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十三(ID:GSSW13),作者:十三姐,原文标题:《上海人的中考,终于成了一门玄学》,头图来自:《小别离》剧照


想必最近大家都看到了,上海刚出了个《中考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


所以这两天上海的家长圈异常沸腾,大家也不讨论房价了,也不看股票了,连隔壁老王二婚都不想管了,只想讨论这个新政。


各个群里的老母们,平时可能连双十一优惠券叠加使用满减再打折的薅羊毛逻辑都看不明白,但是对待复杂得令人发指的中考新政,她们都非常耐心且理解力爆棚,解读力超群。


简单来说,就是以后比较好的高中有一半以上的招生名额是“分配”给各区、各初中的,对比较普通的初中学生来说是大好事,对所谓“牛校初中”来说是个灾难。以前中考你需要在全市范围内超越千军万马才能进好高中,以后你只要在自己所在的初中达到前列就有很大概率能进好高中了。



如果是普通的教改,上海家长基本都免疫了,不会如此为之疯狂,但这次不一样,因为它是关于中考的。


中考对上海人意味着什么?可能有些外地朋友不太了解。


就这么说吧,如果你坚信“高考改变命运”,那么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在上海,你的命运很可能在“中考”就被改变了。


很多人不知道,上海每年的初中毕业生,能进高中读书的只有50%。


在这50%中还包括了一些非常普通的高中,离211和985并不近。


在上海这个精英人才密布的地方,拿着一个不怎么值钱的学历几乎等同于毫无竞争力,所以上海人对“能考进好大学”的渴求很强烈。


而进好大学就意味着要进好高中,目前最好的高中“四校”和“八大”,对拥有众多考生的上海来说,只是冰山一角。


顶尖高中有多难进?基本就是你必须得是很好的初中里面的尖子生,才有可能进去。


所以现在还有人说“上海人考大学很容易”吗?上海人的“高考”应该说从中考就开始了,甚至从小升初就已经进入了预热,这是个漫长煎熬的反射弧,高考只是最后的一个落点而已。


看完这次的新政之后,我感觉以后上海家长生活里多了一丝刺激又令人期待的不确定性——


比如以前家长买学区房,保证小学和初中都在家长“计划内”,读好的学校,最终是为了考个好高中。现在高中又是分配又是跨区又是自招,每个学区里好学校的好学生越来越多,蛋糕都不够分的,高价学区房竞争优势被稀释了太多。


以后除学习成绩之外,没有什么“家长可规划的东西”是有确定性的了,中考对家长来说终于成了一门玄学。



这次的新政,我感觉这也不算新了,公办初中向高中“推优”已经是两年前颁布的政策,现在只不过是在那基础上做了微调并加了几项补充而已。


我一直觉得,在上海当家长,得有一定的格局,这个格局就是前瞻性和预判性,教育三天两头改革你又不是不知道,两三年前就已经放出这么大信号了,很多家长至今还在问“为什么突然搞这么复杂”。


大方向是什么,上海家长心里一定要有点数。



“选择家门口的学校”,推动公办,资源均衡,均贫富,打民办,以后还可能会打培训补习,这就是大方向,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名额分配到区”是为了促进均衡。


“名额分配到校”是为了避免扎堆择校。


“必须在学校就读满三年才能享受分配”是为了控制那些钻空子耍心眼的。


“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录取关键因素”是为了不唯分数论,让孩子在初中整个阶段整体表现来做为选拔依据,所以孩子整个初中阶段都不能差。


虽然是均衡公平化了,但关键点还是没变:孩子要真的好,才能高中进得好。而且不光是学习成绩好,综评等各种考核点都要好,也就是说:真正优秀的孩子就是以后各个初中学校的尖子,也就是能进最好高中的人。


这是公平的。


不是什么阿猫阿狗在有“分配名额”的学校里就能混进好高中,也不是最后的分数高就一定能进好学校。



看到没?意思就是,你只要在这个学校是头部,那么不管推优也好自招也好,你都没在怕的。


不少家长还总是在那纠结:“哪些学校有分配名额”,“哪些学校分配得多”......我说你们有功夫纠结这些数字,不如多关怀一下你家孩子吧,拜托他“处于一个领先位置”,那么他“一定有机会的”。


还有些家长很“实惠”,直接就在群里问:“接下来我需要做什么?”


这大概是上海家长的一个惯性吧,实在是挺可爱的,像个陀螺一样,鞭子抽过来的一刹那,决定了他下一步往哪转。



“家长们又要开始盘算了”,看似自黑,实则心酸。


我觉得现在没必要盘算什么了,归根到底过度关注那些什么“分配”啊“名额”啊都是虚的,现在和从前一样,以后也一直会是这样:无论在哪个学校,只有成绩好才能上好高中,只有拔尖才能进最好的高中。


可以这么说,这个中考新政对于大多数普通家长来说都足以高兴坏了。有的人欢欣雀跃地说“我那菜中的娃终于也能上重点高中了!”也有些不错的公办学校家长“庆幸自己孩子没有进鸡血民办,反正都是一样分配名额。”


话是没错,但字里行间都看出来很多家长的思想觉悟还是有点没有跟上,怎么会有“名额分配保平安”的想法?


首先,你的学校被分配到的名额有多少,能不能轮得上你(一般是按排名给);其次,就算轮上你了,也不是就直接上那个高中了,而是要考试!要考试!要考试!考不上还是进不了;第三,就算考进了,以后的高中真枪实战,拼的还是真实力。又不是能进重点高中就等于万事大吉了。


好多家长为这个政策叫好是因为整体上看到了对资源均衡的推动,自己孩子无论在哪个学校都有平等的资源了。但也有人觉得很不爽,那可能因为两个原因:


1. 他靠砸钱买学区换通路的计划突然飘渺了。


2. 他觉得自己家是牛娃,读牛校,应该能进最好的高中,但现在由于分配名额限制和自招减少,他家孩子恐怕结局难说了。


教育公平化也是家长一天到晚在叫的,现在公平化了开始了,总有一批“倒霉蛋”在历史长河里会被用于承上启下。



如果理解不了这种倒霉,那么只能从玄学角度看了:近几年因政策突变而被弄得措手不及的,大概率总是那些比较鸡血的。比如:2020年第一年公民同招+摇号导致民办小学的一大批“鸡血家长”哀鸿遍野......


所以“盘算”到最后不见得能比“不盘算”的家长结果更好,再说谁又能“算”得过政策?


我家娃2019年小升初,和我儿子同届的同学妈妈昨天就在唉声叹气,她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进了一个不错的民办初中。她说:“以后中考名额分配政策从2020级初中生开始,我们2019级的正好享受不到,而高中自招名额又大幅缩水,我们无论是走自招的路还是名额分配的路都轮不上,实惨。”


确实啊,几家欢喜几家愁。



一个中考能把上海家长的喜怒哀乐分层分圈地划分开来,可见过去这些年上海家长早就已经被分层分圈了。


不客气地说,过去20年民办学校把上海九年义务教育搞得乌烟瘴气,私下挑生源,偷偷摸摸捞学霸,明着暗着抢学生,导致优质生源一边倒倾向民办,于是民办出成绩,升学数字漂亮,然后大批家长趋之若鹜,甚至好多人觉得孩子进不了民办就毁了。


这种焦虑紧张的气氛持续了很多年,家长界民不聊生,又无可奈何。


我觉得如果要教育环境改善,应该把民办中学办成民办幼儿园那样的情怀——打服务招牌——增加个早饭晚饭托管以及兴趣培养功能,让选择民办的人看中的是它的服务和理念,而不是看中它的升学率,给不能管孩子也不太在乎读书成绩的家庭一个选择。


总之,现在的新政是有利于把这些圈层扯平,让教育回归公平的,这本身是好事。


虽然在上海当家长,吃苦还是不可避免的,但以后的人们至少不会再吃我们这届家长吃过的“不该吃的苦”。但愿以后的教育能够越来越趋向于“只拼娃,不拼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十三(ID:GSSW13),作者:十三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