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宅总有理(ID:zmrben115),作者:宅少,原文标题:《霸王别姬》截图


“也让大家看到,我以前受过不少委屈,捱过不少的苦。”


——巨星·张国荣


01.


1988年,我国娱乐圈出了三件事。


事发地点,分别在香港、台北、湖南。


那年“香港十大金曲颁奖礼”,谭咏麟突然宣布此后不再领奖。张国荣听罢,跑到后台去大口抽烟。长达2年的“谭张争霸”,就此落下帷幕。第二年,张国荣在红磡连唱33场。


随后宣布退出歌坛。


同年,台北,邓丽君的前经纪人宋文善,为了找一个组合给《青春大对抗》里的“小猫队”当主持助理,选拔了三个普通人家的孩子,组成“小虎队”。是年4月,一架飞机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琼瑶落地北京。


那一年,琼瑶回湖南探亲。一个叫欧阳常林的男人陪伴左右,深得阿姨喜爱。数年后,欧阳常林成为湖南经视台台长。正是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湖南经视和琼瑶合作拍出了《还珠格格》。此外,湖南经视还萌芽出另一档划时代的节目,《超级女声》。另一群来自普通人家的孩子,从此名扬四海。


《还珠》的大陆版权,至今还在经视<br>
《还珠》的大陆版权,至今还在经视


1988年,三件看似无关的事,却对应着我国娱乐工业发展史上三个极不普通的年代。它宣告了“香港巨星时代”第一次落下帷幕,也让以小虎队为代表的“台湾造星时代”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在时光不动声色的暗流中,还为以“超女”为代表的“内地选秀时代”,埋下伏笔。


如今回头看,三个时代里的人,最终交织出了一条漫长的偶像崛起之路。


某种程度上,那也是一曲成名血泪史。


02.


让我们先把目光拉回香港。


1984年,张国荣的《MONICA》问世,一口气卖了40多万张。他终于如愿站上了“十大金曲”领奖台。2年后,“谭张争霸”上演,张粉和谭粉水火不容,互相攻讦乃至大打出手。


“争霸”闹剧持续了两年。殊不知,为这一天,张国荣等了足足十年。


1977年,出生中产之家的哥哥参加“亚洲业余比赛”拿到亚军,进入娱乐圈。可进圈后,在丽的旗下发的《Daydreaming》不见反响。出道之初,新人张国荣还被吴思远忽悠去拍了一部三级片,《红楼春上春》。


这一沉寂,就是5年。直到1982年,他在喝茶时偶遇陈淑芬,加入陈的华星唱片,星途才算转折。陈淑芬是香港第一代名经纪人,手上资源很多。将张国荣招入华星后,让黎小田负责其作品。黎小田分析了张的嗓音,让他别再学什么罗文,去学猫王的磁性唱腔,将其运用到新歌《风继续吹》中。


果然,这首歌奠定了哥哥的江湖地位。


不幸1983年,《风继续吹》并未获奖。看罗文演唱会时,张国荣哭了。陈淑芬劝他不要着急,第二年多次前往日本,终于谈下《MONICA》的版权,拿给了张国荣翻唱。此曲一出,红遍香港。


在此之前,他不知熬过了多少艰辛。


所以香港有句劝慰年轻人的话:


“连张国荣也要等10年。”


拿奖时,张国荣高兴坏了<br>
拿奖时,张国荣高兴坏了


无独有偶。出生于穷苦人家、自幼卖唱的梅艳芳,当初参加“新人歌赛”,翻唱《风的季节》。黄霑听完,差点跪下,当场给满分,顾嘉辉怕她骄傲,扣了一分。可出道后,首专《心债》并不理想,还被媒体称为“装纯”。大家扒出她一大堆的黑历史。


说她明明卖唱女,装什么邻家小姑娘。


这时,陈经纪人又出场了。她找来著名形象设计师刘培基,为梅艳芳做包装。从舞台着装到唱片封面,去什么活动穿什么,都由刘一手打造。刘培基为梅艳芳剪短头发,戴上墨镜,使之变得硬朗帅气。


1985年,《坏女孩》发布三个月突破72万张,成为香港本地销量最高唱片之一。


可以说,没有金牌经纪人陈淑芬的悉心打造,张、梅两人还不知要耗多久,才能成为“香港巨星时代”最璀璨的两颗星辰。可见那时港圈,要想跻身顶流,有实力和有一个强大的经纪人,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张国荣、梅艳芳与刘培基<br>
张国荣、梅艳芳与刘培基


“谭张争霸”落幕后,两大巨星退场,再没出现第二个张国荣。为何?因为成为巨星的路途又长又窄。先要实力突出,还得摸爬滚打数年。尤其在歌坛,唱功、做人、观众缘、命数,万事俱备才能雄踞潮头。


这就导致巨星“难以人为制造”。


可就在1988年台北,有人改变了游戏规则。


03.


1988年,为给《青春大对抗》三个女生找助理,宋文善要找三个男生组“小虎队”。当时台湾和香港差不多,并无“人工造星”这一说。


宋文善只是看到日本有个“少年队”偶像男团很火,就想模仿人家组一个。


于是公司贴广告、公开选秀。一下子就涌进了3000多人。这里面就有陈志朋和苏有朋。选人时,宋很懂噱头。选苏有朋,因为他是名校“建中”的学霸,连面试时,都让他带了学生证。选陈志朋,本来有点犹豫,但这孩子长得太像张国荣。宋文善最终把他留下了。


至于吴奇隆,那是偶遇他摆地摊,觉得他很有明星气质,就把他招了进去。


当时这三个孩子,都没什么过人的才艺。也就吴奇隆会一手后空翻。宋文善找他们来,只是给节目做“添头”,帮“小猫队”热场。没想到节目播出,大量观众来信询问。公司这才给他们出了单曲《青苹果乐园》。


“小虎队”那才叫真的鲜肉<br>
“小虎队”那才叫真的鲜肉


宋文善怎么也想不到,无意之中,自己打开了台湾年轻偶像市场,还掀起了台湾造星时代的序幕。《青苹果乐园》横扫各大音乐排行榜后,公司每天收到几麻袋的信,都是给“小虎队”表白的。于是,宋文善找专人来培训小虎队,教他们唱、跳、表演。


“小虎队”一出道,就以青春偶像姿态风靡台湾。台湾的青少年惊觉,原来咱们也有男团了。第一张专辑《逍遥游》发售后,三人开启“逍遥货柜小虎队”巡回演出。每到一处,迷弟迷妹们都疯狂打call。


那之前,一个艺人要成为顶流,需要极强的实力。尤其在唱片工业体系主导下,动不动就要熬十年。张国荣自不必说,台湾的“天王杀手”周华健,一度在民谣餐厅里唱到嗓子发炎,还写过好几年广告歌。


但“小虎队”打破了这个传统。他们的表演并非无懈可击,仍旧吸粉无数。即便苏有朋每次跳舞都跳慢半拍,粉丝们也毫不在意。


毫不夸张地说,张国荣熬了十年才做到的事,这三个少年,用一张专辑就做到了。


但很快,团队就出现了麻烦。


吴奇隆当初摆地摊,是为了还债。成名后,心思都在副业赚钱上。苏有朋当初参选,是课业压力太大。成名后,反倒影响了学业。


三个人里,真正从一开始想当明星的,只有陈志朋。想到什么程度?甚至小时候拜菩萨,求菩萨让他当明星。结果三人计划不同步,“小虎队”只能先解散。陈志朋一时迷惘,就去服了兵役。解散前,公司特意举办告别晚会。现场只能容纳3000人,却有一万多名歌迷到场。可见人气之盛。


“小虎队”解散后,已被培训了一年的17岁少年林志颖风光登场,凭借阳光帅气的姿态成为“亚洲小旋风”。迅速盖过前辈风头。2年后“小虎队”重组,人气显然有所倒退。


这里面最惨的,是陈志朋。


陈志朋服役期间,吴奇隆出了3张专辑,转型拍电影,苏有朋考上台大,成为一代年轻人的榜样。陈志朋回来,人也不小了。公司希望他朝“成熟、性感”路线上发展。改变了形象,打造了专辑,却反响平平。


有一次媒体记者甚至问他:


“三个人里面,你存在感最低,没有另外两个发展的好,你什么想法?”


林志颖也是造星工业的杰出代表<br>
林志颖也是造星工业的杰出代表


90年代中期,台湾选“四小天王”,分别是吴奇隆、苏有朋、林志颖、金城武。“小虎队”二次解散后,吴奇隆星途顺利。苏有朋和陈志朋,一直等到1997年琼瑶阿姨《还珠》开拍,才迎来事业转折。


不,确切地说,那只是苏有朋的转折。


1997年,《还珠》横扫中国大地。苏有朋凭借“五阿哥”翻红。陈志朋演“尔泰”,后续资源却没跟上。内娱崛起后,苏有朋通过《情深深雨蒙蒙》《倚天屠龙记》站稳脚跟,吴奇隆靠《萧十一郎》《步步惊心》再次成顶流。


相比之下,陈志朋的发展就没那么顺利。三人各自单飞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经纪人和公司来对接资源。作为一名艺人,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运气好的,一飞冲天,运气差的,被大众遗忘。


是陈志朋没实力吗?


当年小虎队,他的态度最端正,学唱、跳最认真。他想做明星的愿望,也比任何人都强。不是实力不济,而是圈子里资源就那么多。一个演员能否接到合适的角色,一个歌手能否唱到最合适的歌,得看命。


你能演到命中那部戏,唱到命中那首歌,说不定一夜之间,就能翻红。


碰不到,怎么办?


那不就像《霸王别姬》里说的:


“纵有千般能耐,也逃不过天命。”


04.


小虎队成为过去式后,宋文善打开的盒子,再也关不上。他们和林志颖激活了台湾的青春市场,很多公司试图复刻造星。


然而成功者寥寥无几。


造出的这批青春明星里,就有大小S以及罗密欧组合(罗志祥&欧弟),但最终这些人都不是唱歌走红的,可见当时台湾造星工业并不完善。他们不光是后续运营没策略,连挖掘出来的人有没有潜力都拎不清。


罗密欧脱胎于这个“四大天王”组合<br>
罗密欧脱胎于这个“四大天王”组合


直到2000年,柴智屏想把超人气漫画《花样贵公子》搬上荧幕,因预算不足,只好启用新人。在送来的大堆简历中,柴大姐选中了模特言承旭,又留下了陪朋友试镜的周渝民,加上在电视台打工的朱孝天和学音乐回国的吴建豪,组成了日后风靡全亚洲的组合“F4”。


偶像剧一播,全亚洲都炸了。


那时“F4”的火爆,是今日任何一个顶流巨星都难以匹敌的。《流星花园》在菲律宾最高收视率达到57.4%,在印尼打破历史收视记录,在泰国有人为看剧学中文,在韩国连凌晨收视率都破记录,日本15家电视台播出过《流星花园》…而在内地,广电爸爸甚至为此专门下了一纸“限播令”。


截止2005年,至少5亿人看过《流星花园》。


那期间,F4开了无数场世界巡回演唱会,引来无数世界级媒体专采。演唱会门票被炒到天价,还给台湾带来数十亿商机。四个原本寂寂无名的小子,一夜之间成为了时代偶像。成为台湾“造星史”上的一次奇迹。


但很快,4人就和经纪公司发生了龃龉。


当时公司有两个经纪部。一个是柴智屏的可米,另一个是葛福鸿的福隆。葛福鸿何许人也?台湾综艺教母,王伟忠、大小S、罗志祥、金城武都是她一手捧红的。她的福隆制作,背靠台湾年代传媒,行业巨头,娱乐资源非常广。一开始,只有朱孝天签约福隆,另外三人在可米。一年后,言承旭也去了福隆。


他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


尽管背靠福隆,言承旭还是想自己掌控资源,于是自立门户成立“戏梦堂”。不久后,想做音乐的吴建豪也创建“血和泪工作室”。


朱孝天虽留在福隆,但后续发展并不是顺利。毕竟F4作为一个团体的人气,肯定是比大家各自单干要强的。另一边,一直留在柴智屏身边周渝民,也没能熬过“七年之痒”。


一个奇迹般的组合,就这么散了。


当年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一张图<br>
当年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一张图


一方面,艺人想掌握主动,另一方面,经纪公司资源有限,不能雨露均沾,而且因为资本短视,会迅速将手头有限的资源倾斜到更年轻的艺人身上。双方龃龉一旦爆发,就成为了F4事业线下降的拐点。


其次,随着内地娱乐崛起,港台娱乐产业外向输出能力减弱。久而久之,台湾成了一个内耗型市场。公司、艺人巨多,资源却有限。


F4人气下降后,台湾“造星工业”还想复刻传奇,拍了许多的偶像剧,制造了一批批速朽的青春偶像。后来勉强接上F4光芒的,也就一个“飞轮海”。好多公司打造出来的速成偶像,顶多在台湾赚赚通告费。


有的偶像推出没几天,就凉了。


虽然距离“小虎队”组建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很多公司也没摸清楚,到底挖掘什么样的偶像,最能在年轻人身上聚拢到人气。


就在这时,1988年在湖南陪伴琼瑶探亲的那个男人,给了他们一个答案。


05.


1994年,为了把湖南的电视打造成一面旗帜。湖南广电的魏文彬,组建湖南经视台。通过公开招聘,欧阳常林成为经视台的台长。当时魏领导制定了一个策略,节目先在经视台搞试验,效果好,再拿到卫视台播。


欧阳常林掌舵经视后,很快搞出了三板斧,让经视连续10年位居湖南第一。这三板斧,就是“琼瑶剧、综艺节目和民生新闻”。


琼瑶剧自不必说。综艺节目,那时大陆就一个《正大综艺》。见此情形,经视先开发了一档《幸运3721》,请明星来做游戏。收视火爆后,迅速拿到卫视台,变成了《快乐大本营》。随后,经视又策划了一档名叫《真情对对碰》的节目。其中有个环节,就是选一些最美中学生、最美孕妇啥的。


《真情》的主持人,就是刚转型的汪涵<br>
《真情》的主持人,就是刚转型的汪涵


《真情》的策划人发现,这个环节,特别受观众喜爱。于是在此基础上,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环节打造成一个栏目。随后,经视推出名为《绝对男人》的选秀,模仿港姐、亚姐选拔。只不过这个节目在经视台播出,影响力不大。但就在《绝对男人》突破收视率后,经视又模仿《美国偶像》做了《明星学院》。


并在节目中,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环节。


那就是短信投票。


一年后,这个环节被完美移植到湖南卫视开发的一档节目里,在全国掀起一阵收视狂潮。并一举将内地娱乐圈,带入“造星时代”。


这档节目,就是《超级女声》。


那年8月,超女决赛前夕,百度贴吧访问量暴增,突破历史纪录。为了追星、拉票,大家在贴吧、天涯上四处发帖。各家粉丝你来我往,时不时上演撕逼大战。Google搜索“超女”词条,多达一百多万。为了给喜爱的选手投票,有人甚至跑到街上去借陌生人的手机。


总决赛上,一共投了900万票,李宇春以350多万票夺冠。那年,她从一个成都音乐学院的女学生,一跃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超女》才叫划时代啊<br>
《超女》才叫划时代啊


第二年,“超女”再次成为话题旋涡。湖南卫视振臂一呼,其他卫视纷纷跟上。湖南台另辟蹊径,打造“快男”。策划人跑去广电报批时,广电领导报了个吓死人的数字:


“今年全国有300多档选秀,你们还要做?”


做,为什么不做?


凭借选秀,可以在短时间内,把一个普通人打造成全国皆知的偶像。拿黄晓明在《加油,好男儿!》评委席上的话说:


“我用7年才做到的事情,你们只用几个月就达到了。”


就像“小虎队”之于张国荣,在选秀介入下,内地娱乐圈迎来了“偶像”和“巨星”之分。而且比起台湾“造星”,选秀具备更大优势。


台湾找来一堆新人打造,能否引起关注都不一定。由公司单方面决定挖谁、捧谁,中标率显然不高。“选秀”完美解决了这个尴尬。


因为这个偶像,是你们自己投出来的。


既然在新人出道前,就有大量观众通过选秀关注选手,在选手身上倾注感情,组成“粉丝团”,那么新人出道后,就一定有号召力。从台湾到内地,从“小虎队”到“超女”,娱乐造星工业,突破了重要一环。


只不过,后续的事,并不乐观。


2005年到2013年间,全国选秀层出不穷。除08年停办,其他年份一档追一档。后来快男去成都海选,工作人员都闲得嗑瓜子。


某卫视选秀分区,100个人都凑不齐。


选出的偶像,也一度纷纷遭遇事业危机。


辍学在酒吧打工、一唱就是7年的陈楚生,凭一曲《有没有人告诉你》摘得快男桂冠,后来却陷入解约纠纷。声浪慢慢小了下去。


薛之谦进了《我型我秀》四强,唱火了《认真的雪》。后来为音乐,开起了火锅店,做起了段子手。有多少还记得,那年冠军是19岁的刘维。夺冠后4年,刘维沉沉浮浮,有作品、没处唱。日后站在《中国好歌曲》舞台上唱《因为你是范晓萱》,泪流满面。


到头来,他变成了综艺咖。一在台上唱歌,台下的观众就笑。他去《乐夏》当帮唱嘉宾,还被丁太升糗了一句“综艺混子”。


那些年的人,你还记得几个?<br>
那些年的人,你还记得几个?


被选秀捧上偶像舞台后,并没有完备的后续产业接盘。拿了冠军亦无用武之地。加之经纪公司运作没经验,凉得会更快。


李易峰曾在北京28楼公寓里,失眠到天明;尚雯婕为了吸引眼球,差点走了当初陈志朋的路,变成中国Lady Gaga;袁成杰偶然在虹桥机场请粉丝吃了顿麦当劳,自己没红,却捧红了一位“虹桥一姐”。


电视选秀成功了,年轻偶像用几个月时间,获得了张国荣、黄晓明们7年才有的人气。但由于内娱产业尚不发达,无论影视、音乐、商演,都没有足够的资源对接。万一资本短视,只想拿选手挣快钱,那就更惨了。


早年,天娱闹出一波波解约。和当年的台湾市场一样,娱乐工业体系尚不成熟的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好在天娱有魄力、有想法,迅速更换掌舵人,开始改组部门,重造业务链,围绕“选秀”建设360度资源。


但改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花了无数心思,依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妥善解决问题,一度被急不可耐的粉丝们喷为“拿选手当韭菜割”。


直到华晨宇横空出世,才稳住阵脚。


但回头看看,在那之前,有多少选秀出道的偶像,都消失在了大众视野里…


06.


让我们把目光,再次带回1988年。


那年宋文善建立“小虎队”,受的是日本“少年队”的启发。可惜他没学全,只学会了日本人推出少年偶像,没学会人家打造“完整产业”。


或者说,学也学不来。


“少年队”由日本“杰尼斯事务所”打造。88年开始爆红,最终席卷亚洲。“杰尼斯”是一家造星工厂。它相继推出了田原三重唱、少年队、涩柿子队、光GENJI、SMAP等一系列超人气偶像,垄断整个日本偶像产业,通过舞台剧、电视剧、电影、主持、综艺、文学等多平台,连连打造巨星。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SMAP的木村拓哉。宋文善学它,只学会了形式。


日本造星体系下诞生的“少年队”<br>
日本造星体系下诞生的“少年队”


“杰尼斯”创始人喜多川生于美国。二战后回国,有心参与音乐制作,没找到门路。从大学毕业后,他组建了一支棒球队,叫“JOHNNYS”。一次偶然,他和棒球队去看电影《西街故事》,被剧中舞蹈震撼。


随后,他从棒球队里挑了几个孩子模仿舞蹈。一跳跳出个男团。此后,喜多川便致力于挖掘年轻偶像男团,经过不断试错,80年代就形成了成熟的方法论。


首先,每年事务所会从数万名报名者中,选出200名小杰尼斯,对其花大量时间做培训。培训得有模有样了,就拉去给前辈们伴舞。但并不出道。要等他们在伴舞过程中大量曝光,被观众喜爱,并发展出不同的特色后,再精心组合发展成男团出道。


在出道之时,他们就人气颇高。


出道后才最关键。为了提供足够的发展资源,经过十几年扩张,杰尼斯旗下已拥有自己的完整产业链。其中覆盖音乐、剧集、文学、综艺等各个大众文化领域。


看一眼它的关联企业就知道多牛逼了:


1. Johnny's ENTERTAINMENT(唱片公司)


2. J STORM(音响制作,唱片公司)


3. Johnny's出版(音乐著作权管理公司)


4. つづきSTUDIO(租赁STUDIO,芭蕾培训公司)


5. YOUNG COMMUNICATION(演唱会制作公司)


6. Johnny's FAMILY CLUB(粉丝运营公司)


7. KUNKUN(日历企划制作公司)


8. JOY STATION(偶像商品发售公司)


9. 日本广明社(广告宣传,偶像商品企划公司)


10. KAI PLANNING CENTER(日本广明社系列。广告代理店,偶像管理公司)


11. ジェイプラットHOME(电影公司)


12. UNIZONE(PR公司,演唱会和广告企划司)


13. AM。SHIOO(手记内容服务事业公司)


14. 东京新グローブ座(剧院)


15. J-ONE RECORDS (杰尼斯旗下单独为KAT-TUN成立的子公司)


这些庞大资源,为男团们提供源源不绝的多维发展机会。另外,在偶像组建、后续打造、长红深耕、引导粉丝上,杰尼斯花费十多年建立了一套成熟造星模式。这也是为何它能垄断日本男偶像产业近半个世纪之久。


庞大的杰尼斯家族<br>
庞大的杰尼斯家族


从小杰尼斯到成团出道,事务所会对“外形、德行、艺能”有严格品控,再在这几个基础上,挖掘不同个性,组合成偶像团体。在“如何搭配团队”“怎么打造成团形象”和“随着年纪增长怎么安排合适的资源”这些长远问题上,公司都有成熟配套的运营和资源。


好多杰尼斯艺人,过了30岁“花美男”的年纪,依然受欢迎。即便是年逾40的“SMAP”和结了婚的木村拓哉,人气还超高。


此外,它一方面控制粉丝,引导他们消费,为偶像打call,一方面又顺应粉丝的需求,不断调整艺人形象,推出新的团体。在变现上,更是建立了“专属粉丝俱乐部”,只有买会员,才能享受音乐剧、演唱会、代言产品等各种福利。连看演唱会都要抽签。而艺人在偶像剧、综艺、电影等大众文化上赚钱后,还拥有自己的特属周边、独家潮牌,专供粉丝购买。


可以说,从选拔、培训到成团出道,再到后续运营如何保持人气,杰尼斯有一个“高度工业化的造星系统”。在此系统上,又有独家变现体系,左手靠粉丝俱乐部赚钱,右手靠大众娱乐消费赚钱。即便后者不景气,依然能凭借前者簇拥,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


由于粉丝粘性奇高,全球唱片工业大衰退后,杰尼斯的唱片,依然还卖得很好。


2015年,几乎占了日本一半销量。


杰尼斯造星体系下的巅峰人物<br>
杰尼斯造星体系下的巅峰人物


可惜,宋文善只学到了组建“小虎队”。彼时的台湾偶像工业,根本无法与之比拟。倒是韩国人,把这套标准学过去,做了一番本土优化。最终形成的公司,名叫SM娱乐。什么EXO、少女时代,都是他们开发的。


韩国更聪明,把“培训小杰尼斯给前辈伴舞”直接压缩。小杰尼斯伴舞,一伴好几年,有近十年不出道的。SM则直接选人,选好了,集中搞残酷的“训练生制度”,大量训练唱、跳,成绩优异者,成团出道。


然后依托公司强大的产业资源和运营能力,保证这些偶像持久发展。只是相比于杰尼斯垄断日本市场,韩国公司更注重在亚洲乃至全世界输出“韩流”。因为韩国市场实在太小,他们逼着自己把偶像推往其他国家。


想当年什么东方神起、H.O.T,到后来的Super Junior,都是成功典范。


还记得当年的吉吉吉吉吉有多火吗?<br>
还记得当年的吉吉吉吉吉有多火吗?


相较于前文追溯的“三个时代”,日韩这套偶像打法有巨大的工业优势:


对比“香港巨星时代”,他们排除了不确定性,不用等万中无一的人出现。捧红一个艺人,更不用只依赖某一个金牌经纪人的能力。


对比“台湾造星时代”,他们完成了偶像品控。台湾造星,“小虎队”和“F4”爆红,都有太大的偶然性。无法复制。另外,没后续产业对接,公司运作不力,很可能造成陈志朋这样的坎坷。又或者,艺人红了,像言承旭一样自立门户。但日韩工业有完整的后备资源,你自立门户,出去就没饭吃。经纪公司可以依托工业体系对艺人发展加以控制,不怕你走。


对比“内地选秀时代”,电视选秀虽然解决了出道时的人气问题,但彼时内娱产业不成熟,后续资源跟不上。这就是为什么选秀选手出道后,一个接一个销声匿迹。日韩偶像工业,强大就强大在后续资源运营上。


但今天,内地偶像工业,逐渐有了向日韩看齐的可能性,补足这块历史短板。


因为咱们,有互联网巨头。


07.


一切还得从一场战争说起。


2012年,百度投资的爱奇艺合并PPS。阿里见状,就去找古永锵,把优酷买了。本来腾讯没把精力放在长视频上,但BAT战争就是这样。随后,腾讯视频决定加入战场,并在孙忠怀的带领下,一路高歌猛进。


2014年,腾讯视频日活才1000多万,优酷高达4000万。然而腾讯一点没怕。


毕竟爸爸有的是钱。


为拿下多元版权,腾讯花80万一集买下《宫 2》,花2.5亿买下了《好声音》一季的独播权,后来甚至用13亿拿下《如懿传》。


很快,日活就从1000万冲到5000万。


互联网爸爸们是真有钱<br>
互联网爸爸们是真有钱


但光是有版权,还不够快乐。


2014年,在自制综艺上先发制人的爱奇艺,做了个爆款。《奇葩说》。


腾讯见状,立马跟进。先做了一档《Hi歌》,在腾讯视频播。而腾讯制作《Hi歌》的合作伙伴,就是湖南天娱。一次愉快合作后,双方又瞅准了“选秀”,开始模仿日韩模式,找来16人个素人,做了一档“养成类成团”节目,名叫《燃烧吧,少年!》。选出了“X玖少年团”。


这直接勾起了腾讯对“偶像”的兴趣。


于是2016年,腾讯找到了当时天娱的负责人龙丹妮,希望她一起做选秀。这次不是依托电视台,而是依托互联网。


在娱乐行业里打拼了那么多年,龙丹妮当然知道受众的重要性。当下年轻人,都是在互联网浪潮下一路长起来的。他们聚集在哪儿,娱乐行业的未来就在哪儿。


次年,龙妈离开天娱,创立“哇唧唧哇”。很快就跟腾迅视频合作了一档超人气的互联网选秀节目,选出了一个叫毛不易的冠军。


这就是《明日之子》。


08.


一位长者说得好啊: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一个人如此,一个产业亦然。


内地娱乐发展了十几年。影视、音乐、游戏、综艺、网文、潮牌等各类文娱消费产业,早就成规模。加之互联网赋能,市场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另外,十几年的选秀,培养了年轻人粉丝消费的习惯,移动互联网一来,又把各个娱乐板块打通。比起“电视选秀时代”,内娱产业早就全面升级。


这就给偶像工业打造全产业链,提供了土壤。


要不然2018年,都聊“偶像元年”呢。


如今的成团选秀,也是目不暇接了<br>
如今的成团选秀,也是目不暇接了


早在2011年,腾讯就提出了“泛娱乐”,致力于将旗下音乐、电影、网剧、游戏、小说的整个文化链打通。2018年,腾讯影业的老大程武,又在“泛娱乐”基础上提出“新文创”,目的就是要做到电影、网剧、音乐、游戏等各个文化板块的联动,打造出强大的国产IP。


在文娱联动背景下,腾讯左手并购盛大组阅文,右手买了新丽传媒做剧。为的就是打造一个互相滋养的文娱产业链。产业链强大了,你才能够开发出更多精品文化IP,才能打造出更多更具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


拿程武的原话说就是:“中国也需要具备文化承载力与象征性的文化IP。”


做“偶像”,也是其中一环。


不要小看偶像,作品靠谁“带货”啊?


有了偶像,你的原创音乐、网文剧和电影,连接也会变得更紧密。或者你开发故宫、敦煌、西游记这之类肩负传统文化复兴的精品IP,把经典文化传给下一代年轻人,用到偶像的影响力,岂不事半功倍?


腾讯能看准“偶像”这块宝地,爱奇艺也不是傻子。这么一来,互联网巨头间的“偶像选秀”大战又被点燃。从《偶像练习生》到《明日之子》,从《青春有你》到《创造营》。“偶像成团”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大家铆足了劲儿,想占领更多人气。


你看这几年,几个平台打得多火热。


知道易烊千玺的《丹青千里》多少流量么?<br>
知道易烊千玺的《丹青千里》多少流量么?


十几年内娱产业发展和互联网资源盘活,让内地的偶像工业终于有了向日韩看齐的可能性。天天被粉丝追着喊“倒闭了”的“哇唧唧哇”这类娱乐公司,正好踩在了节点上。如今这些公司着力于打造全产业链,相当于在天娱成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也就回到了核心问题。


怎么把一个素人打造成时代偶像,并且,还能让他一直红下去?


首先,你得找到有潜力的“素人”。


蔡徐坤、毛不易、火箭少女们一出道,为什么人气能那么高?这就是选秀节目组业务能力强,做好了各种筛选环节和节目设计。在做节目的过程中,就一步步牢牢抓住了粉丝的情感和注意,把人气地基打牢了。


此外,更重要的是,你能在海量候选人中找出谁是金子。选手的人格魅力、专业素养乃至以后有多大成长空间,都得能看出来。


苗子有了,接下来就是培养。


选秀新人出道后,只能说一只脚迈进了娱乐圈。大多数选手参赛前,都是野生培养,对舞台有热爱,但并没有接受过顶级的专业训练。才华在那儿,但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作体系。很多艺能,过于单一。


这就需要结合每个新人不同的特长,依托完整产业链,给他们更大的成长和发挥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挖掘他们身上更多的可能性。


作品有了,怎么让他们看到?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


除了各大视频网站,微博、小红书、抖音、快手、B站,一个也不能少。山呼海啸地把偶像IP覆盖到全平台。一刷手机就让你们看见。


通过让偶像发唱片、上综艺、演戏,能给偶像提供更多实战经验。实战不但培训艺能,又培养了一批“亲妈粉”“女友粉”。年轻人玩游戏,会听偶像的歌,听了偶像的歌,你会看偶像的剧,看了剧,又会看电影…


如此一来,任何一个版块都可能培养一批新粉丝,这批粉丝又为其他版块输送人气。


整个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这年头,连朴师傅都参加选秀节目的<br>
这年头,连朴师傅都参加选秀节目的


上面这些铺垫好了,后面通过不断为这些好苗子提供养料,就能让他们根扎得更深,叶子长得更密集,一路长青。这方面,内娱其实也没有石头能让本土娱乐经纪公司摸着过河。好在有日韩欧美业已成熟的工业体系做参考,跟着他们学,结合内娱市场的各种本土特质,以音乐为主导,把综艺、影视、游戏、周边这些业务盘活,生发多样性。假以时日,弄不好咱们也能出个木村拓哉。


离那一天还有多远,没人知道。


反正那天,偶像们才是赶上好时候了。


那才叫“出道即巅峰,一巅几十年”。


这不还是长者的那句老话嘛。


历史进程啊…


09.


最后,还是得说点儿八卦。


说传中,成名前李宇春只哭过两次。


一次是“超女”5进3,何洁被淘汰,李宇春差点哭晕过去。还有一次,就是在没有超女的年代,大三时,她去参加央视“青歌赛”四川赛区选拔,还没走到分区赛呢,在学校争名额的时候就被刷下来。回家嚎啕大哭。


可见当初素人成名,路漫漫其修远兮。参加青歌赛,你也未必能做歌手。


然而谁能想到呢。后来她凭借独特的个性和表演魅力,成为了中国一个时代的偶像。难能可贵的是,在无数的争议声和娱乐圈的浮华场中,李宇春从来没有迷失过。她知道自己是偶像,但坚定地在做一个成熟的偶像。一路成长的轨迹,也在激励着那些关注她的年轻人。


就不说粉丝看完“why me”演唱会后成绩飞涨。2006年,中国红十字会设立了我国第一个由歌迷捐设、命名的专项基金“玉米爱心基金”。截至2011年,捐款总额超过750万。有的粉丝,每月都会自动扣15元话费到基金中。每年李宇春生日,广大玉米也会捐款。


08年汶川地震,他们向灾区捐了100万。


截止2011年,该基金成功救治白血病等重大疾病的贫困儿童33名,在安徽、甘肃、河南等省援建博爱卫生站5所、博爱卫生院和博爱新村各1所,还拨款50万元援助云南重旱区,拨款100万元援助青海玉树震区。


李宇春应该写一本《论偶像的自我修养》<br>
李宇春应该写一本《论偶像的自我修养》


这估计就是哇唧做《明日之子》,为何要找李宇春镇台。也是要让李宇春帮忙看看,哪些是来博名利的,哪些更像是能做一个合格偶像。


“偶像养成”这件事,其实也要一分为二。饭圈之风不可长,咱不说了。


就说当年华晨宇参加快男,中途想退赛。因为他从小性格孤僻,不爱跟人交流。当时要住进集体宿舍,他不想去。导演跟他说,你再赛一场,如果你要走,那你就走。


最后,华晨宇留下,拿了冠军。


他克服了自己,成长了自己。


此后,他在性格上变得更开朗。


毛不易也是,从一个害羞少年,逐渐变得独当一面。偶像的成长,反过来能激励粉丝。台下的年轻人,真能从他们身上获取能量。


如果“偶像工业”能多做造几个李宇春、毛不易,我觉得还是可以的。


毕竟,让年轻人跟喜欢的偶像学会天天向上,总比让他们整天又佛又丧要强。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一个超级偶像的诞生》,三联

[2]《后“超女”时代的电视秀》,三联

[3]《龙丹妮,开门的人》,第一财经

[4]《长视频战争:十年1000亿人民币,烧出了三家电视台》,晚点LatePost

[5]《日本Johnny’s(杰尼斯)事务所运营模式对我国文化经纪业的启示》,北电学报

[6]《文化产业成日韩经济支柱》,有料新科技

[7]《中国偶像选秀十五年》,界面新闻

[8]《偶像产业系列报告之一:他山之石,日韩偶像产业面面观》,传媒产业大视点

[9]《香港天王消亡史》,蹦迪班长

[10]《宝岛男团大龙凤(一):C位出道的小虎队和F4》,公众号「高能E蓓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宅总有理(ID:zmrben115),作者: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