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E别的(ID:biede_),作者:BIE别的,编辑:madi,设计:板砖兮,排版:sojulee,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但是她在有一个节点考虑过放弃偶像。


那是她的第一份打工,在广告公司实习。在这个品牌几乎都与明星、偶像有关联的时代,毫不意外的,她服务的客户品牌基本都有明星代言。叫品牌大使,或是品牌挚友,或是品牌 XXX——有无数头衔可以作为品牌与明星间的桥梁。 


那份工作的基本职责包含观察代言人/大使/挚友的舆情,整理明星的物料(许多能看得到浮粉和痘坑的摄影),编排档期,例如一星期后的几点几分他们会代品牌发微博,接着明星确定会在几点几分点赞、转发。这时她知道,偶像的所有社媒更新都在严密的排程中,尤其是内地明星。


原本作为缩短偶像、粉丝距离的平台,上面的每一条动态都早早设计好。苦等的一条更新,其实半个月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前,就已有数十人在为这 140 字做准备,看到的图和文本全是经过数十次修改的失真作品,发出后的每一个数据被无数双眼睛盯着,一次次套入公式、一轮轮呈现在商业报告中。粉丝面对的不再是喜欢的那个个体,而是庞大的团队与产业,根本看不到想看的那个“人”。为之发狂的到手新物料,其实只是被幕后人员转手了无数次的 N 手旧物——还没有 vintage 味。 


当然,她早就意识到这一点。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偶像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但是当成为生产者里的一员时,她与作为消费者的“粉丝”身份对望,便更清晰地感知到自己是如何走入商业圈套并被利用的。


她的一些朋友因工作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偶像。朋友回来告诉她,那些偶像很普通很假,团队令人心烦,有的让人讨厌,非常讨厌,有的同事在与其共事后恨不得他们快点塌房(后来有的确实也塌了,以灾难级的方式)。另外,更近距离接触偶像的站姐们会更直白地揭穿偶像的真实面目。


正如真人秀永远不是完全真实、遵从着一定剧本、被剪辑改变或调整了叙事一般,名为偶像的那个人、那些人其实也是虚构的,在庞大的概念、叙事里诞生的幻影,寄托在了真人身上。 


好笑的是,或许精妙的概念、设定的灵感很多时候不是来自偶像本身,而是幕后的无数工作人员。她看到粉丝不断赋予、阐释概念以赞美偶像的伟大时,总问自己这些偶像自己是否真正明白粉丝解读出的信息。或许偶像自身并不在乎,他们照指示练习、上班、下班、回到宿舍变成普通人,打开聊天软件切入和帅哥或美女的聊天室,比起想开拓下一个偶像世代,或许更想和看上的人来一次。有时还是粉丝。


偶像是份工作,是个外壳。工作时间,和你我一样充满瑕疵的普通人被赋予精致平滑的外壳,这个外壳要求他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或许,更是幻影,一个更飘渺与朦胧的概念。


四、我知道是幻影,但还是将它捧在手心里


“偶像是幻影。”不必来自局外人的提醒,这是她和许多粉丝都知道的事。


初次意识到爱的投射对象只是个幻影时,当然会失望,第一感受是反思自己为什么要这么相信幻影;第二感受是:还有什么是真的吗?


但是,在一段时间后,知道偶像不过是无数人逐一设置细节编织出来的虚构角色后,反倒能够更坦然地接受偶像与追星。


她承认自己需要的就是这种悬浮在空中的美丽幻影,要的就是摸不到的、完美的虚幻——那让她能在短时间内吸取到最大甜度的快乐。她刚接触偶像的那个夏天,在酷热与练习带来的疲惫中,她不想要深刻的东西,只需要浅薄的甜品直接带来欣愉。


生活很累,未来无望,人很孤独,虽然知道自己要去追寻人生的意义,但即使这样“正确的深刻”也仿佛没有回报——这就是她正在真实直面着的——所以她需要不费力就能把握的情感寄托。 


于是她看到了名为“偶像”的幻影,这个幻影提供最直接的粉丝导向甜味剂,它说它愿意聆听;它包容你的所有缺点;它把你带入粉丝社群,让你在那里遇到新朋友;它在每晚下班后的电台里等待你、告诉你无论如何它都站在你的身后;它偶尔跑到粉丝论坛和你聊天,搬出所有甜言蜜语。 


她当然知道那些甜言蜜语是掺了水的:那个人可能会觉得他们烦,心想粉丝丑。但是她知道她追从的是幻影,所以无所谓。“我知道你是假的,你伤不了我”,在幻影消亡前她暂时享受那份悬置的爱意,并且把自己和自己的理想投射在偶像那里,“如果我自己无法发光,麻烦你代我发光一下吧!” 


“为什么不去喜欢虚拟偶像?”朋友曾经给过她这个建议。在本就非真实的“偶像”上再加上“虚拟”,叠加出“超真实”,没有真人的瑕疵,很安全,不会恋爱,不会违法犯罪,不会塌房。 


“不会塌房”,这成为了虚拟偶像的最大宣传点之一。但是她不太敢相信。哪天偶像背后的公司会不会犯傻谁也不知道。而且虚拟的性质更直接地暴露着偶像背后的整个链条。 


能不对 K/DA 动心吗?不过她更爱阿卡丽背后的配音田小娟 |图源:拳头娱乐公司 
能不对 K/DA 动心吗?不过她更爱阿卡丽背后的配音田小娟 |图源:拳头娱乐公司 


她尝试过追从某一些虚拟偶像,却发现自己无法接受对方绝对完美的安全状态。很有可能,在追星获得的愉悦中,一部分来源于“看到幻影逐渐走向真实”:知晓风险,看到 TA 的瑕疵,和 TA 一起成长一起变老。完美的吸引力比不过瑕疵与不确定的体验。 


当她想起自己的偶像、无数在舞台上的偶像们——他们的阴影边缘模糊柔软,在舞台光下呈现金黄色,是一个个非常明亮的幻影——她想起 Georgia 的《About Work the Dancefloor》(好了,这次她终于听了点好歌了)里描述的舞池里廉价但波光粼粼的情感,只享受音乐流过身体的感觉。这一切就是这样。


因为在生活中能抓住的依靠的不多,有的人抓住朋友、爱人、亲人、宠物,而有的人只是凑巧抓了这个。


所以她真正想要的是这样一种成长冒险:像蜜月期一般,从完全信任对方开始,完全接受对方提供的娱乐;开始付出,开始思考付出与获得间的平衡,开始思考爱与不爱,开始思考爱的是什么;发现缺陷,经历塌房,学会应对与告别;接受人是有缺陷的,接受这是事实并去爱。


最后有一天,她可能会和偶像说再见,她那时已不需要幻影的支撑,她一个人也能走。


当然,她知道“通过遥远的偶像、疯狂的追星学会成长”这事说出来会遭到嘲笑。但身处爱被标价供给的时代,这是弱小的她难以逃脱的事实,好在是她坚持到了最后:偶像可以是幻影,但这些经验不是幻影,也不是网络人生,而是真实。 


所以她还愿意继续热爱着,毕竟,“有一个人能去爱,多珍贵。”


当然她还是祈祷,“你别塌房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E别的(ID:biede_),作者:BIE别的,编辑:madi,设计:板砖兮,排版:soju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