、走机动车道,尤其是晚上。



在送刘丽光回家时,公交车上,他曾给我说过一句话:


“无论身在何处,遇到什么困难,最好的选择,就是勇敢面对”。


我曾犹豫,要不要把这句话写出来。因为它太书面、太励志,像是一句电影台词,不像一位卖唱老人能讲出来的。


但我相信,说这话时,刘丽光是认真的。


这句话,也送给各位朋友。


加油,做一个勇敢的人。



本文根据刘丽光老人口述整理。


故事线索,由报料群群友 @羽 提供,在此感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府最生活(ID:cdqqcom),作者:匡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