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里,大家十分注重隐私。毕竟,想到窗外有一双意图不明的眼睛监视着自己生活,总会感到不寒而栗。

于是,很多人晚上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拉起窗帘,切断和外界的联系。

对于住在1层的住户和独居女性来说,窗帘更是一件能提供安全感的生活必需品。

苏格兰女孩露西·辛克莱对此肯定深有体会,她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自己每天都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因为隔壁住着一个中年男子,总躲在一棵树后偷窥她。

“人们老问我为什么总拉着窗帘” 图源:网络

男生有时也不能幸免,一位家住1层的网友声称,一次深夜看球时觉得闷,想拉开窗帘开阔一下视线,却猛地和一双黑暗中的眼睛四目相对,想想也是够瘆人。



图源:网络

这么看,窗帘有时候能“保命”,不给变态任何可乘之机。

但在荷兰,窗帘却不是十分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对于很多住在1层的人来说,他们的客厅甚至压根都没有安装窗帘。

倒不是因为荷兰的房屋设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生活被外人窥探。

如果你在“偷窥”时不幸与房屋主人四目相对,不要尴尬更不用内疚,因为对方大概率不会生气,反而还会面带微笑地朝你招招手,“嘿,看得开心吗?”。

不少刚移居到荷兰的外国人都对这一现象感到震惊,甚至还有学者将其上升到国家文化层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2006年的一篇论文发现不拉窗帘的荷兰人要显著多于外国人

荷兰人不爱挂窗帘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宗教历史的影响,又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反正不管如何,商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千万不要在荷兰做窗帘买卖,除非你不想发大财的话”。




“胸怀坦荡”还是“暴露癖”

说到不爱挂窗帘的原因,那些家中根本就没有窗帘的荷兰人大概最有发言权。



威廉 图源:CNN

41岁的威廉和伴侣住在阿姆斯特丹一栋老式居民楼的4层,起初没有安装窗帘的原因,是他觉得楼层够高,且和对面邻居的距离够远,不会被外人看到。

但是一次他去楼下杂货铺买东西时发现,站在街上,竟然可以将4楼客厅里发生的一切尽收眼底。

原来,阿姆斯特丹的老式居民楼占地面积极小,整体又细又高,由于房间纵深长、两侧没有窗户,为保证充足采光,临街的窗口异常大。整面外墙,除了窗户就没剩几块砖面了。



阿姆斯特丹的老居民楼 图源:网络

这并没有让威廉产生安装窗帘的打算,一是因为他家的窗子是向内打开的,会和窗帘“起冲突”,二是因为窗帘不符合其审美,和他家的极简装修风格不搭。

“我认为多数荷兰人不挂窗帘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享受外面的光线,而且大家也都坦坦荡荡没什么好隐藏。”威廉回忆,“小时候兼职做邮差时,我甚至可以在不同人家的窗外追完一整集当红电视剧。”

51岁的玛丽安娜家住一层,而且她的房子还位于著名的埃丹渔村,窗外总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走过。和威廉的不在乎不同,玛丽安娜只是单纯喜欢被人看的感觉。



玛丽安娜 图源:CNN

“窗外总有人停下来往屋里看我的装修,当我向他们招手打招呼时,有些人会如梦惊醒般感到害羞,大概是觉得偷窥这种行为不雅,但大多数人会同样报以微笑。”她表示自己喜欢和游人互动,不然就会有一种与世隔绝,和外部失去联系的感觉。

玛丽安娜同样喜欢往别人家窗口里瞥几眼,借鉴并欣赏他们的装潢。“是瞥不是盯着看!”她强调道。

对于开放且直爽的荷兰人来说,玛丽安娜完全不介意在家只穿着背心和内裤走来走去——尽管窗外熙熙攘攘。只有在周日,去教堂的人群在窗口经过时,才会特意裹严实点。

对当代荷兰人来说,不挂窗帘的原因大概源于“我坦荡荡不怕人家看”和“快来看我家(和我)有多美”这两种心态。



夜幕下的阿姆斯特丹 图源:网络

如果去荷兰玩,人们很容易发现不少人家的窗台都摆放了各种鲜花(假花)、雕像等小摆件,给“风车之国”增添了更多浪漫气息。




孤独的妻子,不拉窗帘示忠贞

荷兰人“拉开窗帘,坦诚相见”的习惯,不是灵光一现突然产生的,而是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源。

在学界,不少学者倾向于将该习惯,归咎于新教加尔文宗在荷兰的影响。



约翰·加尔文,新教加尔文宗创始人 图源:网络

众所周知,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罗马教皇对欧洲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影响力。

但随着时间流逝和对教义的不同的解读,从基督教中逐渐分化出了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派别。这三个派别也彼此充斥着分歧和斗争。

其中被划分在新教里的加尔文宗认为,人一出生便是有罪的,而且不能像天主教认为的那样通过花钱赎罪(赎罪券、什一税)。至于谁能获得救赎,其实早就被上帝决定好了,这就是著名的“预定论”。



167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附近的造船厂 图源:网络

根据“预定论”,虽然谁被上帝选为救赎对象是个奥秘,但人可以凭借自己对基督的信心和按《圣经》的准则行事获得救恩的确证。

换成易懂的说法就是,这些被上帝选中的幸运儿应该是努力工作和生活,保持勤奋节俭的品性,在品德上不违背圣经的精神,是一个正直敞亮的人。

而打开窗帘在形式上完美契合了“敞亮”一词,这样不仅可以告诉外界“我没有什么好隐藏的”,还可以展现自己真实的生活风貌。

此外,彼时的荷兰地区还隶属于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1568年,因为反抗西班牙国王的中央集权和对新教加尔文宗的迫害,爆发了持续80年的独立战争。

这个过程中,荷兰人与西班牙的矛盾,很快具化到了本就对立的新教和天主教上。于是,天主教越强调“善功”,荷兰人越信奉“预定论”,天主教堂盖得越奢华,新教堂就越简朴。



绿色代表加尔文宗,在荷兰等地有着很深影响力 图源:网络

一来一回之间,民族认同与宗教渐渐绑定在一起,新教加尔文宗勤劳、节俭、敞亮的精神特点也更深刻地植入了荷兰人的骨髓中——尽管现在大多数荷兰人都是无神论者。

比起宗教角度的分析,民间解释就更加好懂了。

荷兰民间普遍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由于靠近海洋,历史上,荷兰这片土地的航海业和渔业就已经十分发达,男人们一出海平均离开十天半个月,将妻子独自留在家中。

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加尔文主义影响,这些孤独的女士为了证明自己对丈夫的忠贞,避免街坊邻里传闲话,便将窗帘整日打开,“以示清白”。

大概是这套叙事过于老旧,最近,一种新的版本流传开来:过去荷兰人经常出海,因此家里只剩下年迈的老人,这时打开窗帘有助于邻居密切观察家里老人的情况,如果有意外发生,可以尽快给予帮忙。



阿姆斯特丹 图源:网络

总之,不管是出于避免传闲话的烦恼,还是邻里互助的温情,这种状态竟然让我不禁联想起小时候住在胡同的日子,和那种浓浓的人情味。




“大街都变黯淡了”

其实,荷兰人坦荡的生活态度不止体现在打开窗帘上,而是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餐厅里,荷兰人从不忌讳大声谈论自己的健康状况、父母离婚,甚至是自己的感情生活。



荷兰国旗 图源:网络

《荷兰人为什么不同》一书的作者本·科茨就曾感慨,“隐私”一词在荷兰的定义大概与全世界都不太一样。

这种直率如果用在自己身上还好,用到别人身上就可能给人粗鲁、傲慢的感觉——尤其是对于来自其他文化的外国人。

作为英国人的科茨写道,在英国,当人们想指出一个人的错误时,通常会先扬后抑,夸赞一下对方的优点再用“但是”引出问题。但荷兰人看起来懒得搞这些说话的艺术,会直接说,“我觉得你做得不好”。

在餐厅,服务员不会说“请问你需要什么?”而是会说,“想吃什么?”;如果闺蜜新剪的头发不太成功,她们也会直说,“我觉得这个头发不适合你。”

这种十分容易导致友尽的行为在荷兰人眼中十分正常,彼此也极少为此撕破脸。



“我不在乎你是不是荷兰人,你们所谓的直接就是粗鲁” 图源:someecards

社会中,直率表现在荷兰对于敏感议题的开放态度,比如卖淫合法化、毒品和安乐死等问题

——虽然安乐死在荷兰合法,但高度受控制;大麻也不完全合法了,但当局持有相对宽松的容忍政策,不会起诉售卖大麻的商铺。

只是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文化也开始起了变化。

以窗帘为例。由于外来人口和移民增加,阿姆斯特丹拉起的窗帘越来越多。

此外,新一代年轻人与互联网一同成长,由于没有空间上的阻碍,全球变得越来越相似,荷兰年轻一代也比老一辈更重视隐私,开始拉上了自己的窗帘。

一位在阿姆斯特丹运河旁居住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对媒体说道,“以前,每当夜幕降临,各户人家的光线总会把街道照得五颜六色,但是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挂起窗帘,大街都变得暗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