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全长9217字

老读者说我最近更新频率很高,这主要是因为我所在泰米尔纳德邦封城了,开始了“居家隔离”的生活模式。不能去健身房和买菜,让我每天大约多了2个小时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然会“高产”那么一点点。

 

这一次的再度封城,距离去年的解封刚好隔了一年,同样的热季同样的体感,有种无缝衔接的穿越感,颇为魔幻。与此同时全球各地都在爆发疫情热点,国内的安徽和辽宁也出现确诊,就连我一个在上海的朋友都有说:“去年这个时候开始太平,今年这个时候开始不灵光……”

 

去年这个时候我刚好陪我太太连着去医院做了两次产检,第一次是4月29号,那时候我太太已经6个星期没有出过门了,医院离家步行距离800多米,需要穿过整个社区。然而那天除了商店没有开张之外,社区内部看起一点都没有封锁的样子,居民们照样不戴口罩在外面闲逛。社区通往主干道的路口被封了起来,车辆无法进出,行人能从边上的小巷通行。外面的主干道上空空荡荡只有几个行人,与喧嚣的社区形成了强烈反差。

 



4月29号封城期间的社区内部



同一天的大街上是这样的

紧接着5月1号那天,印度政府第三次延长了封锁,同时宣布将逐步开放限制,当时被称为封城3.0版。经过了40天的封锁,这种让整个国家彻底停摆的“休克疗法”显然扛不下去了,重启经济迫在眉睫。5月2号那天我们再次去医院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已经显然跟三天前不一样:主干道上有了车来车往,不过数量不多,有些车在明目张胆地逆向行驶,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放飞自我。



5月2号的大街上,人们开始放飞自我。印度的车道是左向行驶的,街上的很多车都在逆行,反正也没人管

在那之后,不管确诊人数如何变化,都没有动摇过逐步解除限制的趋势——直到这次第二波疫情的爆发。俗话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不管该来还是不该来,封城又来了。

 

印度第二波疫情的作为新闻热点的价值差不多已经被榨干了,瓜众们对此的关注度明显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的疫情结束了,事实上现在整个南亚乃至全世界的形势要比之前更严峻。老实说前几个星期我看印度的疫情新闻在某种程度上属于“隔岸观火”,自己并没有切身体会,如今“火势”已经势不可挡地蔓延到了每一个角落,疫情实现了“去中心化”,在印度全面开花。

 

前几个星期德里沦陷的时候,我跟邻居就在猜测我们泰米尔纳德邦这边会不会封城,邻居说现在因为邦议会选举投票没结束,所以没有封城;等到选举结束大概率会封——果然被他言中。正如同去年这段时间逐步解封一样,今年这段时间的限制也是逐步进行的,先是从4月24号起,周日全天封锁、娱乐场所全部关闭。但这种不痛不痒的措施对于抑制疫情显然没什么作用,我们邦的确诊人数一路奋起直追,三个星期增长了三倍。泰米尔纳德邦政府终于在5月8号宣布,从5月10号到24号期间全邦全面封锁;5月14号又宣布了“加强版”的升级封锁措施。

 

以上是背景,下面我来集中谈一下身为“战地记者”关于这次封城的几点实地感想。

 

 

01

混乱之治

第一,可能是去年的封城对印度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在这次的第二波疫情应对上印度真的是有点不见棺材不掉泪。当前印度政府的指导思想,是把封城作为最后的应对手段,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封城。我觉得在这点上,印度政府思路是很明确的——疫情不会导致社会崩溃,但是失业会;生命的代价可以承受,经济的代价不能承受。印度封城的目的只是为了减轻医疗压力,让病毒传播得稍微慢一点。就好像核反应堆里面控制棒,只能减缓链式反应速度,避免反应堆熔毁,并不能彻底终止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有了之前那些重灾区的预警,以及大量的国际援助,印度南部这些有着“后发优势”的邦在医疗资源的准备上相对要更充分,囤积了一定数量的药品和氧气,不会像德里那么措手不及。目前印度整体而言医疗物资缺乏的问题已大为缓解,然而需要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对物资的妥善分配和管理,经常读我文章的人应该都会对三哥混乱随性的做事风格有所了解,现在很多地方都是由于管理不当而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配给。另外一个难以解决的巨大缺口是医院床位和医护人员,这个缺口在目前情况下是无法通过外援解决的。我在新闻上看到某个村子的村民在不断死去,可村里医院的12台呼吸机却闲置着,因为没人知道要怎么操作使用,很多医学院的学生在紧急培训之后就被拉上了前线。我十多天前听到消息说我们这边的医院都住满了,而班加罗尔确诊的中国人也因为联系不到床位而发出过求助。

印度政府的管理能力低下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我们也不应该用中国的标准去要求印度,尤其印度的运行模式和思维方式跟我们截然不同,老百姓也普遍缺乏责任心和集体意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管理印度可能是世界上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印度人连一天24个小时的时间都管理不好,如何能指望一个混乱了几千年的地方突然就井然有序。

 

 

02

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第二,现在主流舆论都认为印度政府要为这次的第二波疫情负主要责任,但经过我这几天的观察,认为政府和老百姓都该各打五十板。5月8号政府突然宣布下周一(5月10号)开始封城,于是就很“人性化”地允许大家在周日(5月9号)进行准备,所有的商店正常开放,各种活动都可以正常进行……结果那天就看到了一副“全民狂欢”的景象,我惊恐地发现楼下邻居全都跑出去串门了,从天台上可以看到对面房子的邻居在家里招待客人,甚至没有戴口罩,那种其乐融融的样子仿佛疫情完全不存在似的。大家都知道疫情的存在,但大多数人依然抱着侥幸心理,总觉得轮不到自己。我太太也有这个毛病,她觉得我出门买菜危险,可她却觉得下楼在社区里遛弯是安全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心态,仅仅因为这是她熟悉的地方。

去年欧美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当雪崩发生时,每一片雪花都在勇闯天涯。印度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大多数的聚集是完全可以避免甚至毫无必要的。在封城之前,我每天能从天台上看到附近的摔跤训练场地上有许多青少年在完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聚在一起训练,可以说从本人到家庭再到老师,都没有任何的防控意识,对政府的要求置若罔闻;而封城之后,人们还照例再像从前一样早上聚在一起喝茶闲聊……这种生死有命的消极态度在印度非常普遍。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十分困惑:既然印度人如此不在乎生死,那为啥还会贪生怕死呢?这个问题应当这样理解:贪生怕死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这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随遇而安的宗教观念使他们更加容易接受无力改变的既成事实,也就是所谓的“躺平”。世界上大多数宗教的核心思想,都是教人如何接受苦难,甚至把苦难视为恩赐——因为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唯一方法。

 

目前印度的疫情已经确定无疑地实现了城市向乡村转移,在一开始我就知道这是必然的。但乡村疫情爆发肯定不会像之前德里那么具有视觉冲击力,一方面乡村受到的关注度要比大城市少很多;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很多人都会放弃治疗直接躺平,在绝望中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们本就负担不起水涨船高的治疗费和床位费,自然也就不会存在哭天抢地要床位的情况。所谓“生命无价”只是理想主义的情怀与口号,对于贫苦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必须要在“拯救生命”与“代价”之间进行权衡——哪些情况值得花钱救,哪些情况还不如放弃算了……“生命”这件商品早已在暗地里被标上了价码,比方说我们普通人的命肯定就不如赌王何鸿燊那么值钱,给他一个人续命花的钱,可以拯救无数穷人的性命。

 

 

03

形同虚设的封锁

第三,这次所谓的“全面封城”在力度上跟去年完全不在一个级别。印度中央政府为了甩锅,进行了权力下放,第二波疫情是否封城完全让邦政府自己决定,因此每个邦其实都在各自为政分头防控,封锁措施和时间各不相同。

我们泰米尔纳德邦的这轮封锁为了尽可能不影响经济秩序,所有蔬菜店、肉店、杂货店都允许开半天(原本是早6点到中午12点,后来限制到10点);餐厅也允许在饭点开放,但只能外卖不能堂吃;甚至还允许婚礼和葬礼的举行,只是对人数进行了限制;企事业单位保持一半的工作人员到岗,私企办公人员在家上班;真正完全关闭的只有那些宗教、娱乐、休闲场所,以及非必需品的商店。

每周三是我一周一次的采购日,5月12号那天早上我上街一看,外边根本就跟平常一样嘛!街上车来车往,点心摊和茶馆门口还是像过去一样好多人聚在那里喝茶聊天,毫无封城该有的那种神经紧绷的氛围。我跟牛肉摊老板聊了聊,封城对生意肯定有影响,肉比平时卖得要少,但好歹还能开张不是嘛。上个月穆斯林们都在过斋月,开斋节之后必然会有报复性消费。



5月12号早上拍的街景



所谓全面封锁名不副实,还是有很多人在通勤



我们家附近有一条小巷子,前些天一把抓出了23个确诊患者,听说整条巷子都被封锁了起来。我周三早上专程过去看了看,所谓的“封锁”就是修了个门,居民依然在那里进进出出;相比之下,去年这条巷子也被封锁过,当时倒是实打实的把巷子口给堵上了。总的来说,这次的封城要比去年宽松得多,然而今年的疫情风险却要比去年高很多,所以去年和今年的封城,哪个更不合理一些呢?



去年八月的封锁,前后有两道篱笆,是真的无法通行



这次的封锁形同虚设

 

04

狼真的来了

第四,从数据上看印度的疫情似乎有缓和的迹象,实际上并不是,在很多地方只是减少了检测而已;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去医院也没用,只会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很多轻症患者都自己在家自我康复,这部分人显然不会被记录在案;再加上印度乡村地区医疗条件的落后,也会导致这些地区的真实统计数据缺失。周三早上我只是出门买个菜的短短时间,就撞见一辆救护车来拉人。我们这里的救护车都是小面包车改装的,一来省钱,二来小车容易开进逼仄狭小的社区道路。我见到那个患者光着膀子躺在救护车里吸氧,车里没空调,车窗就那样开着——这是我第一次与一个重症患者距离这么近,跟他之间只隔了一层口罩。这种随意处理重症患者的场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恐怕很难让人相信,在中国更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你如果往好了想,这至少还有救护车和氧气不是嘛?



给大家长个见识:我们这种小城市小医院的救护车就长这样,铃木小面包车改装的,充分体现了印度人民的Jugaad精神。

墙上贴的是近期选举的海报,真是很有讽刺意味的对比。



重症患者就这样搁在路边的救护车里,医护人员在边上磨磨蹭蹭

听订牛奶的邻居说,我们这个社区的送奶工大叔已经人间蒸发了整整四天。这个大叔平时风雨无阻每天要送两三次牛奶,他有特殊的摩托车喇叭声音,远远就知道他来了。他为人很风趣幽默,我也经常会在他这里买牛奶,而如今突然间人就不见了,电话打过去也是关机。大家想想要是一个社区送奶工确诊的话,搁在中国简直是天都要塌下来的大事儿,可这边的人好像也没有特别当回事儿。



人间蒸发的送奶工大叔。这是我去年拍的,希望他平安无事

总之生活在这边,再结合过去一年的经历,我还挺能理解为什么印度这波疫情会如此严重——长达一年的持久战早已把人们的耐心耗尽,就好像之前已经喊过一次“狼来了”,这次狼真的来了,大家反而各种躺平,对防护各种不上心,简直处处危机四伏。难怪会有这么多中企员工在印度中招,这里根本就是防不胜防。我十分庆幸自己已经接种过了疫苗,尽管仍旧不敢掉以轻心,但无论如何也算是穿了一身盔甲、多了一道防护;要是没打过疫苗的话,我真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应对这样的局势。大概只能完全不出门、不和任何外人接触,每天计算着消耗各种口粮和副食品,才能确保安全。假如我是孤家寡人的话那倒无所谓,现在拖家带口没法儿不小心,倘若我的妻儿因为我的疏忽而感染,恐怕我会无法原谅我自己。

 

 

05

回不去的国

第五,现在不光是印度,整个南亚都沦陷了。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已经爆了,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这两个人口密度极高的国家早晚也会爆——或者说已经爆了我们也不知道。因为这俩国家大概率是直接躺平,本来就穷得顾不上防控,我看孟加拉的新增病例数从4月中旬开始很不科学地直线下降,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他们放弃了检测和防控。好多印度有钱人逃去了迪拜,阿联酋没有爆是因为土豪国疫苗接种率很高,说明疫苗还是有用的。

 



孟加拉的爆发节点跟印度同步的,孟加拉的人口密度比印度还要高,却直线下降。你要说这样的疫情发展曲线不是政府放弃治疗选择“躺平”,真是打死我都不信。而且我听说的第一个病死的中国人就是在孟加拉,供参考

这样的形势给中国的防控压力非常大。印度和尼泊尔的人要偷越边境逃到中国基本不可能,口岸都关着,还有喜马拉雅山脉隔着;比较危险的其实是缅甸、老挝、越南的边境地区。尤其缅甸前段时间刚政变,现在国内两边忙着开打,政府部门停摆,疫情状况完全抓瞎。中缅边境又有许多小路,要是缅甸发生人道主义危机,中国西南边境的压力会特别大。这两天安徽和辽宁发现病例,已经搞得全国上下高度紧张,中国的防控一刻都不能松懈。

 

大家不用太担心印度的中国人会把病毒带回来,自打印度第二波疫情开始,就没有听到有任何中国公民拿到过回国的登机绿码;中印的客运航班直航已经中断一年多了,原有的几条转机回国路径也已基本熔断。关于这些情况我不方便多说,推荐大家看一篇文章《困在印度的中国人:逃不开的病毒围城,回不去的国》,大致与我在这边圈子里听说的情况一致。现在印度的中国公民主要靠民间自救,一方面中企员工联名上书使馆要求安排包机撤侨,会不会安排现在还不知道;另一方面这边的学联和妇联会在组织防疫物资的募集和分发,调集了一批制氧机可以免费借给需要的中国人。

 

 

非常时期的逐客令

我个人目前并没有任何回国的计划,在无法保证我妻儿安全的情况下我不会离开这个国家。关于我签证过期滞留这边、以及我儿子无法取得旅行证的情况,之前在《疫苗有时,归期无期——印度疫苗接种记》一文里已经详细写过,不了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很奇葩的是在封城之前的上周,整个印度疫情大爆发之际,我居然接到一个金奈移民局官员的电话,一开口便下逐客令,要我在7天内离开。我也是被他们这种操作震惊了,我问她现在这种情况怎么离开?有哪里可以去?又不是我想呆在这里,而是我走不了。她说他们看过我们之前写的邮件,就是因为知道我的情况特殊才允许我滞留了这么长时间,“优待”到此结束,要求我立刻离境。我听她这样一讲就明白了,我们最后一次给移民局写邮件是去年8月份,移民局派官员来调查后,我们都是直接跟那些调查官员联系的。但由于印度政府各个部门缺乏协调,这些调查结果显然并未反馈到移民局,所以金奈移民局那边对我信息的掌握仅限于去年8月的邮件。

 

经过一番解释之后,她说那等到国际航班开放之后你就要走,我向她保证没问题——鬼知道中印之间的国际航班啥时候才会开,只要不开直航都可以说是航班没开放,反正我已经做好了再在印度耗一年的准备。挂了电话我立刻联系了来调查过我好几次、知道我全部情况的那个官员,果然他们之间没通过气,于是让那个官员去打招呼。

 

然后呢,这两天我又写了一封邮件过去搞事情——跟印度人打交道要掌握主动,你要是不去搞他们,他们就会来搞你——我说要我走可以,你们得先给我发签证,有了签证我才能给我儿子办中国的旅行证,才能带着他一起走。总之只要我们一家能一起回中国,我立马就走!

 

我并不指望他们真的给我签证,这是讨价还价的策略,掌握主动先开个“高价”,让他们别在这种已经天下大乱的时候还来添乱。

 

 

江湖险恶,唯相濡以沫

回想过去这一年,我们一直都在反反复复试图制订计划和取消计划,整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一切都变得无法计划。客观来讲,如今各界对印度政府的指责说白了都是马后炮,早两个月之前谁能够预见到现在的局面?我总以为,这个世界至少会有某种可以预估的“趋势”,然而病毒的随机突变无情地粉碎了这一幻想,毫不客气地示现无常。去年五月解锁了封城,今年五月却又再一次重新封城,世界各地抗疫的战火重燃,发生这样的事情会带给人一种幻灭的挫败感——这一年来印度这个国家究竟在干嘛?这个世界究竟又是怎么了?

 

这一年来我的状态很像在乡下养老,退休后的生活大概也不过如此——写文章就好像在整理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只是这对我而言恐怕早了点吧?在人生的这个阶段遇到这样一场全球性的大灾变,很难说是福是祸——虽说目前尚未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坏事”降临在我头上,甚至有些“塞翁失马”的庆幸,但我绝不能乐观地认为可以高枕无忧,谁知道明天又会变成什么样呢?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在所有人都安全之前,没有人是安全的。

 

站在我太太的角度,印度的第二波疫情海啸是一场发生在她祖国的灾难,她自然是非常感恩有我——我好歹把我们一家的生活在这样一种被动的局面下依然安排得井井有条。她常说我们之所以会在印度过着现在这样还算衣食无忧的生活,都是因为我们的儿子;如果没有这个孩子,我也就没有这么充分的理由继续留在印度,我跟她很可能会被迫分居两国,一切都会变得完全不同,所以要谢谢我们的儿子。我说应该谢谢你,假如你没有嫁给我,我现在多半过着十分苦逼而又窘迫的生活。

 

我跟她说,如果我没有跟你结婚的话,我大概率还是过着从前的浪子生活,靠那些不固定的摄影课、带团、倒买倒卖收入过活。与此同时也不会有那么多来自生活的素材让我写印度,我在写印度之前公众号读者只有2500人,所以现在的大多数读者也都不会知道我。去年疫情爆发后,国际旅行的停滞会断绝我的大部分收入来源,我在生活上多半会入不敷出,只能跟父母同住当个啃老族……你想想一个四十岁的人还在啃老这是多么丢人啊!

 

我太太听我这样说笑得前俯后仰,我问她,那你如果没有嫁给我的话现在会怎么样呢?她说她应该已经嫁人了,嫁给拉达克的当地人,继续做着从前小记者的工作,拿着两千多块钱一个月的工资;很可能会跟她的闺蜜一样,下班之后要做兼职挣钱,还要做很多家务……她的闺蜜去年在当地医院难产却找不到医生,孩子生下来时已窒息而死;今年她又怀孕了,却在上个月确诊了新冠,后来靠自己硬扛痊愈——如果她没有嫁给我的话,这些发生在她闺蜜身上的事情,都有着同样的概率发生在她身上。

 

什么样的人才是对的人呢?有时是那个爱你死去活来的人,有时是那个与你心心相印的人,有时是那个让你衣食无忧的人,对我来说则是那个可以让我持续成长、变得更好的人。我跟我太太都是很平凡的人,只是特别幸运地遇到了对方,变成了更好的自己。在这个朝不保夕的时代巨变下,没有人能够知道命运会将自己带往何处——泉涸,鱼相与处于陆,可既然江湖那么险恶,那就相濡以沫吧。

 

 

兴亡都是百姓苦

我是那种总能保持乐观的人,德里、孟买等大城市爆发第二波疫情的时候,庆幸自己在一个小城市里;等到疫情蔓延到我们这个小城市了,庆幸自己至少不用在这种情况下疲于奔命每天出去上班;封城之后大家都不用出门上班了,又庆幸我们家里今年装了空调、换了大冰箱,可以安心舒适地居家隔离……怨天尤人并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那何不多往好的方面想想?当然,换一个角度来考虑,我可能也受宗教思想洗脑挺厉害——无力反抗的时候不如直接躺平,总能找到比自己更惨的人,多关注一下社会底层,瞬间获得满足感。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这么乐观,有个在这边的朋友说她觉得印度要完了,如果使馆不管我们,我们也要完了。这场灾变中,无疑每个在印度的中国人都面临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处境。管物资分发的朋友来问我要不要口罩、药品,负责组织制氧机捐赠的朋友来问我要不要来一台,我都跟他们说,把这些东西留给更需要的人吧。好多朋友问我这里缺什么,要给我寄。我想来想去好像只缺花椒油和李锦记香辣酱,这些调料印度亚马逊上买不到,班加罗尔华人超市也没有。当然,这只是开玩笑,调料是给生活锦上添花,现在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人们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

 

有过去年封城的经历之后,我们在面对这次封城时无疑从容了很多。总的来说,除了不能出门之外,生活并未受太大影响,所以大家也不用担心我们。由于印度人民普遍存在的“躺平”心态,除医疗资源之外的其他方面,目前整个社会基本上还算秩序稳定。

 

目前基于医学方面的建议是封城时间越长越好,建议至少1到2个月。凡是已经封城的地方,都在不断延长。唯一有希望结束这场灾难的可能只有全民接种疫苗,这对于印度庞大的人口而言无疑是非常艰巨的一项挑战,即便在最最理想的状态下一个月能够生产2亿剂疫苗,也要一年时间才能给大多数人接种,到那时候最早接种的人却又可能会面临疫苗抗体失效的问题……如此想来,除了像中国那样从一开始就严防死守之外几乎无解。

 

毫无疑问的是今年印度经济数据又会很难看,经济复苏前景黯淡。印度政府为了增加GDP统计,要把露天火葬也纳入殡葬服务业的数据。很多机构尚未下调印度经济增长预期,可能觉得印度经济再差也不会比去年更差了。但无法否认的是,连着两年的两轮疫情暴击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国家雪上加霜,更多的印度老百姓将陷入贫病交加的困境。根据《饥饿观察》(Hunger Watch)5月6号发布的调查报告,在印度爆发疫情之后,五成以上的城市居民减少了四分之一到一半的收入,农村居民的收入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有许多人不得不借钱买食物,或者每天少吃一顿饭,饿着肚子睡觉。这种食不果腹的体验对于生活在2021年的中国人民而言,恐怕已经很遥远了吧?同时由于疫情造成大量医疗资源被占用,预计2021年印度的产妇和1岁以下婴儿死亡率会大幅增加,这让我们不由地庆幸去年年底把孩子生好了。

 

从国家博弈的角度讲,我自然是希望中国与印度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可以让这个国家收敛一下与自身实力不相匹配的野心;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讲,却也为那些受疫情影响的印度老百姓感到颇为伤感。

 

更多的限制,意味着更多的安全,也意味着更多的失业;更少的自由,意味着更少的病例,也意味着更少的收入。这次封城还不知道将会持续多久,但最终不外乎是在各种得与失之间寻求平衡。印度毕竟不像美国那样可以通过印钞大放水转嫁经济成本,原本就不宽裕的外汇储备在全球原材料涨价的形势下变得更为捉襟见肘。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要么生病,要么挨饿——这就是那些生活在“真实世界”里的人的有限选择。

祖孙难聚,异邦歧途,遥遥无期归国路。望东土,意踌躇。伤心疫情经行处,百万黔首都喂了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当我正要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耳边又传来外面救护车的声音……

如泣如诉。

图文作者:随水

草根公众号博主,野生纪实摄影师,历史、哲学、宗教爱好者,专注于南亚文化、喜马拉雅文化、宗教文化等主题,常年深入藏区、南亚、中东、中亚等地考察。目前定居南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