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一个时代的、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莎士比亚。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宅总有理(ID:zmrben115),作者:宅少,原文标题:《三代导演40年戏,两部禁播,一部绝唱:国产神剧的秘密都在这里》,题图来自:《大明王朝1566》剧照
一
1980年,TVB的三个编剧在一家酒店聊天,打算仿西片《江湖龙虎斗》写一部电视剧。写着写着,编剧团队扩充到了20人,其中包括日后亚视的制作总监陈翘英,还有大家熟悉的王晶导演。4年后,这部名为《上海滩》的电视剧在内地播出,把观众都看疯了。
发哥,也一跃成为了时代顶流。
那时,内地娱乐匮乏,没什么剧可看。这才造成《上海滩》的爆红。但也就在1980年,中国红学会在京成立,正巧央视导演王扶林从BBC访问回来,决心学洋台翻拍名著,第二年就找上了红学大拿。红学会听了,有人觉得好,有人则拿不准,害怕糟蹋经典。最后央视台务会,时任副台长戴临风说:
“央视要创新,无论多困难,拍!”
1982年,央视版《红楼梦》正式启动。王扶林被委以重任。拍起来才知道有多难。王导先把书通读了两遍,然后找专家求教,为剧组拉起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豪华顾问团,随便举几个名字,你就知道它有多梦幻:
曹禺、沈从文、杨宪益、朱家溍、蒋和森、启功、吴世昌、周汝昌.......
这个汇聚了历史学家、民俗专家、红学家、戏曲理论家、建筑学家、文学大咖、古代服饰考据狂人的天团,不但盯剧本,还去片场指挥。连化妆师杨树云,都是敦煌文化专家。
最重要的是,王导招来演员后,对他们做长时间的文化培训。红学家冯其庸、李希凡亲自授课,琴棋书画,无一不教。
为了招演员,王导也费足了劲。
一开始,王导想用明星。但考虑经费不足,作罢,开启全国海选。随后,数十万封信飞往北京。最终脱颖而出的,只有文艺青年陈晓旭。她用诗作打动了王导,表示非林黛玉不演。而薛宝钗、王熙凤,找的都是地方演员,没一个是大明星。选拔持续数月之久,选来不定角色,先上课。上一段时间的文化课,可以表演一个自己心仪的角色。
能不能演,让专家团审定。
最麻烦的是宝玉。开拍前,吴祖光说,天底下能演贾宝玉的还没出生!王导不信邪,几经辗转,在峨眉找到了欧阳奋强。
随后3年,演员们吃住在一起,每天生活补贴5元,上百人共用两个男、女厕所。
剧组“压榨”演员,是为了把钱用在刀刃上。王导在顾问团帮助下,在北京宣武重造大观园,在河北造了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秦可卿出殡、元妃省亲两场大戏,在这里花费“巨资”。还有一笔钱,花在服装上。百名演员,2700套衣服,仅单黛玉一人,季节、场次、色彩等不同,就有40多套。而为全剧设计服装的史延芹,每天生活补助,才1.2元。
1984年9月,安徽黄山脚下太平湖,黛玉登船,《红楼梦》正式开机。
这是一场漫长的战争,经费有限,压力巨大,不容有失。幸好有专家顾问,才避免了诸多错漏;幸好事先培训到位、选角入魂,才铸就了神还原;幸好每个人都表演投入,才酿造了一壶经典。陈晓旭拍《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场戏时,一度哭到晕厥。光元春省亲这一场戏,就拍了5个地方,每到一处,所有群演、演员走位排练一星期。王导把细节全部都抠到极致。
从顾问团到演员,从演员到服化道,从表演态度到不计时间的拍摄。这套路子完全不亚于日后王家卫走十年武林路拍《一代宗师》。
也正是如此耗时、耗力,克服重重困难的制作手法,最终成就了一代神剧。
二
回望前尘,中国四大名著,至少有三部是套着《红楼梦》的路子拍的。
1981年,杨洁接下拍《西游记》的任务。特效不够,把功夫下在了外景上。前期采景,剧组跑了70个景点。那时,旅游业不发达,九华山、张家界等地,奇险无比,无处餐宿。经费有限,剧组上千人只能吃馒头咸菜。
《西游记》穷到什么程度?
整剧大多数镜头,都是用一台摄像机拍的。剧组人员片酬,每集每人最高90元,最低30元。这一拍,整整6年。钱不多,吃的苦可不少。技术落后,演员们戴的“妖怪面具”全不透气。六小龄童一身猴衣粘遍全身,俩鼻孔出气,只能吃流食。二师弟肚子里,全是棉花、泡沫。演牛魔王的演员装扮太厚,中暑,最后只能让沙师弟上。
很多拍摄效果,土得掉渣。在空中打斗,找杂技演员跳蹦床定格拍;万马奔腾的画面,在地上挖坑,等草原上的马经过“偷拍”;所谓吊威亚,根本不专业,随便弄个钢丝就上,六小龄童从5米高的地方摔下来,当场晕倒…...
然而,越是困难,剧组上下越是齐心协力,锻造了央视《西游》的不朽传奇。
跟《西游》比起来,《三国演义》可谓土豪。90年代初立项后,王扶林接下任务。此番不像“红剧”,《三国演义》84集,花了7950万。
诸位,那可是90年初的7950万啊。
但这些钱,都没怎么花在演员身上。剧组平均薪资150块一集,鲍国安、唐国强这种第一档,最高,才225块。但别以为拍一集来钱快,当时拍摄速度,是十几天乃至二十天一集,且严禁去其他剧组串戏。
没你的戏,也得候场。跨戏?直接开除。
除去片酬,剩下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服道化、场景搭建和拍摄制作上。
当时剧组5个车队,光包车就120辆。这还不提搭建了一个巨大的“三国城”。拍“火烧赤壁”时, 战船72艘,帐篷125顶,粮仓6座,旗帜近千,为了这场戏,美术曹斌带着一组人筹备了整整一年,就为了将其“付之一炬”。那时候,王扶林和5个分组导演的口号是:
“让20年内无人再敢拍《三国》。”
《红楼梦》经验在先,王导依旧请各大专家坐镇,美术、摄影找全国最牛的团队。剧本讨论10个月,演员反复斟酌。孙彦军本来想演霸气的曹操,可王导说他更接近刘备。恰恰孙最讨厌刘备哭哭啼啼。
但为了经典,孙答应了。拍完戏那晚,孙彦军干了两瓶五粮液,嚎啕大哭道:
“因为刘备,我被压抑了整整三年!”
身为总导演,王导担子最重。下面分组导演拍完,镜头全交给他,要一个个去剪,不满意的,打回去重拍。长达半年时间,王扶林整日埋头在剪辑室。而其他导演,可以为一个镜头讨论三个小时。像“舌战群儒”这种大场面,需要拉全剧组开大会,预热三天,才正式开拍。
顶级的顾问,扎实的剧本,一流的团队,精准的选角,不计得失、舍我忘私的拍摄…...正是这些要素,成就了《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在八九十年代的神剧地位。
90年代末的《水浒传》,个别地方稍有逊色,但整体气质,依然接近名著内核。后来,网友们回头看这部剧都说:
“看看梁山好汉们的肌肉,你就知道当时的演员一个个都什么素质了。”
《水浒》拍摄期间,演员健身是剧组硬性要求,即便“瘦麻杆”,也得练出六块腹肌。“鲁智深”臧金生和“李逵”赵小锐比着增肥。臧增了足足100斤,一度连鞋带都系不上。
为的,只是成就一个经典角色。
三
后来人们问王扶林,还能拍出《红楼梦》吗?王导说,应该是不可能了:
“那是特殊年代特殊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
四大名著的神剧地位,不计一切、花足血本的方式,在1992年市场经济兴起后,显然吃不走。一部剧动辄3年拍摄,把每个环节做到尽善尽美,像艺术品一样去雕琢,没有哪个影视投资人,敢冒此风险。
名著剧敢这么干,也是倚靠地方台没上新。全国就那么几个剧。老百姓能看的台又少。一个匠心剧出来,一栋楼都看疯了。
90年代初郑晓龙牵头“北京电视制作中心”,某种程度上占了这个便宜。
《上海滩》播出那年,郑晓龙入职北视。随后撺上王朔、冯小刚、赵宝刚、马未都等人,一口气拿出《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等剧。1990到1994年间,国产爆款剧都是北视出的。并勾出经典《我爱我家》。这段往事我之前写过,在此不再赘言。
这里要说的是,民营资本兴起后,北视中心的地位就急剧衰落了。为何?因为不愁收视率时,郑晓龙是把电视剧当艺术品来拍的。这么拍的好处是,一拍就是个大精品。这也是为何日后郑导拍出了《甄嬛传》。
坏处是,一旦市场因素介入了,你拍出来观众不爱看,拍得再好也白搭。
就在1997年,市场的趣味,逐渐构成了神剧地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才有了《还珠格格》。
那一年,琼瑶到北京旅游,路过“公主坟”,想放松一下,写部喜剧。剧本拿给湖南经视,琼瑶并不上心。当时她力捧蒋勤勤,亲自盯一部《苍天有泪》。可万万没想到,就是这部选角随意、拍摄赶时间的“戏说喜剧”,在全亚洲刮起了一股格格旋风。
当年拍这部剧有多赶?赵薇、林心如每天拍到晚上12点,夜里3点又起来化妆,经常被工作人员架到片场去。
结果证明,琼瑶的苦情剧走到尽头了,老百姓更爱吃“小燕子”这一套。
《还珠格格》选角期间,张铁林上街买菜,遇到了琼瑶的儿媳妇何秀琼,两人喝了杯咖啡,就把“皇上”定了。而就在前一年,王刚和张国立也演一部“戏说剧”,叫《宰相刘罗锅》。那是张国立的翻身之作,也是王刚首演和珅。
数年后,他俩和张铁林胜利会师,组成国剧史上难得的“铁三角”,又拍了另一部借古讽今的戏说剧,《铁齿铜牙纪晓岚》。
后来张铁林谈及这两部剧的成功:
“《还珠格格》和《铁齿铜牙纪晓岚》正是迎合了大部分人的口味。在一个极快节奏的生活中,制造出了适用于快节奏生活的产品。”
这就是市场的趣味在发言了。
那是全国地方卫视纷纷上星的日子,那是民营资本纷纷崛起的日子,也是中国老百姓告别一两个电视台、开始用遥控器投票的日子。此后,全国每年出现上万集电视剧,都想在市场上分一杯羹。而事实告诉我们:
虽然《红楼梦》的拍摄环境已经过去了,但神剧的诞生,依然有章可循。
有些创作规律,并不因时代改变。
神剧,不是你砸钱,就能砸出来的。
四
1995年,历经沧桑的郭宝昌终于逮住机会,为自己的剧作《大宅门》拉到了投资。结果拍了三集,投资方就撤了。郭导只能耐着性子四处跟人喝大酒,恳求对方投拍此剧。
4年下来,见了80多个投资商。
其中有一位说可以拍,但不希望他本人执导,跑去找了张艺谋。张艺谋反问:
“你知道我跟郭导什么关系吗?”
这位显然不知道,当年第五代拍《红象》,是郭导来了句,“中国电影要出大师了”!不知郭导给了第五代多少扶持和包容。
也大概率不会知道,为了写《大宅门》的剧本,郭宝昌耗费了多少心血。
郭导是宅门养子,养母郭榕,就是《大宅门》里的“抱狗丫头”。养父名叫乐镜宇,也就是白景琦的原型。郭宝昌从小就听养父讲述宅门里的恩怨情仇,了解了每个原型的沉浮悲喜,烂熟于心。自16岁起,郭导下决心将其写成小说。
40年间,遭遇数次时代动荡,剧本三度被毁,给郭宝昌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直到1994年,再次咬牙提笔,完成40集剧本。
可惜几经波折,无人投资。
2000年,郭宝昌60岁,都快对《大宅门》不抱什么希望了。突然,央视找上门来,要拍。白景琦、杨久红、白玉婷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这才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幕。
《大宅门》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去选角、表演准确,最主要的,还是依仗于郭宝昌那历经40年岁月淬炼后的剧本。
原本丰富的人物原型,经郭导阅尽沧桑的笔一写,这才有了神剧的根基。而在一年前,同样一部厚重的神剧,证明了剧作的重要性。
那就是和《还珠格格》同期播出的历史正剧,引起过广泛关注的《雍正王朝》。
让我们把镜头转回到1981年…...
那年,正在给《红楼梦》做顾问的冯其庸收到一个封信,信中有篇红学评论,来信者抱怨,说“红学”是人民的,不是红学家的,为什么稿子给你们,一直没回我消息?
给冯老写信的这位青年,名叫凌解放。
第二年,红学会沪上开会,凌也去了。会上,说起曹的祖父是康熙侍卫,有人说康熙千古一帝,怎么就没人写呢?凌解放站起来:
“没人写,我来!”
大家听完都乐了。
数年后,凌解放用笔名“二月河”写出两部巨著,《雍正皇帝》和《康熙大帝》。
为了写书,二月河花两年搜刮素材,从《清人笔记小说大观》《清朝野史大观》到《清稗类钞》,从宫廷礼仪、皇帝衣帽食膳档案、起居录,到对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掌握理解,甚至一斤豆腐多少钱,纯度10%的银子到99%银子怎样识别,无微不至地研究,他才开始动笔。小说出来,传至高层,被时任国家财政部部长项怀诚盛赞。
这就是《雍正王朝》的根。
1995年,投资人苏斌花15万拿下版权,然后找到了一个叫刘和平的编剧。
刘和平本是戏曲创作者,改写湖南地方戏,拿过大奖。他的《甲申祭》引起制片方注意,才找他来改《雍正》。这是刘和平第一次写剧本,耗费巨大精力,也挖掘出了他的天赋。写到最后,刘编身体透支,只能躺在床上口述,拿导演胡玫的话说:
“写得就只剩一把骨头了。”
剧本前后改了6稿。苏斌看前五稿,都说没感觉,不像读小说那么让他激动。直到读完第六稿,流泪满面,剧才开拍。导演定下胡玫后,本来要请张丰毅来演雍正。都快签约了,张丰毅跑去演了电影。屡次自荐的唐国强,赶紧抓住机会,一举拿下“雍正”。
历经2年筹备,苏斌捣鼓来2500万,拍摄近一年。1999年1月播出后,《雍正王朝》在社会上引起巨大震动。一方面是对“雍正翻案”的讨论,一方面又因与现实中“洪水、反腐”暗合,搞得文艺界、新闻界七嘴八舌。
但不管风评多么两极,《雍正王朝》都成了国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首先,它把历史正剧的国民关注度,拔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其次,在拍摄这部剧时,它为另一部历史神剧,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这部剧,就是《大明王朝1566》。
五
1997年胡玫接手《雍正王朝》时,本想找张黎做摄影。但张黎在做《红樱桃》,只能以艺术顾问的身份加入。这期间,张黎跟刘和平一起待了六个月,从刘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为两人合作,埋下深刻伏笔。
黎叔大家都知道,跟张艺谋一样,是第五代最牛逼的摄影家之一。毕业后,他拍过两部电影,都没公映。电影梦碎,只好搞摄影。冯小刚的《一声叹息》《夜宴》,都是他的杰作。直到44岁,黎叔才拍了处女作。
那部《走向共和》,同样是部神剧。
1999年,编剧盛和煜接手《走向共和》,参考书籍加起来有3米,考据到无比细致,以至于一个月写一集。吓得片方找来两个晚清史狂人做统筹。近两年准备时间里,黎叔参与创作,没想到自己会是导演。
剧本打磨期间,黎叔跟着做了1100多个人物传记,从1100个中删减出来不到300个,又把300个人物浓缩成140个,才定下故事线。
此剧第一美术刘新刚、第二美术师赵海,这都是业内大咖。另有一帮史学家坐镇,黎叔才有底气。张黎本身是个历史狂热爱好者,喜欢从宏大的视角回望,又热衷于把历史人物的真实感做足。
《走向共和》第一场戏,拍李鸿章吃饭,用餐时,全是国家大事的汇报,张黎却拍得举重若轻,直接把制片人给拍服了:
“他最大的优势,是对历史人物的精准拿捏。”
《走向共和》消耗黎叔许多元气,录音都是在床上盯着做的。后来播出时剧集遭压缩,此后,这也给了黎叔一次深刻教训,也进一步锻炼了他“把握历史”的功力。
显然,老天爷不想埋没黎叔的才华。
2003年,中纪委书记跑去海南考察,突访海瑞故居,希望多加宣传。事后,海南时任蔡纪委找到同乡刘和平,请他写一部“海瑞剧”。这个项目上报到中纪委获肯定后,刘和平开始了长达2年的剧本打磨。
他把海瑞和嘉靖的画像挂在工作室里,每天写作前都要烧香。下笔前,不但精研《万历十五年》,还求教刘泽华、冯尔康两位老师。这两位,一个研究了一辈子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个研究了一辈子中国社会史、明清史。
“先有了史学界的学术成果,才有了《大明王朝1566》。”
剧本写完,刘和平请张黎来做了导演。
两人决定拓展“反腐倡廉”的主题,把剧情往高了拔,从政治制度演变和文化思想深度上入手。这正是黎叔的拿手好戏。
随后,老戏骨阵容加入,王劲松、黄志忠、倪大红、陈宝国、王庆祥、张志坚们用神级表演把人数塑造得栩栩如生。
饰演杨公公的王劲松说过,当时大家早早把剧本吃透,谁要是在片场过台词,“那是会被瞧不起的”。尤其倪大红演80岁的严嵩,全程都在戏里,即便是准备时间,他也像个老人坐在片场,不动如山。
黄志忠为了让形象更加贴合海瑞,吃了整整5个月酸奶,天天跑1万米,12天内瘦了19斤。跑到最后,走路都打颤。
前期工作做得足,戏骨们给力,剧只拍了4个月。片子送上去,广电总局十分重视,以每天14集的速度过审,并未提出任何大的修改。
本来这剧要在央视播,但央视审查时间长,湖南广电的魏文彬抢先拿下5年独播权,打电话告诉黎叔,说自己看得眼泪长流:
“《雍正王朝》是一部官场教科书,《大明王朝》是一部人生教科书。”
《大明王朝1566》一经播出,就获得一面倒的超高赞誉。史学顾问冯尔康赞叹其“厚道”;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把带子发到政府各部门,要求学习观看;魏文彬直接把电话打给省领导,建议哪一级干部必须看看这部戏。
然而,由于湖南“娱乐立台”,大部分是年轻受众。剧集播出,收视惨淡。口碑仅流传于民间。十年后,才重登视频网站,一举封神:
“看完这个之后,感觉《权利的游戏》只能改名叫做《权利的斗殴》。”
“如果说《大明王朝1566》是中国版的《纸牌屋》,那真是高看《纸牌屋》了。”
本来刘和平还要写下部《1567》,连伏笔都一一埋下了,最终只能遗憾收场。
至今,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依然是无数人心中的国产神剧第一名。
超越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可惜至今,它也没能再复播。
六
《大明王朝1566》收视惨淡后,某主创曾说过一句话,历史正剧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这话当年听来没什么,回过头看,确实如此。从刘和平下笔,到黎叔拍完的日子里,又有一种新剧集,口碑突然崛起。
这几部戏的主角,都是军人。
1999年,商人梁战喝大了跟朋友打赌,说市面上的小说都不是东西,自己也能写。朋友说,你要能出书,我给你一辆宝马,你写不出来,就给我一套房吧。有钱人的赌博,真是一点也不枯燥。梁战只好鏖战8个月,写了本50万字的小说,取名《末路英雄》。
年底出版时,改名为《亮剑》。
2年后,赵宝刚的好伙伴刘燕铭飞去洛杉矶,出于无聊,在机场买了本《亮剑》,一读就收不住。几经辗转,拿到版权。但当时军旅剧无人问津,大家都沉浸在《还珠》的欢乐里。刘老板忍了3年,《亮剑》才开机。
剧组找演员时,李幼斌、张光北本来都不想接。前者觉得体力吃不消,后者以为是个抗日神剧。万万没想到,后来成了一部经典剧。
拍这部剧,经费十分有限,连后期都弃了。整部剧从头到尾,就两部摄像机,还是租的。很多演员都是互相客串,演杀死魏和尚的那位土匪其实是李幼斌。大部分酒水,都是白水。因为钱少,拍得超快。拍到中途,给李幼斌拍发烧了。“鸿门宴”那场戏,他是带烧上阵。
整部剧拍完,才花了900万。
最后,《亮剑》创下了国产剧的两个纪录。一个是粗口频率,老李一共爆了900句粗口;二是重播次数,5年间重播超过30000次。
按集数时间加在一起,长达整整7年。
你说神作,跟钱有多大关系?
就在第二年,一部一开始被各大卫视冷淡的军旅剧,同样获得了国民口碑。剧本是兰晓龙2001年写的《士兵突击》。为了写这部剧,兰晓龙多次下基层体验生活。像什么“不抛弃、不放弃”,都是战士们自己的语言。剧本,导演康洪雷早就读过,很感动。但也是害怕军旅剧没市场,压着没拍。
后来的事,你们都知道了,一部《士兵突击》,捧红了一群人。这些人,还为中国电影留下了数不尽的八卦和话题。
拍完《士兵突击》后,康洪雷和兰晓龙都觉得有关战士的情结还没表达完,扭头就盯上了中国远征军题材。随后两年,兰晓龙咀嚼史料,数次去实地调查,写出了《我的团长我的团》。
把《士兵突击》那帮演员集合起来时,康洪雷就把丑话说在了前头:
“这部戏将会比《士兵突击》苦100倍。”
张译拿到剧本,一开始读得很艰难,熬夜啃完最后一页,哭到抽搐。演员们达到腾冲后,170多天不许刮胡子、剪头发,每天都是灰头土脸。这部戏极度耗费体力,大家拍完回宾馆,衣服还没换就能睡着,醒来又接着拍。
这期间,剧组遭遇爆破事故,烟火师丧生。停机数日,又碰上汶川地震,有情绪崩溃的演员闹着要去赈灾,被兰晓龙用理智拦下了。
几经不易,诸多遗憾,结局匆忙。《团长》播出后,又遭受了巨大的负面评论,说剧情拖沓、台词油滑。最终被戏称为电视剧的“炮灰”。但它和《大明王朝1566》一样,十年后,在网络上,无数的观众狂追盛赞:
“说它是中国版的《兄弟连》,那可真是抬举《兄弟连》了。”
而《团长》能够翻回口碑,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一件事,那就是创作者的自觉,一种绝对不能辜负历史中人的创作自觉。想想那些远征军战士,想想那场惨烈的战役。
想想他们付出的一切......
拿当年康洪雷的话说就是:
“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七
2010年前后,高质量国剧进入密集喷发期,动不动就出现一些优秀代表。
2006年,拍《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导演姜伟,拿到一篇一万字的小说。随后,他查阅了大量资料,用10个月时间,把小说扩容到40万字,把事件、人物、线索、悬念复杂处理,希望今天的观众看完之后:
“能够牢牢记住他们,知道我们这60年的和平生活,是从哪儿来的。”
这部剧,就是2009年的《潜伏》。
写完剧本,姜伟想请朱媛媛、辛博青夫妇来演,结果人家忙着“造人”。剧本传到孙红雷手上,“孙漂亮”看了直接约姜伟,说无论如何得他演。姚晨,是姜伟媳妇推荐的。孙红雷本来给了40天档期,后来改到50天。这俩人没有辜负姜伟的信任,用教科书级别的演技,把谍战剧推向了一个高峰。
《潜伏》播出时,天涯上出现一个名为《天雷滚滚,史上台词最淫荡的电视剧〈蜗居〉》的帖子,将剧中露骨的台词截图传播,3日内点击率高达11万多人次,回帖3000多个。以至于后来上面批评《蜗居》:
有很大的负面社会影响,靠性、靠荤段子、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
这大概也是六六无法超越自己的原因。
1999年,六六去新加坡陪先生读书,出于兴趣,慢慢写起了小说。这一写,就写出几个爆款。而《蜗居》,可谓正中社会话题敏感地带。其现实主义的深刻笔法,涉及婚姻、性描写、高房价、权钱勾结,刺痛着整个时代的道德神经。
剧中那些露骨台词,这里就不摘录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百度去。
《潜伏》之后,谍战剧迎来了一个突如其来的井喷期。《暗算》《悬崖》《黎明之前》《伪装者》《北平无战事》,最后都承接了《潜伏》开启的光芒,开创出一派新气象。
但《蜗居》就是这类剧的绝唱了,现实主义的锋芒,开始转向《欢乐颂》《三十而已》这些都市生活题材,从刺痛,转为瘙痒。
而就在《蜗居》播出时,北视中心的郑晓龙,终于等到流潋紫写完了那部《甄嬛传》。小说是2006年开始写的,从《金枝欲孽》中获取灵感,掺杂了张爱玲、清宫剧、TVB画风等多种桥段。写到第三册,郑晓龙从妻子王小平处拿到书。郑导的文艺创作观,显然不允许自己拍个架空故事,也不允许自己拍个TVB画风的清宫剧,一定要拍出历史的残酷和厚重。
《甄嬛传》开拍,清穿剧已火得一发不可收拾,郑导还是凭借多年功力,给它们造成了降维打击。
《甄嬛传》也成就了后宫剧的巅峰。
至此,从《红楼梦》立项算起,国产剧走过了30年历程。名著剧、戏说剧、王朝剧、军旅剧、谍战剧、清穿剧、后宫剧......都出现了优秀代表。无论剧作、拍摄选角、幕后制作,国剧都有了极成熟的制作经验。
那也就该出现一个集大成的牛逼团队了。
80年代初,中国电视有过三大奖,金鹰、飞天、白玉兰。一度被各大公号调侃的土逼“山东台”,当年是金鹰常客。《武松》《今夜有暴风雪》《高山下的花环》和《孔子》,都是一代佳作。1995年,山东还拍过一部影响力极大的武侠片,叫做《白眉大侠》,那是一代80后的童年记忆。
《白眉》的摄影师,名叫孔笙。《白眉》也是孔笙的徒弟侯鸿亮进的第一个电视剧组。另外两位导演李雪、孙墨龙,也算孔笙的徒弟。
这四人,最后组成了“正午阳光”。
他们都是“山影”的骨干力量。尤其孔笙,可以说是“山影剧”的质量保证。侯鸿亮一开始没有清晰定位,2002年,做一部商业片受挫,他和孔笙跑去做纪录片,每月6000块,干了两年,越干越感到难以为继。
老领导对他说,行业缺少懂创作的制片人,可以去试试。就这么着,侯鸿亮转型到制片人,2006年开始把控项目《闯关东》。
那是山东影视的年度大剧,3个导演都比他大,组里每个人的辈分,都比他高。
那一年,侯鸿亮和编剧高满堂遍访东三省。零下20度的天气,车轮突然打滑,吉普车旋转360度后滑入树丛。经历了车祸、采访,剧本打磨三稿,侯鸿亮才明白过来:
“做剧,不能以市场利益作为唯一导向。”
2011年,作为“山影”旗下工作室,“正午阳光”正式独立。孔笙、李雪、孙墨龙三人开启创业之路,3年后,侯鸿亮加入,带着策划、宣发、制作、经纪、商务部门打造出完整制作链,工作室转为独立制片公司。
有30年的制作经验和最具市场敏感力的制片人,“正午”后来出产的那些剧,虽不是部部都是神作,但每一部都是话题。从《伪装者》独立出道开始,到《琅琊榜》《欢乐颂》《北平无战事》《大江大河》《都挺好》......再到去年的《山海情》,“正午阳光”团队,被广大群众认证为国剧头脸、良心保证。
堪称中国一代神剧制作天团。怎么做到的?
孔笙有句话,叫做:
“干什么都得像那么回事”。
他拍《生死线》,慢到能三天才拍完一集。《欢乐颂》播出时,剧中每个人物都有微博,通过名片上的电话,可以搜索到相关微信号。在“山影”待了30多年,孔笙说,他能教给团队最重要的东西,也就三点:
专业、扎实、沉得住气。
八
2015年,国产剧有两个惊喜。
第一大惊喜,是周梅森正在酝酿一部尺度空前、将引起全网热议的反腐剧。
201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找到周梅森,希望他能写部剧,主题是反映当下反腐。周梅森并不想写。因为此前写剧,伤了心。
周梅森不光是作家,也是炒股高手、智慧商人、挂名公务人员,对政商两界的诸多人事都烂熟于心。早在二零零几年,就写出了《至高利益》《我主沉浮》和《绝对权力》等官场小说,多次被改编为电视剧。后来,随着反腐剧播出条件受限,他的《国家公诉》被修改900多处,《绝对权力》经历7次大改和8个月严审。此后8年,他再未动笔。
为了说动他,最高检影视中心的副主任三顾茅庐,给他说了很多大环境之变和具体案例,这才打动周梅森。其实这8年里,周梅森早已积累了无数的官场故事和社会案例,一大堆素材压在抽屉里。动笔前,他又专门去南京浦口检察院体验生活,跟落马官员谈心。
第一稿写的时候,周梅森心里没底,一直在纠结尺度。最高检拿来一看,说写得太平淡了,不要束手束脚。还有老领导给他打电话,说反腐现在都反到什么人身上了?你这是十八大之后的作品吗?梅森回屋鏖战了四个月,又把剧本进行了调整。
剧本有了,稿是最高检约的,接下来找投资,却并不容易。敲定导演李路后,周梅森跟他见了好几拨投资人。好多都是谈好了,临到签约时反悔,说题材太敏感播不出来就完了。
关键时刻,李路通过朋友筹到了6000万,甚至抵押了房产。剧中演大风厂王文革那位,也就是解放军总后勤部金盾影视中心主任李学政,也在幕后推动项目整整一年之久。
好多老戏骨一看剧本,都表示可以自降薪酬。这部剧总投资1.2亿,但是剧中演员的总片酬,加起来才4800万。整部剧强度极大,且夜戏居多,为了拍得足够电影化,花的时间比平常的剧组多几倍。
55集,拍出了22部电影的素材容量。
钱少,事多,但老戏骨们毫无怨言。
拍摄期间,周梅森告诉李路,让他做好“狂删”乃至“压箱底”的准备。结果片子送上去,删改并不多。这一次,剧组立项不久,又是当初播《大明王朝1566》的湖南卫视伸出援手。
2017年,《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引起广泛讨论。从李达康的表情,到祁同伟的悲剧,公号圈不知写出了多少爆款,连《万历十五年》都被高育良给带火了。因反派级别一事,它被评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
而早在2015年年底,公号圈还因另一部剧吵得火热,出了无数爆款文。
它虽然根本谈不上神作,但对国产剧发展而言,却是另一个意义重大的惊喜。
那部剧,叫《太子妃升职记》。
它的出品人,当时还是贾跃亭的老婆。
九
论剧作基础,《太子妃升职记》根本没啥名气,只是“男穿女”的设定给甘薇留下了深刻印象。2014年,网剧大面积爆发,甘薇赶紧找来海岩的儿子侣皓吉吉参与这部剧。侣皓吉吉挺有想法,弄了一堆颜色浓烈的画风,加上台词足够“污”,剧情足够“雷”,剧集播出后,大量营销号以“最穷剧组”为卖点,纷纷“吐槽”营销,直接让《太子妃》火爆出圈。
业内一般把网剧分为S、A、B、C四级。《太子妃》27亿的播放,使之成为网剧诞生以来的首部“S+”级别作品。就这一部剧,给乐视带去了1000万的会员收入。
两年后,优酷的《白夜追凶》以超高口碑,直接把网剧带入了一个新纪元。
《白夜追凶》的剧本,压了整整两年。作者指纹有十多年律师经验,脑盘里存着大量真实案件和新闻事件。2014年,阿里带着打磨了13个月的剧本到处推广,得到的反馈,都是负面,没人愿意接手。
两年后,剧本辗转到了王伟手上,这位参与过《心理罪》的导演,一看就喜欢上了。
拿到剧本时,王伟点名要潘粤明来演。因为《唐探》里,他能演变态,《跨界歌王》里,他能唱柔情。能自如切换人物,是男主的不二之选。于是双方喝了一顿大酒,唱了一回K,就定下了这次合作。
《白夜追凶》马不停蹄地拍了120天,上线后,豆瓣评分9.1,累计播放量11.1亿。群众看完,大呼过瘾,表示不输美剧。
在其热播之际,其实还有一部高水平的悬疑剧,与之并称同年最大惊喜。某种程度上,这部剧的制作眼光,比《白夜追凶》更为长远。
它的名字,叫《无证之罪》。
2013年,紫金陈从网络公司辞职,看到一起奸杀案社会新闻,脑中不自觉地织起一篇推理小说。小说一出版,就被数家影视公司盯上。
最终,爱奇艺拿到版权。而此前,他们早已拿下紫金陈的另外两部作品:《坏小孩》和《长夜难明》。
加上《无证之罪》,正好拍成一个系列。这个系列,将塑造一个名叫严良的警官,以他的人生经历和探案历程,剖析人性善恶,带出对社会对正义的渴望。系列以《无证之罪》为开篇,后两部分别改名为:《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
为将系列做出美剧质感,爱奇艺找到制片人齐康,通过齐康又找到了导演吕行。两人在面馆里吃完饭,敲定此事,随后搭建出一个豪华的主创团队,全都是北电毕业的生力军。紧接着,韩三平加入,给《无证之罪》做监制。
临开拍前,男主还没定。
韩三爷一个电话,把秦昊叫来做了男主角。
正是这次合作,为另一角色出场埋下伏笔。
他的名字,叫做“张东升”。
十
《无证之罪》拿下超高口碑后,joyside前成员辛爽,加入了《坏小孩》团队。此前,辛爽一部剧也没拍过,只当过综艺《幻乐之城》的导演。那时,《坏小孩》改编团队遇到一些构思阻力,爱奇艺找他帮忙。辛爽看剧本、读原著,拉着团队聊了足足六个小时。
最终接下导演的任务。
制作团队,是拍《无证之罪》时早已磨合成熟的,就差辛爽的“朋克匪气”。
就这样,一部事前毫无宣传的《隐秘的角落》,突然横扫互联网,在去年引起话题旋风,被奉为网剧一代神作。甚至由于人物的黑暗属性,一度引起剧场停播。
而观众们没想到,随后,根据《长夜难明》改编的《沉默的真相》顺利登场,这部剧比《隐秘的角落》更大胆、更理想主义。
无论《隐秘的角落》还是《沉默的真相》,对网剧的乃至对国产剧发展,都意义重大。很长一段时间,广大观众都没看到这么严肃、深入的现实主义剧集了。剧中对善恶的剖析,对人性深度的不加回避,吊打无数电视剧。
这正是网剧的优势,在剧情尺度上,比电视剧更宽松。这才有张东升、朱朝阳这样的暗黑人物出场。类似人设,电视台都是不让放的。
而《沉默的真相》里讨论的追寻正义的话题,敢于痛批社会之弊、官场泥淖,尺度上更难拿捏。《隐秘的角落》里,还只是谈人性深处恶与善的对决,到了《沉默的真相》里,直接上升到个体与体制的对决。
除了尺度上的突破,这两部剧的质感、配乐、气氛、节奏,都远远高于其他剧集,给国产悬疑剧的制作,提供了一个标杆范例。
爆款诞生,从来不会没有原因。
2014年,网剧脱离早期粗糙的段子制作,进入专业打造。次年,“一剧两星”政策实施,一部剧每晚在黄金时段播出的卫视不得超过两家、播出不超过两集,对电视剧创作造成冲击,许多优秀制作人,都转向互联网。
2017年,上线网剧突破300部。长视频网站巨头们,早已聚集了一支成熟的制作团队。如何发挥新人导演优势,如何鼓励制作创新,有一套成熟方法论。专业的表演、精良的服化道、扎实的剧本,已是行业制作共识。
拍《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时,幕后制作团队都来自北电,演员找的是廖凡、王景春、秦昊这种影帝,剧本是从海量小说中挑的,前后动过30稿。整体制作费用占70%,剩下的30%,才是演员片酬。
说白了,这跟电视剧神作,是一个逻辑。
只要用心,结果显而易见。
老百姓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毕竟那句老话说得好:
群众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
十一
1985年,陈忠实想写个长篇,久久没有灵感。直到某天从原上走过,他才顿悟要写写这片土地。为了写这本“放在棺材里当枕头用”的小说,他翻遍《县志》,重读《中国近代史》,花两年时间完成调查、构思。
下笔前,陈老告诉妻子:
“要是写不好这部书,我后半生养鸡算了。”
1991年腊月,《白鹿原》最后一个句号落定。陈忠实走到河边,静静地抽了一根烟。一部宏大的民族史、土地史、心灵史,从那一刻起,注定会祖祖辈辈流传下去。
10年后,投资人赵安和陈老签下了《白鹿原》电视剧的改编合同。事后,他回想那天怀揣合同开车狂奔时的心情对记者说:
“感觉像快活林里劫了皇纲的土匪。”
电视剧《白鹿原》的拍摄一波三折,赵安跑了五六年,都快绝望了。直到2010年才拿到立项。他找到写《重案六组》的申捷编剧。
接下剧本,申捷一夜没睡,不知自己能否改编好这部巨著。3年后,他把剧本写完,跟陈老对饮,谈及创作之苦,几乎落泪。
找演员时,制片人压价巨狠。几乎按照市场报价五分之一跟人家谈。片酬省出来的钱,全都花在拍摄上。拍好的镜头,进了剪辑室,导演看了不行,重搭景,重拍。八九十万搭的景,拍出来感觉不对,直接不要。为拍围墙,他们去南京,为拍宫城,他们去北京,为拍监狱,他们去上海。白灵的一个很短的镜头不满意,重新组织整个街景和群演,重拍。
开拍前,演员下乡学干农活,减重300多斤。全剧2.3亿投资,采景10个月,90位主演,4万人次群演,拍了近一年。号称“史上难度最大拍摄”。所有人都忘我地扎进去,为的就是把一个民族的史诗还原:
“要对得起陈老一生的心血,要对得起这片白鹿原上祖祖辈辈的劳作。”
回头看,这些剧之所以神,全是因为在开拍之初,就不光是冲着卖钱去的。
王扶林听说大学中文系学生不读名著,下定决心要拍好《红楼梦》;姜伟想告诉人们今天和平的生活是谁拿命换的,才写出了那部《潜伏》;康洪雷和兰晓龙访问腾冲多次,咬牙拍《团长》,无非是想让世人记住那段历史;刘和平与张黎拍《大明王朝1566》,是想剖析整个中国思想政治的流变,让今天的人看明白我们曾经为何失败......真正的神作,都不止于神作。
它们是一本本更鲜活的教科书,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40年来,一辈辈国剧创作人呕心沥血,留下不朽的剧集,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大众,更是为了唤醒我们对历史的种种记忆。唯有继承这样的创作自觉,继承一代代剧作人的匠心,才会有更多的神作诞生。
自1980年《红楼梦》算起,国产剧风雨40年,一部又一部神作诞生,靠的是什么?无非是扎实的剧本,专业的团队,匠心的精神,尺度的突破,手法的创新,演员的投入,以及非市场利益唯一导向的创作观念。
管你是计划体制,还是民营经济,是在电视上播,还是网络上放,神剧的诞生,是一群人用极致的态度,一分一秒打磨出来的。
拍出神作的时代、环境会变,影响神作诞生的因素会变,但神作何以成为神作的根基,从来不变。那些花钱买流量演员的剧,那些把观众智商当傻X的剧,那些以圈钱为唯一导向的剧,那些抠个图就想博眼球的剧,那些靠洒狗血而秀下限的剧,那些给垃圾演技送金条的剧,注定会被观众们遗忘。
或者,牢牢地钉在我国国产剧制作的耻辱柱上,成为后世从业者的反面教材。
当年黎叔拍《人间正道是沧桑》时说:
“中国老百姓有权看更精致的电视剧,不能看低他们的文化审美水平。”
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什么样的创作者,说什么样的话。
有这种觉悟,何愁拍不出好剧?
有些剧烂,不是拍不好,是心不正。
建议我国剧集创作者,好好跟黎叔学习一个。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王扶林:经典来自匠人精神》,环球人物
[2]《30年前拍“西游记”,难过取经》,炎黄世界
[3]《“三国演义”25年:幕后细节揭秘》,新京报
[4]《郭宝昌:“大宅门”我生命的全部》,影视圈
[5]《苏斌:古装剧标杆“雍正王朝”背后》,综艺
[6]《张黎的坚硬与柔软》,南方人物周刊
[7]《康红雷:我们都心存亏欠》,三联
[8]《“潜伏”轮回记》,南周
[9]《“蜗居”里的价值观》,三联
[10]《侯鸿亮:我就是个做剧的》,智族GQ
[11]《“人民的名义”诞生记》,中国新闻周刊
[12]《电视剧“白鹿原”的16年》,南周
[13]《“太子妃”的爆款之路》,中国新闻周刊
[14]《“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人们对好故事的追求是永恒的》,中国新闻周刊
[15]《“无证之罪”:彼岸悬疑、此岸推理》,三联
[16]《士别三年,国产网剧登堂入室》,出版人
[17]《2015年网剧成“爆款”》,南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宅总有理(ID:zmrben115),作者: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