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作者:北方公园编辑部,原文标题:《不焦虑生活样本:四线城市、三十岁、原生家庭和女性主义》,采写:雅婷,编辑:木村拓周,图片来源:《我的天才女友》剧照


小乌云是《剧本杀:年轻和年轻人生活的几种侧写》这篇稿子里其中一个采访对象。她在南方四线小城市的体制内工作,和朋友在当地共同经营一家剧本杀店,是个生活状态相当轻盈的三十岁女孩。


2014 年毕业的她原本计划“随大流”去一线城市工作,却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先回家,并早于多数同龄人承担起属于自己的家庭责任。在被打乱的人生规划里,逐步去重建另一种值得去寄托意义的生活。


到了七年过去后的现在,因为就业机会减少,工作压力增大,房价居高不下等因素,一线城市不再能完全等同于年轻人实现阶层跃升激发创造力的平台,“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又再次取代打拼和奋斗神话成为更为常见的叙事。


回到小城市能解决掉身处大城市时不得不焦虑的问题吗?现在的小城市能打消掉曾经年轻人对回归故里日复一日的恐惧吗?小城市的生活能比大城市更有意义吗?


如果只参考小乌云的讲述,那以上这些问题的回答大概率都会通向于“是”。但比提供具体答案更重要的是,相较于“找到”一种值得过的生活,她故事里还有如何去“建设”一种值得过的生活的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城市和北上广从来都不是实现或摆脱某种生活处境的全部理由。


以下是她的自述:


01 逃离:被计划外打断


我也曾经觉得我绝对不会回老家。


我家在南方一个四线小城市,大学考去了西南某省会一个“985”大学,读中文。我学中文可能是受我爷爷和外公影响比较大吧,他们喜欢作诗、练书法和画国画。我从小也爱看书,语文和作文能力一直挺好,这方面获得的成就感比其他的学科多。


但我家人不赞成,都建议我去学会计或者金融,就觉得以后进银行是最好的。我们家表兄弟姐妹一共四个,每个都被劝去学会计。最小的弟弟听了他们的,现在进银行天天开会,不管什么部门都要去拉存款,谁有这么多钱能被放到银行,有多苦他自己知道。现在大家说,“少壮不努力,老来进银行”。


父母那一辈经历过银行发展好的时候,现在不一样了,但他们对时代的感知没有紧跟着变化走,他们用自己年轻时候的硬性思维来衡量你,觉得要教你。你说你在其他地方有更好的发展,家里不会同意,你只要不考公务员,没有编制,不进银行,没有个铁饭碗,你的工作就是“不正经,不稳定”。


我妹刚毕业在汽车公司工作,每个月赚八千一万的,家里还是让她去银行拿一个月三千块死工资,说这样她以后去相亲的时候说起来好听。我当时跟我妹妹说,我如果是她,死都不会同意。


图为短片《父与女》剧照 <br>
图为短片《父与女》剧照 


我本来准备毕业去重庆或者北京,当时很多同学都选择去北上广深就业,很多人也就留在那里了,现在发展都得不错。但毕业前后我爸爸突然生了很重的病,我就先回了趟老家。回家的那段时间也在准备考研,准备考到自己以后想去的城市,读完书就直接留在那边工作。


可没想到我爸爸最后会因为这个病去世了。我妈妈是那种很传统的女人,比较依赖别人,不是很独立,甚至说我爸爸刚去世那段时间,她是没有办法一个人睡觉的。


在这样的情况面前,我也就不可能再说要走了。


02 重建:认知和承受来自过去的事情


刚回去的时候,想离开的感受非常强烈,当时觉得很瞧不起那里,看什么都是穷山恶水的。


也没有什么朋友和社会关系,因为离开家之前我在老家其实是没有朋友的。初高中的时候我很内向,可以说是有点自闭了,基本上交不到朋友。


我当时离开家上大学的时候,就感觉学校里每一个人都比我优秀。每一个人的性格都很好,看起来他们的童年都过得很好,原生家庭也什么问题。我经常想,为什么别人可以这么自然和其他人说话,我却不行?为什么别人都喜欢他?为什么别人都爱和他开玩笑?


以前学课文学到林黛玉进贾府,小时候觉得她好矫情,有什么可值得哭一路的,现在再去看才明白其中一些道理。她要偷偷去看周围的人是怎么做的,确保怎么样才能和别人保持一致,不被嘲笑。


图为电影《美国甜心》剧照 <br>
图为电影《美国甜心》剧照 


后来我在学校附近的桌游吧兼职,认识了一个姐姐,相处了一个假期,你才发现一个阳光、热情又外向的人,是怎么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我从她身上学了很多,试着用别人的角度来理解一个事情。我就慢慢学习调整自己,性格也慢慢变得外向和随和,回到老家后还开了个剧本杀店,现在很容易和不认识的人玩到一起去了。


所以虽然我毕业后回家了,但还是觉得出去读书对很多小地方的小孩是非常重要的。去到更好的地方。才有更好的机会来重塑自己的三观,然后填补性格里的一些缺陷。


其实小时候我之所以性格那么封闭,和原生家庭也有一定的关系。


我父母都是很内向的人,不上班的时候都在家里待着,非常“着家”。我妈妈很内向,我爸比我妈还要内向,是个“标准的共产党员”,生活和工作上有什么困难他都咬牙就上。


我爸性子急,又不会表达,我小时候就经常挨他揍。有一次去爬山,那座山就在家旁边,我爬到山顶后就很高兴和我爸挥手,喊他。我爸爸在山下喊我快回去,回家吃饭,我一回去就挨了顿打。虽然现在知道小孩子爬那个山其实非常危险,因为一失足肯定就直接摔死了,但我当时就是觉得莫名其妙。


他也没和我说不准爬,也不告诉我很危险。我高高兴兴爬上去了,下来之后就被打了,心里面想的都是你为什么打我。但我小时候也不会表达感情,只会生闷气,全都闷在心里面,哪怕被冤枉了也不会特别说什么,挨打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自己领悟,最后悟出来,喔,原来是我不能去爬那个山啊。


图为电影《成长边缘》剧照 <br>
图为电影《成长边缘》剧照 


所以说我小时候没有表达的欲望,可能也是被打没的。


可虽然我觉得我爸爸他不会教育小孩,我还是知道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丈夫和父亲。他对家庭特别负责,我们家里很多东西都是他亲手做的,陶工、木工和电工,各种各样的事情他都会做。我记得我们家老房子以前有一面镜子,他自己做了一个玻璃架子放在镜子面前,又能摆东西还很漂亮。他不会教育我,但他在我心里是一个非常好的父亲。


《老炮儿》上映的时候我爸爸已经去世了,我记得我看完电影以后是从电影院一直哭着回家的,电影最后鸵鸟跑出牢笼在公路上奔跑的画面我感触特别深,我从老炮儿能看到很多我爸身上的东西。中国改革开放也就十几年的时间,整个时代都是飞速发展的,他们的思想和这个时代的思想接不上轨了,可他的待人处事方式还是活在原来的时代,他真的改不过来。


我爸就是一直用他单方面的热忱来面对这个世界,不要知道怎么变通,也时常会吃亏,我一直不太了解他人际关系,但我觉得他朋友不多或许还是因为他太老实了。后来读大学开始,对父母的社会关系有所认知了,但我还没来及和我爸爸好好相处,他就已经去世了。


03 工作:一个可能存在的意义支点


回老家工作是真的没有太多选择,不会有什么太好的企业,基本就还是要考公务员,进体制或者是进银行,我的选择也差不多。


但我运气可能比较好吧,有的单位可能也确实存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事情和现象,自己被限制的地方很多。但我的工作主要是帮别人调解矛盾和问题,我的上下层同事也都齐心解决别人的矛盾,彼此之间不会太有职场上互相倾轧的问题。


而且我现在做的这个工作,让我能接触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其实并不会觉得工作太规律或者没有意义感。


图为电影《二十世纪女人》剧照 <br>
图为电影《二十世纪女人》剧照 


这两年女性话题的热度在互联网很火,我自己关注女性问题,有女性意识其实比这个热度要早,也是因为我工作的关系。


我工作会接触到很多和家暴离婚有关的矛盾,看很多人过来调解这个问题。也见过那种被家暴的女性想离婚,家暴她的男性还优哉游哉坐在旁边,根本不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反而认为怎么到了四十多岁想到要离婚了,还非要离,是不是闹到差不多就该得了。他把人打成那样,最后一脸难以置信觉得,怎么回事,难不成她是真的想离。


也见过那种阿姨自己各方面都很强,自己做生意就能挣很多钱。她老公没什么前途就是一个中层领导,自己却非常花心在外面和别人乱搞,最后是这个阿姨不愿意离婚,男的那边比较强硬。我现在也不明白那个阿姨为什么不愿意离婚,总是在想难道她一个人过不会比两个人过得更好吗?


所以是这份工作让我自己的女性意识有了更多的进步和新的理解。


我和我前男友当时有一个矛盾就是,他喜欢打麻将,我喜欢玩剧本杀,周末的时候我们基本就各玩各的。但时间长了,他朋友就会问他为什么女朋友不一起来打麻将,女朋友总是不陪你是不是不太好。他会因为这个问题和我吵架,我反问他那他有没有想过,别人也会问我我男朋友为什么不一起来玩剧本杀。但很明显他最后就想不到这里。他还觉得,我就应该要会做家务,要懂得持家。我都直接反问他,我家花这么大成本来教育我,送我出去读书,最后就是为了给你干保姆的?


小地方很多人的思想和观念可能就是这样,有的男生年纪大了以后就有繁殖欲望,想当爹。会有人觉得自己到一个年纪以后,即便不是太喜欢一个女孩他们也是可以结婚的。但女生不会这样,女生还是希望能找个感情好的,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我记得我和一个追我的男生聊天,他会说什么“你是女孩,我不和你一般见识”,他讲这个话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很偏向你,是很宠溺的语气,我听到就直接把他拉黑了。


图为电影《小妇人》剧照 <br>
图为电影《小妇人》剧照 


更重要的是,这里很多男性也不认可女性在婚姻中作出的牺牲和支付的成本。他们总觉得自己工作赚钱了就不认可女性的家庭劳动,觉得那是理所应当的。有的男的还和我说什么,日本女性是给老公烧洗澡水,跪着放拖鞋的。我就问他们,那你倒是先看看日本的男的能挣多少钱,你挣几个钱。


这种事情看得多了,我就更觉得不能将就。我身边玩得好的单身朋友也都是这个想法,一个91年的一个93年的,都觉得最怕的就是找个男的回来,不得不伺候两个人。


04 就在这里:也有人觉得我的人生是完美的


物质上的压力我基本没有,我现在住的地方就离工作步行十分钟就到了。如果非要再买个房,凑个首付,公积金是可以把房贷给还掉的。我现在三天两头和朋友约火锅喝酒,平常空闲的时候就去学跳舞,没事就去剧本杀店里。


反而我之前的本科同学现在在大公司里工作的,时常会和我抱怨,尤其是在北上广深上班的同学,他们遇到的事情真的有好多难以想象的压力,剥削什么的就基本都是常态了。所以他们有时就会觉得我的人生简直是完美的。


好像小城市确实比大城市更有幸福感。但小城市也有自己的问题,像是教育和医疗资源什么的。我有时候会也会想,如果当初我爸爸有更好的医疗条件,他可能也不会那么快就去世了。


教育资源就暂时不用考虑了,我也不想生小孩。


图为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剧照 <br>
图为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剧照 


我今年三十岁了,家里的人经常会提找对象成家这个事情。我外婆其实很开明,但她过生日的时候也会旁敲侧击,说希望明年她再过生日的时候能看到是两个人来,这种时候我就插科打诨过去了。我自己是没想过结婚的,也没想过要生小孩。


不结婚也不是就不谈恋爱了,这两个事情可以分开,毕竟还是会因为这个分泌多巴胺的,谈不拢就分手好了。


只是在小地方找到三观都很合适的男生其实很难,像很多女权的话题,你和本地男生想聊这种问题很难的。我只能和身边的女性朋友说,或者和外地本科时认得的男性朋友说。


我现在想到我大学时候的男朋友,有时还觉得他是很好的一个人,尽管我们最后分开了。因为像我父母,他们的感情虽然挺好的,但他们从来不会去鼓励一个小孩,也非常耻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总觉得小孩做得好就行了,不用刻意去说什么。我和他相处的过程中才知道,说出自己的感受、主动表达自己为什么高兴和难受是很重要的,我小的时候是从来不知道这个的。


我和他分开是因为我控制欲太强了,现在想想他在那段关系里也挺惨的。我当时不觉得自己是控制欲强,控制欲强的人好像都不太意识得到。我后来想这个事情,是因为我妈妈控制欲也强,我从小和控制欲强的人生活在一起,最开始就只会这样和别人相处。


图为电影《希望沟壑》剧照 <br>
图为电影《希望沟壑》剧照 


我妈妈心里永远有自己的最佳方案,只要别人和她不一样,她就习惯要出来说几句,有的时候她连我上厕所洗手的顺序她也要干涉,她不会觉得这是控制欲强,就像我之前也不觉得。


我没出去读书前她说什么我就认什么,但现在我回来了,跟她住一起,再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立马告诉她,她的控制欲太强了。我妈就很不理解,说自己只是提个建议怎么也变成控制欲强了。我是真的想和她沟通,但她会觉得我是在和她发火。


我也会尝试和她输出一些自己的价值观。她有时候认同,有时候不认同,不认同的时候她说我觉得自己读了书很聪明,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我更希望的是什么事她能说服我,或者我能说服她,可这样往往会变成无意义的吵架。


所以我到现在也还在学习两个人好好相处的办法。哪怕我和她天天住在一起,也还是没有办法和她好好沟通。现在我经常在想的是,家人和朋友恋人一样,都是要讲缘分的,合得来就多说点,合不来就算了,我尽我的义务去照顾她,但要我在情感上和她有多么契合,我可能真的做不到。


除此以外我的生活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压力吧,应该也不会再去别的地方了。


我现在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还是很满意的,和刚回家那几年不一样。慢慢的,我的朋友,我经营的事业,我做的所有有意义的、认可和喜爱的事情,就都在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