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ID:SHerLife),作者:韩小妮、姜天涯、李欣欣、顾筝,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上海的尽头在哪里?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正站在大杨浦东南端一座高楼的天台上。


往下看,是定海桥大片的红瓦屋顶。这个与三湾一弄、虹镇老街齐名的弄堂,曾经在坊间留下许多“流氓传说”,此时即将随着旧改画下句号。


被高楼包围的定海桥 居民在去年年底搬迁
被高楼包围的定海桥 居民在去年年底搬迁


往前看,黄浦江对岸的房子层层叠叠,甚至可以远眺到金桥那边的沪东中华船厂,橙色蓝色的大塔吊像一个个变形金刚。


在高处极目远眺 可以看到黄浦江对岸的沪东中华船厂
在高处极目远眺 可以看到黄浦江对岸的沪东中华船厂


眼前的画面陌生而新鲜。同行的青年作家路明指了指北边突然问:“去过上海的最北边吗?宝山罗泾的北面。”


他说,有个作家朋友辞了职,没事的时候在上海四处游荡,有一天就很想去最北边,“看看上海的尽头是什么样子”。


目之所及一眼望不到边,尤其是在秋冬的阴雨天里,加了一层灰度滤镜,有种苍茫之感。


在这样的情境下,让人对“上海的尽头”充满遐想。


没想到回到编辑部,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七嘴八舌起来:


“宝山还不是最北,上面还有崇明。”


“这么说来,崇明占了两个‘最’,最北和最东都是崇明。”


“最南边应该是大小金山岛吧?”


越聊越起劲……可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引发我们如此浓烈的兴趣?


讨论下来,大多数人的生活半径很有限,或者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我们陷在日复一日忙忙碌碌的生活中,除了一些娱乐消费场所,很少会去到日常routine以外的地方。


而上海太大了,外环线以内的上海中心城区,仅占到上海总面积的约十分之一。


我们对生活经验之外的上海了解甚少,充满新鲜和好奇。


“上海的尽头在哪里”,这个抽象的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它关乎上海的地理位置,但更关乎人们的心理尺度、对于上海的认知。



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襄阳南路上有个阿姨叫囡囡。


“囡囡”是上海人家常用的小名 如今不少“囡囡”已经到了阿姨的年龄
“囡囡”是上海人家常用的小名 如今不少“囡囡”已经到了阿姨的年龄


她常年是一头小丸子妈妈式的短卷发,穿一套头的睡衣,喜欢站在家隔壁速度猫自行车店门口听大家“茄山河”。


囡囡的活动范围一般就在方圆30米以内。假使超过了这个距离,她会把项链手链都戴好,头发弄好,打扮得体体面面出去。


有趟200米开外的建国西路上有人吵相骂,大家叫欢喜看热闹的囡囡过去轧轧闹猛。没想到囡囡摇摇头:“我不去,噶远的。”


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国西路就是她心理尺度上“上海的尽头”。


我们很想听听大家心理尺度上“上海的尽头”,于是在上海街头随机向路人抛出了这个问题。


有搞艺术的大哥说我们“突如其来”,“携带着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戏谑我们这是“偶发艺术”。


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嘛,路人的回答里永远藏有彩蛋。



有位在南昌路上被我们“拦截”的西北姑娘来上海10年了。


这位西北姑娘(左)和同事在南昌路上被我们“拦截”下来
这位西北姑娘(左)和同事在南昌路上被我们“拦截”下来


刚到上海实习的时候,她选择在房租便宜的松江落脚。


每天下班以后,从静安寺开始一路地铁坐到穿,看着轨交从地下开到地上,站头间隔越来越长,视野越来越开阔,尽头之感冉冉升起。


所以对她来说,松江就是上海的尽头。


不过有趣的是,后来不住松江了,她还特意乘地铁大老远去到“尽头”,只为在当年住的楼底下吃一碗武汉热干面。


想来那碗面里有记忆的味道。



住在南昌路上的爷叔阿姨不约而同地把我们的问题理解成了“上海的镜头”。


“上海的镜头啊?就是此地呀。”他们的回答也出奇地一致,生于此长于此的自足不言而喻。


南昌路上的爷叔阿姨纷纷理解为“上海的镜头” 可见这条路上经常有人拍照
南昌路上的爷叔阿姨纷纷理解为“上海的镜头” 可见这条路上经常有人拍照


当明白了我们要问的是“尽头”不是“镜头”,他们天马行空的回答里,南汇、滴水湖频频被cue到。


“老上海嘛总归跑跑郊区。滴水湖,都是景色。”


“滴水湖现在那边不得了,天文馆都有了。订票很难订的,网上抢了一个月哦,好不容易抢到几张票子。”


“尽头啊?滴水湖再过去,南汇角(南汇嘴),有像鱼一样的雕塑,那个地方我看是尽头了。”


谁能说他们讲得不对呢?尽头也不一定就是正南正北,上海的边界也是尽头吧。



刘师傅馒头铺里的刘师傅,他想到的也是南汇。


刘师傅的馒头铺在南昌路的一个弄堂口开了许多年
刘师傅的馒头铺在南昌路的一个弄堂口开了许多年


这家馒头铺开在南昌路210弄的弄堂口。面对我们一群人,刘师傅有点紧张地站起来,回答的声音里甚至有些颤抖。但我们都觉得他说得很好。


刘师傅来上海20年了,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南汇。


他说那边和这里感觉不一样。


“说真的,在这里看不到天,很压抑。”我们跟随他的视线抬头看,茂密的梧桐树果然遮住了从他铺子里望出去的那片天。


日复一日刘师傅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间小铺子里度过
日复一日刘师傅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间小铺子里度过


“郊区很开阔。当时和家人一起去的。到东海大桥附近,看到海了。海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除了南汇,奉贤碧海金沙、青浦朱家角、金山枫泾、浦东川沙都被“提名”过。


我们的感受是阿姨爷叔太潇洒了,用脚步丈量过的上海远远超过年轻人。


在襄阳公园里我们遇到一位70岁姓赵的爷叔,一脚油门,“尽头”说走就走。


这位姓赵的爷叔开车游遍了上海 很是潇洒
这位姓赵的爷叔开车游遍了上海 很是潇洒


“阿拉会开车子嘛,自家好去,家人好去,朋友好去。”


“老早到朱家角去,都自家开车子去。”


“要到滴水湖去,老早开车子蛮远的,要去住一天。”


“到洋山深水港(注:业务上属上海,行政区划属浙江),现在这只码头不得了啊,都是集卡。我去过一趟、两趟、三趟、四趟,五六趟都有了。”



在上海科学会堂门口,我们遇到了5位互相拍照打卡秋色的美阿姨。


5位阿姨穿衣各具风格都打扮得美美的
5位阿姨穿衣各具风格都打扮得美美的


阿姨们以前是同事,有的动迁前就住在南昌路附近。退休以后,她们经常结伴出来玩。 


随着城市发展、地铁四通八达,阿姨们觉得现在哪儿哪儿都不算远。


“临港这里,就是上海的尽头。现在不算远,地铁都到的。”其中一位阿姨说。


“老早上海滩上,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当时住在南昌路附近,觉得浦东老远老远的。现在不觉得了,到哪里都很快的。”



阿姨们的感受与一位骑着宝马摩托的东北大哥不谋而合。


去年十一这位大哥刚刚骑着摩托从上海出发 去东北边境转了一圈
去年十一这位大哥刚刚骑着摩托从上海出发 去东北边境转了一圈


这位关先生来上海20年了。骑着摩托去过“奉贤、崇明、南汇”,他说“上海的尽头”几乎都走遍了。


但总的来说,他觉得“上海其实去哪里都很近”。


“不光是地理位置、交通方便,还有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情、文化、包容性。我觉得上海哪儿都不远。”



在环贸iapm后门,我们遇到了在小店门口歇脚、等待取单的美团外卖小哥胡先生。


骑手小哥胡先生今年30岁来上海10年了
骑手小哥胡先生今年30岁来上海10年了


骑手小哥每天在这座城市里东奔西跑,却很少在一个地方停留。他们对上海的认知可以说很广,也可以说很窄。


小胡说,上海“没有尽头”。


不过,他去过最远的地方是浦东机场,也是为了跑一单外卖。


客人点了虹桥的蛋糕,横跨上海送到浦东机场的一个VIP休息室里。


是什么蛋糕小胡已经不大记得了,但那一单的跑腿费他印象很深,80元。



我们都很喜欢的一个发散性回答,来自街头偶遇的一位姑娘。


戴贝雷帽的姑娘(右)回答得很有画面感
戴贝雷帽的姑娘(右)回答得很有画面感


她小时候在医学院路附近长大。“那是一条很短的马路。侬立在这头,可以看到路的尽头。”


“伊一头连着老早的上医大(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一头连着中山医院老早的太平间。”


“想到伊(这条路),就觉得是尽头的感觉。”



而我们听到最玄妙的回答,来自蓝黄发色、和朋友从iapm门口匆匆走过的刘小姐。


搞摄影的刘小姐回答得抽象而玄妙
搞摄影的刘小姐回答得抽象而玄妙


她说:“上海的尽头是雨水,因为太潮湿了。”


只要经历过上海湿冷的冬天,对于这样的表达,相信是有几分明白的。


不过这位来自广东、在伦敦生活过的小姐姐却很喜欢这种潮湿。


更何况,她刚刚从北京过来。


十一


最后,我们特意去求证了上海的尽头都在哪里。


2022年,上海的第一缕阳光是从崇明佘山岛照亮,而旧年的余晖则从青浦商榻消失,“上海的北极点”在崇明新村乡,最南在金山浮山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ID:SHerLife),作者:韩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