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E别的(ID:biede_),作者:yuer,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伴随着野猫瘆人的叫声,一位废墟探险者踏入老房子,发现满地都是密密麻麻的鞋子,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各式各样。这里不像是浴室,人们洗完澡不会把鞋子留下,又不像是加工厂,因为鞋子都有穿过磨损的痕迹。无从得知真相的探险者想象道:“这里可能是天堂的入口,走过之后就用不着鞋子了。”
对于来自豆瓣小组“北京废墟探险团”的废墟探险者们来说,那些破败的、倾颓的、被毁掉、腐烂的废墟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心跳加速,甚至分泌出有如观看了一部异色色情片般的诡异满足感,事实上,也确实有人用 ruin porn 一词来形容这类废墟图像。
对更多喜爱反其道而行之的年轻人来说,当高楼大厦为背景的下午茶照片成了名媛标配,“ins风”成了淘宝商品最常出现的 tag ,他们终于一狠心把 “精致感” 踩在脚下,投向 “工业废墟风” 的怀抱 —— 798 生满铜锈的水管、郊区尘土飞扬的烂尾楼(最好能有个“拆”字在旁边)、裸露的水泥墙面和管道线,闪光灯一打,两眼反光,配上阴间滤镜,点击发送,朋友圈上下两屏都渗透出衰败、冷峻的死亡气息。
但我必须得指出,“废墟风” 真不是现代青年的独创,迷恋废墟也绝不算独树一帜的审美,从 18 世纪以来,人类就感受到了废墟中难以言喻、直击心扉的吸引力,我知道这听上去挺不理智的,但迷恋往往就没有理智可言。
收集残骸,Fake 神庙,殖民文化大型博览会
在 18 世纪的贵族花园中,中世纪的修道院和城堡残骸常与镶着金边的新房比邻而立,形成强烈反差。这些残破的老建筑处处透着当时欧洲上层阶级对于废墟的渴望(Ruin Lust)。
除了哥特式建筑本身具有的神秘,哀婉,复杂的美之外,这些残骸也宣告了曾经教皇统治的灭亡。作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们,贵族以胜利者的姿态观望着历史的悲剧,充满了优越感 —— 自己建立的新制度最终击垮了旧制度。
除此之外,他们还热衷于 fake 古罗马和古希腊的神殿,埃及金字塔,土耳其帐篷等。例如英国的 Painshill Park ,公园中包括一座哥特式塔楼、罗马神庙、隐士隐洞、土耳其帐篷等各类人造废墟。
这一做法和当时上层阶级的教育手段“壮游”(Grand Tour)密切相关。绅士们花上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游走欧洲各个角落,足迹遍布古罗马,古希腊和中东这些旧文明的土地。回到家,他们将旅途中所见的古典建筑复刻在庄园内,那些昔日辉煌的古代文明建筑成为了上层阶级的装饰品,被新世界的主宰者们收于囊中。
壮游无疑是一种殖民主义的体现,为帝国的延续培养继承人,而随之而来的人造废墟也带着浓浓的民族主义色彩。凝视着其他文明的废墟,贵族们认为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信地站在了世界文明的巅峰。
自然征服人力,浪漫主义作品中的末日宣告
十八世纪的最后几年,巴黎人民手持武器攻占巴士底狱,路易十六人头落地,法国大革命中各个政权相互斗争;步入十九世纪,拿破仑帝国逐渐衰落。经历这些后,人们对于权力的观念开始动摇。思想家们开始怀疑,统治的力量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稳固。有一天,曾经站在“文明巅峰”的贵族也会与他们昔日轻视的旧帝国落入同样的困境。
1830年,英格兰银行的建筑师 John Soane 委托 Joseph Michael Gandy 完成了一副银行俯瞰图,用来纪念他的职业生涯。不过画作并没有展示当时建筑的辉煌场景,而是想像了其一百年后坍塌腐烂的样子。
与此同时,浪漫主义的兴起让人们重新思考人力与自然的平衡,许多作家和画家将废墟视为半神圣的存在。废弃城堡是最受欢迎的地点之一,规模宏伟却又因衰败而忧郁,例如 Turner 画中的丁登修道院,藤条树木缠绕着石头,狂乱生长的植物征服了人类的空间。
如 Antoni Mari 所说:“在石头之间长大、沿着壁柱和壁带向上爬的自然,展现了废墟的新概念,这种概念既无关于时间的流逝,也无关于人的虚荣,而是关于文化与自然的对立,它们在争夺彼此各自的领地....... 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辩证,逻辑与想象之间的辩证,都可以在废墟中找到引爆点,这是因为废墟是自然吸收了艺术之后的表达,也是将自然作为艺术准则的表现。”
如果在凝视古典废墟时还能保有一丝优越感,那么当废墟出自于自己的国家时,或许心态就没法那么轻松了。与 18 世纪旨在增强文化和政治优越性的人造废墟不同,19 世纪的废墟是对于社会现状的反思。艺术家们充当了预言家的角色,在作品中营造末日,对帝国的衰败发出警告。
Hubert Robert, View of the Grande Galerie in Ruins
建筑为废墟而建,纳粹德国的灾难性想象
在看到先前帝国的悲剧后,20 世纪的纳粹德国已经意识到了不可避免的衰落宿命,那在此基础上还能做些什么呢?这时建筑则成为了时间洪流中的救命稻草。纳粹德国最主要的建设者 Albert Speer 坚信,建筑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后来成为废墟而设计。他发现天然的建筑材料持久性更强,能使古典时期的石头建筑在数千年后依然保存下来。于是在搭建新首都时,大部分的建筑都是由石料而非钢铁组成。
Speer 的日记中写到:“希特勒喜欢说,建筑的目的就是将他的时代和精神传给子孙后代。归根到底,唯一能使人们想起历史上的伟大时代的就是那些不朽的建筑了。罗马帝国的大帝还剩下什么?如果不是他们的建筑,今天还有什么能证明他们的存在?”不过最终,纳粹德国的大部分建筑并没有因自然衰败而继续存留,而是在二战的烟火炮弹中被夷为平地。
废墟不仅仅代表着建筑的衰败,也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灾难性想象力的表达,和对流逝的时间的一种迷恋。
21世纪互联网,一起看 Ruin Porn
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种新型的迷恋随之而来 —— Ruin Porn。2010年,摄影师 Andrew Moore 的摄影集 Detroit Disassembled 记录了衰败之城底特律隐秘的角落,被认为是 Ruin Porn 的鼻祖。大量的关于废墟的照片涌入眼中,带领观众进入禁区,感受到一种诡异的满足感,陶醉于潮湿腐烂的景象。
直至今日,Reddit上“Abandon Porn”社区已经聚集了130万名用户,分享世界各地的废墟照片。Architecture of Doom 作为废墟界的 Pornhub ,按照摄影师首字母或者国家首字母依次排序,不同风格,不同地点,满足用户各类审美需求。
城市废墟探险者,历史的非官方体验
然而,坐在电脑前被动地看 Ruin Porn 已经不能满足一些人的需求,城市废墟探险者直接前往废墟,亲身体验打开破旧未知之门的刺激。
在豆瓣输入“废墟“,能找到五十多个不同城市的探险小组。城市废墟探险者通常游荡在城市郊区,探索高速发展的新楼宇与被精心保护的历史遗址之间的灰色地带 —— 国营钢厂,抗战时期的地下培训学校,废弃老剧院,地堡...... 它们中大部分已被完全遗忘,但也不排除要先和保安或者看门狗斗智斗勇,翻墙而入。
城市废墟探险者以一种私人的方式与过去产生联系。绿皮车上的空瓶,居民楼里的娃娃,布满灰尘的手稿,这些物品搭建了探险者与曾在此处生活的人的直接联系,激发了人们对于昔日时光的幻想。不同于历史课本上一板一眼的集体记忆,他们以一种非官方的,沉浸式的体验来探索过去的故事。
北京的鹿牌保温瓶厂是城市废墟探险者热门探索地点。这里曾是华北地区唯一的保温瓶制造工厂,所生产的玻璃瓶胆的暖水瓶曾是每家每户必备的用品,甚至成为七八十年代时髦的嫁妆。然而随着保温技术的发展,不锈钢与真空保温瓶技术的普及,鹿牌玻璃保温瓶厂在 2012 年关停,结束了半个世纪的生产。
一位探险者在分享道:“这次来到鹿牌,所见之处无不透露着荒凉,随处可见的玻璃瓶胆堆放在厂区各个角落,似乎时间凝固在宣布闭厂的前一天,刚刚做好的瓶胆还没有做进一步处理,就永远等候在堆放仓库了。”
与鹿牌保温瓶厂类似,其他的废旧钢厂和玻璃厂一同记录了上世纪国营工厂时代的终结。
踏进废墟,在扭曲破碎的物质之外,时间在此刻凝固,模糊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界限。比 Speer 所说的“建筑是为了成为废墟而设计”更进一步,美国艺术家 Robert Smithson 认为“建筑不是在建成之后坍塌,而是在建成以前就已经坍塌” —— 烂尾楼作为经济泡沫的产物,在建造的那一刻起已经成为废弃之地;曾经辉煌的工业大城底特律,如今已经遍地狼藉,当时的居民肯定不曾想象它会落入这种境地。
而谁又能确定,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办公楼不会变成下一个“国营工厂”,车水马龙的都市不是下一个“底特律” 。未来的城市废墟探险者也会踏入我们曾生活过的地方。
世界在下沉,那就多拍点照片吧
被精心保护的历史古迹已经不能满足 21 世纪的我们对于“废墟”的定义,它们成为了永恒且确定的存在,然而当代的废墟则任然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无人管理的厂房玻璃继续破裂,墙皮颓落,屋顶和地板被雨水侵蚀变形。
废墟包含了一种更为虚无的文化悲观主义—— 人类与文明正在处于不可逆转的衰退过程。英国哲学家 Dylan Trigg 认为,我们不应该以功利实用的眼光来重修废墟,而应该关注腐朽本身所带来的价值。残缺的废墟本身即是完整的,它向我们展示了发展的真实面貌,帮助我们看到了即将发生的结构崩溃的真相。
Trigg 认为从 19 世纪浪漫主义开始,先前启蒙运动的“理性崇拜”逐渐让位于感性,科技让位于自然,一切最终在废墟中消亡。废墟所呈现的自由和无序,与井井有条的都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然而最终,高度程序化的工厂仍然没有摆脱衰落的命运,历史已经向我们展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稳固和进步被腐烂和衰落所侵蚀,而废墟所展现的从兴起到落败的戏剧性过程也是我们时代发展的走向。
他主张人们接受这种文化悲观主义,真正的世界不会以末日爆发的形式突然结束,而是缓慢地,安静地,在一砖一瓦掉落的过程中,逐渐消解。
然而,如果世界真如悲观主义者们所说,处于不可逆转的坍塌之中,担心好像确实也没什么用。与其陷入悲伤的虚无黑洞,不如多拍点照片,去 798 艺术消费一波,或者到宁波山寨建筑群里的“艳后购物店”转一转。精美的成片和随之而来的点赞会让你在贫瘠的心灵废墟上建起满足感的避难所:“明天说不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Apel, Dora. Beautiful Terrible Ruins: Detroit and the Anxiety of Declin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1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E别的(ID:biede_),作者:yu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