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编辑:璐璐、Sharon,头图来自:《欢乐颂》


“家”字上的“宀”,最早在甲骨文中就意味着有墙有顶的房屋。“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一句经典古谚,房子和土地不仅背负着“安居乐业”的功能,更成为一种身份、阶层的象征。房子,似乎是我们文化基因中的一部分,也一直是构建家庭的必要组件。


如今,居住的模式正变得越来越多元:独居,和朋友合租,买一套自己的房子,和志同道合的人共居,或是开着房车游牧,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选择。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对这一代人来说,还重要吗?大家对待自己生活的构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之前,我们发起了关于租房/买房的征集,和大家聊了聊房子、居住和人的关系。大家的来信里,有朋友在北上广租住着一方天地,有的人则从大城市“撤退”,决定在家乡定居。但不论对家的理解如何,是否有自己的房子,是否打算买房,他们的决策中,“自由”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出租屋常常因为不确定性给人一种漂泊感,不能购置太多物品、太大的家具,因为我们时常要准备搬迁,于是在出租屋里,过着一种暂时的生活。但出租屋也是自由、灵活和开放的,它可以让你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地方落脚,认识到各种各样的人。


拥有自己的房子或许能获得更多归属和安稳的感觉,在属于自己的领地上,可以进行更多自由的改造。但买房常常需要克服种种现实因素,买了房之后,是否又会觉得被束缚在了某个固定的位置呢?


相比“居所”、“房子”,“家”在大家心目中是与情感的联结更加紧密的概念。关于“家”,被提到最多次的关键词是“人”和“阳光”——和家人、爱人或是朋友住在一起,能享受午后飘窗外洒进的温暖阳光,就是对于“家”最美好的想象。有人说“理想的家需要有阳光,有爱的人”,有人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也有人说“家和有没有某种东西没有关系”、“一个人住在一套房子里也是家”。


我们看到的这些回答,或许没有太多关于现实的功利计算,但却给了我们很多关于居住的可能性。在他们各异的人生选择和居住状态中,各有各的灵动与生机。


谈到房或家的时候,最高频的关键词<br>
谈到房或家的时候,最高频的关键词


买房,是“稳定”还是“束缚”?


买房对你来说重要吗?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读者朋友,大家的回答常常会带有一些转折意味。因为买房并不单单意味着购买这座房产本身,还有许多附加在房产证上的价值,婚姻、户口、学区,这些现实问题一一摆在大家的面前时,我们意外地发现买房的重要性在如今发生了变化。


@自由之

在广州独居,想用其他方式获得房子的附加价值


通勤时间短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以我目前、以及将来一段时间的经济条件,肯定负担不起公司附近的房子。我的欲望也没有那么强,不觉得需要有自己的房子,才觉得稳定、安心,才觉得那是我的家。


我也和男朋友交流过这个问题。假如未来我们要结婚、生孩子,如果房价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不如把首付或者买房的这笔钱放在孩子的教育上,这比放在房子上更划算。因为买房有很多附加的价值,比如所在社区的条件,以及它提供的户口以及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附加价值是这个房子带来的,如果我们选择不买房,不要这些附加价值,我可以用钱来获得它们(而非用买房的形式)。爸妈常常会强调说,如果要结婚肯定要买房子才行,不然以后孩子的学业和户口可能都是问题。但我不想因为房子让自己以后的生活有一个很大的负担,只要大家一起生活,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小李老师

在杭州和朋友合租,认为拥有房产不重要


我记得项飙老师在《扫地出门》的导读里面提到过一个很好的概念:房子的居住权。我们到底是在居住它,还是占有它?这个概念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我觉得我并不一定非得要占有它,虽然实际的所有权属于房东,但是我花钱租下以后,真正在这里生活的真实的个体是我,而不是房东。


我在这里是真实地生活着,这种收获感是我自己营造出来的。我有权利去决定在房间里面怎样布置、空间如何使用,即使我只是居住在这里,也有决定权。这会让我觉得,是否真的拥有这套房产并没有那么重要。我越来越感受到,似乎在杭州租的这个地方才是我真正的家,回到家乡的时候,反而会有一种会“做客”的感觉。


每次回家,我连蓝牙音箱、香薰机和书,都要一并带回家乡。因为我自己平时日常的生活就没有办法离开它们,所以每次都要把这种生活里的重要物件带回去。要回到出租屋时,我都会想:“太好了,要回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了”,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br>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K.U.1

在云南家乡住家里的房子,觉得买不买房无所谓


去年我从广州回到了老家,到现在一直住在家乡。住在家乡其实不怎么需要考虑买房的问题,而且我当下是单身的状态,所以感觉无所谓有没有房,住哪里都可以。人生就像一个个通关的关卡一样,我要先有工作,然后再考虑谈恋爱,恋爱了之后在考虑要不要买房子,房子对我来说可能是第三关的事情了,所以还没有特别想过未来的事儿。


如果你没有房,就似乎可以像游牧一样。这几天我又跑到广州,开始录自己的播客,租了一个短租的月租房,在朋友家借床铺盖,我就觉得又可以在这个地方待下去了。


©《穿普拉达的女王》<br>
©《穿普拉达的女王》


@咸鱼

在北京租一室户,不打算买房


我目前大约只过了我人生中的1/4或者1/3,我假如要在这个时候选择买房,就相当于我把自己的人生锁死在了某个地方,会有点不甘心。我仍然还是想给自己留一些关于人生可能性的选择空间。比如,我大约不会在北京买房,但假如我又在北京遇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我可能就会很纠结是否要离开那个地方。总的来说,目前买房这件事的优先级并没有那么高,人生也不应该就因为房产很早就确定到底定居何处啊。


而且买房这件事对我来说也不太重要。我觉得“房子”在过去是一个更好的投资标的,而我是肯定达不到这个门槛的。对于现在,房子可能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固定资产,更强调抗风险的能力,即我的钱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了,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能实感上带来安全感吧。


@毛毛

在宜昌老家和男友租房住,纠结是否要买房


我家里人是有想买房的想法,但我个人并不想买房,所以我还在为这件事纠结中。


我个人不打算买房的原因是,一旦我背负了房贷,就会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底气了。比如老板让我加班,我就不敢不加班了。或者,我可能因为不喜欢这份工作想辞职,但一想到我除了要自费五险一金,还要还手上的房贷,压力就会非常大,很有可能会忍气吞声地干着我并不想做的工作。我目前才刚进入社会不久,我不希望自己会因为房贷的问题,被锁在这样一份我并不想做的工作上。我的人生理想是我希望有一天去做一份哪怕不赚钱,但是我喜欢的工作,而不是拥有一套让我有安全感的房子。


我妈觉得我的想法非常幼稚。我也遇到过一些人,他们已经四五十岁了,但是手里没有房产的话,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理想可以去谈,可能就只是想有一个安稳的住所,心里没有安全感。所以我自己确实很纠结这件事,也许有一天就妥协了,也许有一天还是坚定地觉得我不想把自己锁死在宜昌这个地方。


我在北京、广州、杭州都呆过,起初每搬一次家都会有新奇感,但是随着这么多年在不同的城市周转流动,已经有些开始力不从心了,对于很多新奇的事物就没法保持快活的心态去接受。当我每搬一次家都对自己的身心有一些损耗的时候,也会在想自己是不是也需要一个安稳的居所。从经济承担上来说,我觉得租房和买房其实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买房给予了稳定性,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房东会对你做些什么。如果你已经在一个稳定的空间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精神架构,房东突然要把你赶走,你的生活节奏被打断了,这对于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我还是会害怕去面对这些事的。


租房,也能构筑温暖的生活


不论是租来的,还是买来的房子,都承载了在这个空间之内的许多温暖瞬间。我们居住的屋子成为工作后疏解压力的场所,不管是晒太阳、听歌、看书,还是发呆,因为有这些留白的时刻,物理的、冰冷的空间才被赋予了意义。


@小李老师

“被楼下孩子们的笑声唤醒,开启了我的周末”


从我的窗户往下望,是我们小区的游乐区域。周末的早上,我常常会被楼下小孩子嬉戏打闹的笑声唤醒。他们大笑、大叫,我并不觉得吵闹和烦躁,因为孩子们不用上学,意味着一个周末的开始。阳光把我的房间烘得暖暖的,我安静地躺在床上,打开我的音箱,听会儿我喜欢的歌。那一刻我觉得买不买房也没有关系,只要我的心是轻松的、环境是舒适的,就很不错。


@自由之

“干花背后有温柔的故事”


卧室的柜子旁,有一扇窗会照进阳光。我就坐在那里静静的,什么也不想,享受这一切安静的时光。那一刻我特别放松,看着我布置的家:我的书、我的桌子、我插的花,还有干净的地板、温馨的厨房,这一切好像都安静下来了,特别地美好。


因为我是一个比较着急、焦虑的人,能处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会让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愉悦。


这张桌角的干花照片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和我的一位同事之间的故事。因为都想要租新的房子,我和这位同事偶然地认识了对方,我们相约一起找房。我入住新家之后,她送了我一个盆栽绿植作为礼物,我就想着等她也搬新家了,就送她一束干花。


买了干花之后,花却被我弄乱了,我又不知道怎么插。正好那天我邀请她来我家吃完饭。看到有两个花瓶,她就提议说帮我也插一束花,我们便开始修修剪剪,想要插出好看的形状。结果就是她拿走了一半我送她的花,还有一半则留在我的花瓶里。我觉得很感动,我们纯粹是因为找房子才认识、了解的,但我却收获了一个真诚的朋友。



© 自由之


@毛毛

“我每搬一次家,都会买一件陪伴我的 pokemon 小玩具”


我记得有一次搬家到了一个新的城市,租了一个一年的房子,而我偶然在抽屉里翻到了一份死亡证明,真的非常恐怖。之后,我搬家的时候都会买一个 pokemon 口袋妖怪小玩具来陪伴我。


我搬到广州的时候,买的是一个皮卡丘的小夜灯;搬到杭州的时候,买的是小火龙的手办;后来搬回宜昌,买的是一个妙蛙种子。我每次只要买到这些可爱的小伙伴陪着我之后,就不再害怕了,或者只要一回家,看到它们在家里面等着,就觉得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家。特别是小夜灯,它晚上的时候会发光,带给我不少安全感。


© 毛毛<br>
© 毛毛


@K.U.1

“如果不是合租,很难认识新朋友”


住在长租公寓时,我和朋友是最早入住这套房子的人,当时还空着两个房间,我们俩就像是主人一般,为后来者介绍这个房子。后来来了一个比我们大五岁的北京大哥,刚来头一天,看到我们客厅里码了一堆酒,就主动问我们是不是爱喝酒,大家就这样因为酒熟络起来。下班后,我们常常聚在客厅一起坐着喝酒聊天。这是我关于房子很好的回忆。如果不是在合租的环境下,我很难认识这样的新朋友。


@咸鱼

“被阳光照到的那一刻,我觉得生命鲜活了起来”


我现在的卧室朝西,卧室旁边是阳台,是一个打通的状态。在某个周末的下午,我从午觉中醒来,我突然看见阳光直接洒进房间,到了更晚一点的时候,夕阳把整个房间染成了橘黄色,我觉得特别温暖、开心和舒适,但我最开始决定租这个房子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一点。这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微小幸福感常常能够治愈我,有时候会突然觉得生命鲜活了起来。


@乔乔

“布置房子的过程就像是给自己筑建一个躯壳”


每次找房子感觉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在各种因素之间衡量,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真的很难满足对理想房子的幻想。但是当你住下的时候,把它渐渐布置成一个让自己熟悉的环境,就会产生依恋的感觉,这个过程像是给自己筑建一个躯壳。


©《俗女养成记》<br>
©《俗女养成记》


@mancuspia

“幸福存在于每一个小瞬间”


看到阳光从窗户照进房间,和舍友一起在客厅吃饭,有人默默的买了束花插在花瓶里,和门卫大叔打招呼,幸福还是存在于每一个小瞬间的。


@Kheriron

“喜欢落地窗外的生活气”


在今年夏天,我终于租到了梦寐以求的房子,在一座老旧的 Loft 大厦,每层楼之间的平台如同一条藏在楼里的街道,有人在道旁摆了沙发,闲时便与友人坐在沙发上,抽着烟,喝着酒,聊着天,或是看看邻居摆在外头的水缸造景,观望理念的游鱼是否安好。


傍晚,在八米高的边框里,太阳的余晖会沿着西侧照亮平台。雨天时,会有雨水趁乱涌进来,却在平台两米边缘的地方就褪去了,留下一滩不成器的雨水在地面叫嚣。我的住处就在这里,在大厦边缘,在雨水叫嚣的地方。


我喜欢雨,喜欢在家门口感受到自然的天气,更喜欢大厦边缘这间小屋特有的三面落地窗。落地窗前原本一无所有,我从旧画室搬来了两张长桌,又在桌下堆好画材和其他消耗品。对着落地窗,便是通往二楼的楼梯。我在楼梯下摆了一张沙发,又在沙发旁的地上摆了一块音响。门旁的冰箱塞满了我的酒和冰块,还有些适合烤箱加热的半成品。算上二楼的卧室,我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才将这里归置妥当。在我眼里,它就是属于我、适合我的一切,它就在原地,等着我这个主人。


在这个家里,我最满意的就是落地窗。每次回到家的时候,不管是什么时间、什么样的风景,窗外有没有太阳,有没有下雨,只要看到这个通透的大窗,我觉得都很舒服。



© Kheriron


有 TA 的地方就有家


家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时候你感觉到你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你的家?不论是租房子住,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还是住在父母家,房子本身其实并不重要,但是那些家的“意义”——和重要的人在一起、产生与人的连接、享受自由与松弛,让我们得以生活和安居。


@自由之

“跟重要的人在一起,都可以称之为家”


我要离开这所房子暂时去别处的时候,比如说去工作或出门时,我会看一眼这个房子,我觉得它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动,这种感动可能不是一些具体的事情,只是一种感觉,就是我好像这么多年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房子。


因为在学校住、别人家住、爸妈的出租屋里住,好像都不是完全属于我的一个空间。而当我自己出来租房时,这个房子是完全属于我的,我可以在它现有的条件上,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布置它。家里的所有东西都在等着我回去,我可以随时回到这里,也可以随时离开它。


我现在对于家的概念是,那是属于我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和最重要的人在一起。可能不一定固定在哪所房子,我回爸妈家跟他们在一起,我就觉得这是家的感觉,回自己的家,或者去我男朋友家跟他在一起,甚至去朋友家的时候,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家的感觉。好像跟人在一起,跟我觉得重要的人在一起,都可以称之为“家”。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咸鱼

“家最重要的是人,让我们与一座城市有了更深的链接”


对于我而言,家其实最重要的是人,真正的居住环境相对而言就没有那么重要。我觉得我住的地方只要不是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这些硬件条件缺憾,整体干净整洁,我都能接受,不需要装修特别好。


我还是需要有能一起走下去的人,能有足够大的厨房空间,客厅或者餐厅能容纳足够多的朋友,大家一起参与到做饭的过程中。虽然我现在租房独居,但我偶尔也会邀请朋友来家里一起做饭、看电影、聊天,或者哪怕有时候我们在外边租了一个周末的民宿,白天大家各忙各的事情,但是到了下午或晚上一起做点什么,都会让我与这座城市产生了更深的联结、更亲密的感觉。


@小李老师

“和客人介绍每一个角落时,我意识到这里是我的家了”


心安的地方就是家,在这个家里你的生活是可控的、放松的。不论是楼下孩子们的笑声,打开窗帘后洒进房间的阳光,还是和室友一起做饭,躺在床上和闺蜜一起聊天,都让我感觉心安和幸福。


我强烈地意识到“这里是我家”的时刻,是在家里招待朋友的时候。当有朋友过来住时,我会跟她介绍我家的每一个角落,比如说我会告诉朋友,我的冰箱里面有牛奶,有给你准备的早餐,在厨房哪里可以烧水,洗澡要怎么打开热水器,再小到哪一瓶是沐浴露,哪一瓶是洗发水,怎么开关台灯……我很熟悉每一个角落,当我在以一个类似于主人的身份,去介绍这个家的每一样东西的时候,“家”的感觉会非常明显。因为你可以在这里如此接待她,正是因为你在这里生活、这是你在杭州的家。


@K.U.1

“家就是在熟悉的人身边”


离开广州,除了觉得工作很虚无、没有意义之外,更多是因为大城市的生活让我感觉有些孤独。虽然和朋友住在一起,但可能是因为和家人朋友联系太少了,我还是会觉得孤单。我发现,自己和初高中认识的朋友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和城里的朋友的连接则较弱。


回到家乡之后,我觉得能在父母身边、在熟悉的人周围,就能给我家的感觉。


@Kheriron

“家是随时能躺下的沙发”


我在很多地方都没有家的感受。小时候家里总是搬家,而小学以后我就开始在外地念书,所以不会对一个地方特别有归属感。我到现在也觉得没有归属感好像不是很大的问题。


这种归属感的缺失,是因为一直以来住的每一个地方都不会让我轻松,住在家里时虽然我有自己的房间,但整个人的生活状态依然是被爸妈管着,在学校,宿舍就更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这让我觉得在这些地方待着是一个“做任务”的状态。


我自己一个人待着会更放松一些。如果我有自己的家,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一个沙发。因为家的感觉应该就是在这个地方,随时可以脱鞋躺往沙发上一躺。能躺下的地方让人感觉随便轻松。


©《请回答 1988》<br>
©《请回答 1988》


@苹果痰

“只要我是这个地方的主人,这就是我的家”


不一定要有家人才算家,对我来说只要我是这个地方的主人,它属于我,我能在此长期居住,那就算是我的家。独居对我来说意味着不受约束和自由,我用 600 块就租到了一室一厨一卫,虽然唯一的缺点是光线不好,窗外没有风景,但下班回到自己的小窝时,仍然非常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编辑:璐璐、Sha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