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oodWine吃好喝好(ID:FoodWineChina),作者:林爱肉,编辑:刘树蕙,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从水果温饱到水果自由,跨越的是从无到有、从匮乏到琳琅的第一步。曾经大热的贵族水果如车厘子和草莓随着时间被人们遗忘脑后时,“生活方式水果”跃然而出。


究竟什么是生活方式水果?这最初是中国农业大学马会勤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她认为人们对新水果的需求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例如鲜食无花果便是人们体验美好生活方式的一种。在她来看,无花果之所以成为生活方式水果的代表,除了遥远的伊甸园隐喻之外(无花果的叶子可以算得上人类的第一件衣服),无花果具有地中海饮食文化的底蕴,并因其膳食纤维、花青素等营养成分含量高,已成为欧洲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近几年,无花果已经成为社交平台上晒出的各式 brunch 中最常见的水果,或是鲜食,或是作为搭配、点缀。© vdohnovenieolga.blogspot.ru
近几年,无花果已经成为社交平台上晒出的各式 brunch 中最常见的水果,或是鲜食,或是作为搭配、点缀。© vdohnovenieolga.blogspot.ru


水果脱离其语境本身,从日常饮食成为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的延伸。当我们把“生活方式水果”这个名词揉碎了去看,可以发现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审美、话语、身份三个层面,影响着当代人对于水果的认知。


审美


水果本身的形态,社交媒体上的表征,以及遵循着各类标准的“果物美学”,使得水果开始在当代消费文化审美语境中游荡。


塞尚的静物让水果逐渐融入缤纷的后现代色彩之中,奥特马 · 埃利格(Ottmar Elliger)画中的生蚝与龙虾总有柠檬相配,为其赋予了巴洛克式奢美华贵的一笔,更不用提安迪 · 沃霍尔笔下赫赫有名的波普香蕉,成为第一个登上地下丝绒乐队专辑封面的水果。互联网时代之后,关于水果的美学表达不再拘泥于画作之中。在日本的山梨县还有这样一座水果博物馆,设计师长谷川逸子把它称为“新时代的充满诗的韵律的村庄”,这个充满后现代的建筑里,象征着水果的精神感官、智慧与欲望。


闻名全球的“12 万美元一根的香蕉”—— 艺术家莫瑞吉奥 · 卡特兰的装置作品《喜剧演员》。© UCCA
闻名全球的“12 万美元一根的香蕉”—— 艺术家莫瑞吉奥 · 卡特兰的装置作品《喜剧演员》。© UCCA


就连香蕉也不甘落后,还记得不久前在北京 UCCA 展出过的装置艺术作品《喜剧演员》吗?莫瑞吉奥 · 卡特兰凭借着一根新鲜的香蕉和一条强力胶带,将其变为了一件离经叛道的艺术品,其出格程度甚至不亚于杜尚的小便池。缤纷华贵也好,光怪陆离也罢,古往今来,水果作为人们得心应手的审美标识,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美学意义满足着人们心中的种种情感。


话语


水果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般的存在,背后往往承载着人们的某种期望或追求,从而形成一套叙事逻辑与结构,使水果最终深深嵌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其中的经典的例子便是以“甜品思维”来营销新鲜果物。水果之所以能在西方以一种“甜品”的形式存在而非我国,是因为唐宋年间,国内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甘蔗成为主要的制糖原料,而在西方制糖技术成熟之前,水果一直都是获取糖分的主要来源,成熟果实中的糖分含量可以占到总质量的 10% ~ 15%,人们会将水果制成各式甜品,来满足自己的口味需要。13 世纪的美食圣经《烹饪书》中,有一种广受欢迎的 qatā' if  甜品,即为包裹各种水果和坚果的烤薄饼。


qatā' if(Knafeh),一种中世纪的中东水果甜品。© tastemade.uk
qatā' if(Knafeh),一种中世纪的中东水果甜品。© tastemade.uk


如果要从中选出一个“甜品生活方式水果”的代表,苹果应该算得上榜上有名。亚当、夏娃的苹果是开启智慧、区分善恶的果实;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个任务之一就是摘下生命树上的金苹果;历史上第一份苹果派食谱出现于 1381 年的英国:上好的苹果、香料、无花果、葡萄干和梨,放入一种叫 Coffin pastry 的模具之中制成……直到今天,苹果派连同着苹果酒(Cider)一起,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现象级”食品。


身份


一些水果能跻身生活方式之列,还取决于它有没有一个合格的身份,产地的独特、时令的短暂与价值的稀有,纷纷构成了“生活方式水果”的身份。


就像前文所说,中国农耕地区的气候更适宜温带水果的培养,在种类上与热带、亚热带地区相形见绌。“生活方式水果”扎堆出现的产地,以欧洲、日本、南美洲等或小布尔乔亚或遥远神秘的地区为主,热闹喧嚣的东南亚水果价格平易近人,反而显得落寞。


在水果园艺业发达的地中海地区,提到地中海水果三剑客 —— 柠檬、无花果、意大利血橙,总能让人联想到西西里吹来的海风,甚至人们在描述某种葡萄酒或香水时,也总会带上这几种水果。


日本水果三明治(ダイワ 中目黒店 )。© daiwa_tama
日本水果三明治(ダイワ 中目黒店 )。© daiwa_tama


产地与时令就像是标榜水果价值的某种指标,前一段时间大热的网红水果三明治,从东京的中目黑一直火到了小红书,一个三明治的价格可以买到 200 人民币。两片吐司面包里夹着硕大多汁的日本产水果,横切面缤纷且上镜,成为社交媒体水果美学的新宠。日本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名为 Japan Fruits 的网站,供人们查阅各地的代表水果与农场产地与最佳食用月份,无论是香印青提还是静冈蜜瓜,都有了自己高贵身份的证明。


回看水果地位的变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无不关系。起初我们在野外寻找食物和栖身之地,躲避敌人和天灾,采食野果仅仅只是为了果腹。在口味、物流以及当代技术的演变之中,人们不仅仅拥有了改造与选择水果的权利,水果也反过来塑造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水果早已不再是只用于充饥或补充维生素的食物,它不仅被吃出了各种花样,而且逐渐演变为特定生活方式的表征。© wholeheartedeats.com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水果早已不再是只用于充饥或补充维生素的食物,它不仅被吃出了各种花样,而且逐渐演变为特定生活方式的表征。© wholeheartedeats.com


生活方式总是被文化影响,用来指引人们心灵的一种手段。当水果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从表面上看,是水果意涵的延展。但在生活方式这个词语已经越来越少被人提及的当下,水果反而更像一个侧影,在对生活无力掌控的现实中,成为一种“美好意念的影像”,就像英国田野诗人威廉 · 华兹华斯所说的那般,“对于扭曲、不正常的都市生活有着矫正的功能。”


在此之余,我们对待“生活方式水果”仍要保留一丝警惕:将水果变为生活的加持与呈现,究竟是为了“立此存照”,还是为了探寻和追问 —— 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


2021 年是联合国大会订立的“国际果蔬年”,目的是唤起果蔬在营养、安全、可持续生产以及减少浪费中的重要作用。反观过去的四十年,我们经历了“水果温饱”和“水果自由”两个阶段。前半段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后半段则是为概念买单。


一直以来,果蔬对人类和地球都至关重要,无论是就其最基本的功能而言,还是从其如今被赋予的含义来看。© tylliebarbosa.com
一直以来,果蔬对人类和地球都至关重要,无论是就其最基本的功能而言,还是从其如今被赋予的含义来看。© tylliebarbosa.com


在泛景观化的时代里,我们号称正在享受某种惬意的生活,光鲜外表之下,我们甚至已经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 —— 水果成为了展现生活方式的工具,在真实与表象之间制造了分离,却往往让人忽略了水果本身,忽略了我们本最应该享受的口腹直觉。


而最悲哀的情况,莫过于德波在《景观社会》里预言的那般 —— 现代人从自身存在滑向占有,通过消费商品和景观再次滑向显现,人们丧失了对自身存在情景的感知力,活在虚假的符号中而不自知。


参考资料:

《新兴的生活方式水果 — 鲜食无花果》马会勤

《中国食物:水果史话》

《艺术中关于水果的高级暗喻密码》知乎专栏

《2021 国际果蔬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果蔬对于人类和地球健康至关重要》UN

《中产阶级水果进化史》网易

《中国贵族水果消亡史》吴论东西

《美国的食物也许不好吃,但苹果派的风情一定不能错过》魏水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oodWine吃好喝好(ID:FoodWineChina),作者:林爱肉,编辑:刘树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