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民国探店达人吃过的餐馆们到现在仍然受大家追捧,一点也不过时。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ID:the-Bund),作者:Itsuki,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鲁迅56年的人生里,最后9年在上海度过。


作为文坛巨星,他的饭局多到数不过来。这9年间,光是被记录下来的餐厅就有75家。


他不仅自己喜欢吃,还热衷于给好友安利美食。


诺奖获得者萧伯纳被盛情款待功德林的家宴后,直接封了老字号一个“素菜之王”的名号。


在知味观的餐桌上,鲁迅娓娓道来叫花鸡的前世今生。日本友人品尝后流连忘返,回国便大力宣传杭帮菜,50年后仍在念念不忘。


 鲁迅与日本友人内山完造
 鲁迅与日本友人内山完造


《鲁迅的饭局》为我们带来了这个民国作家的饮食日常。


在觥筹交错间,我们看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另一面。他率真、好客,仿佛在践行近百年后人们缅怀他的这句话,“世界上本没有美食,吃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美食”。


外滩君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鲁迅餐厅打卡指南,收录了上海、北京的众多美味。现在,它们中的很多家仍然是大排长队的网红餐厅。这个五一假期,不妨跟着他的脚步来打卡。


功德林招待萧伯纳的文人家宴


百年老字号功德林有“素食鼻祖”的美誉,提供200多种菜品,常规的素鸡、素鸭是到店必吃。


上世纪20年代,它就成了名流聚集的网红餐厅。柳亚子、沈钧儒、邹韬奋等人都是店里的常客。民国才女史良的回忆录里提到,功德林常常接待来自日本、巴基斯坦等国的贵宾。

左一为鲁迅,中为萧伯纳
左一为鲁迅,中为萧伯纳


于是,鲁迅与宋庆龄、蔡元培、林语堂等人邀请萧伯纳来到莫利爱路寓所,举办了一场特别的 “家宴”,并特地把功德林的主厨请来,当场烹制四喜烤麸、招牌鳜鱼、素蟹粉、白汁芦笋、罗汉菜等经典菜品。


素蟹粉由土豆和胡萝卜搅成泥制成,加上蟹醋调味后肉质清香。招牌鳜鱼更是让外国友人连连称奇。这道菜借鉴松鼠鳜鱼的做法,淋上番茄酱后,光看外表,真有点猜不出食材其实是厚香菇。


萧伯纳在宴席间,直接封了个功德林“素菜之王”的称号。


时间仿佛永远停在了1936年。但周文写了一篇文章,标题《鲁迅先生是并没有死的》这10个字,诠释了这段师生情谊并不会因生死而终结。


如今的陶陶居陪伴了广州好几代人的成长。有本地人说,小时候跟长辈来老西关陶陶居饮茶,就是最幸福的童年回忆。


上海的陶陶居也开出了众多新店,排队打卡的人从未断过。


北京城里也藏着一张鲁迅美食地图


旧时北京饭馆里有“买布到八大祥,吃饭到八大楼”一说。


鲁迅在北京工作时住在西城,很少去东城吃饭。而这“八大楼”之一的东兴楼便坐落在东城。


北京西三条胡同21号鲁迅故居
北京西三条胡同21号鲁迅故居


他一共去过3次。第1次是胡适请客,第2次是郁达夫请胡适和鲁迅,第3次自己去,一定是因为喜欢。


那是1932年11月中,他从北大、辅仁大结束了两场80分钟的演讲后,发现天色已晚,自己也已饥肠辘辘,便直奔东兴楼里点了一份最爱的酱爆鸡丁。


让他念念不忘的这道菜曾是宫廷佳肴。秘诀是用猪油爆炒,佐以黄酱(非甜面酱),才能把鸡丁做得嫩如豆腐。


在如今的两家东兴楼门店里,仍然可以找到这道菜。北京本地的朋友说,鸡肉是嫩的,核桃仁脆而甜。当然,百年前的味道早已不得而知。


他们家主打姑苏风味,首席厨师是乾隆皇帝的御厨景启,他首创了一道名菜叫 “四吃活鱼”:头尾做汤;中段一片糖醋,一片醋溜;鱼籽可另外红烧;鱼籽另外红烧。


致美楼自制的面点也深受欢迎,萝卜丝饼、小烧饼、雪花龙须面……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提到,1926年留学回国后,到了北京前门东车站便急不可耐存了行李,直奔致美楼,先“一口气吃了三个爆肚儿,……吃得我牙根清酸。然后一个青油饼一碗烩两鸡丝……”


除却这些高档餐厅,鲁迅也热衷于打卡街头美食。龙海轩里面有一道软炸肝尖,经过两次炸制后外酥内嫩,是鲁迅喜欢的下酒小食,如今成了一道北京著名的家常菜。


位于西城的和记饭馆,与鲁迅工作的教育部仅一条街之隔,他和二弟周作人在那里一起吃过8次清真牛肉面。


餐桌是能知晓一个人真性情的地方。通过一场场饭局,鲁迅从纸上走入了现实生活里。


看得出来,先生对大江南北的美食充满博爱,而他更爱的,是身边的亲朋好友。


摆的是饭局,他真正想要分享的,却是共此时的人生况味。


时隔百年后,我们得以从文字间窥见一介文豪的日常点滴,也饱览了一幅民国特有的人文风情画。


部分资料来自《鲁迅的饭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ID:the-Bund),作者:Itsu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