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作者:石决明,原文标题:《“神女”飞向太空:女航天员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
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天宫”——“太空出差三人组”中的女航天员王亚平,也成为中国第二位登上空间站的女航天员。
作为神舟十三号乘组的唯一一位女航天员,又美又飒的王亚平,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大家对她的太空之旅充满好奇:在训练时,对女航天员的要求会存在不同吗?身为一名女性航天员,她在太空中要克服哪些困难?又有哪些优势呢?
关于女航天员不得不说的二三事
“恶劣的航天环境给男女航天员带来的挑战都是一样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认为,太空从来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为你降低门槛。
巨大的加速度、噪音、震颤、失重、辐射,还有隐藏其中的恐惧和孤寂……要想探索宇宙,不论男女都得面对同样的挑战,也都需要具备对环境的适应力和耐受能力。
中国女航天员的选拔标准与男航天员并没有差别:出于对心理成熟度的考虑,要求“已婚”;要有坚定的意志、良好的相容性和献身精神;原本是空军飞行员,且飞行成绩优良、无等级事故;身体素质优越,最近3年体检均为甲类;语言表达清晰、无药瘾、酒瘾、烟瘾;不偏食,易入睡……
一旦入选,这些航天员就得接受大量“魔鬼训练”:首先,要学会“基本生存技能”,比如如何在失重条件下解决吃、喝、拉、撒、睡的问题;其次,为了成功完成任务,还要学会操纵、控制飞行器并能在其中做科学实验、对地观察、遥测和通讯等,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最后,如果不幸遇到了“非正常返回”的状况,他们还得学会自救——不论是降落在沙漠、戈壁、峡谷、热带丛林,还是江、河、湖、海、高寒地带,都要努力活下来。
这样的训练,无疑“旷日持久”。根据国内外航天员训练的经验,培养一个职业航天员平均需要3年半到4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入选航天员队伍后,女航天员在数年的漫长训练期间都无法要小孩——也正是顾及到这一点,我国在选拔女航天员时,同等能力下会优先选拔生育过的女性。对于“是否生育”的考虑,可能是女航天员在选拔过程中最大的不同之处了。
除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也是硬标准。身处茫茫宇宙,看着远处那颗蔚蓝星球,周围一切仿佛都是虚无,比起男同事们,女航天员会不会更容易感到压抑,甚至情绪崩溃呢?
事实证明,女航天员的专业素质并不比男性差。理论研究和大量航天实践发现,女航天员不仅具备执行太空任务的能力,在某些方面的感觉更敏锐、考虑问题更全面,进行沟通和处理问题时也会更注意方式方法,产生更好的合作效果。比如,身材娇小的女性在舱外活动时更容易控制自身,有助于更为细致地完成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女性体脂率更高,血红蛋白质量少,平均身高与体重均低于男性,所以女性在失重下的雌激素和镁代谢优于男性,出现太空病的概率也相对较低——比如血栓、铁中毒、血管痉挛、心律紊乱等问题。这样一来,女航天员反而能更快、更持久地适应太空环境,也能保持稳定的心态去执行复杂的任务。
不过,还有许多人忍不住为女航天员的太空之旅牵肠挂肚:男女航天员共同生活肯定会产生诸多不便,届时又该如何处理。
在“王亚平要作为乘组中唯一一名女航天员出征太空6个月”的消息传出后,许多热心网友操碎了心:长期太空飞行,会对身体有什么负面影响?生理期到了该咋办?想化妆、护肤能做到吗?个人隐私怎么保障?
别急,咱们能考虑到的问题,国家也都能想得到。事实上,根据女性的生理特点和生活需要,“天宫”里已经进行了小小改造:飞船座椅是根据女航天员的身材特制的,保证让她在飞天和返回时,都有舒适的乘坐体验;舱内航天服是“个性化定制”的,整体不会太宽松厚重,手套也做得更加贴合女性的纤细手指;大小便收集系统的高度距离,也根据男女航天员的身高差进行了调整,还设计了帘子保障隐私……
其他该有的“装备”,也一件都没落下。在神舟十三号发射前,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已经先“带货”上去了——不仅有必备的卫生用品,还专门配置了巧克力、甜点等“补血”用品和少量无毒化妆品,天舟三号“快递员”简直是“头号暖男”。
历史上响当当的“太空女杰”
美国首位绕地飞行的男宇航员约翰·格伦曾说:“女性不属于这个领域。”而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像王亚平一样的女航天员飞上了太空,未来,这个比例还将不断扩大。
全世界第一位女航天员,是苏联的捷列什科娃。20世纪60年代,苏联正在和美国竞争世界“太空第一女”,因此很重视对女性航天员的培养。经过严格的体检筛查,跳伞运动员出身且为工人阶级面貌的捷列什科娃成功入选首批女航天员队伍,一同入选的还有另外三人。入队之后,她们均由大名鼎鼎的世界“太空第一人”加加林负责管理。在激烈的竞争后,捷列什科娃脱颖而出,1963年6月16日,代号“海鸥”的她驾驶着“东方6” 号飞船成功上天,在太空中飞行了2天22小时50分。
这次飞行,证明了妇女也能在太空中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返回地面2个月后,捷列什科娃还同“东方3”号飞船的航天员尼古拉耶夫结婚,组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家庭,并在一年后诞下一个健康的女婴——自此,太空飞行可能对女性生育功能有负面影响的说法,也不攻而破。
1982年8月19日,苏联又把另一位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送上了太空。与捷列什科娃相比,萨维茨卡娅的飞行经验更加丰富:她不仅创过3项跳伞世界纪录,而且还是苏联雅科夫列夫设计局的第一名女试飞员,掌握20多种型号飞机的驾驶技术,是18项飞行纪录的保持者……在1980年挑选女航天员时,整个飞机设计局一致推荐了她。
萨维茨卡娅的第一次太空之旅持续了超过一周——她与另外2名男航天员一起飞往“礼炮7”号空间站,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男女混合的航天飞行小组。在飞行中,萨维茨卡娅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她坚定果断、思维清晰,成功完成了所有任务。
1984年7月,萨维茨卡娅再次升空。这一次,她迈出了空间站,在舱外进行了3小时39分钟的行走活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并有效从事舱外作业活动的女航天员。
11年后,苏联女航天员又创下一项世界纪录:在太空连续逗留近半年——这一份荣誉,属于康达科娃。她在“和平”号空间站上生活了169天,而在此之前,女航天员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不超过15天,这为女性长期在太空生活提供了宝贵经验。
和苏联相比,美国对培养女航天员一事的态度,经历了从热到冷又持续升温的变化。
美国培养女航天员的计划,其实比苏联开始得还要早,而且更加完善。早在1960年,美国就按照男航天员的体检标准,选拔出了13名女飞行员作为首批女航天员,她们在当时也被称为“水星13妹”——1958年美国实施的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就叫“水星”计划。
不论是知识水平、身体素质还是专业技能,“水星13妹”与男性航天员相比都毫不逊色,更比苏联的捷列什科娃强上一截。可惜她们生不逢时:一方面由于当时的航天工程发展还未成熟,美国宇航局担心女航天员如果在训练或太空飞行中受伤甚至死亡,会在民众心目中造成极坏的影响;另一方面,考虑到训练设备有限,美国宇航局也担心女性航天员的加入会影响到男性航天员的训练。所以,美国宇航局以“水星13妹”没有达到最终要求为借口停止了相关培训。
计划停止的同一年,1963年,苏联的捷列什科娃飞上太空。争夺“太空第一女”一役,美国落败。
自认为“蹉跎了岁月”的美国,又开始研究和训练女航天员,但由于业内性别歧视的阴霾久久不散,直到1983年,美国才有了第一位破除刻板印象、成功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员萨利·莱德——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她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机械臂释放了一颗价值4000万美元的卫星。
或许是为了挽回颜面,或许是受到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此后美国的女航天员开始频频出现:1984年10月,凯瑟琳·沙利文成为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的美国女性;1992年9月,梅·杰米森搭乘“奋进”号进入太空,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航天员;1996年3月,出生于上海的香农·露西德搭乘“阿特兰蒂斯”号进入太空,在空间站生活了188天,刷新了当时女子最长的航天飞行记录……
根据长期的实践,美国的航天专家也逐渐改变了对女性的偏见,并最终得出一项结论: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由于男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差异,双方在航天活动中适合参与的工作也有所区别;倘若能够发挥各自所长,那将更有利于太空任务的执行。因此,美国现在可以说相当重视女航天员的选拔和使用。近十几年来,我们也可以发现,几乎每次美国的航天飞机上天的时候,都会有女航天员的身影。至今,已经有近50名美国女航天员上过天,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除美、苏两国外,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韩国也都陆续有女性航天员进入太空。截至今年3月,全世界一共有65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占航天员总数的11.5%。这些女航天员中,以任务专家(主要承担实验组织的工作)为主,担当飞行专家或执行出舱任务的还很少。
太空之路,女航天员走得并不平坦。不过,未来随着人类的脚步不停进入到宇宙深处,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奔赴那片星辰大海。
中国航天双子星:刘洋与王亚平
讲完了国外“太空女杰”的故事,我们再来说说中国两位女航天员刘洋和王亚平的故事。
1978年,刘洋出生于河南郑州。她曾说过,自己小时候幻想过长大以后会当老师、医生、科学家,但从来没有想过当宇航员。高三时,正赶上国家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成绩和视力都不错的刘洋被班主任“赶鸭子上架”报了名。
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女孩真的一路过关斩将,以超过重点院校录取线31分的成绩考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成为当年全郑州市唯一一名被录取的女飞行员。就在她开始航校生活的第二年,中国建立起了第一支航天员大队。
王亚平比刘洋小两岁,是她的学妹。王亚平出生于山东烟台,从小热爱运动,身体素质相当好,被老师们看作是“天生的体育能手”,这为她日后考入长春飞行学院打下基础。
王亚平的太空梦萌芽于杨利伟飞天的那一刻。当时年仅23岁的王亚平,还只是一名加入空军飞行部队没多久的运输机飞行员。在看直播时,她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中国已经有男航天员了,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如果可能,我要做那个向太空挑战的人!
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努力的。在接下来的军旅生涯中,王亚平勤学苦练飞行技术,不仅航理考试连续两年第一,还参加了多次战备演习,并参与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
2009年5月,中国进行了第二批航天员选拔,这是我国航天员队伍第一次向女性敞开大门——最终入选的2名女航天员,就是刘洋和王亚平。
2012年3月,根据最终考核结果,双子星中的刘洋成功入选神舟九号乘组,代号03,主要负责空间医学实验的管理。三个月后,她和景海鹏、刘旺一起,向茫茫宇宙进发。
神九发射的那一天,距离全世界第一位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进入太空,已经过去整整49年。作为中国首位登上太空的女宇航员,刘洋的这次飞行面临着太多的未知,她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若一去不返,便一去不返”。幸好,神舟九号成功完成了和天宫一号载人交会的任务。
回忆起在太空的那段日子,刘洋说:
太阳的光辉笼罩在地球的边缘,像是为地球镶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每90分钟就可以看到一次日出和日落的轮回,整个宇宙从暗到明,地球的边缘由黑色一点点变亮,从黑色至深蓝,渐渐越发明亮,直至金黄璀璨,明亮耀眼。这梦幻般的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人类进入太空是为了发现新的世界,但当从太空回望地球,才真正明白心之所系,根之所在。
回归地面之后,刘洋慢慢淡出了公众视野,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发挥自己的光热。2014年,她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获得社会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20年,作为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事件的杰出代表,刘洋被国家航天局聘为“中国航天公益大使”。
在圆满完成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之后,接力棒落到了王亚平的手里。正如美国NASA前宇航员凯蒂·科尔曼所说,在未来的六个月,王亚平每一次望向窗外,都是在代替全球数十亿女性凝望宇宙。
在出发前几个小时,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出差半年”,并且配了一张卡通宇航员的图。可在略带调皮的话语背后,是她为这半年的太空差旅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天上5个小时,在地面就要配合50个小时的水下训练。穿戴120多公斤的装备入水,长时间不间断地训练;每一次体能消耗,都相当于跑“全马”;训练结束,手抖得吃饭都拿不稳筷子,体重可以瞬间“消失”一两公斤……
“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一定能够触摸得到。”
终于,她扎着利索的丸子头,上太空“摘星”去了。
参考资料:
【1】杭添仁. 巾帼不让须眉——当代女航天员一瞥[J]. 中国国家天文, 2012, 000(007):40-49.
【2】央视新闻,揭秘太空“盲盒”:准备专属食谱,为女航天员定做舱外航天服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969236
【3】文汇报,中国最美80后女宇航员:从农村姑娘到两入太空,她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励志教科书
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2110/17/429115.html
【4】澎湃新闻,太空住半年,女航天员的生活什么样?,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942248
【5】中国教育报,中国空间站迎来首位女航天员!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897199648839745&wfr=spider&for=pc
【6】新民晚报,女航天员在太空来例假怎么办?外国航天员何时加入?专家解读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763709080091316&wfr=spider&for=pc
【7】钱江晚报,只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吗?看看女航天员在太空中有哪些独特优势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582122775800693&wfr=spider&for=pc
【8】赵雁.《太空双子星 女航天员刘洋、王亚平的故事》,希望出版社,201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作者:石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