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舒雨

我叫苏田@德国小哥苏田,1991年出生,德国人。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但有多少人可以找到自己的真正热爱?又有多少人秉持热爱一生执着下去?

本来在明斯特大学读硕士的我,因为一个偶然的决定,从120人中脱颖而出,获得来中国学习的机会。在这里不仅认了中国爸爸,还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生活。

如今我才真正明白,努力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以后的日子里,放眼望去,全都是自己喜欢的人和事。

(小时候跟兄弟们的合影)

我在柏林出生,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来自南美的智利,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双胞胎弟弟。

在我5岁的时候,父亲搬回了智利,之后就一直跟着母亲长大,这或多或少影响了我的性格,以及通往中国的道路。

弟弟从小立志当一名律师,喜欢橄榄球运动,还踢了十年足球,他一直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相反,我一直没有确定的方向,童年生活比较丰富,什么都愿意去尝试。

但我喜欢主动结交朋友,在多次户外运动、旅行的过程中,结识了很多好友,至今都还有联系。开朗的性格,为我未来在异国生活带来不小的帮助。

我曾去过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体验过当地与德国截然不同的文化风俗,那些我从未接触过的语言,以及时间沉淀下来的厚重历史,深深吸引着我,从此我对亚洲心生向往。



(摄于柏林米特区,我和我最好的朋友Jonas)

2016年4月份,在德国明斯特大学读硕士期间,我得知可以申请作为交换生去日本或者韩国留学,怀揣着激动的心情递交了申请。可惜申请人数太多,而且名额有限,6月份我收到申请被拒绝的消息。

当时为申请做了很多准备,至今都记忆犹新,遗憾的是最终没能得偿所愿。被拒绝的感觉非常痛苦,那段时间我的心情跌到了谷底,之前对于交换生的所有美好的憧憬都成了泡影。

看着大家去了心仪的地方,我很羡慕。而且,当得知成功去韩国和日本的那些同学,最后都没有选择留在当地,心里更是气愤。跟回来的同学聊天,想听听他们去日韩学习的感悟。但过后我发现,其实相对而言他们对当地的语言、文化并不是很感兴趣,而如果换成我是一定会留下来的。



(来中国的第一个月,在苏州爬山)

后来到了8月份,我又遇到一个去中国复旦大学的机会,心里真是又惊又喜。

上次已经错过,这次一定牢牢把握,去学习中国的语言,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探索感兴趣的地方,实现自己一直以来想去亚洲的愿望。

但这次竞争非常激烈,120个人申请,最后只选3个人。所以,我花了一个月写了一封动机信,解释为什么应该将我派到中国,又征求了其他人的意见,将修改好的动机信与其他材料一起递交了上去。在忐忑中度过一个多月后,10月份终于收到申请通过的消息。

之后我就开始每天按部就班地为留学做准备工作,填表、签证、买机票等等。

此前对中国的了解很少,只知道在遥远的亚洲,首都是北京,有李小龙、成龙、叶问,有先贤孔子。所以,忙碌之余就主动去了解中国,通过一些软件开始一点点学习中文,也与一些在柏林生活的中国人交流,搜索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有哪些适合户外攀岩的地区。



(糖糖、苏田和阿野)

终于到了启程的那一天,我选择由柏林直飞北京,然后从北京转机去上海。

登上飞机的那一刹那,耳边传来乘务长愉快地播报,整个人有点恍惚,带着对家乡的不舍、对未来的期望,暗暗说,中国我来了。

那时是2017年的2月份,我的中文还是基础水平,虽然没有一个熟人,但已经有种想法,我会喜欢上这里。

在北京呆了一天后,第二天早晨坐飞机去上海,乘磁悬浮列车转地铁来到租房子的地方,看到路边有卖烤红薯的小摊,还有卖卷饼的,也有人在院外炒菜,一切都很新奇。

去复旦大学报到的时候,因为看不懂地图,还迷路了。当时只知道“大厦”这个词,沟通有很大障碍,幸好遇到一位热心的阿姨,领着我才找到了学校门口。



(在香格里拉体验骑电瓶车)

虽然提前做了准备工作,但我对中国的印象还是模糊的,所了解到的大多来自视频、图片、他人的介绍。来之前我很迷茫,不知道之后的生活会是怎样一幅画面。然而,来中国的一星期后,我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个地方。

中国有很多我感兴趣的方面,富有底蕴,值得去探索、去深挖,很庆幸当初被日本和韩国拒绝。

在这里生活,适应了一段时间后,我设身处地感受到中国的数字化,这已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仅如此,这里很多老人居然能用手机刷短视频,要知道,在德国的很多老人都不知道怎么使用手机打电话。

这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原来中国人早已摆脱老电影中的形象,如今的中国可以充分利用科技便利生活。

虽然我在德国读硕士,但是这次交换机会只能参加一些读MBA的班级,上课时间集中在五六日,同事大多数是会讲英文的中国人或者是外国人。而中国人都是年纪比我稍大一点的,并且都已经有了工作经验。

当时我很喜欢说中文,为了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跟班里的大部分中国同学尽可能用中文交流。



(我在复旦大学做交换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一个在欧洲比较流行的社交app,有一个姑娘加了我,熟悉之后知道她在中国从事电子商务咨询顾问,我当时很好奇,就问她有没有实习机会。

经她的介绍,顺利通过老板的面试,两周后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工作了。估计很少有新来中国的学生,能这么快找到适合的轮岗机会。

从德国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刚开始逐渐适应,到现在爱上了这里,充实地实习,丰富的大学生活,以及中文慢慢变得流利,让我一度感觉生活没有了难题。

没想到,不久之后我独自去医院看病,才发现这才是面临的最大难题。

第一次在中国看病,身边有朋友陪伴,一切都还比较顺利。不过,这次生病时因为不想再麻烦好友,我自己一个人去了医院。

我会的中文偏日常,很多医学专有名词还不会,而且在身体非常不舒服的情况下,还需要弄明白挂号等等所有的流程,实在太复杂了,最终如果不是医生还会一些英文,我差点放弃了。



(我和两位小有名气的博主)

有了这两次经历,至今我认为,身处异国他乡对我来说最大的难题就是看医生。所以,在那之后我知道当务之急是精进自己的汉语水平,接下来就刻意学了很多医学词汇,现在去医院基本没什么困难了。

我热爱中文一方面是因为我的母亲会多种语言,在她的影响下,我对学习语言情有独钟。而另一方面是由于中文博大精深,蕴含着历史的厚重感,对我来说,有一种令人着迷的吸引力。

为了学习中文,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每天上完课后去复旦大学15楼的小咖啡店,喝一杯咖啡,然后在那里连续好几个小时学中文。当时我看的那些关于中国80年代农村生活的小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印象很深刻。其中一个关于背井离乡打工人的故事,每每想起都让我掉眼泪。



(来苏州拜访“九分之一书店”主理人Jason)

有次和平常一样,我照常在咖啡店学中文。期间拿起咖啡休息的时候,发现隔壁的中国女孩翻动着德语课本。真是太巧了,于是主动过去和她打招呼,交谈间得知她在复旦大学中文系。

我沉浸于汉语,她想学德语,我们一拍即合,成为了语言伙伴。之后一有空,就相约去咖啡店一起学习,讨论中国德国文化,交流我们的生活经历,互相解惑答疑。

在跟那个女孩的相互促进下,我的中文水平飞一样的进步,而她的德语也从基础水平上升为中等水平。

期间有次很有意思的经历,因为我一直对中文系的课充满了好奇,她就提议跟他去上一次专业课。

那天刚走进教室,很多同学都好奇地望着我。可能感到很奇怪吧,居然有外国人会来听中文系的课。不过好奇归好奇,一开始上课大家都认认真真地听讲。

老师先讲了不同方言的发音区别,然后邀请了多位同学上台,用自己家乡的方言朗读一篇文章。 各个同学上台用着我完全听不懂的语言,讲述着同一个内容,大家笑得人仰马翻。

而我也大为惊讶,原来中国不仅仅有粤语和上海话,还有这么多其他方言。有的方言与普通话相差很远,都快让我以为是另一种语言了。

这次听课使我获益良多,认识到自己掌握的只是中文的冰山一角,还有这么多有意思的地方没有学到。

有了这段学习语言的经历,后来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偶尔分享彼此的近况。上次联系时得知她目前在德国工作,真是个蛮厉害的姑娘。



(我在参加书法活动)

除了独自钻研中文,有时间我也会和同学一起骑单车逛遍上海各个角落。

上海天气很好,阳光穿过枝叶间的缝隙洒下来,让人从头到脚都暖和起来。看着身边有年代感的老房子,路边的各样小摊,心里油然而生: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和我的中国朋友还一起吃美食、参加学校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和比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挖掘汉语的奥秘。在一次书法活动中,我亲自用毛笔书写汉字,一笔一划,一撇一捺,终于体会到什么叫万物皆入字,一字一幅画。

直到2017年9月份,因为毕业即将到来,我开始找工作,去了一家外企面试。刚好他们有机会,很顺利地就通过了。因为我需要回德国办新的签证,所以公司先派我到德国那边工作。

公司在慕尼黑,我搬到慕尼黑工作了一个月,之后有一个新的项目在墨西哥,我又被派到墨西哥工作了两个多月后返回德国,然后立马飞往中国。

没找到工作前,我很担心自己不能留到中国。如今能顺利返回中国,并确定可以留下来,回程途中心情爽到爆,感觉那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来宁海探望我的中国父亲)

2018年2月份,我从复旦大学毕业,按约定直接去外企工作。我的“沪漂”生活正式开始,没有忐忑,没有迷茫,只有对未来满满的信心。

除了平常的工作,休息的时候我会去爬山或者攀岩,对我而言户外运动就是最好的放松方式。不但可以欣赏风景,而且还能结识志趣相投的朋友。

2018年夏天,去浙江宁海爬山,没想到我这个户外运动的老手居然在山里迷路了,还差点被蛇咬伤。

重峦叠嶂,一个山峰叠一个山峰,一眼望不到头。眼前一片深绿,在这诺大的山间,如何能找到出去的路?

山路蜿蜒曲折,有路还好,甚至有的地方都没有路,需要我去独自开辟。 在这遍地杂草丛生,荒无人烟的地方,我走了很久很久。

后来山下有个大叔看到了我,费了好些劲将车开过来,问我发生了什么。

看到有人来,我也松了一口气,告诉他迷路了。随后大叔不仅将我送到了高铁站,还热情地请我吃了一顿很好吃的宁海菜。

从那之后,我每隔几个月都会去宁海看望他,陪他一起吃饭或者爬山,并认他做我的中国爸爸。

像大叔一样帮助过我的热心人有很多。不论是熟识的朋友,还是身边偶遇的陌生人,他们给予我的帮助,让我即使在异乡也没有感到孤独。



(我参加演讲俱乐部)

我虽然是一个异乡人,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真正融入中国。但不论是周围人对我偶尔投来的好奇目光,还是大家善意称赞我中文讲得很好,这些都提醒我:你并没有融入这个国家,我还是一个异乡人。

直到我加入了一个演讲俱乐部,才重获新生。

2018年10月份,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商场和朋友一起喝奶茶。恰好碰到了朋友相熟的人,他们是演讲俱乐部的会员。当天俱乐部刚好有活动,他们热情邀请我俩一起参加。

在台上一起做游戏的时候,大家聚精会神地听我表达,没有一个人在意我是外国人这件事情。

我轻松地融入大家,谈笑风生。刹那间,一种归属感从心底萌发,那种感觉不仅熟悉,而且让人热泪盈眶。

这个俱乐部让我终身难忘,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演讲能力,还交到了很多中国朋友,最重要的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完全融入了中国,自己好像一点点慢慢接近成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

来中国之前,什么都去尝试,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真正热爱。但来到中国后,我开始学着融入中国的生活,学说中文、探索中国文化、吃各样中国菜......渐渐地明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摄于黄山附近的宏村,家人来中国)

除了收获自己的热爱,在中国生活了这么久,我也发生了很多积极的改变。

以前我很喜欢电子音乐,现在的我爱上了中文歌,周杰伦、刘德华都是我喜欢的歌手,那些歌词富有深意,在一遍遍播放中无数次戳中我的心。

而更大的改变,来自于对家的理解。在这里,“家”的地位和意义超越着个体,在人生中甚至具有“根”的意义。我身边很多中国朋友经常会和家人通话,联络感情。

所以,我也逐渐开始注重家庭关系,经常主动和妈妈、哥哥、弟弟联系,我们常常打视频电话,交流我在中国的生活。

中国历史悠长,地域辽阔,对外开放包容,我遇到的中国人总是充满善意,正是这种博大的胸怀让我这个他乡之客生活如旧。



(我在云南虎跳峡爬山)

目前除了日常工作,我也着手发展自己的副业。主要做自媒体,拍一些关于中德文化、语言学习、自我提升这些话题。

用我喜欢的中文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结识更多的朋友,不为自己设限,积极探索新的领域。我享受这个过程,不仅学到很多,还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未来会一直做下去。

现在因为疫情,大概有两年没有回德国了,怀念哥哥的拥抱,怀念和朋友一起聚餐时的欢笑。如果疫情好转,希望可以回德国看望家人。等我再回来时,想开启向往已久的旅行计划,去中国各个角落走走,用足迹踏遍我的第二故乡,丈量每一寸土地。

有些人生来就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但有些人一直在成长之路徘徊,不必羡慕,在经过多种尝试后,我们总有一天会找到自己钟爱的,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