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碱水小丸子,编辑:zqq,原文标题:《那些用招聘软件找对象,在交友软件找工作的年轻人们》,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早在我们发现“万物皆可社交”前,社交的本能就已经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从小时候干脆面袋子里的魔法卡,到每个公共厕所挡板上的涂鸦,再到如今依托互联网生长的各类线上社交。


巨大的需求催生各类细分的社交功能软件,抛开最为常见的求职、求偶诉求,最近连上厕所也有了专属的App“幸识”,旨在吸引不同的年轻人“一起拉屎”,并随机开启如厕时间的聊天。


社交工具并不真的创造社交,它们仅是为原本就存在的人类社交天性提供手段。正如“一起拉屎”最后并不真的指向上厕所本身,对社交的渴望并不等同于对特定社交工具的渴望,于是,各平台间的边界融合与定位交错便显得顺理成章。


如今,年轻人们在基金软件评论区相亲,在闲鱼卖家描述中交友,在小红书里卖基金课,在网易云音乐的小众歌曲评论里公开喊话找对象,在滴滴打车私聊页面里互祝生日快乐,在公开场合用AirDrop与周围的人互损……


我们分别找到了3位年轻人,她们在Boss直聘上找到了对象,在Tinder上找工作,还在剧本杀App上认识了重要的朋友。以下,就是ta们的“非常规”社交软件使用经历。


这么个渠道,让我找着了对象,我俩的缘分该有多大啊


火华日斤,26岁,广告策划,使用Boss直聘时长:3年


一开始,我是正儿八经在Boss直聘上找工作的。可是没想到,却找了个对象回来,这一好还好了快三年。


我是18年毕业的,刚毕业那会儿,找工作就是大海捞针,但凡有个人理你,都会觉得:“诶,是不是有戏!”人嘛,在工作时和跟朋友相处时用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招聘软件上,很明显是处于工作状态,大家会互相说些很官方的话,类似我们这个岗位是做什么的,福利待遇咋样,你也能感受到那些话估计都是原文复制的。


但这个面试官上来就特积极地说,“终于看到我想要的人了!特别想和你聊聊!”还发了一堆感叹号,接着又来了句,“不好意思,我是不是太唐突了” ——这个氛围就很奇怪,有种你刚在大马路上加了一个人微信,你俩突然聊起来的感觉。但我这人呢,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方这么对我,那我也就回:“啊真的吗那太好啦我们聊一聊吧!”


一开始,大家聊的都是工作。公司是创业公司,他是公司老板,按他的话说:“来招聘软件是想看看现在市场上都有什么年轻人,可以抓过来给我干活。”那天,我们聊得挺开心的,就加了微信约了面试。


面试在上午十点半,HR问了我几个问题后就叫他来了,他进来时,我还在玩手机。等他坐下,我俩眼睛对上了的瞬间,就,你知道的,感觉对了!我这人吧,喜好长相东北的,比如王建国,他这种类型就是胖了可爱,瘦了又清爽,你要说帅吧谈不上,说丑吧也没那么绝对。他呢,长得就差把东北俩字写脸上了,再一开口,啊!这浓郁的东北口音。


那天,我们聊了快三个小时,当然聊得都是工作。但面试刚结束,他就问我要不要一起吃饭,第二天又来约我吃饭。第一顿饭我们还聊了会儿工作,但第二顿聊得就很私人了,类似上个周末干啥呀,最近看什么电影啦,后来我发现,我俩竟然还住一个小区。


这眉来眼去了半个月,咱那会也22了,也知道咋回事,有天他就把话挑明了,“我天天带你吃饭,是想让你当我女朋友,但是你也不用立马答应我,先让你的生活习惯有我开始。”这话说得很有技术,虽然直接但又不强硬,我这刚毕业的小女孩根本扛不住,顺理成章我俩就在一起了。


半年前,我俩分手了。他是很好的人,但我这个人吧,恋爱时比较容易上头,属于感觉对了,就马上在一起了。但这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彼此互相了解不多,之后慢慢接触后发现大家的恋爱状态不是很合适,就和平分手了。


我们都是分手一定会和前任断掉关系的性格,后来大家就互删了好友,完全没有联系了。但回忆起来,这是对我改变最大、让我成长最多的一段恋爱。因为很大程度上,他是未来我想要成为的样子。最直接的就是他帮我做了很多职业上的规划,我现在这份工作也是他当时给我的建议。目前来看,这份工作对我整个职业发展是非常好的。


其实我是个线上交友狂魔,我其他对象有挺多都是通过线上聊天软件认识的,目前在一起的这个也是。但据我所知,我身边没有人是通过招聘软件找到对象的。这种方式有种喜剧感和冲突性,和普通人认知中找对象的渠道不太一样。但我吧,很相信缘分,这么个与众不同的渠道让我找着了对象,我俩的缘分该有多大啊。


在姐妹Tinder交流群里,只有我会分享,自己被内推的消息


blue,22岁,学生,使用Tinder时长:不到1年


我是一个母胎solo,本来是奔着谈恋爱的目的下载Tinder的,结果发现上面的男的都不太正常,感觉挺多都是想约。后来我就想要不转换一下思路,放弃在这个软件上搞些有的没的,我决定看看上面有没有人能帮我找到工作。这主要是因为那段时间,我投了大概80多份简历,面试了20多次,但只拿到了1个offer。有的面试都到第四轮了,突然就没过,我就特别烦。


找工作太让人焦虑了,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我和任何一个人聊天都能莫名奇妙扯到工作上。但你知道,一聊到找工作这种很现实的话题,一点儿暧昧的氛围都没了。


虽然我自己没有写职业相关的信息,但因为我挺想去互联网公司的,所以如果他们的个人简介上有写在哪个大厂工作,我会倾向滑他。据我观察,蛮多人在个人简介上有写自己在字节跳动工作的,可能是觉得职业经历优秀,能吸引到更多异性吧。


前段时间,我匹配了一个男生,他的简介上就写了自己是产品经理。聊天时,我了解到和我一样,他是今年的校招生,但是已经在贝壳实习转正了。我之前投过贝壳,但一面就被挂了,对这家公司算有点执念。他说可以帮我看看公司的内推岗位,我俩就加了微信。


他还挺积极的,第二天早上十点,就给我发了公司的内推链接,但不幸的是没有我感兴趣的岗位,所以我俩就以一个狗狗表情包结束了这次对话。之后,大家就变了朋友圈的点赞之交。我俩最近的互动来自于两周前他发的一条关于公司的朋友圈,我还评论了这条。


但我也不会觉得遗憾,在Tinder里他的照片都带着口罩,朋友圈也没发过自己的照片,所以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到底长什么样子。而且我本身也不是主动的人,朋友圈点赞加评论已经是我能做的最大努力了。


我和几个朋友有一个Tinder交流群,大家会分享今天在Tinder上看到了什么搞笑的自我介绍,或者看到的帅哥照片。我也有朋友通过Tinder找到了对象,两人现在的关系还挺好的。但在群里,只有我会分享自己被内推的消息,我的姐妹都告诉我:你一定会找到好的工作。今年春招我又投了20多份简历,感觉面试还不如去年,还有一个多月,我就要毕业了。但是,好工作到底在哪儿呢?


为了杀时间,玩了几次剧本杀,没成想却因此找着了工作


kid,25岁,文字工作者,使用剧本杀App时长:3年


18年我快毕业的那段时间,还处在就业选择的迷茫期,每天除了在家刷手机,就是在整理开题报告,为了杀时间还玩了几次剧本杀,没成想却因此找着了工作。


事情是这样的。那时,我关注了一个博主,有天凌晨一点她要在线组一个剧本杀局,我正好没啥事,就加了她微信大家一起玩。


虽然我是第一次玩剧本杀,而且还是凶手,但我会有意识放出一些信息误导大家,不仅没人猜出我是凶手,所有人还一起把票投给了另一个人,其中,还包括他自己。玩完后大家就退群了,但因为我玩得不错,大家希望以后可以长期玩,所以一个小时后我又被拉进了一个新群。而这个群里就有我未来的老板。


没多久,我们又在一起玩。因为是线上剧本杀,难免会有人掉线。等他回来前大家会闲聊,你在哪个城市啊,在做什么工作啊。我说在上海,还在找工作。群里有一个人听到后,直接说你把简历发我下,我们就单独加了微信。


我以前在北京做过记者,找工作都是把作品链接一股脑儿发过去,老师一看:嚯!就来呗。然后就来了。但上海不是这样的,它的商业氛围特别浓,你的简历是需要包装一下的。但我当时不懂,依旧是发了一通链接,她也蛮直接的,和我说,“我觉得吧,现在这个简历除了我也没人敢招你了。”我下午五点多发了简历,六点她就说你来面试吧,还给我发了封很正式的面试邮件,我就打车直接过去了,结果一个晚上所有的事都解决了,关键这还是家挺正规的公司。


我后来想过这件事,可能我不是抱着目的来找工作的,所以做成这件事的功利心不会很强,因此我俩的关系会有一些柔和的地方。但如果我在招聘软件上找工作,我的目的性会很强,就不满意,拜拜了,我还不想跟你聊了。


而且我和这个老板非常合得来,她是我在上海经历的老板里对我最好的。虽然我在她手下工作没到一年,但现在三年过去了,我们关系好到亲如母女,她在精神层面是我妈,但我在生活中经常照顾她,是她妈。其实,我俩性格完全不一样,我是那种特宅的,几个星期都能不出门,但她特爱社交;而且她脾气特别差,但是一直以来都对我没脾气,还说我“拼命踩,直到把她的底线给踩没了”。


我现在微信列表有1161个人,大概有50人左右是这样添加进来。但我觉得吧,社交APP的细分只是让我们这些用户,更方便地完成人际交往中最难的破冰部分。但实际上,怎么用这个软件,最后能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并不是由软件本身决定的。打个比方,你下载了求职软件并不等于立刻就能找到工作,下载了交友软件不等于下载了爱情。而且深层次的关系还是需要通过线下见面才能促成。


其实,我的很多工作机会,都是胡乱聊出来的。比如之前采访酒吧老板,聊到最后邀请我一起经营酒吧。给一个创业者平台撰稿,负责人对我的稿件很满意,就让我为他的品牌撰写商业文案。只要跟人接触,特别是陌生人,就会遇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以及新的可能性。而这些细分社交软件的出现,只是增加了可能性,但可能性真正的来源是我本人。


尾声


年轻人依赖社交生活、尤其偏爱线上社交,是与近年来不断被讨论的独居、社恐、“附近”的消失和“原子化”问题相关联的。基于半熟人、甚至陌生人社交的弱关系圈层,年轻人正在通过自我划重点与碎片化讨论形成某种情感共同体。


在这些社交软件里,有人为“内卷”的线上交友提供了出其不意的解法,有人则干脆自己捅破了泛社交的最后一层窗户纸。


虽然万物最后的归结大都会变成“加个微信吧”——对于App来说,这确实也是上面大多数社交关系“沉淀”的结局——但对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来说,这其实才是TA们各自故事的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碱水小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