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作者:小曾,编辑:孟常,原文标题:《去留学吗?在后疫情时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毕业典礼在云端结束的第二天,我坐在北京的出租屋里收到了学校从美国发来的邮件。
邮件中,学校细心地将我提交的证件照和校长的照片 p 到了一起,尽管边缘有做处理,但依旧能察觉出 ps 的痕迹。照片中,校长的手搭在我的肩上,一脸和善。背景的幕布上,挂着闪亮又巨大的学校校徽,校徽上挂着“Congratulations”的横幅。这张照片布满水印,提示我需要支付 23 美金才能下载。
一张 ps 合成的照片,一场云端的毕业典礼,一段录制好的校长寄语...... 一年半前初初踏入美国的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一系列荒诞又搞笑的“疫情后产物”,会组成我留学生涯的最后回忆。
据智研咨询的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留学服务行业市场规模为 2553 亿元,同比下降 40.6%。我不禁好奇,在疫情席卷全球的这十几个月里,像我一样的留学生们都遭遇了什么?那些回来的、滞留的或是观望的,都是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与行动的?今年 9 月,美国各大高校均宣布将重启线下校园,那些在这个不确定的时刻选择留学的人,准备好面对一个再也回不去的世界了吗?
1. “留下或离开,殊途同归的选择”
2020 年 3 月,新冠确诊的消息开始陆续在美国各地爆出。为了应对疫情,美国各大高校宣布关闭校园,开启网课。尽管早在 1 月,武汉严峻的疫情已为全球敲响了警钟,但如今看来,这场疫情的凶险程度依旧在当时被许多人所低估。
仅仅一个月,美国的新冠确诊病例就突破了 12 万。在我的记忆中,整个春天,美国社会都几乎处于完全停摆的状态。当然,被迫按下暂停键的不止是某座城市或校园,还有无数留学生的学业、生活以及他们对于未来的想象。
“好像所有事情的节奏都变缓了”,小陈总是向我发出这样的感慨。
作为我的研究生师兄,小陈原本计划于 6 月硕士毕业。然而,3 月校园临时关闭,让他没法去到实验室获取论文必要的数据。尽管尝试求助了学校、导师,但受疫情影响,学校的回应速度也大大减缓。一直到学期末,都迟迟未给出解决方案。无奈之下,小陈只能选择延迟毕业。
能在留学的国家工作一两年,走出象牙塔,全面体验不同的文化、工作氛围,是许多留学生选择出国时的期望之一。然而,对于和小陈同届的这一批毕业生而言,疫情让这个期望变得异常地难以实现。
“疫情的出现,让我慢慢意识到,留在美国工作的可能性真的很小很小。”疫情导致经济下行,不仅许多公司取消了实习岗位,每个公司用于资助留学生在美工作的经费都有所缩减,获得一份合法的工作签证的门槛提高了不少。
随着疫情蔓延的,还有社会的焦虑情绪。有一天,我戴着口罩下楼扔垃圾,刚好路过一辆车在等红绿灯。车上的黑人看到我戴着口罩,隔着很远就冲我喊叫,让我滚出他们的国家。此外,疫情以来,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都有过因为戴口罩,被 uber 司机拒载的经历。
从 3 月爆发疫情以来,我自觉地居家隔离了四个月。在四个月里,我的唯一外出都是为了采购食物。我曾经期望在这里渴望见证与体验多元与包容的文化、生活氛围,然而似乎疫情以来,我反而看到了更多的分裂、冲动与焦虑。
对比小陈被迫停摆的人生,很多人会认为选择在国内上网课的同学是幸运的。然而,无论是选择离开还是留下,都无法摆脱疫情带来的余震。困境仍旧在不同的选项中丛生。
去年 8 月,带着对于“自由呼吸”的渴望,我决定回国,以上网课的形式完成研究生最后一学期的学业。
我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 12 小时的时差。每周二、四,我需要从凌晨 12 点上课到 3 点,而周一,我需要从凌晨 5 点上课到早上 7 点。昼夜颠倒的生活,让我上课很难全程专注,往往时针一走过 2 点,我的睡意就开始蔓延。
不知道多少个夜晚,我醒来发现电脑屏幕上显示“课程已结束”。给老师发邮件道歉,索要课程回放成为了我的日常。
此外,和老师的交流、沟通也变得困难起来。许多老师的办公时间在美国时间的下午,也就是中国的凌晨,我往往没办法参加。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脱离并且很难再找回在美国留学时的学习状态和氛围了。
我并不是唯一一个挣扎在“网上留学”的留学生。比我低一级的 nana 选择以网课的形式,在国内完成研究生第一、二学期的课程。
nana 形容她目前为止的留学生涯“都是在房间里进行的”。不仅她与身边的父母、朋友的生活是完全分开的,那些和她一起上着网课同学、老师也总是带给她一种距离感。
并非所有人都感激这份疫情带来的空白。对于选择上网课的同学来说,留学似乎成为了一场竞争力、时间与成本的计算。
有的留学生是受就业导向影响选择出国读研。出国读研究生意味着能在更短的时间拿到学历,也更容易获得国外的实习经历。网课让留学生面临着学历含金量缩水的风险。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许多留学生们选择在网课之外,再从事一份实习。
回国后,我加入了一个选择回国上网课的留学生交流群。每天,群里讨论的最多的不是疫情,不是学校动向,而是找工作与实习。四大、全球 top50 、国内顶尖互联网公司..... 大家在群里聊着自己拿到的 offer ,焦虑的情绪、同辈的压力也开始在留学生之间蔓延。
并非所有人都能把自己的时间利用到极致。在研究生的最后一个学期,随大溜找了一份实习的我,时常需要在工作结束后,熬夜到两三点写毕业论文。不仅工作的效率变慢,论文也完成得十分敷衍。上网课的一整个学期我都在思考,“我留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当然,疫情还让很多留学生打消了近一两年出国的念头。在留学机构工作多年的佐伊伊表示,在没有疫情的时候,收到 offer 选择延期或拒绝的学生约占 20% 。而疫情过后,这一比例上升了约 30% 。而就从 2020 年开始,中国留学生最热门的目的地国家已经从美国悄然变成了英国。
在没有选择接受 offer 的学生中,有些人是为大环境所迫。疫情以来,语言考试和语言学习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考试场次变少、学习精力被分散,这让很多学生最终没办法交出达标的语言成绩。此外,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许多家长的留学预算也有所缩减,导致无法支撑孩子完成学业。
还有一些学生是主动做出的选择。拿到了几所顶尖大学的研究生 offer 的 rabby 最终选择了在国内就业。在 gap year 期间,她尝试了许多不同领域的实习,并一直在寻求正式工作的机会,最终,在 gap year 的尾声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对于她而言,读研的最终目的是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这个目的,似乎目前已经达到了,“也许 3~5 年后,我需要去提升自己,那时候我会再重新考虑读研”。
3. “当下,留学究竟意味着什么?”
上周,我的好朋友 knight 从广州来到了北京,办完了最后的出国手续。去年疫情期间,他收到了 offer 选择了延期一年工作。随着美国高校重新开放线下校园,knight 决定在 8 月下旬前往美国。
“家里人还是很担心我,一是担心美国疫情控制不好,其次还担心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面临动荡的全球背景,knight 的有些亲戚朋友,并不能理解他仍旧义无反顾前往美国读书的行为。
实习一年的经历让 knight 更加迫切地想要出国了解他所在的领域的前沿趋势与动态,“我很好奇在美国,我所在的行业是怎样的?和国内有什么区别?有没有可以复制的经验?”驱使着他的是一份探索的好奇心。
不顾家人的反对与担忧,nana 也决定下一年的研究生生涯要去到美国度过,“我担心疫情,也担心去到线下和同学们发生文化上的冲突,但我更恐惧网课带给我的封闭感。我太渴望去到线下和同学、老师们面对面交流了。”
小时候,nana 就很向往国外包容开放的教学氛围。她非常肯定,只有去到线下,她才能真正收获一份完整的体验。
有选择走出去的人,也有选择回来的人。
今年过年,在美国逗留了将近 9 个月的小陈终于选择了回国。他并没有着急参与秋招和春招,也没有马不停蹄地申请博士。他一边找了教育专业的实习,一边向更多的朋友、老师了解与寻求建议。
而去年底,海量投递了大量简历的我,最终去到了一家与青年文化相关的公司从事媒体工作。在工作的这半年来,我慢慢摆脱了毕业前的纠结与焦虑,开始在工作中找到我研究生所学的知识的价值。
对于选择 gap year ,最终决定拒掉 offer 的 rabby 来说,去年一年是自由、开阔的一年,“在过去这一年,我完全放空。没有被工作束缚,也没有被学业束缚。我尽全力地去尝试和了解不同的工作,终于从中找到了一个我认为有趣且有成长性的职业,也是我设想如果去读原来申请的硕士项目后大概率还会选择的一个职业。”
比起象牙塔里的生活,rabby 更想先抓住当下的机会,早点开始在职场里打磨自身的实操能力。
最后
诚然,疫情就像一个时不时潜伏于我们身边的幽灵,可以随时给我们的人生按下暂停键。但面对这些空白、波动与不安,我们并非是完全被动的存在。
无论做出了留学、延期还是直接工作,在当下,选择去体验、去探索、去尝试永远比刻在简历或证书上的东西更重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作者:小曾,编辑:孟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