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看教育方面的节目,最近看了一期前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的访谈,感叹他真的是一如既往的敢说:

“教育已经完全退化成了一种训练,而且是一种低层次的、低效的训练。”

“学个唱歌跳舞就是素质教育吗?为了推进素质教育,音乐也要纳入考试、美术也要纳入考试、这恰好是出问题了。教育不能总是做加法。”

“我们的教育模式,要让所有孩子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课堂、相同的环境、听相同的老师、学相同的内容、达到相同的标准,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之前他还曾经说过很多惊人之语:

“我们的学校缺少文化,不缺口号,口号不是文化。满嘴有这么多的口号和理念,谈起来都一套套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现实中的落地。”

“不要以为父母给了孩子一切,他就会感恩。”

“无论是容器还是机器,我们都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公民意识、生活、情感、交往、健康、悲悯等等人的基本属性,都被忽视。”

这些话,很少有人敢在公众媒体上说。但是刘长铭这样的校长谈论这些话题,的确是更有底气的。

了解教育圈的妈妈或爸爸们可能知道,北京四中号称「小清华」,各路牛娃扎堆,清北录取率高得惊人。



刘长铭也因此被称为「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从事教育行业 40 多年,这些从业经历和对教育的深入了解,让他说了很多一针见血的「大实话」。



刘校长的访谈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的观点。

他说:什么叫做素质教育,其实不是学什么和不学什么的问题。学点唱歌跳舞,就是素质教育?一天到晚考试,学数理化就不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际上关键的问题,是你是不是关注了教育对象的身体、人格、心灵、社会性的和谐发展。



刘校长还提到:现在甚至在一些很重要的文章里,都在谈好像应试教育挤占了素质教育的时间,我们为了推进素质教育,音乐也要纳入到考试科目里头,美术也要纳入考试科目里面,这些恰好是要出问题了。



这一点也得到了访谈主持人、《财经》高级研究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马国川的赞同。

马国川研究员也谈到,正是因为这种对素质教育不科学的认识,导致这么多年来课本像「烙烧饼」似的,文体、书法什么都进课堂,总是在给孩子做加法。



「做加法」这一点,我作为带俩娃的妈妈,感触特别深。

甚至现在我都是在帮娃千方百计的抢时间睡觉,因为要考试的科目实在是太多了:

语文是万科之母,重中之重;

英语是世界的普通话,不能落下;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都是「STEAM」教育的重头,是未来社会大势所趋,要着重培养;

历史、地理、政治关系着人文素养,很有必要学好;

体育纳入中考,好身体本身就是革命的本钱,运动时间不能省;

根据教育部文件,美育中考已经在试点,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而且目前已经有4个省开展美育中考计分,参与试点的云南省,甚至美育分值增加到了40分。

面对中考越来越严酷的现实,哪个做父母的也不敢让孩子放松。

可是一天只有 24 小时,不可能变成 48 小时,孩子要吃饭、要睡觉、要有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要社交、要玩耍。


电视剧《小舍得》

我觉得孩子有一两样爱好和特长,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当素质教育的科目也纳入到了应试的科目,那必然可能会滋生出很多应试的方法。

最后刘长铭校长给出了他的建议,在他看来,素质教育的这些元素,在各科里面都有。

我们只要在各个学科里面去渗透就可以了,不必非得要在课程内容上,在知识内容上再做加法。



作为北京四中的前校长,刘长铭看过无数优秀的孩子,现在他在任的学校,名气没有四中大,学生生源质量也没有四中好。 在谈到在名校当校长和在非名校当校长的差别的时候,他提到了自己的感受。 在刘校长看来,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方面是在退化的:

比如越来越多的老师,手里拿着习题集讲课,说白了,就是刷题。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老师的课堂上,几乎找不到痕迹。

讲课的时候,有些老师会说:第五题大家还有没有问题,没有了,就看第六题。

所以教育几乎完全退化成了一种训练,而且是一种低层次的低效的训练。

而且这种情况在最近这几年,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这是我最担忧的。



说到训练,我也是有一肚子的话可以说。

前几天还在后台收到了一位妈妈的留言,她说女儿才初一,现在经常做作业到晚上 11 点之后,因为每科都留了 1-2 张的卷子。 看起来好像并不多,但是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加起来,足足要做一个晚上。 苦和累只是一个方面,现在孩子们的竞争压力也更大。

正常来说,孩子考96分是非常不错的分数。但是现在很多地方的学校,96分只能排名中等。

因为有太多100分、99分的孩子,从中小学就开始有了“多得一分,压倒千人”的趋势。

很多孩子都是在学校学一遍、私下找某个老师再学一遍、刷题刷无数遍。

每个孩子,都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争取更接近满分的成绩。 关于这个问题,刘校长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他认为: “今天的中国教育,我们要把教育和训练给他分开,其实今天我们许多学校拿来宣传的,实际上我认为应该不属于教育的成果,而是训练的结果。



一个学校的训练水平高,并不代表它的教育水平高,特别适合考试的人,也不一定将来就一定能够适合工作和生活。 学校的教育,应该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作出必要的准备。



我现在的学校,从去年开始给每个学生谈个人规划,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专门的个人规划导图,就是希望每个学生,从未来社会的发展、从你的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和你自身的资源,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自己,给自己找到一个最佳发展的途径和方向。 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认识自我,所以让他认识了自我,知道了自己最合适做什么,我觉得这个是教育很重要的内容。”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爱国、爱家乡和爱父母是件天经地义,顺其自然的事情。 但是刘校长关于如何引导孩子爱国、爱家乡、爱学校和爱父母的观点,还是让我觉得挺有启发性的。 他说自己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叫做「家园」,希望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让学校成为孩子永远眷恋的地方。



其实我们今天谈热爱祖国,无非就是孩子热爱这片土地、热爱在这里生活的时光。 这些美好的印象、这些生活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些不能割舍的东西。这实际上就是对家乡、对祖国深深热爱的情感。 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首先来自于你对家乡、对周围人的这种热爱。


刘校长之前也在其他的演讲中,提到过类似引导孩子爱父母的观点。

他说亲子之间的情感是在普通的生活中建立的,一起做饭收拾房间,这样建立的关系很真实,让孩子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哪有成天在海滩上你追我跑就能建立的,那都是电视上演的。

他还提到家庭就像小鸟搭窝一样,衔点泥和枝叶,一点点靠唾沫粘合,有这个过程,才能体会到建立家庭的辛苦,才会珍惜。亲子关系也是一样,不要以为父母给了孩子一切,他就会感恩。

无论是让孩子爱家、爱学校、还是爱家乡、爱祖国,最先要做的,其实都是打造跟孩子的情感链接。

让孩子想到这个地方,内心是喜悦的、眷恋的、割舍不下去的。

有了这种美好的记忆,热爱自然而然就会形成。



电影《步履不停》

我们很多家庭,可能都会有过类似的误区,一方面希望孩子学会感恩父母,爱父母,一方面又让孩子每天生活在过多的斥责和高压力之下。

当家不再是能得到温暖的港湾,那爱,也就会越来越疏离和淡漠。

限于篇幅,只能先给大家分享这些观点。如果大家想看更多,可以关注咱们公众号的推文,日后会继续给大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