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ID:SHerLife),撰文/拍照:姜天涯、李欣欣,头图来自:作者拍摄


在“上海最佳城市机位”的终极PK中,老南市肯定有一席之地。


最市井的弄堂老旧房子VS大背景陆家嘴三件套,充满魔幻感。


然而,在老南市爷叔眼中,江对岸的城市天际线,不仅“没啥看头”,并且是“跟侬浑身不搭一点边”的存在。



城市机位,是一个新兴的词汇,指能拍出绝佳城市风光的位置。在上海,这个机位拍摄的画面,取景框里离不开陆家嘴。


这两年最热门的机位是 “法师桥”乍浦路桥。


由于能在一个画面里,同时拍出拔地而起的东方明珠和陆家嘴三件套,乍浦路桥天天挤满长枪短炮的各路“老法师”。


乍浦路桥上拍摄的上海城市景观/韩小妮 摄
乍浦路桥上拍摄的上海城市景观/韩小妮 摄


与此同时,还有北外滩、九江路等机位。


但,这些都没有老南市机位来得魔幻。


南市的机位,不是直勾勾地以完整硕大的现代感直戳你心。


却是不经意看到的反差里,让你产生心理冲击。


在大量居民迁出后,老南市不少房屋空置,格外冷清。


穿梭在老弄堂间,眼前的沧桑与寥落感,反衬着江对岸高楼的科技感。


在某个老虎窗和瓦顶的缝隙里,三件套突然出现,前景历史感和后景摩登的反差,这种对比是走几步路就会有的。


我们用佳能5D Mark II,配以焦段24-70mm和70-200mm的镜头,在陆地行走(非爬楼)拍摄出的照片如下:













被这种魔幻感震撼到的我们不禁好奇,那些还没有搬走、每天生活在魔幻城市机位中的老南市居民,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他们和三件套的距离是这样的:


这是桑园街居民家门口的视线,矮凳上一坐,“老城厢风情+陆家嘴天际线”一览无余。



这是东江阴街184号,老公房三楼走廊间的无敌窗景:



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的张奇斌(化名)说,自己天天路过这扇窗,却从来没注意过窗外景色。


当我们指着上海最高楼,问本地爷叔有何观感,得到的回答比较统一:“不大欢喜”,“帮侬搭界伐”。


在土生土长的老南市爷叔心里,陆家嘴不管几件套,都是小辈一般的存在,“看牢伊造起来的”,“也没啥看头”。


比起三件套,还是东方明珠更受待见一点。“东方明珠(还是)吃香的,外地人到上海来么第一个要跑格地方去。” 


除了东方明珠,南市爷叔心中的建筑标杆是南浦大桥。


至于三件套的大名,大多爷叔也只叫得出金茂大厦。


在净土街老虎窗和“陆家嘴三件套”同时入镜
在净土街老虎窗和“陆家嘴三件套”同时入镜


在老城厢本地爷叔眼里,所谓城市天际线,只是视野中的固定摆设罢了,跟老城厢的树没什么不同。


相比年轻人在意的城市机位,老城厢爷叔显然对担任city walk(城市行走)野生导览员这件事,有更多热情。


只要你愿意上前问个路,爷叔们的小广播就会即刻启动,一段关于老南市前世今生的生动讲解就此展开。


我们在东江阴街、桑园街、董家渡路附近,搭讪了近10名本地爷叔。


他们人均社交高手,一般会先主动指路“网红江阴街”在哪里,然后再认真跟你科普老城厢历史,告诉你哪些地方真正值得打卡。




在东江阴街上街沿遇到70岁的本地爷叔胡民华(化名)时,他刚吃好晚饭,站在家门口望野眼。


没聊几句,他就指着西边说:“最近江阴街,不是梁朝伟在这里拍电影嘛?”


我们问:“您去看梁朝伟了伐?”


胡民华头往后一退、眉头一皱:“啥人去看啊?格房子,每天踏脚踏车买点心,看得到呀!就是重新装潢装潢。”


他随即指着自己身后的房子说:“阿拉这个1927年(建造)大概,我养了(生在)这里,爷娘结婚就在这里。”


从出生到现在胡民华在这个老房子里住了70年
从出生到现在胡民华在这个老房子里住了70年


聊起陆家嘴三件套,他的心态是这样的:“(我)看伊造起来的,就像看南浦大桥造起来一样。”


问他是否会注意三件套,他连连摆手:“有啥好看?天天看么就不当回事体唻。”


在胡民华眼里,陆家嘴是和自己“浑身不搭界”的地方。


“住在城隍庙附近的人会到城隍庙去伐?不可能去的。就像人家住武康大楼的,会到武康大楼去(打卡)伐,不会去的呀。”


但他还是热情地带我们走了几十米,在靠近桑园街的东江阴街段,我们看到了一片空地背后的三件套。


距离胡民华家几十米所眺望到的“陆家嘴三件套”
距离胡民华家几十米所眺望到的“陆家嘴三件套”


(晚上)会开蓝颜色的灯,周末灯又好看点,(上面)会打字的。”


在他心里,还是不远处董家渡地区在建的高楼,值得一看。


“像阿拉格房子,造了噶漂亮。侬看,这两栋房子,高伐啦?漂亮伐?”


不远处的董家渡正在建起一幢幢高楼
不远处的董家渡正在建起一幢幢高楼


我们问:“您觉得这个房子比浦东的好看啊?”


立马得到了不容置疑的回答:“格附近么,是最好的,对伐?”


说到这里,他又有点唏嘘了。


“这里都规划了,老南市就基本上没了。”


他回头看了一眼自家老房:“(阿拉房子)早晚有一天要动。不相称呀,破破烂烂。”



在我们碰到的近10位南市爷叔中,72岁的爷叔杨万军(化名)是唯一一个登上过“上海之巅观光厅”的。


杨万军骑了辆自行车穿梭在董家渡快要拆迁的老房子间
杨万军骑了辆自行车穿梭在董家渡快要拆迁的老房子间


“上海中心刚刚造好(的时候)(街道活动)叫阿拉去乘。耳朵要蒙牢,电梯老快上去了。”他边说边做了一个捂住耳朵的动作。


杨万军出生于董家渡路北面的小石桥弄。


如今的小石桥弄这条路上的老房子基本都拆光了
如今的小石桥弄这条路上的老房子基本都拆光了


上世纪80年代,单位分给他一间浦东塘桥的房子。住了15年后,他又回到老城厢,在董家渡路南面的老公房买了一间。


尽管游览过“上海之巅”,但他对浦东的印象,依然停留在40年前。


“浦东不方便呀!我(上世纪)80年代去的,还烧火油炉。”


在机位照中,陆家嘴天际线的壮阔和老城厢的冷清,形成了巨大反差。但在爷叔心目中,这种反差感是完全颠倒的。


(浦东)赤佬一样的地方,(老早)厂里向有两个工人蹲(住)在浦东,总归比人家低一等呀。两样的,这里小归小,但是,档次是有的。”


他观点鲜明地说:“讲讲浦东好,总归帮市区不好比。”


在他心目中,从中华路到南仓街的这一段董家渡路,画面永远停留在热闹鲜活的昔日时光里。


“摊头都摆满了。卖棉花糖的、做蛋皮的、唱滑稽的、卖梨膏糖的。”杨万军说。


如今的董家渡路上老房子的门窗已经封上/摄于2021年12月
如今的董家渡路上老房子的门窗已经封上/摄于2021年12月


至于今天的陆家嘴,他唯一的印象是有一次,儿子儿媳特意带他去陆家嘴的高档餐厅吃饭。


“小孙子比我还活络,还认得(餐厅),我去了就坐着,不认得。伊拉小青年吃小青年的,阿拉老头子(吃不惯),我不欢喜吃这种菜。派头倒蛮有的,不习惯。”


我们问他还愿意去陆家嘴玩吗?得到斩钉截铁的三个字:“不去呃!”


因为动拆迁,其实他和附近老邻居们都已经搬走了。


但是几个关系好的,几乎每天下午都会回来,回到快要搬空的老公房楼下。户外几张椅子边,拉拉家常、晒晒太阳。


老公房快搬空了但一些老邻居还是会回来聊天
老公房快搬空了但一些老邻居还是会回来聊天


我们就是在那里遇到杨万军的。


他指着椅子上坐着的另外两位爷叔说:“人总有怀旧感的。看到伊拉,都是从小一道白相(长大)的。”


(一个地方)成市,要50年、100年,(但)要消脱(拆掉的意思)也老快的。”


他还是坚持认为,浦西更好。“迭个(陆家嘴)都是老高档的,派头有的,生活设施毕竟没有‘市区’各方面便当。”


“叫没办法才到埃面去。人生一世就是凭感觉,侬感觉格地方还可以,个末(那么)侬就蹲,感觉不好就跑。”


当我们离开董家渡路时,杨万军本来骑着自行车要去取《新民晚报》,忽然又折回来,特意拦住我们补充了一段南市名人轶事:


“埃边乔家路,爱因斯坦来过格地方。人家都不晓得,就爱因斯坦自家(自己)日记上头记下来的。”


杨万军所说的爱因斯坦来过的地方是乔家路上的梓园
杨万军所说的爱因斯坦来过的地方是乔家路上的梓园



桑园街是老南市一条100多米长的小马路,位于陆家浜路和东江阴街之间。走在这条小马路上,就进入了三件套最佳观赏区域。


走在桑园街上很容易看到远处的“陆家嘴三件套”
走在桑园街上很容易看到远处的“陆家嘴三件套”


在这条街周边,不少房屋都已夷为平地,只有桑园街尽头的东江阴街菜场附近,还聚集着人气。


我们在桑园街上碰到的南市“土著”爷叔,平均年龄75岁,几乎都是从小生长于斯。


面对浦东这个“90后”,他们都是“看着它长大”般的长辈口吻。


86岁的沈炳奇下午在家里看电视。门敞开着,刚从对面菜场回来。


坐在沈炳奇家门口的矮凳上能清晰地看见上海中心
坐在沈炳奇家门口的矮凳上能清晰地看见上海中心


他对陆家嘴三件套的态度是:“不大欢喜看”。


活到这把年纪,“不要跌跤”,才是他最关注的问题。他的娱乐活动是“下下象棋,打打麻将”。


至于对岸的浦东高楼,在他眼里,和其他高楼没区别。“没啥看头的。我自家儿子女儿都蹲高房子,我去看啥?”


只有东方明珠稍微特殊一点。


“东方明珠吃香的,外地人到上海来么,第一个要跑格地方去。上海人没啥去的,看了多了,习惯了。像倷年纪轻的,(还)去拍拍照。”


在老南市可以看到东方明珠的角度没有“三件套”多,这张摄于侯家路附近
在老南市可以看到东方明珠的角度没有“三件套”多,这张摄于侯家路附近


住在桑园路、东江阴街路口老房子里的周强(化名),今年69岁。


他家门口,是桑园街上的绝佳观景位。门一开就能看到三件套,但他自己“不大看”。


“头抬起来,‘哦,埃边灯亮了’,就好唻。”


周强虽然每天都能看到对岸的高楼。但他对浦东陆家嘴实地的印象,还停留在自己上初中的年代。“忒远了。要摆渡了啥,不高兴去。”


在东江阴街菜场旁的糖坊弄,陆家嘴高楼成了背景板
在东江阴街菜场旁的糖坊弄,陆家嘴高楼成了背景板


年轻人可能没法理解这种“远”,毕竟乘9号线,小南门下一站就到浦东了。


而对带着啤酒瓶底眼镜的老周来说,由于眼睛不太好,“地铁乘不来”,他上一次去浦东是在50年前。


“格辰光小呀,抓‘财积’(蟋蟀)去。”


“陆家嘴格地一只电影院,老早叫东昌电影院。烂泥渡路(该北段现已并入新建造的银城中路,南段更名为浦明路),老早是棚户区。”



东江阴街菜场门口的上街沿,有三个爷叔坐在椅子上晒太阳聊天。


我们去了三天,每次三个人雷打不动都在。因为印象深刻,我们偷偷叫爷叔“三巨头”。


东江阴街菜场门口经常有三个爷叔,坐着一起晒太阳
东江阴街菜场门口经常有三个爷叔,坐着一起晒太阳


他们每次都背对三件套而坐。我们上前指着远处的三件套,询问他们印象如何时,每个人都一愣,半天才反应过来。


“阿拉不要看了。”其中一位爷叔戴着印有“Gucci”标志图案的围巾,他原先住在东江阴街。现在房子拆掉后,暂时在附近租房子住。


看到我们来来回回穿梭,“Gucci”爷叔以为我们在找拍照打卡点。“到前头江阴街呀,拍电影地方呀,倷去过了伐?”


知道我们去过以后,立刻不响了,觉得附近没其他景点好介绍了。


前阵子大热的网红拍照点江阴街,就在不远处
前阵子大热的网红拍照点江阴街,就在不远处


对浦东高楼的印象,他只想聊东方明珠:有次进去领世面,旋转餐厅吃自助餐。


“讲给倷听,倷肯定要笑。小馄饨几只算一碗,我大概吃了几碗,再吃了8只冰淇淋。”


“转一转,300块洋钿。”


下午4点还有老邻居拿着塑料板凳,来加入闲聊
下午4点还有老邻居拿着塑料板凳,来加入闲聊


说到东方明珠,大家的话都变多了。


“三巨头”中有位身穿宝蓝色短羽绒的爷叔告诉我们,自己曾在2004-2014年期间,在东方明珠做过保安工作。


“我蹲里向做生活(工作)也几年唻。夜里就蹲最高只小球上睏觉的。”


他对高空风光唯一的观感是,“看下头,人都像蚂蚁一样的” 。


经我们多次观察,“三巨头”对面4排公共长椅,就是正对城市天际线的“豪华观景区”,但却经常空着。


正对城市天际线的“豪华观景区”冷冷清清
正对城市天际线的“豪华观景区”冷冷清清


坐在上面的人,也只是低头闲聊,很少有人专门抬头看一眼对岸的高楼。


坐在“豪华观景区”所看到的城市新旧对比
坐在“豪华观景区”所看到的城市新旧对比


对老南市居民来说,高楼见惯了,就只是高楼。魔幻看多了,就成了日常。


面对老城厢的变化,他们会用看惯世事变化的口吻,平淡地说出“现在老城厢,变成遗产了好像”。


对在行政划分上已经消失了22年的老南市来说,这些还留在故土的本地爷叔们,或许是她最后的野生代言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ID:SHerLife),撰文/拍照:姜天涯、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