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作者:阿钟,编辑:王小笨,头图来自:《怦然再心动》


陷落在恋爱综艺里


甜美的爱情在荧幕上出现了。它像言情小说一样,符合大部分人对爱情的幻想:女主角美丽大方、男主角帅气阳光,并且都多金,两个成年人从第一次见面就有火花闪现,接下来很快进入到浪漫的约会环节。对视、拥抱、接吻,让人心跳加速的细节一个不落。


在恋爱综艺《怦然再心动》里,王子文和吴永恩的感情进展被这样一段段分解展示给观众,每个阶段都配合着柔光镜头、现代化的都市景观和适时响起的BGM。这段恋爱谈得像是在演偶像剧,可是真人秀的节目性质提醒我们,这是正在发生的爱情,它拥有靓丽外形、甜蜜内核,既真挚又美好。



观众沉浸其中,豆瓣“怦然再心动”小组里,王子文跟吴永恩的CP“吴子棋”是讨论度最高的一对,大家热衷于分析双方的性格、家庭背景匹配度,为他们的关系能维持多久而忧心,微博上,这对恋人被称为“恋综天花板”,其中最关键的点是,节目结束后当事人出来官宣为感情盖下了真实印章。


真实,观众对荧幕感情最高的期待。“搞到真的了”是嗑CP的人对一段感情的终极评价,哪怕追的是由编剧一手写就的电视剧,《司藤》或者《山河令》,年代久远、故事虚构,但观众还是愿意上升到真人,检测他们在现实中的一举一动,渴望证明爱情从剧里延续到了现实,这是大家需要的慰藉。当韩剧《爱的迫降》里男女主角在现实中也承认正在交往时,所有人都被一种欣喜又满足的感觉占据了,这是最好的结局,CP成真,只有祝福。


在观众对观看真实爱情的渴望下,综艺节目的制作者们很快作出了回应。2017年,韩国Channel A电视台就推出了一档叫《Heart Signal》的节目,形式是把6位年轻男女集中到一栋房子里生活一个月,由明星嘉宾观察、推理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的情感关系。一年以后,腾讯视频推出了《心动的信号》,其他平台陆续跟上,恋爱综艺被引入国内,很快开花结果。



在做综艺这方面,确切说是在观察和探索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关系这方面,我们很难超越韩国创作者。


国内恋爱综艺代际上的更新基本跟着韩国恋爱综艺迭代走的。2008年韩国MBC电视台制作了经典的明星恋爱真人秀《我们结婚吧》,内容是由当红明星组成假想夫妻,进行假想夫妻生活,2015年江苏卫视买了版权,邀请MBC的制作团队一起打造了《我们相爱吧》,前一年,湖北卫视也联合韩国CJ E&M公司制作了《如果爱》系列,这两档节目最终有促成一对明星变成夫妻(钟丽缇x张伦硕),但更多的是节目结束戏也结束的假CP们。


2017年《我们结婚了》系列节目完结,假想恋爱的综艺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减退,主要是从明星本人的感情生活到节目“虚拟情侣”的设定都太容易打破幻想了。综艺制作者们也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韩民族日报》17年的一篇报道(《韩国恋爱综艺节目,从幻想到现实》)里,一位有线电视台综艺导演就表示,“如今恋爱综艺也要真实才被接受,观众们的视线逐渐转向现实恋爱了”。


《新婚日记》《孝利家民宿》《我女儿的男人们》这样展示真实夫妻/情侣日常生活的综艺;《Heart Signal》《恋爱捕手》这样的素人恋爱综艺开始成为制作对象,在综艺节目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国内各大视频平台也很快把这些节目本土化,推出的恋爱综艺基本也分为这两类:如《幸福三重奏》《女儿们的恋爱》和《心动的信号》《同一屋檐下》《我们恋爱吧》《怦然再心动》......


在一大堆重样不重名的恋爱综艺里,观众们收获了观看“真实爱情”的乐趣,有人希望通过这样的恋爱综艺来学习如何社交、如何恋爱;有人像看言情小说一样在某一方身上代入自己;还有人通过观看它来满足自己对婚姻生活、亲密关系的想象和好奇......


不知不觉,我们陷落在综艺节目的“爱”里。


影视剧里消失的“爱情”


与综艺节目里“爱情”满天飞相反的是,这几年,爱情电影已经不是受观众喜欢的类型了,就连电视剧里,也很少有真正在讲爱情的剧集了。


“爱情”是什么时候开始从大银幕上淡去的?“毒眸”在2018年的《今年的七夕档,为什么没有爱情片了?》里统计过2012年~2017年爱情片票房变化,从2014年开始爱情片票房在年度总票房中的占比下降,到2016年开始出现负增长。让我们再回看一下2018年到今年(2021年)的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名,会发现总共40部电影里,只有1部爱情电影挤进了第十名——去年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而这个成绩还是在大部分电影轮番撤档的情况下。


类似《失恋33天》或者《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这样讲都市男女爱情、青春纯爱的电影,已经不太可能引发像当年一样的轰动了,综合考虑收益和成本,也不会有创作者愿意再单纯讲一段恋爱故事。爱情片退潮几乎是必然的,在内地影视行业工业化还不完备的时候,爱情片曾是制作方的首选,投入产出比高,观众群也很稳定,内地银幕数量激增、观影习惯被培养起来的那几年,青春爱情片一部接一部出,哪怕品质一般票房也不会差。


然而观众的耐心是会被同质化的内容消耗掉的,在中国的电影工业终于进入向大片时代迈进后,《红海行动》《流浪地球》这样的片子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的冲击,在各大类型片的夹击下,爱情片难以为继,必须要给自己加上喜剧、悬疑、奇幻等等杂七杂八的元素,包装出一个复杂的故事,而对恋爱关系、私人情感本身复杂度的描写,大概就停止在了彭浩翔的《志明与春娇》系列。



回到小荧屏上,爱情类的剧情片又呈现出了数量上繁荣但内容上空洞的状态。最近几年,除了依托城市化程度和年轻一代创作者的视角仍然还有都市爱情可以讲的香港,以及擅长描绘青春爱情的台湾,内地出产的影视剧里,已经看不到真正的爱情剧了。


表面上看,我们的电视剧都在讲爱,不论古装、宫斗、职场还是悬疑、谍战......所有剧里都有爱情这一元素,且穿插在其中讲一男一女感情线的比重还不小,尤其这两年,层出不穷的甜宠剧和职场剧,在剧情上完全依靠男女主角的感情线来推动,更让观众误以为荧幕上出现的都是爱情。


可是稍微拆解一下这些剧集,会发现最大的共同点还是编剧在用一些与爱情相关的符号来堆砌剧情,放弃展现外部环境、人的变化、关系的变化以及过程中可能有的思考和挣扎,这就导致电视剧里呈现出来的爱情多少有些虚无缥缈。


拿情感浓度最高的甜宠剧来说,套路化几乎已经成了这类剧集的标签。吻戏多甚至是一种宣传点,在剧本创作环节,编剧团队就会按要求加入壁咚、拥抱、接吻这样的场景,同时剧情飞速推进,两三集直接从相识演到同居,角色的行动速度超过了ta的行为动机。



在每年上百部挂着剧情/爱情的剧集里,观众很难从中找到人与人产生感情的脉络和痕迹,也看不到属于当代人的爱情观、婚恋观,想寻找一种明确的、可供回味的爱情形态,也只能回到一部2014年的剧集(《父母爱情》)里去反复温习。


在大银幕、小荧屏上,爱情片都是一片荒芜。


现代爱情,查无此作


曾经在电视剧里,爱情——本质是人跟人的一种关系,存在感没有这么低。2000年初很多谈论爱情的剧集,到今天还偶尔会被翻出来传播,证明其中描绘的内容起码抓住了当时观众的状态,甚至是有些超前的。


2003、2004年两部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剧集播出,《粉红女郎》和《好想好想谈恋爱》,都以四位性格各异的女性为主角,借她们的恋爱经历和个人选择来讨论爱情。《粉红女郎》根据台湾漫画家作品改编;《好想好想谈恋爱》导演说是翻拍自美剧《欲望都市》,在原作并不完全本土的情况下,两部电视剧能够成为当年的热门剧集,是因为呈现了一些新鲜的情感体验以及很多当时观众想要探讨的话题。



《好想》的导演刘心刚在当年的采访里说在中国的国情下,这部剧规避掉了演绎“性”,更多的是谈论“性”。出轨、傍大款、潜规则这些很具有当年特色的现象被编剧借角色之口作出了一些尖刻的评论,同时,婚恋观,具体到婚前是否应该进行性行为这样的问题也会摆到剧情里聊。


除去这些,这两部剧里除了有把婚姻作为最终归宿的精英女性,也有陈好的“万人迷”角色和梁静饰演的“只恋爱不结婚”的毛纳,在2000年初她们很难被多数观众理解,但这样的感情观点在当时又是存在的、可以讨论的方向。


这里面最关键的还是,对人跟人关系的描写、以及对可能性的追问。早年的电视剧里,哪怕是《上错花轿嫁对郎》这样架空的古装喜剧片,写男女主角的爱情还是会从他们的关系是怎么变化的入手,性格迥异的人要怎么相处,最后选定一种相处模式。


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影视作品里,我们看不到贴合当代年轻人感情状态的描写,或者去探索新型关系的内容。


这恐怕不能归咎于当前缺乏模板供创作者书写。2014~2015年是青春校园片井喷的年份,那时候主流是拍学生时代的爱情,早恋,经典的形态是两个性知识、自我认知都不成熟的男女在情感驱使下发生性关系,最终受现实阻碍感情破裂,讲的是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下的恋爱关系。可是在最早一批00后都已经成年的2021年,早恋这个模板早就被更新了,当下的校园爱情重点在阶级匹配和提前成年,在一二线城市里,现实(同个城市、经济/家庭条件)反而是促使学生情侣走到一起的因素,而借助互联网提前成年的学生们,遵循的也不再是单一感情模式,至少,使用社交软件拓展了他们在情感关系上的体验。



同样,走出校园后的年轻人,大家的情感生活、对爱情的想象也都去往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在GQ报道的一篇对谈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就提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不安全感的社会里,年轻人有两个极端和一个大多数:要么继续遵循传统的婚恋轨道、要么投入探索一种新的婚姻关系(经济共同体、partner、工作伙伴)、但大多数人还是困在现有的爱情模式里,自身又不断变化,就有了一种矛盾。


年轻人渴求亲密关系,但它同时又牵扯进性别议题、传统观念、婚姻制度、自我意识,大家在独立自主和情感需求里摇摆不定,又被社会新闻和非健康的亲密关系吓到,这种普遍的矛盾,并没有被创作者作为洞察写进作品里,反而成为了被恋爱综艺和甜宠剧用感官刺激式的快乐来挠的点。


连《三十而已》这样选题贴近现实的剧,都无法为观众提供任何有效的参考价值,它既未认真讨论婚姻关系、也没有给都市单身生活提出可借鉴的方向,总之不管是因为创作者能力有限还是受限于审查,在影视剧里,我们都找不到可以共情、情感寄放的地方了。


原本,大众娱乐产品的迭代应该跟人的情感观念、生活态度休戚相关,因为文艺作品反映的也是现实世界,但现在,这两者之间已经出现了巨大脱节。


创作端的滞后是全方位的,把现实问题简单化、模型化是影视作品在剧作内容上的通病,可作为在亲身经历的观众,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无常的世界,人的变化、关系的变化是多元的,大家对情感关系的需求、对爱情的理解不会一成不变,当某些迹象出现的时候,就该是创作者反应过来,跟上趋势的时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作者:阿钟,编辑:王小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