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健识局(ID:jianshiju01),作者:雷公,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实施药品集采之前,中国并未出现专利悬崖。”12月15日,国家医保研究院蒋昌松在“集采未中选原研药使用情况变化新闻发布会”上指出。
长期以来,专利过期药和仿制药占据中国处方药市场65%的采购金额,而发达国家仿制药的采购金额仅占20%。长期迷信“进口药”的,不仅是患者,还有很大一批医生。
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胡欣表示:在展开药品集采之前,很多医生甚至都不懂得如何去开出通用名(药品)的处方。
2010年前后,世界各大药企纷纷走到“专利悬崖”的边缘,上世纪90年代研发上市的大批优秀小分子药物面临专利到期、仿制药兴起的竞争局面,大药企不得不降价应对竞争。
但在中国市场,由于仿制药无法跟过期专利药相抗衡,期待中的“进口药降价”局面一直未能到来。
如,上市超过120年的阿司匹林,拜耳的原研品种在2010年时每片价格约为0.5元,当时国产品种只要0.1元左右。“进口品种质量可靠”,是支持专利过期原研药持续卖高价的主要原因。
如果不是国家医保局启动了集采,中国版的“专利悬崖”不知道何时才能到来。
一、替代效应明显,未中选原研药采购量大幅下滑
蒋昌松认为,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均展开不同形式的采购模式,而中国的药品集采正在向国际接轨。
药品集采的最直接结果是:未中选原研药的采购金额大幅下降,同时中选仿制药的采购量大幅上升。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选取阿托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氨氯地平口服常释剂型等9种药品发现:集采前,未中选原研药的采购额是46.81亿元;集采实施后第一年,未中选原研药采购额就骤降至25.27亿元,降幅高达46.03%。
从具体品种来看,默沙东的“舒降之”、拜耳的“达喜”和诺华的“代文”,分别以74.43%、60.28%和55.05%的降幅,列集采前后采购额变化的前三位。
未中选原研药的采购量下滑,仅仅是医药市场上的变化之一。纵观全国集采涉及的医院市场,跨国药企的优势早已不在,中国药企反而迎来重大机会。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提供的数据表明,中选仿制药采购量大幅上升,群众用上“质优价宜”的中选药品。其中9种药品采购量持续上涨,恩替卡韦口服常释剂的增幅最大,达77%。与此同时,药品使用结构优化:同一通用名下,原研药采购量从集采前的28.9%下降至12.7%。
中国仿制药与原研药的“斗争”,原本并无十足胜算,是政策之手助推了国产替代。
当然,要想和原研药抗衡,质量必须放在第一位。齐鲁制药销售总公司政策法规部中央事务经理赵翔透露,齐鲁制药5次集采共中标34个品种,在供应省份的市场占有率基本在80%以上,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目前,齐鲁有96个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 部分集采药品的生产线产品也同步出口海外。“过评”意味着国家证明:其质量和疗效与专利过期药一致,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集采中选仿制药有了政策的强力扶植,今后大批过期专利药若想抢回市场,就必须在全国药品集采中胜出。
二、中选品种持续放量,仿制药产业规则重塑
曾在中国呼风唤雨的过期专利药,不得不在集采之后启动降价策略,有的已跌到“地板价”。
《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的逻辑和进展》报告显示,5次国家集采中,原研药的中选占比为最高也只有32%,最低只有10%。
除了胰岛素专场,很多原研药没有进入集采。外企“用脚投票”,其实有自己的难处,盖因跨国药企是全球定价策略,某一个市场的定价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定价。
进了集采的原研药降幅明显,报告梳理的拜耳阿卡波糖、辉瑞的利奈唑胺、赛诺菲的奥沙利铂等22款过期专利药进入集采之后,产品降幅均在43%以上。
没进集采的过期专利药也降价了,这与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表现类似:原研药过专利期后,产品价格就会直线下降,甚至主动退出市场不再生产。
国内仿制药得到快速发展。以汇宇制药为例,公司在集采之前,国内的销售额几乎为零。但从“4+7集采”起,汇宇制药积极参与,5轮集采中选品种达6个。根据汇宇制药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公司的营业规模已突破13亿元。
药品集采不仅给国内药企带来的新机遇,还扭转了医疗机构的用药习惯。胡欣认为,药品集采统一了中选品种的剂型。
“原来盐酸莫西沙星片有0.25g、0.35g、0.5g和0.70g等多个剂型,导致临床使用会出现不安全因素。”胡欣认为,0.25g和0.5g是患者使用相对安全的剂型。
胡欣坦言,此前药企任意修改规格剂型,是为了获得“新药”的身份,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在集采进入常态化之后,这一现象将会得到遏制。
有分析人士指出,通过一致性评价工作,仿制药证明临床表现自身的安全有效,这对于医保、患者无疑是多方共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健识局(ID:jianshiju01),作者: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