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国家,它有着大国骄傲,但其国民总是动辄能感到被其他国家侮辱。

尤其是邻国,因为历史原因,两国算是宿仇,辱起这个大国来,更是肆无忌惮。

这个国家就是法国,感受到“辱法”简直是其国民的日常。

甚至,在西方互联网世界,还有一个专有名词——“厌法症(Anti-French sentiment)”,专指那些讨厌法国、法国政府、法国人、法国文化的情绪。

据统计,这种情绪遍布欧、亚、非、美洲、大洋洲,也包括中国。

现在,这个骄傲的国家,又一次遭到盟友暴击。一轮新的“辱法”狂潮,在英美等国掀起。



图源:economist


“不,今晚不行,约瑟芬”

男人最忌讳“不行”两个字。

关于历史上最著名的男人,法国人拿破仑,有一个著名的“不行”梗。

传闻,有一天,皇后约瑟芬想要和他共赴巫山。拿破仑却拒绝了,还说了一段著名的话:“不,今晚不行,约瑟芬(not tonight,josephine)。”

虽然并无历史记录证明拿破仑说过这句话,但这依然成为人们——尤其是英国人,讽刺拿破仑不够男人的一个著名典故。



Not tonight, Josephine 已经成为英文世界一个著名“辱法”梗。图源:网络


10月6日那天,英国的《太阳报》用硕大的字号,把这个短语印在了头版上,还把法国总理马克龙,打扮成拿破仑的样子。

根据这篇头版文章,该报的作者是在讽刺马克龙像拿破仑一样,来不及和妻子亲密,整夜密谋要阻止英国人获得新冠疫苗。

而另一份英国报纸《每日邮报》也在同一天的头版,刊登反法报道称,法国威胁要毁掉一些英国人的圣诞节。



10月6日,《太阳报》和《每日邮报》头版刊登反法头版报道。


总之,最近英法两国在渔民、新冠疫情问题上矛盾重重。英国媒体上,充斥着这类带有讽刺、攻击性的反法报道。

而此前不久,英国人还联手美国和澳大利亚,悄悄在法国背后捅了一刀子。

9月15日,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和英国首相约翰逊出人意料地出现在美国总统拜登身后的屏幕上。这三个国家的领导人宣布,建立所谓“新的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美英将帮助澳方发展核动力潜艇。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撕毁了2016年与法国签订的潜艇大单协议——该协议签署时价值310亿欧元,现在估计价值56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239亿元)。

更令法国人难以接受的是,他们是从澳大利亚媒体的新闻上得知此事的。当时,距离拜登在白宫露面只剩几个小时了。

在国际政治中,很少出现如此戏剧性的场面。



2021年9月15日,美国华盛顿,美国总统拜登与英国首相约翰逊及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举行视频会议,三方宣布达成历史性的防卫协议。


“盟友之间不会做这样的事!”法国外交部长让-伊夫·勒德里昂怒火中烧地说道,“我们以为这种不可预测、简单粗暴、不尊重伙伴的单边主义做法,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接着,法国外长发出了他所能做出的最恶毒的咒骂:“我认为,这是特朗普才会做的事。”

9月1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下令召回法国驻华盛顿大使,这是1778年法美两国结成同盟以来的头一遭。法国外长勒德里昂称,这一前所未有的举动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反映了局势的异常严重性”。

当晚,法国驻美大使馆切萨皮克湾海战240周年庆祝活动也被取消,该活动原本是为了纪念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海军对美军的援助。

法国驻澳大利亚大使也被召回。临行前,法国大使让-皮埃尔·泰博批评澳方“表里不一”和“背叛”。他的上司勒德里昂则直言,“这真的是在背后捅刀子。”



2021年6月11日, 英国康沃尔,G7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和美国总统拜登勾肩搭背。


据各方说法,澳大利亚此前从未向法国明确表示,他们准备取消这项谈判了数年的协议。在今年8月30日的法澳防长、外长“2+2”会议上,以及6月的七国集团康沃尔峰会中,澳方都没有透露只言片语。

最让高卢人受不了的是,法国国防部称,就在交易宣布被取消的同一天,他们还收到了澳洲同行的来信,称他们对项目进展感到“满意”。

法国人倒也不是全然被蒙在鼓里。9月10日,驻堪培拉大使馆向巴黎通报了一项不寻常的事态发展:澳大利亚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将前往华盛顿进行面对面会晤。法国方面对此十分警惕,并向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他在巴黎念完了中学)和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寻求解释,但两人都讳莫如深。

如果这还不是“辱法”,那什么才是“辱法”?



这张图,是一个著名“辱法”梗,后面会详细解释。


“沉湎于光辉历史”的国家

560亿欧元的“鸭子”飞了,法国人疼在身上,痛在心间。这场风波涉及的不仅是一笔失败的交易,还深深地挫伤了高卢雄鸡的骄傲与自尊。

用戴高乐将军的话说,“盎格鲁-撒克逊人从未真正把我们当作实实在在的盟友。”1966年,他领导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指挥系统,并将北约军队从法国驱逐出去。他还两次否决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申请。

这一次,“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否又会在高卢人的怒火面前瑟瑟发抖?情况恰恰相反。

按《华盛顿邮报》的说法,白宫的反应只能用“略带轻蔑”来形容,只是派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发了一份声明,表示“我们理解他们的立场”;拜登本人在抵达联合国大厦时,被记者追问打算如何修复与法国人的关系,他只轻描淡写地回答说:“他们很好。”

与此同时,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媒体火力全开,对着法国人疯狂输出子弹,仿佛违约的是巴黎一般。

“法国面临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我们还是强国吗?”“法国,仍在为全球实力而挣扎”“马克龙挑战美国,即使对一个大胆的冒险者来说也是一场豪赌”……《纽约时报》的多篇文章,把法国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关系到国民心态嘲讽了一个遍。



“这次失败是法国不自量力的一个例子,”该报写道,“沉湎于光辉历史的法国仍然认为自己在世界上占据着首要地位……这让它在与新兴大国打交道时也有困难,就像一个老贵族现在被迫与一个发了财的农民一起吃饭,他觉得这难以忍受。”

澳大利亚媒体比他们的美国同行粗野得多。“法国闹剧:留着你那没用的潜艇和假愤怒吧,”《澳大利亚人报》义愤填膺地写道,“法国人完全有理由感到失望,因为他们将损失数百亿美元。但他们没有权利指责任何人不诚实。”

“法国因潜艇问题召回大使的做法很无礼,”该报称,“法国人的反应荒唐、无理、小气和幼稚,我还要加上傲慢和没记性……一个大国在被抓住裤子的时候,能变得多么小气和幼稚?”



“在你开始为法国佬感到遗憾之前,请提醒自己,背信弃义的不是英国和澳大利亚,而是法国。”澳洲版《观察者》断言,“法国,自1940年起就一直在同盟国背后捅刀子。不要怜悯他们。”

网友们同样毫不留情。

“法国,泪流成河吧。众所周知,法国的成本估算和时间线都是不可持续的。此外,法国人的特点是,仅仅因为他们的咖啡是凉的就要求罢工。这样的贸易伙伴无法完成最简单的任务——在规定期限前交货。”一位美国网友在《华盛顿邮报》的评论区写道。

“自我们的革命以来,法国一直不靠谱。法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贡献是提供了战场。在二战中,除了抵抗运动之外,法国军队就只有戴高乐的自负,其他的就不多了。”另一位美国用户留言。

“自18世纪以来,法国基本上就已经无关紧要了。”第三位网友说。

从总统到媒体再到网友,“辱法”都辱得如此熟练,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辱法”段子欢乐多

忽如一夜春风来,“辱法”段子遍地开。近几年,“辱法”(也写成“乳法”“乳髪”)已然成为了一个热门流行梗,几乎所有社交媒体上都出现大量调侃法国的表情包和段子。

“出售法国二战步枪,全新从未开火,就摔过一次”;

“法国三色旗特别实用:复辟王室举左边,搞起革命举右边,对外战争举中间”;



“法国军队历史上只有在矮子、女人和外国人领导下才能胜利”;

“没有人能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

法军在二战的拙劣表现更是成了这个国家绕不过去的坎,连一向历史不怎么好的特朗普,都曾拿投降梗“辱法”:“你们法国一战二战都太菜了,没有美国参战,巴黎早就在学德语了!”

“辱法”梗也的确是美国,或者说“英语民族”的发明。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战役,当年,英国人用掌心向内的反V手势,羞辱法国人战斗力太渣。时至今日,这个手势在法国的侮辱性比竖中指还强。



英国人编段子“辱法”能力实在太强,专业“辱法”上百年,英语词汇里跟French有关的词,很多都不是什么好词(比如性病叫French disease)。

拿破仑贵为西方战神,滑铁卢一败却成了失败的代名词。法国人“懒惰”“花心”等等标签,大半亦是英国人最早贴上的。

这份传统艺能也福泽了美国表亲,现代意义上的“辱法”,就来自1995年的动画片《辛普森一家》第六季第22集:在这一集中,来自苏格兰的后勤管理员威利被任命为法语老师,但这个苏格兰人压根瞧不上法国人,于是就在课堂上对着学生们大喊:“你好,你这吃奶酪的投降猴子!”

此词一出即火,迅速被美国媒体发扬光大,英国媒体亦闻风而动,用“吃奶酪的投降猴子”来“辱法”。到最后,这个词甚至被收入了《牛津词典》。



动画《辛普森一家》。


这次潜艇风波,澳大利亚人同样将“吃奶酪的投降猴子”用作了专栏大标题。政治正确?抱歉,在他们看来,似乎“辱法”才是政治正确!

法国人也不甘示弱,创作了La maladie anglaise(英国病)等词汇反击。这一次,法国更是采取了一种特别的“辱英”方式:在召回驻堪培拉和华盛顿大使的同时,却让驻伦敦大使留在原地。法国媒体解释说,这是一种姿态,旨在表明法国认为英国不过是华盛顿的一个小跟班,不值得关注。

勒德里昂形容英国是“马车上的第五个轮子”(纯属多余);前法国驻美大使杰拉德·阿劳德更加直接:英国人“和往常一样,是美国人的贵宾犬”。

不同于世仇英国,美国同法国的关系要亲密和睦得多,自由女神像可以作证。关于这座雕像还有个“辱法”的投降梗段子:“为什么法国要把自由女神像送给美国?因为在法国,只有自由女神像是举单手的。”

路易十六“毁家纾难”,美国人铭记在心,一战时抵达法国的美国远征军都是喊着“拉法耶特,我们来了”的口号。奈何往日无冤、近日有仇,当代美国人“辱法”如此起劲,还要“归功”于戴高乐。



不仅是特朗普,一提到“辱法”,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历史水平突然集体变好,连篇累牍地拉起了清单,历数法国的“背叛”之举:

二战时,法国人6周就投降了,维希法国在卖国贼贝当的领导下,成了希特勒忠诚的小弟;

1958年,戴高乐向他的西方盟友吐口水,建立了自己的核力量;

20世纪60年代,戴高乐向救命恩人——英国表示感谢,方式是不断拒绝让英国加入欧共体;

1966年,戴高乐(又是他)让法国退出了北约的军事指挥系统,使北约在冷战高峰期陷入混乱;

20世纪70年代,法国在穆鲁罗瓦环礁进行核试验,澳大利亚瑟瑟发抖;

1982年,法国卖给阿根廷超军旗战机和飞鱼导弹,让英军吃尽苦头;

1985年,法国安全部门在新西兰奥克兰港炸毁了绿色和平组织的船只“彩虹勇士”号;

2003年,法国谴责美国入侵伊拉克,气得美国人把“法式薯条”改名为“自由薯条”。作为回应,法国大使馆指出,这种薯条起源于比利时。

“上个世纪,法国精英将自身利益置于盟友和伙伴利益之上的例子不胜枚举。”《观察者》总结道。



美式敬礼、英式敬礼和……法式敬礼。图源:reddit


所以,“伟大的盎格鲁-撒克逊大国”,为什么要在乎“吃奶酪的投降猴子”的感受?

法国,又投降了

正如开篇的段子所说,爱丽舍宫的怒火只持续了一周。

9月22日,拜登和马克龙通了电话,同意开展深入磋商,重建这两个北约盟国之间的信任。他们还同意10月底在欧洲见面。法国承诺,下周将派回驻华盛顿大使。第二天,勒德里昂外长同布林肯在纽约会晤了一个小时,他在会后表示,“走出危机”尚需“时间”和“行动”。

9月24日,马克龙和约翰逊也通话了,虽然被《卫报》评价“氛围冷淡”。目前,只剩澳大利亚总理还在等待。不过看澳洲媒体群情激奋的态度,莫里森对巴黎的电话也并不怎么着急。

法国总统用行动证明,《纽约时报》的揶揄全都说对了。



毕竟,美国已经不是第一次抛弃法国了:1956年,美国关键时刻的反对导致英法对苏伊士运河入侵功亏一篑,两国彻底走下了一流强国的神坛;

2013年,奥巴马政府又突然决定停止轰炸叙利亚,狠狠地摆了巴黎一道。即使这样,法国也未曾召回大使,难怪白宫对爱丽舍宫这次的反应为何如此激烈,感到莫名其妙。

“法国很弱。他们的大发脾气强化了这一点。这是一个孩子的行为——试图证明他们不是孩子。”一位美国网友评论道。

“马克龙不是戴高乐将军。这位法国总统知道法国权力的局限性和现实政治的运作方式,他不太可能进一步挑起争吵。”《纽约时报》的法裔专栏作家塞尔日·施梅曼写道,“拜登也将寻求与法国和解的方式,地球将继续转动。尽管欧洲将在军事上更加独立于美国的说法反复出现,但短期内不大可能出现重大变化。”



2017年7月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参观航母作战中心。


这一次,似乎很多法国人自己都有点愤怒于马克龙的不争气了。

“2016年,我们谈论的是世纪合同。今天,是世纪耻辱,是一记耳光,是外交、经济和工业上的特拉法尔加。”法国共和党国民议会议员菲利普·戈瑟兰说。

特拉法尔加是指1803年爆发的特拉法尔加海战,这也是以英国为首的第三次反法同盟与拿破仑的一场战争。结果是,法军海军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左翼的《舆论报》,则在头版头条问了一个看过《白雪公主》的人都很熟悉的问题:“魔镜,魔镜,告诉我,我是否仍然是一个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