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ID:the-Bund),作者:siri110、stacey,题图来自:《梦想改造家》
68岁的老杜,因为想把白银老家的房子翻新,走上了《梦想改造家》节目。
节目组给他安排的陶磊,是国内知名的建筑设计师,近期还登上了《安邸》中国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和室内设计精英榜单。
但等这套乡间别墅出现在节目里,观众们却充满了情绪——红砖、木头、水泥砌成的“毛坯房”,让人以为还没接受过改造。保暖措施不符合当地需求,在零下二十度的白银农村并不抗寒。
明明面积够大,使用感却极其狭窄,完全不符合老杜有5个子女以及更多孙辈的需求。
再加上超过百万的造价,有人直言不讳地说,就是“叙利亚风格”。
即便节目组已经就此发声,表示“项目尚未完工,仍将继续完善”。
但争论并没有因此结束,很多人冲到设计师的社交账号下,攻击他的设计甚至本人。
这场争论暴露的是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如何解决设计精英话语权面对普通民众时出现的矛盾。
对普通人而言,美固然是重要的,但房子最关键的部分还是住得舒心,况且这两者并不矛盾。退一步说,难道为了审美,就可以忽视人的真实需求?设计本就该是以人为本的。
争议:用甲方的钱造自己的梦
在节目里,我们其实无法得知老杜对房子的真实感受,是失望还是满意。但显然,这套房子和他预想有一定差距。
在项目开始前,他就带设计师去看了当地人新建的房子:二层小洋房。虽然算不上多好看,但现代化别墅的大方向定下了。
对此老杜还特别强调自己想要两层的楼房,这一点设计师坚决反对。后来又做了一定的妥协,表示“虽然老人家水平不行,但年纪大了,我就尊重他的愿望“。
看到这里的观众,很难不感到不适。
设计师固然是专业人士,但从头到尾的沟通到作品呈现,都没有对作为“甲方”的老杜有丝毫尊重,只有满满的傲慢。
他做的是自己想展示给大众的作品,而不是大众需要的作品。这一点在整个房子的实用性问题上极为突出。
最被诟病的是保暖效果。不能说设计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节目中可以看到很多墙面他都做了加强保暖层,全屋铺设地暖。
但地暖的选择显然与白银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不那么相合。老人家习惯了经济适用的炕:花钱少、加热速度快、保暖性强。而地暖这种需要一直开着的高能耗、高消费、常维护设备,对一个朴素的农民来说,每年白银漫长的冬天,必然要多一笔本不需要的巨额开支。
网上有人说每个月要600块的电费,这个数字已经让人觉得不低。但这样大面积的地暖真正使用起来,600只是个起步费用罢了。
与采暖相比,被骂惨的“格局小“反倒只是城乡生活理念不同造成的差异。
这期节目叫“二十个人的空巢之家“。老杜种了一辈子地,培养出了五个大学生,在农村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但老杜离不开家乡,所以希望把老家的旧房子改造得更好,让子女孙辈常回家看看。
所以这套房子,至少要能容纳20个人团聚。我想这也是老杜为什么想建两层楼的房子的主要原因,要尽可能的扩大使用面积。
餐厅作为团聚的主要地点,极为迷你,小辈们估计都要站着吃饭。
虽然有两个卫生间,但都在一楼,对于住在二楼卧室的人来说,并不太方便。
且一二楼之间的楼梯极为狭窄,年轻人行走尚且要小心,更别说老杜了。
可以说从这套房子的整体规划来看,让20个人同时生活得舒心,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132万不贵、但分配不均:更缺乏人文关怀
生活的不舒服,并不是因为宅基地面积不够,而是设计师为了达成一定的设计效果,有的面积更多地是为了审美服务,而不是实用。
比如天井院,时下流行,确实也很美。但在北方这样天寒地冻的地方,保暖性不佳,摆放的暖炉更适合摆拍而不是使用。四周的大窗户看着都冷,也没起到加强采光的作用。
这又涉及到预算的分配不均。
整套房子的改造花了132万,其中竟然有88.6万花在了土建上,硬装32.3万,软装只花了11.8万,家具大部分用的是宜家。
不少人质疑是不是这132万里是不是有灰色的部分,不太可能。但预算管理没做好是绝对的事实。
土建花了这么多钱,砖块的质量却没有得到基本的保证;为了砌墙,还专门从北京拉了师傅过来,考虑到疫情,这笔人工费花销不小但又没那么必要。
钱的大头花在了外部砌墙,室内人居自然没钱了。
而这正是这套房子的核心矛盾:这不是个有无限预算的项目,在砌了墙就没钱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去砌墙?砌墙是达成审美艺术性的唯一可能吗?
最后,这套房子还有一个让人必须直面的问题:老杜作为房子的主要使用者,年纪已经不小了,这套房子是否有为老人居住考虑的地方?
狭窄黑暗的走道,不仅不适合走轮椅等医疗器械,对视力变差的老人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加上不好走的楼梯,日常生活要处处小心了。
整体红砖、水泥的房子,到处是棱棱角角,磕碰起来后果严重。
此前《梦想改造家》有一期为老人设计的房子,到处都注意到了磕碰、行走的问题,所以这不是个难度太大的事。
不论好不好看,这套房子居住起来确实不会太舒服,人文关怀多有欠缺。于是也不难理解,为何大众为何觉得老杜当了冤大头。
专业人士怎么看: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房子的设计到底如何,我们找到了几位建筑设计界的专业人士来谈谈他们的看法。
金螳螂文旅院院长徐慨认为,建筑师陶磊更像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自己在微博上多次发布了作品的照片,至少本人对这个作品还是挺满意的。
他的初衷就是做清水砖,作品更像是为了维持他一贯风格的途径。但这也导致他忽略老人的需求,单方面定义了老人的生活方式。
西北的土地气候等特殊性导致施工的措施费很不可控,陶磊项目的施工期间又遭遇了原材料上涨、疫情等原因,光是土建成本就有近90万不难理解。
理想主义者确实比较难接地气。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陈一峰与徐慨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他认为设计师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比较自我和个性,埋头在专业领域深耕,更容易获得专业奖项。另一类设计师一般会选择对业主和多数人审美做妥协,获得更多商业性的成功,但后者大多数也会在专业上认可前者。
陈一峰觉得陶磊就更接近第一种类型。而他设计的这栋房子,如果不是作为农民自宅,建筑本身的审美可圈可点,如此猛烈的消极评价对建筑师来说并不算公允。
这个项目具有的纯粹的建筑材料,空间和光影本体的质感与美感其实是国际和国内专业奖的建筑作品中通常会具备的特征。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在民宿、餐厅里看到相似作品,往往也挺受欢迎。
评判一个设计的优劣需要多维度,如果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农村住宅,它符合建筑的在地性、本土性、低碳性、绿色性,从这些方面来说,是个好设计。
陈一峰的观点在设计圈里有所印证。不少设计师都说,抛开功能,审美没什么大问题。
但深究功能,它就是一具空壳。
普通人审美和精英设计话语权的交锋
作为国内顶尖的家装改造节目,《梦想改造家》已经播出了7年。这对于一档综艺节目来说,是非常成功的。
它受欢迎的理由很简单。中国人讲究安土重迁,非常在乎房子。而《梦想改造家》在控制预算的前提下,通过颠覆性的空间布局重置,给主人创造一个美观、舒适的生活环境,给普通人解决了住房难题,实现的是他们的人生梦想。
而作为观众,我们可以感同身受那份对家、对生活的热爱与渴望。
作为节目的忠实观众,在我印象里有不少改造案例都赢得了一致好评。
比如孤独图书馆的建筑师董功,他曾改造过一位船长在海边悬崖上的家。这样的地理位置,导致房子常年受海边气候影响,房体脆弱、受潮、漏水,充满安全隐患。
同样花了130万,他改造后的房屋不仅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还在设计上给予人文关怀。
设计以白、棕色为基调,简洁大方,客厅、卧室、厨房、每个空间都能看到大海,还有船舵等元素的暖心亮点。
顶层加盖的半圆形屋顶是董功标志性的清水混凝土样式,夜晚,温馨的灯光从半圆形的顶部透出,就像一个指引回家方向的灯塔,熨帖了在大海上漂泊多年的船长的心。
青山周平是梦想改造家邀请的第一位外籍设计师,当年他面对的难题是改造一套仅有35平方米的学区房。
尽管一开始颇受质疑,但青山周平还是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完美地将日式蜗居哲学运用到设计中,可变餐桌的榻榻米、可收纳的隐形料理台、犹如乐园的儿童房……他为窄小的空间创造了灵活多变的可能。
尤其是后来为屋主邻居一起做的伸缩院子,极具和式风格,打开棚顶和桌子就能轻松达成8人的用餐需求。
这样的设计也成为了之后许多改造案例的样本。
当然,由于节目内容的特殊性,除了像我们一样的普通观众以外,还有一类建筑设计师代表的专业观众。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如何既能在实用与大众审美间找到平衡,又能坚持自己的美学风格,对所有设计师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设计精英与普通民众的矛盾、设计的审美霸权,是圈子里的顽疾。这一次终于在《梦想改造家》,彻底地暴露在了大众眼前。
红砖房的设计到底有没有问题,哪怕是专业人士之间也产生了很大的争论。但有一点得到了公认:不考虑业主的本质诉求,过于追求自我,并不是那么厚道。
造生活起居的住宅,不是给美术馆、餐厅造打卡点,设计师个人的审美爱好往往需要后退一步。
而不论是设计师坚持自己的艺术审美、还是屈从于业主的大众审美,关键点都在于设计是否有能提供好的居住体验、是否有足够的人文关怀。
这与审美的高低级无关,是对人和生活的尊重。
这种重视艺术性而忽视了实际居住功用的红砖房,对业主来说,实在是傲慢。
当然,《梦想改造家》提供的不是一个市场化产品,双方必然都有需要妥协的地方。但人,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这也是设计为何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ID:the-Bund),作者:siri110、stac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