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亿元的纾困资金,宛如黑暗当中的一束光,让这家头顶“一部中国零售史,半部看苏宁”的巨头,看到了希望。
最近这一年,各地国资委汹涌出动。
上海、合肥、珠海、江苏……
在国企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各地国资委实际上也在反向“混改”,入股诸多民营企业,成为商业帝国里的特殊玩家。
有的高歌猛进,成为一众顶级民企背后的大金主。也有的惨痛失败,连底裤都被人揭开。
但总的趋势是,这些地方国资委所掌控的财富不断膨胀,造就了一个个富可敌国的巨无霸。
它们的一举一动,深远影响着中国的经济走向。
首钢集团员工10.8万人,一年营收约2019亿元。
华夏人寿员工50万人,一年营收1965亿元。
日本电气(NEC)员工11万人,一年营收1964亿元。
一般来说,世界五百强都是员工动辄十万以上的巨无霸。像富士康这样万亿营收级别的史前巨兽,更是靠着百万员工才能撑得起来。
但是如果我跟你说,世界上有一家世界五百强,公司本部只有一百多名员工,其中还有近一半是35 岁以下的年轻人,你会不会特别惊讶?
它,就是中国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深投控。一家连本土深圳人都有很多没听说过的企业。
没办法,它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仿佛是一夜之间从地底下冒出来的。
五年前,你在世界五百强的名单上根本找不到它的身影。其营业收入大概428亿元,不到苏宁的九分之一。
五年后的今天,它的营收已经翻了近五倍,总资产7000亿元,可以跟万科这种老牌五百强平起平坐了。
深投控就是这样的公司。等你反应过来的时候,你已经需要仰视它了。
不过与伯克希尔公司不同的是,深投控并非是由巴菲特、芒格这样的天才型商业巨子所掌控。作为一家国有独资企业,它背后的顶头上司,其实是深圳国资委的一群技术型官僚。
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
向来以稳健、保守出名的国有资本,竟然能够缔造这样的商业奇迹。
最近这几年,“深圳国资系”可以说是异常活跃。
这一次为苏宁解围的,便是深投控的子公司深国际,以及参股公司鲲鹏资本。148亿元的巨资换取23%股权,让中国最大的零售商之一免于资金链危机。
深投控已经非常牛逼了。
不过它还不是深圳国资委的全部。在深圳国资委旗下,总共有30家直管企业和30家上市公司。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凭借着这些发达的触角,以及复杂的股权构架,“深圳国资系”在资本江湖上四处出击,远近闻名。
4个月前,华为深陷美国制裁令的围剿,无芯可用的困境火烧眉毛。那个时候,是深圳国资委果断接盘,联合其他代理商全面收购荣耀资产。
这个举动,不仅给进退维谷的华为,带来了宝贵的现金弹药,也让荣耀得以用“寄养”的身份曲线救国。
半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恒大债务风波中,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拿出250亿元驰援,从山东高速手里接过了恒大地产的5.8797%股权。
这笔钱,在恒大1300亿元战投中占了近五分之一。
远的,还有当年的宝万之争,深铁集团动用了几百亿元的天文数字,最终结束了这场腥风血雨般的武林恩怨。
……
但大家还在纠结,这两年到底是“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的时候,深圳国资系用行动证实,国进并非就一定会吞食民间的利益。
深圳国资系在出击的同时,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充当了一个居间调停的角色,为一众顶级民企接盘,帮助华为、苏宁、恒大、万科等储蓄好力量再战。
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似乎示范了一种国进民进的的可能性。
放在整个中国的资本市场里,“深圳国资系”都堪称大佬级别的存在。
最近几年的中美杯葛,以及神仙打架般的资本厮杀中,深圳国资系都成为故事的核心角色。
它总是在民营巨头危难之际时,雪中送炭,力挽狂澜。
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深圳国资系”某种程度上已经展现出了一种老大哥的色彩。
没办法,深圳是一个GDP超过两万亿、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准全球城市,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行政级别,深圳的实力都远非内陆普通地级市所能相比。
连带着,深圳国资委掌握的资源也会非常多,可以帮助它的商业合伙人整合上下游,打通全产业链。民营企业的大佬们自然愿意成为其座上宾。
像这次参股苏宁之后,苏宁这家零售巨无霸就会把华南总部落在深圳,而不是放在国际枢纽中心的广州。
而且深圳是计划单列市,财政上直属中央,平常有大把财政盈余,不需要把国有资本的收入榨出来反哺基建、医疗教育。
钱多得不要不要的,也就有能力驰援和救火。这个跟深圳市的体量是分不开的。
今天,在一系列投资并购之后,深圳国资委已成为了很多巨头背后的大金主:万科、恒大、平安、中集集团、国货航、怡亚通、天音控股等等等……
这些行业龙头,给了深圳国资委非常丰厚的回报。
举例来说, 2019年深投控有38家主要子公司,一年净利润共179亿元。
而中国平安这一家参股企业,一年归属股东的利润就高达1494亿元。按照5.27%的股份算,你觉得能给深投控带来多少?
躺在资本市场的红利中,深圳国资委的财富快速膨胀。
今天,这家巨擘所掌控的资产总额突破4.1万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956亿元,相比五年前整整翻了5倍多。
7956亿元是什么样的概念?
放全世界来看,这个营收体量相当于一个宝马集团,排名世界五百强的第56位左右。
其在深圳本土纳税414亿元,这差不多是济南狭义财政收入(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半壁江山了。
(单位:亿元 制图江文华)
当然,深圳国资委的实力还不是全国最大的。
上海国资系一年的营收高达3.8万亿元,比今天的全球第一大企业沃尔玛还要高。
北京国资系一年的营收为1.6万亿元,相当于华为+BAT的体量了。
过去一年里,上海国资系没有像深圳那样斩获太多热搜。但是平静的水面之下,其实也是暗潮涌动。
2020年8月,东方国际、张江集团等10 家上海国资背景企业战略投资民生证券,使得这家三十年历史的老牌券商中,国资持股比例超过30%。
之前,民生证券最大的股东是房地产企业泛海控股。但是自史上最严的调控以来,泛海控股作无法为民生证券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
民生证券急需换一个“老大哥”。于是,上海国资敞开了怀抱。
浦东新区愣是虎口夺食,从高贵的金融决策中心北京那里斩获一子。
这使得注册地为上海的券商机构数量,进一步拉升到28家,远高于深圳23家,北京的17家。
看来,这世间再难的事,也是能用钱来撬动的。如果不行,就再多来一份。
这两年,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变化极快,为了展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决心,我们放宽了金融领域的股比限制,外资控股券商如星星之火,燃了起来。
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央钦定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国资委频频出动:
新设立的摩根大通证券,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0%。新设立的星展证券以及野村东方国际证券,上海国资委通过旗下公司分别持股49%。
金融是中国经济的命脉,也是系统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中央打开国门,欢迎四方来客。上海则主动出击,掌控更多话语权和表决权。
上与下之间,颇为默契。
上海的几大定位之中,国际贸易中心可说是手到擒来,国际航运中心努努力也够得着。但是在国际金融中心方面,却横亘着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纽约和伦敦。
英国正式脱欧之后,数个金融交易平台纷纷撤离到欧洲大陆。
以至于今年1月,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日均证券交易额从26亿欧元跳涨至92亿欧元,交易量跃至欧洲第一。而伦敦的交易量则由175亿欧元腰斩至86亿欧元,屈居第二。
(英、欧主要城市日均证券交易量(十亿欧元),2020年12月 VS 2021年1月。图片来源:Het Financieele Dagblad)
金融霸主一夜间跌落神坛,引得大英帝国齐声哀叹。
伦敦的失色,正是上海弯道超车的机会。
这或许便是上海国资委集中火力猛攻金融的缘故吧。
深圳国资系和上海国资系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跟大佬们做生意。很多情况下,它都是稳赚不赔的。
既交到了朋友,也换回了资源,令其他城市好生羡慕。
很多地方没有这种顶级朋友圈,就只能豪赌了。
西部某市出资6亿领投锤子,最后啪啪打脸。中部某市弘芯千亿项目烂尾,牵出招商史上的一大丑闻。
河南南阳大力引入青年汽车搞水氢车,最后偃旗息鼓,证实了水变油无非是一场闹剧。
江苏徐州等11个城市均布局了非头部新能源汽车整车厂,但十几家造车新势力捞了不少钱之后,或者销量惨淡,或者濒临破产,几近“团灭”。
二三线城市前仆后继,无所畏惧,希望能够凭借一掷千金的豪赌,从无到有创造新兴产业,为当地撬动起了庞大的持续税源。
在这种“风投模式”中,合肥是运气最好的那一个,也是魄力最大的那一个。
去年3月份,我写了一篇深度分析合肥风投模式的文章,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指出合肥是最敢赌的城市,引起了全网轰动,时任合肥市委主要领导给我打电话,深夜欢谈此事。
之后大量洗稿文出炉,甚至有抄到百万点击率的。由智谷趋势煽起的这一下翅膀,一下子把合肥推向了网红城市。
合肥模式简单点来说,就是在全球产业链当中,中国处于第二梯队,发达国家总是把最先进的技术掌控在自己手里,能卖给中国或者跑来投资开厂的,经常是过时的技术或者是落后了一个世代的生产线。而合肥又非沿海发达地区,更是第二梯队中的第二梯队。
如果循规蹈矩,被动式的承接,合肥永远都不可能站在全球制造业的前沿。
这种天生跛脚的出身,逼得合肥不得不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经常做出“冒险性”的决策:以地方融资平台为桥梁,通过政府出钱主导融资的方式引进行业巨头,再撬动上下游企业落地。
即便这个巨头,正陷入困局或者备受争议。只要看准了,就不惜一切代价。
“2007年,合肥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赌面板,投了京东方,最后赚了100多亿元。2011年又拿出100多亿元赌半导体,投了长鑫、兆易创新,赢了,上市估计浮盈超过1000亿元。2019年,又拿出100亿元赌新能源,投蔚来,结果大众汽车新能源板块落地合肥”。
作为中国区域格局最大的搅局者,合肥的故事仍在继续……
今年初,合肥市政府拿出20亿左右投给零跑汽车,换取零跑在合肥建立第二工厂。霸都在押注新能源汽车的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了,除了合肥,各地国资委对于新能源产业也是虎视眈眈。
2019年,珠海国资委出让格力电器15%股份套现400亿元,然后就开始疯狂出击。
(来源:证券时报)
据证券时报不完全统计,近一年多来,珠海国资买买买的的上市公司接近20家。“卖掉一个格力,孵化多个格力”。
虽然珠海的经济体量不大,但珠海国资委出手颇为狠辣,一点都不含糊。
今年江湖上就流传,珠海国资将向FF投资20亿元,以支持FF在珠海建设生产基地。
贾跃亭到底下周回国与否不知道,但FF确实已在珠海成立了法汽珠海,注册资本25000万美元,并已经开始办公。
珠海新能源汽车装备的决心,恐怕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中国“新能源车第一都”的战争,早已拉开序幕。
转眼,又是一个轮回。
今天各地的国资系,早就摆脱了世纪交接的国企下岗潮中,那个捉襟见肘的尴尬困境。
它们日趋强大。
其举手投足之间,无时无刻不在重塑着中国的商业版图和产业版图。
而且,未来在“必须做强做优做大国企”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的意志似乎能够借由所掌控的资本,更加深入到中国经济脉络当中,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人。
这个大趋势,势必会对手握万金的地方官员,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
回报与风险总是对等的。
如何避免当年光伏产业政策的大败局,成为今天每一个地方的必修课。