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出版(ID:citicpub),作者:阿信,编辑:楚旂,审核:Yoyo,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吵了两周,本来说好周五(11月12日)就要结束的联合国第26届气候大会(COP26),在“扣人心弦”的最后磋商中又拖了两天,终于在今天(11月14日)上午圆满落幕了![1]


当宣布近200个缔约国家正式签署通过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时,COP26的主席阿洛克·夏尔马甚至一度情绪失控哭了起来……


不过好在,当谈判进入胶着状态,大家都很悲观的时候,中美联合发表了“格拉斯哥宣言”,推动了谈判的进程,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盛赞为“为整个大会的谈判做出了榜样”。[2]


作为《巴黎协定》实施生效以来的首次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最主要的成果就是:达成了包括第6条在内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相关议题,为落实《巴黎协定》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开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征程[3]


而在COP26召开前夕,我国还接连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份重磅文件,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明确时间表、路线图。[4]



那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今后会么做?又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今天,阿信就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和《读懂碳中和》这两本书,让你一文读懂“碳达峰”和“碳中和”。


一、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作为《读懂碳中和》一书的作者之一,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秘书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教授认为,首先,我们要问这样两个问题:


大气中的碳循环是什么样的结构?谁在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在这两个问题背后,其实有四个交互的对象。


第一个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科学家推算在2009年~2018年间,人类每年向大气中排放350亿吨二氧化碳。


第二个是土地使用,因为要盖房子,要去改变土地的用途,因此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概是每年60亿吨。


第三个是陆地系统,大部分植物白天在光合作用下产生氧气,晚上要吸入氧气排放二氧化碳,这个排放量和吸收量基本平衡,大约是4400亿吨。


第四个是海洋系统,他每年的排放量和吸收量也基本平衡,大约是3300亿吨。


图片来自:unsplash
图片来自:unsplash


鉴于陆地和海洋系统的排放和吸收净值能相互抵消,人类排放的这400亿吨就成了主要矛盾。好在地球的陆地系统和海洋系统能额外多吸收约200亿吨的杂质,这样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量大约在180亿—200亿吨。


所谓碳达峰,是指到了某个时间点,我们逐年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达到了最大值,之后就开始下降。


碳达峰后虽然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量在减少,但总量还在增加。所以要想解决问题,实现碳达峰还不够,我们必须实现碳中和,让增加的量和减少的量相互抵消,实现净碳足迹为零。


要想实现净零排放,我们还有一个办法叫“工程碳汇”,也称“零碳技术”、“负碳技术”、“近零排放技术”,通过人为的方式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隔离出来,是各国低碳科技的一个竞争领域。


另外,除了二氧化碳之外,所有类型的温室气体排放都值得我们关注。


图片来自:unsplash
图片来自:unsplash


以2014年我国温室气体来源为例,可以看到,能源、工业、农业、废弃物处理,都是主要的排放源。


一方面,能源活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工业过程产生的量也不少,比如炼钢、制作水泥。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温室气体甲烷,甲烷在能源活动中会逃逸,比如挖煤矿的时候,生产天然气的过程中,都会产生。


2030年碳达峰主要涉及的是能源活动和工业过程相关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而碳中和的目标包括全经济领域的排放,不仅仅是二氧化碳,还包括甲烷、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我们要处理所有类型的温室气体。


二、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中国有多努力?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为《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一书所做的序言中写道: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是最早制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主动承担相应责任,并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努力推动全球气候谈判。


我国早在 1994 年就发布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015 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2016 年签署了《巴黎协定》……


为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已经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截至2020年底,中国碳强度较 2005 年降低约 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 15.9%,大幅超额完成到 2020 年气候行动目标。


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日本用37年,而中国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只有30年,欧盟、美国、日本所用的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和1.2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5]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意见》)正式发布。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总体部署。



紧接着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方案》提出: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意见》和《方案》一经颁布,引发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其中均重点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的主要目标。


那么问题来了,针对五个方面的主要目标,我们在气候行动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三、助力绿色转型与零碳未来,我们该怎么做?


对于以上疑问,在《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一书中,生态文明领域专家从理论、技术等多维度给出了5点解读。



解读1: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行动路径:


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壮大绿色环保产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等。


图片来自:unsplash
图片来自:unsplash


解读2: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遏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绿色制造体系。


解读3: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要求下,需要大力发展低碳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开发和利用,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低碳能源中比较代表性的就是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氢能、可燃冰和页岩气等。


图片来自:unsplash
图片来自:unsplash


解读4: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想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从源头上讲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减少碳的排放,二是增加碳的吸收。


那么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可以做什么,怎么做?


从社会层面讲,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个社会转变过程,需要从改变消费理念、推动全民行动和完善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协调推进。


要大力倡导低碳消费理念,自觉形成节约、低碳的消费方式,把低碳消费落实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从衣、食、住、行、游、娱及日常生活各方面把低碳消费落到实处。


解读5: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增加碳汇以提高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也是减排的重要途径。增加碳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增加森林碳汇。通过植树造林、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管理等提高林地生产力,进而增加森林碳汇。通过使用其他清洁能源替代薪柴、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木材深加工、木材循环利用等措施来实现碳替代。


增加耕地碳汇。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较低,南方约为0.8%~1.2%,华北约为0.5%~0.8%,西北大都在0.5%以下,而美国为2.5%~4%,所以我国增加耕地碳汇有着很大的空间。


图片来自:unsplash
图片来自:unsplash


增加草原碳汇。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防止草原退化和开垦,要降低放牧密度、围封草场,实施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原修复。


重视海洋碳汇。海洋固碳能力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是“蓝色碳汇”,要重视海洋碳汇的作用和核算,在深入研究海洋碳汇的基础上,在碳交易中引入海洋碳汇交易,进一步扩大碳汇潜力。


参考资料:

[1].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入“加时”.新华社,2021-11-13.

[2].专访:应对气候变化需各方加强合作,注重落实,履行承诺.生态环境部,2021-11-13.

[2].中国代表团团长谈COP26成果: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中国新闻网,2021-11-14.

[4].微博@新华社.

[5].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2021-11-01


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出版(ID:citicpub),作者: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